粤教新版必修2《第三单元 散文(2)》2017年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
1.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传统的中国画历史悠久,自战国至秦汉以来,就形成了“水墨”与“丹青”两种形态。随后,从魏晋绘画自觉开始,文人画家增多,绘画由描绘外物而深入内心,不仅“外师造化”,而且“中得心源”。从中晚唐开始,水墨画日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发展中的水墨画,既有工细严谨的“白描”,又有潇洒奔放的“写意”,而水墨媒材与宣纸性能的发挥,使写意渐成主流,其写意精神也影响了非写意画。
写意画不追求对“象”刻画的逼真,而以抒写精神意趣为追求,以可视的“象”表达不可视的“意”,尤崇尚“意在象外”。在写意画中,画家表达的意、抒发的感情,既是个人的,又与群体连在一起;既是当下的,又与历史文化脐带相连。可以说,中国画是一种富有写意精神的文化,是一种自觉的文化,画家画的是文化,观者领略的也是文化。这种写意精神,贯穿于文人画、民间绘画和宫廷绘画等绘画形式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传统中国画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觉盛宴。其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一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另一个是个人的“怡悦情性”,即表现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以及由此达到的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可以叫“畅神”。这是中国画重写意的根源所在。
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艺术对中国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中国画的写意传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危机。当时的改革家大都以科学的眼光批判中国画,否定写意画,主张改造中国画。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批判文人画“专重写意,不尚肖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更强调“输入写实主义”。他们都要求艺术像科学一样求真务实,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这实际上是以西画改造中国画,特别是以西画的写实技巧改造中国画,其结果一方面提高了中国人物画的“应物象形”能力,丰富了中国画的面貌,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画的写意传统。
不过,重视艺术审美能的画家,主张继承文人画的人文价值。齐白石即是如此。他的绘画不满足于再现客观对象的真实,也不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为终极目标,而是在表现个人感受中,注入引人深思的“象外意”,表达对文化传统的反思,以及对美德形成过程的深切体悟。齐白石的好友陈师曾指出:“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所贵乎艺术者,即在陶冶性灵,表达个性与思想,而文人又是个性优美思想高尚者也。”实际上,懂得中国画精义的画家,从来不把逼真地再现对象作为根本追求,而是用绘画来养心,来陶冶情操,来提升精神境界,来实现自我超越。而客观物象在中国画中从来不是作为科学对象描绘的,而是作为艺术对象表现的。中国画给予观者的,不是科学的知识,而是文化的智慧。
(摘编自薛永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美学体现》)
(1)下列关于中国画写意精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始自魏晋,魏晋时期的绘画作品开始深入表现作品中人物的内心,这就是所谓的“中得心源”。
B.由于水墨媒材与宣纸性能的发挥,在水墨画的发展中,写意逐渐成为主流,即使是非写意画也受到这种写意精神的影响。
C.写意画要借“象”表达不可视的“意”,就需要对“象”行刻画,只是相对于“象”来说,它更重视“意”的表达。
D.中国画中的写意精神是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要求画家在画中画出文化,观者欣赏画作时领略的正是这种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的中国画不是视觉盛宴,而是一种人文关怀,对画家个人来说,它可以“怡悦情性”,对观者它则有“教化人伦”的功用。
