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新版必修2《第一单元 体验感情》2018年单元测试卷(6)
发布:2024/12/26 15: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冲动与融合:回望21世纪中国新诗
历来的文学革命,其倡导者为了冲破巨大的阻力,往往会从两个方向上去寻求助力:或是面向古代,高张“复古”大旗,其实质则是革新,或是面向外国,从异域文学中借来火种,以点燃自己的文学革命之火。新诗的创始者们采取的便是这后一种办法。郭沫若坦诚地宣称:“欧西的艺术经过中世纪一场悠久的迷梦之后,他们的觉醒比我们早了四五世纪。……我们应该把窗户打开,收纳些温暖的阳光进来。”当然,中国新诗之所以受外国影响,除去新诗人希望“迎头赶上”西方的急迫感外,更深一层说,是由于现今世界上始终存在着一系列困扰着各民族哲人的共同问题。尽管各民族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但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依然在起着作用。实际上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运动便构成了人类的文学发展史。
到“五四”前后,西方近百年的文艺思潮已经历了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演变。不过,这三大文艺思潮对中国早期新诗人的影响却不是同等的。客观上说,外来的东西能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是受着当时的国情制约的。从新诗诞生的情况看,创始者们更多的是借鉴了西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郭沫若从歌德、雪莱、惠特曼那里汲取营养,那狂飙般的激情,天狗吞月式的自我扩张,在除旧布新中得到永生的渴望,均使他的诗歌显示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刘半农、刘大白、朱自清等人的早期诗作则多揭示当时社会中种种黑暗与不平,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然而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有时难免泥沙俱下,导致艺术上的不精致;一些如实描绘社会弊端的诗篇,又由于写得太“实”而失去了诗味;大革命后的普罗诗人又普遍存在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直接说教的倾向。特别是,“五四”落潮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于是年轻一些的诗人开始把眼光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
应该指出的是,在新诗现代化的潮流之中,新诗人们对西方诗歌的借鉴并不是全盘照搬的,而是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国诗歌固有特色,对西方的东西既有吸收,又有扬弃的。一些在现当代诗歌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如冰心、徐志摩等,无不是从取法于西方开始,但没有跟着西方诗人亦步亦趋,而是把西方的东西与本民族的特点融合起来,因此他们的作品有西方诗歌的某些特征,但决非西方诗的翻版,有中国诗歌的某些传统风貌,但又不是“国粹”式的传统诗。
中国新诗是在西方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中孕育并成长的。这种冲撞,使我们的新诗从诞生伊始就伴随着无尽无休的责难、争论与困惑,而且这种责难、争论与困惑一直持续到60年后的新诗期的诗坛--回想一下围绕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的争论,以及伴随韩东、于坚等后朦胧诗人而出现的喧哗与骚动。两种文化的冲撞为新诗发展带来了契机。一方面这种冲撞冲决了诗人固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势,为诗的创造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这种冲撞带给读者审美习惯的变革,造就了一批批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尽管当前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的潮流使诗人处于空前的窘境,尽管当代的诗歌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中国诗人在寂寞中坚持着,中国诗坛的圣火并没有熄灭。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中国新诗“冲撞与融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来的文学革命家的倡导者欲冲破巨大的阻力,变革的方向一般会选择古代和外国,中国的新诗变革也如此
B.“五四”前后,中国新诗人受到了西方三大文艺思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不同程度的影响
C. 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新诗人们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国诗歌的固有特色,吸收并扬弃了西方诗歌
D. 在新时期的诗坛中,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以及韩东、于坚等后朦胧诗人都曾经受过责难、争论与困惑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中引用郭沫若的言辞,意在说明西方文化领先中国文化,我们应该借鉴其精华部分,并且迫切希望中国新诗能迎头赶上
B. 中国新诗的创始者借鉴的全都是西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郭沫若、刘半农等人的现代诗歌因此形成了鲜明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征
C. 冰心、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取法于西方诗歌的同时,又融合了中华民族的特点,不是西方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的翻版