B.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艺术的冲击导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遭遇严重危机,对传统中国画产生了完全消极的影响。
C.齐白石重视艺术的审美功能,他的作品继承传统文人画的人文价值,在表现个人感受中,注重表现引人深思的“象外意”。
D.中国画把客观物象作为艺术对象来表现,而不是将其作为科学对象来描绘,它传授给观众的是文化的智慧,而非科学的知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意画中的“意”不只是个人的和当下的,还是群体的和历史的;唯其如此,它才能为别人所理解,才能作为文化被后人所传承。
B.“传统中国画的创作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的说法表明,作为精神生活方式存在的绘画,其技能并不重要。
C.20世纪初,康有为、陈独秀等改革家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中国画,认为中国画缺少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要求以西画来改造中国画。
D.中国画是用来养心、陶冶情操、提升精境界、实现自我超越的,而不是追求逼真再现对象的,这应该就是中国画的精义所在。组卷:3引用:1难度:0.9 -
2.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盲厨师
[俄]巴乌斯托夫斯基 冬天的傍晚,维也纳近郊一间小木屋里,一个盲眼的老人--杜恩伯爵夫人从前的厨师快要死了。花园里堆满了被风吹落的腐朽的树枝,一条带链的狗像主人一样奄奄一息,衰老得不能吠叫了。
几年前,厨师被炉子的热气熏瞎眼睛后,和18岁的女儿玛丽亚住到这里。小屋里只有一张床,几条跛脚板凳,一张粗笨的桌子,一个布满裂缝的洋瓷罐,还有一架非常古旧的翼琴。
玛丽亚替父亲擦洗身子,穿上干净的衬衫,老人说:“我不能叫牧师,但死前我要洗净自己的灵魂。”
“那怎样办呢?”玛丽亚问。
“到街上去,”老人说,“请求你碰到的第一个人来听临终者的忏悔。他不会拒绝。”
“我们这条街这样荒凉……”玛丽亚喃喃地说,披上头巾出去了。
街上空旷无人,风把落叶吹刮得满街跑,阴霾的天空下着冰冷的雨点。
玛丽亚长久地等待着。有人沿着围墙走来,她走上去把父亲的请求说出来。
“好吧,”那人说,“我不是牧师,但是也一样。”
他们进了屋子。身材瘦削矮小的陌生人把淋湿的斗篷放在凳子上。烛光把他的黑坎肩、透明的纽扣和饰有花边的衣领照得闪闪发亮。
陌生人很年轻,顽皮地摇晃着脑袋,很快地把凳子移近床边。
“您说吧!”他说,“我不借上帝的权力,用我从事的艺术的力量,使你在生命最后获得轻松,并卸下心灵重负。”
“我干了一辈子活,直到眼瞎。”老人喃喃地说,“妻子玛尔达得了肺病,医师开了各种贵重的药,我没钱,就偷了伯爵夫人一个小小的金盘子卖了。现在回想起心里很难受,我向女儿隐瞒着:教她不要动别人桌上一点点小东西。”
“伯爵夫人的仆人中有谁为这件事吃过苦头吗?”陌生人问。
“没有”,老头哭了起来,“如果知道黄金对玛尔达没有帮助,我何必偷呢!”
“你叫什么名字?”陌生人问。
“约翰•梅叶尔。先生。”
“约翰•梅叶,”陌生人说,“你做的这件事不是罪过,不算是偷窃,相反,算是你对爱情的功劳。”
“阿门!”老头喃喃道。
“阿门!”陌生人重复道,“现在告诉我你最后的心愿吧!”
“我希望有人能照顾玛丽亚。”
“我来照顾。你还希望什么?”
“我想再一次看到玛尔达,就像年轻时遇见她的样子。想看见太阳,看见花园百花齐放的春天。”
“好吧。”陌生人站起来,走近翼琴。
突然间急速的声响在小屋内散开,仿佛千百颗玉珠被抛到地板上。
“听吧。”陌生人说,“听吧,看吧!”
他弹起来了。烛火的光焰在他发黑的眼睛里摇晃。
翼琴多年来第一次放声歌唱,声音充满了小屋,响彻整个花园。那只老狗从窝里爬出来,轻轻地摇着尾巴。
“我看见了,先生!”老人欠起身,“我看见和玛尔达相会的那天,她因为慌乱打翻了一罐牛奶。这是冬天,在山上。天空像深蓝色玻璃般透明,玛尔达笑了,她笑了。”
“你看见了吧?”陌生人边弹边说,“黑色的夜变成蓝色,又成了蔚蓝;温暖的阳光射下来,古树已开放白花。苹果树的花,像大朵的郁金香。阳光射在石头院墙上,把墙烤暖了,冒着热气。天空更高、更蓝、更加壮丽,一群群鸟儿从维也纳上空飞向北方。”
“这些我统统看见了。”老人喊了一声。
翼琴更庄严地歌唱着,好像千百个人在欢呼。
“先生。”玛丽亚说,“这些花不像郁金香,是苹果树,今夜才开了花。”
“打开窗户吧,玛丽亚。”老人请求道。
玛丽亚打开窗户。冷空气冲进来。陌生人弹奏得轻柔而缓慢。
老人倒在枕头上,贪婪地呼吸着,手在被子上摸索着。玛丽亚向他扑去。陌生人停止了弹奏。他凝然不动地坐在翼琴旁,好像被自己的音乐迷住了。
玛丽亚大叫一声。陌生人站了起来,走到床前。老人喘息着说道:
“我像许多年以前那样清楚地看到了一切。但我不愿意不知道你的名字就死去!”
“我叫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陌生人回答道。
玛丽亚离开床边,双膝几乎着地,深深地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行礼。
当她直起身子时,老人已经去世了。朝霞在窗外显得通红,红光下呈现出铺满了雪花的花园。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十分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通过动作来刻画人物,并能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B.盲厨师为了给妻子治疗肺病,偷了伯爵夫人一个小小的金盘,他一直对女儿隐瞒着这件事,担心因为这件事让女儿看不起自己。
C.小说文字简洁,“翼琴更庄严地歌唱着,好像千百个人在欢呼”,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出莫扎特琴技的高超。
D.小说注重细节描写,比如第一段就写到狗,写狗的“奄奄一息”,写狗“衰老得不能吠叫了”,用以衬托其主人生命垂危,即将逝去。
(2)小说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莫扎特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1难度:0.9 -
3.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宇文所安:唐诗王国的异乡人
宇文所安是地道的美国人,本名斯蒂芬•欧文,第一次读到了李贺的《苏小小墓》,中国唐朝诗人的忧郁吟唱,成为少年宇文痴迷唐诗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机缘。随后,他进入耶鲁大学东亚系,以论文《韩愈与孟郊的诗》获文学博士学位。其后,他任教于耶鲁和哈佛,成为美国汉学界研究唐诗的著名学者。
哈佛讲堂上的宇文,是众多学生心目中的学术明星。宇文希望他的弟子们,都能和他一样钟爱学问,并甘愿与学问相伴;把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作为志业的宇文所安也深知,在美国,攻读并不具实用价值的文学专业,保证不了学生们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个赚钱的工作,读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尤其如此。“不过,我觉得比一辈子赚不了大钱更糟糕的事情是,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干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
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所著的《初唐诗》《盛唐诗》《追忆》《述楼》等作品陆续被翻译到中国。《盛唐诗》一书中,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批评家单纯地按编年方式来界定文学史,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被曲解了,这一时代深植于过去诗歌中的根被切断了。于是宇文所安重新以“代”的概念来加以厘定。在这里,诗歌的代不只是历史的统一体,而且还是一种联系。
“唐诗是特别美的东西,特别有意境。”这是宇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管面对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总是特别推崇自己所研究的学问,他希望通过他对唐诗的解读,尽力还原到从唐人的角度来读唐诗,肃清以后各时期的人对唐诗的误读误解;他坚信唐诗的价值仍能为当代人欣赏,离我们千年之远的唐人诗歌,对现代人仍有审美价值。
出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宇文所安还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及其理论译介给西方世界,其中《中国文学选集:从先秦到111》“几乎以一己之力承担了所有翻译任务”。宇文所安的翻译精到,对不熟悉唐诗的英语世界的读者而言,该书“译文脍炙人口,易于接受”。因此该书被美国文学翻译家协会评为1997年度杰出译作,并被美国多所著名学府列为研治唐代诗歌的必读书目。
谈到比较文学,国人心目中最大的“比较”,莫过于中西文化之间的比较。但宇文,恰恰是最反对所谓中西方比较的。“什么是西方?我是美国人,对中国人来说我是老外,但我从来不觉得我可以代表西方。中国人所谓的西方,有美国,也有法国、德国以及其他国家。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大,没有谁可以代表谁,更没有谁可以代表西方。”
宇文所安性乐烟酒,心好诗歌,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常说搞不清自己是个汉化的胡人还是胡化的汉人。“宇文”是古代胡人的姓,“所安”出自《论语》“察其所安”,所以这也是一个胡汉结合的名字。每当茶余饭后,工作之余,宇文所安喜欢捧读吟诵王维、李白的诗句,达到一种忘我之境,每每说到兴起,他就起身从书架上抽下一册唐诗,找到要解读的原诗,用汉语大声朗读起来。他的父亲曾担心他以中国诗为职业,无法谋生。宇文所安曾自嘲说,自己后来竟能够自食其力,“实属侥幸”。友人曾戏称他是为唐诗而活着的美国人,他却自称是“唐诗王国的异乡人”。
【相关链接】
①在文学史断代上,宇文所安认为文学史是不稳定的。“前人都说屈在自沉前写下了《怀沙》,但是如果他真的写了的话,那得随身携带多少竹简啊。我们必须得面对一个事实,早期中国是个口头传播的世界,从口述到书写的过程中就有许多不确定性。”
(《文汇报》)②一个传统要继续繁衍下去,一定要有新的解读注入新的活力,否则这个传统就死了。现代中国似乎有这样一种想法,认为西方的文学是讲述普遍人性的东西。中国古代文学则仅仅属于中国古代,放在由中国所独家拥有的过去,如果这样想的话,这个文学传统就死了。莎士比亚的研究最早不是从英国,而是从德国开始的,所以有时候,文学是要离开自己的故乡然后再回去才能重新活起来。
(选自宇文所安《如果美国人懂一点唐诗……》)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宇文所安一生将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作为志业,凭借论文《韩愈与孟郊的诗》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成为美国汉学界研究唐诗的著名学者。