D. 中西文化的冲撞为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对诗人固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式以及读者的审美习惯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有差异,但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作用依然存在,人类文学发展史的轨迹是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运动
B. 中国诗人借鉴西方浪漫主义直接抒情的方式,产生了艺术上不精致的弊端。“五四”之后,一些陷入苦闷、彷徨的年轻诗人开始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
C. 中国新诗糅合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从诞生到现在都伴随着无尽无休的责难、争论与困惑,但是中西文化的这种冲撞也造就了一批懂得艺术和欣赏美的大众
D. 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对当代诗歌的冲击,使诗人陷入窘境,但中国诗人没有放弃,仍然在寂寞中坚持,中国诗坛圣火没有熄灭。组卷:5引用:1难度:0.9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28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有改动)(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主要是为了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
B.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 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地震发生时的情状,第三段“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2)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组卷:11引用:27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才女杨绛
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全是三层楼的老房子,几百户中唯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便是杨绛的栖身之处。自1977年搬进来,她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她独自一人在整理钱锺书的学术遗物,笔耕不辍。在她身上,人们会忘掉时间的残酷:101年无情而漫长,而她一如既往地柔韧、清朗、独立,充满力量,也给人温暖……
求学时老师给杨绛的批语是“仙童好静”,在英才济济的东吴大学,她很快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中英文俱佳的杨绛是班上的“笔杆子”,东吴大学1928年英文级史、1929年中文级史,都由她“操刀”。
她还喜欢音乐,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大学期间,自修法文,拜一位比利时的夫人为师,学了一口后来清华教授梁宗岱称赞不已的法语。
求学清华时,一贯爱好文学的杨绛开始自己创作,备受任课教师朱自清的欣赏,她的第一篇散文《收脚印》和第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都是被他推荐至《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的。
杨绛在清华没能拿到硕士学位,后陪钱锺书到西方游学,也未攻读任何学位,但她一路旁听,一路自修,坐拥书城,遍读乔叟以降的英国文学,还不时和丈夫展开读书竞赛。两人回到家中无事,便对坐读书,还常常一同背诗玩儿,发现如果两人同把诗句中的某一个字忘了,怎么凑也不合适,那个字准是全诗中最欠贴切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
钱锺书从昆明回上海后想写《围城》,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搞创作。闲时在陈麟瑞、李健吾等人的鼓动下,尝试写了部四幕剧《称心如意》。
没想这位自称业余的剧坛新手“出手不凡”,1943年《称心如意》在金都大戏院上演时“引来阵阵喝彩声”,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杨绛”也就此叫开。此后,杨绛又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
杨绛的父亲去看了《弄真成假》,听到全场哄笑,问杨绛:“全是你编的?”她点头,父亲笑说:“憨哉!”1945年,夏衍看了杨绛的剧作,顿觉耳目一新,说:“你们都捧钱锺书,我却要捧杨绛!”
杨绛的翻译生涯最早追溯到清华读研时,一次钱锺书的老师叶公超请她到家里吃饭,饭后拿出本英文刊物,让杨绛译出其中一篇政论《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她当时心想:莫非叶先生是要考考钱锺书的未婚妻?在此之前,她英文虽棒,也从未学过、做过翻译,但也只得硬着头皮“应考”。交稿时叶公超却连连称赞“很好”,推举发表到《新月》杂志。从此杨绛一发而不可收,走上了翻译的道路。
她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我国小说翻译“杨绛最好”。1958年,47岁的杨绛,利用大会小会间隙,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打算从原文翻译《堂吉诃德》。
1978年4月,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同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杨绛应邀参加国宴。
邓小平惊讶道:“《堂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此事一言难尽,杨绛忙于和西班牙皇室握手,无暇细谈,只好答非所问:“今年出版的。”1986年10月,西班牙国王专门奖给75岁的杨绛一枚“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表彰她的杰出贡献。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绛求学时,老师给她的批语是“仙童好静”,“仙童”是指智力超群,“好静”是指其性格,这是杨绛成功的主要因素。