B.宇文所安努力还原到从唐人的角度来读唐诗,并且坚信唐诗的价值仍能为当代人欣赏,对现代人仍有审美价值。
C.宇文所安反对所谓的中西文学比较。他认为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很大,没有谁可以代表谁,更没有谁可以代表西方。
D.作为“唐诗王国的异乡人”,宇文所安为唐诗的解读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见,文学有时候离开自己的故乡才能重新活起来。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字文所安希望他的弟子们都能和他一样钟爱学问,并甘愿与学问相伴。他认为人的一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赚钱更重要。
B.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批评家完全地按编年方式来界定文学史,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被曲解了,所以他重新以“代”的概念来加以厘定。
C.宇文所安以一己之力承担了《中国文学选集:从先秦到1911》一书的所有翻译任务,内容精到,译文脍炙人口,易于读者接受。
D.本文作者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选取多个符合传主特点的材料,使传主形象凸显、丰满,文章内容丰富、集中,主题突出、鲜明。
E.宇文所安说,一个传统要继续繁衍下去,要有新的活力,所以有时候,文学是要离开自己的故乡然后再回去才能重新活起来。
(3)宇文所安在唐诗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分析。组卷:4引用:2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4.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旧名义伦,以与太宗名下字同,止名伦。少习《三礼》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
周显德初,太祖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太祖继领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掌留使财货,以廉闻。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还具以白。朝论沮之曰:“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太祖即命发廪贷民。
建隆年,王师伐蜀,用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先是,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取民家玉帛子女,伦独居佛寺饭疏食,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东归,箧中所有,才图书数卷而已。太祖知之,遂贬全斌等。
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时权要多冒禁市巨木秦、陇间,以营私宅,及事败露,皆自启于上前。伦亦尝为母市木营佛舍,因奏其事。太祖笑谓曰:“尔非逾矩者。”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伦清介醇谨,车驾每出,多令居守。好释氏,信因果。尝盛夏坐室中,恣蚊蚋嗜其肤,童子秉扇至,辄叱之,冀以徼福。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
开宝二年,丁母忧,起复视事。太平兴国六年,疾作,自是多请告。雍熙四年,卒,年七十九,赠官侍中。
(选自《宋史•沈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B.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C.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D.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是礼法、礼义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
B.“宸衷”中,“宸”原本指屋宇,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指内心。“宸衷”指皇帝的心意。
C.“制度”一词在古时含义丰富,可指法令、礼俗,又可指制定法规,又可指一定的规格。文中指的是一定的法令、礼俗。
D.“释氏”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伦清正廉洁。沈伦掌管钱库,以清廉著称;在成都时,沈伦洁身自好,粗茶淡饭,拒绝贿赂,东归时,仅有图书数卷。
B.沈伦爱惜百姓。扬州、泗水一带发生饥荒,饿死了不少百姓。沈伦将实情告诉宋太祖,并恳请皇帝开仓贷粮救济百姓。
C.沈伦谨小慎微。沈伦为官,不贪不占,家中宅第低矮简陋,也坦然处之;即使宋太祖派人给他修建房屋,他也缩小尺寸。
D.沈伦富有慷慨。沈伦任宰相期间,碰上年岁饥荒,乡人借了他很多粮食,他来者不拒,并在一年后把借条契约都烧掉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
译文:
②恣蚊蚋嗜其肤,童子秉扇至,辄叱之,冀以徼福。
译文:组卷:2引用:2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1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据报载,十几名年轻大学生扎根当地农村的蔬菜合作社,种菜、卖菜,当起了“职业农民”,收入最高者年薪达30万元。我们要给选择当农民的大学生点赞,并大力提倡大学生都去当农民,不管学习的是什么专业,都是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其实,选择职业的诀窍就在于能够获得满意的经济收入。
①大学生当职业农民并不值得大力提倡。
②
③组卷:11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园丁说:玫瑰开花是为了答谢我的辛勤。
惠风说:玫瑰开花是为了酬酢我的和畅。
植物学家说:玫瑰开花是为了繁衍后代。
诗人说:玫瑰为了开花而开花。
你认为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组卷:5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