B.文章写杨绛不时和丈夫展开读书竞赛的事,看似闲笔,实则用意很深,既写出了杨绛以读书为乐,也表现了他们夫妻情投意合。
C.杨绛的父亲问杨绛“全是你编的”,得到杨绛的肯定后,又笑说“憨哉”,把其起先不相信杨绛的才华,到由衷赞叹的心情表现出来了。
D.杨绛答非所问地回答邓小平的问话,表示在杨绛的心里,《堂吉诃德》什么时候开始翻译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成果的出现。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杨绛的住所是所在小区唯一没有封闭阳台的,从1977年至今,她就是在这个坐在屋里就能看到蓝天的住所里,独自一人整理钱锺书的学术遗物的。
B.杨绛多才多艺,喜欢音乐,擅长昆曲,能弹琴吹箫;语言方面,中、英、法、西班牙四国语言俱佳;文学上,写小说散文,编剧本,翻译外国名著。
C.杨绛为了钱锺书,牺牲颇多,钱锺书写《围城》,她甘做“灶下婢”,钱锺书到西方游学,她一路陪伴,虽也一路旁听,一路自修,却始终未能拿到学位。
D.杨绛的经历看似偶然,却最能体现才华,因为旁人的鼓励而开始戏剧创作,却能得到夏衍的力赞;因叶公超的一番“考较”涉足翻译,却成为国内最好的翻译家。
E.杨绛从自学西班牙语开始,前后用了二十年时间,成功出版了自己翻译的《堂吉诃德》,西班牙国王为了表彰她的贡献,专门为她颁发勋章。
(3)文章中除了正面描写杨绛外,还多处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请简要分析。组卷:1引用:1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唐故歙州刺史邢君墓志铭并序
[唐]杜 牧
亡友邢涣思讳群。牧大和初举进士第,于东都一面涣思,私自约曰:“邢君可友。”后六年,牧于宣州事吏部沈公,涣思于京口事王并州,俱为幕府吏。二府相去三百里,日夕闻涣思佽助并州,巨细合宜。后一年,某奉沈公命,北渡扬州聘丞相牛公,往来留京口。并州峭重,入幕多贤士,京口繁要,游客所聚,易生讥议,并州行事有不合理,言者不入,涣思必能夺之。同舍以为智,不以为颛;并州以为贤,不以为僭侵;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公事宴欢,涣思口未言,足未至,缺若不圆。某曰:“往年私约邢君可友,今真可友也。”
卢丞相商镇京口,涣思复以大理评事应府命。今吏部侍郎孔温业自中书舍人以重名为御史中丞,某以补阙为贺客,孔吏部曰:“中丞得以御史为重轻,补阙宜以所知相告。”某以涣思言,中丞曰:“我不素知,愿闻其为人。”某具以京口所见对。后旬日,诏下为监察御史。
会昌五年,涣思由户部员外郎出为处州。时某守黄州,岁满转池州,与京师人事离阔,四五年矣,闻涣思出,大喜曰:“涣思果不容于会昌中,不辱吾御史举矣。”涣思罢处州,授歙州,某自池转睦,歙州相去直西东三百里,问来人曰:“邢君何以为治?”曰:“急于束缚黠夷。冗事弊政,不以久远,必务尽根本。”某曰:“邢君去缙云日,稚老泣送于路,用此术也。”复问:“闲日何为?”曰:“时饮酒高歌极欢。”某曰:“邢君不喜酒,今时饮酒且歌,是不以用繁虑,而不快于守郡也。”复问曰:“日食几何?”曰:“嗜彘肉,日再食。”某凡三致专书,曰:“《本草》言是肉能闭血脉,弱筋骨,壮风气,嗜之者必病风。”数月,涣思正握管,两手反去背,仆于地,竟日乃识人,果以风疾废。舟东下,次于睦,两扶相见,言涩不能拜。语及家事,曰:“为官俸钱事骨肉亲友随手皆尽盖壮未期病病未期死今病必死未死得至洛幸矣妻儿不能知矣。”
大和三年六月八日,卒于东都思恭里,年五十。
(选自《唐宋明清文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官俸钱/事骨肉亲友/随手皆尽盖/壮未期病/病未期死/今病必死未死/得至洛/幸矣/妻儿不能知矣
B.为官俸钱/事骨肉亲友/随手皆尽/盖壮未期/病病未期/死今病必死/未死得至洛/幸矣/妻儿不能知矣
C.为官俸钱/事骨肉亲友/随手皆尽/盖壮未期病/病未期死/今病必死/未死得至/洛幸矣/妻儿不能知矣
D.为官俸钱/事骨肉亲友/随手皆尽/盖壮未期病/病未期死/今病必死/未死得至洛/幸矣/妻儿不能知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官名。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战国时始置左右丞相,秦以后各朝时废时设。
B.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和户部、礼部、法部、兵部和工部合称为“六部”。
C.补阙,官名。唐始置,掌讽谏,有驳正诏书之权,分左右补阙,分属门下省和中书省。
D.《本草》,《神农本草经》的简称,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洛阳一见邢涣思就认为他是个可以做朋友的人,后来作者在宣州侍奉吏部沈公,邢涣思在京口侍奉王并州,都是幕府中的小吏,相同的际遇使得他们终于成了好朋友。
B.京口繁华且为要道,是商旅聚集的地方,王并州在那里任职,为人严厉,办事不合理的时候,一般听不进劝告者的话,邢涣思一定能使王并州改变心意。
C.孔温业在任御史中丞时,叫作者把所了解的人才推荐给他,作者推荐了邢涣思,并把自己在京口知道的邢涣思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没几天,朝廷就任命邢涣思为监察御史。
D.作者知道邢涣思一天吃两顿猪肉后,多次专门写信拿《本草》上的话提醒他,说这种肉会让血脉不通,筋骨衰弱,加重风气病的症状,可见二人交情之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
译文:
②涣思果不容于会昌中,不辱吾御史举矣。
译文:组卷:2引用:1难度:0.7
-
1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
③组卷:175引用:108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特权”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老检察长陈岩石说战争年代的党员的“特权”是扛着炸药包炸碉堡的权利;改革开放的初期,为发展经济,经济特区享有多种优惠政策的“特权”;现在正脱贫攻坚,农村又享有各种补贴的“特权”。但无论在哪个年代总有一些人利用“特权”以权谋私,最终身败名裂。
你对“特权”有什么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组卷:0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