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湖北省荆州市江陵中学、潜江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博物馆和美术馆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首先,应该凸现美术馆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欧洲的近代博物馆是收藏的产物,美国博物馆最初是仿效欧洲博物馆建立起来的,但很快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不难发现,美国博物馆的这些“世界之最”都与教育有关。而且号称“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系统”的史密森尼研究院国立博物馆群在国际互联网上统一以“edu”(教育)为后级。
          美国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不仅如此,美国的绝大部分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有着力量强大的教育部门。这些教育部门除了拥有固定的有着高学历的教育及艺术史论背景的教育人员,同时还拥有庞大的义工团队。教育部门的导赏员会针对不同的人群和对象运用不同的作品阐释及解说方法。除此之外,博物馆和美术馆还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构建一些美术教育课程,提供相应的体验场所和学习空间。
          事实上,当代美国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还是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华盛倾邮报》称:当代美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新的城市广场”,举办从爵士音乐会到教育研讨会的各种活动,没有任何别的场所能像今天的博物馆一样把各种不同的人聚集到一起。追博物馆成为华盛顿居民的一大休闲习惯,每到节假日,国会山附近的各大博物馆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美国博物馆对儿童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了国民的创新意识,而且许多博物馆的捐赠者都是从小经常去博物馆并对博物馆拥有美好回忆的人。
    (摘编自郑勤砚《爱上博物馆是一种生活方式》)材料二:
          为何越来越多中国人愿意走进博物馆?
          首先,在中华民族日益复兴、文化自信愈加勃发的当下,民众更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光辉历程。叩问历史,鉴往知今,可资启迪未来。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大地上灿若星辰的文物资源,不仅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经验、智慧,于今仍可作为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这些文物资源,大多数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也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在当今时代激活文物的持久生命力。
          其次,摆脱绝对贫困、步入全面小康的中国人,对于城外文明的故事有更多好奇与关注。作为了解和感知世界文明的窗口,博物馆承载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交往,推动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建立“人”与“物”之间的平等对话,博物馆以此来实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谐共生。
          再次,民众面对后疫情时代环境巨变,更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认识到生活有时也要有慢下来的时间与心情。走进博物馆,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可沉淀可思考,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美好。
    (摘编自应妮《“到博物馆去”,为何成为中国社会新时尚?》)材料三:
          在降低门槛、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后,接下来,博物馆也有必要向纵深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
          这其中,更新对展品的介绍方式应成为重要一环。文物并不会自己“开口”,需要有人替它去讲述。传统的标签式简介,往往将展品扁平化为“时间、地点、人物”,很难满足人们对背景知识的需求。充分调动社会上的智力资源,鼓励更多专家和爱好者参与志愿讲解,是丰富观众参观体验的有效路径。
          另外,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不妨尝试更有创意、更加多元的策展方式。传统意义上,文物的展览方式较为固化,比如按年代、类别划分等。近些年,不少博物馆都开启了更为灵活的策展模式,以主题策划的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令展品之间呈现出有趣的呼应和对话。例如,2020年故宫就策划了一场苏东坡大展,以人物经历为主轴讲述“苏轼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使书画、碑帖、器物等呈现出别致的空间语言,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故宫体验。类似的布展创新,应当被鼓励和支持,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支撑。
          博物馆还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在更多层面提供便民服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探索夜间开放模式,为忙碌一天的上班族提供一场暖心、放松的文化之旅。
          总之,博物馆不应该是“高冷”的,而应当成为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标配”;“到博物馆去”也不该止于一阵风潮,它可以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任冠青《“到博物馆去”,可以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博物馆、美术馆应凸现其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才能迈向真正的公共性。
    B.中华大地上的文物资源,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才得以在当今时代激活其持久的生命力。
    C.面对后疫情时代环境巨变,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的人们,走进博物馆,可以沉淀思考。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美好。
    D.传统的标签式简介,很难满足人们对背景知识的需求,调动社会上的智力资源是博物馆丰富观众参观体验的有效路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运用了丰富的事例,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博物馆应创新方法,彰显对民众的教育功能。
    B.博物馆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就能改变国民教育思想,培养国民创新意识,体现其教育价值。
    C.当下民众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这才有助于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勃发。
    D.博物馆应运用新理念、新技术,降低博物馆的门槛,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甘肃省博物馆推出“萌呆可爱”的“马踏飞燕”玩具。
    B.北京古脊椎动物博物馆举办古脊椎博物馆奇妙夜活动。
    C.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
    D.鲁笔博物馆开展楹联大赛、开笔礼、亲子游研学活动。
    (4)有人说:“一座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如何让“到博物馆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7引用:3难度:0.7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听水
    李拓之
    “君王,这是什么呀?”音乐家师涓看见前面白茫茫的一片。
    “那是江水啊。”卫灵公道,“这里是濮水了。”
          马在吃草,几个侍臣也拣了一块大石头坐下,卫灵公走近水边去细看,师涓不由跟过去。
          月照于浩渺之川,左旁是矗立的岩谷,岸侧的芦荻摇散白色的花穗,川上一座断桥,石梁倾圮,没入水中,桥下流波泻溢。天空有几块灰冻的云彩,舒卷而又飞奔。
          柳叶缝中的哀蝉,在呜咽幽鸣,拉起了蔓草中的露虫,蟋蟀和金钟儿也啾唧啾唧的相撞。加以岩穴中水波激荡,川谷的周围万响齐发。于是,芦苇中闪闪流动的萤火,也纵横交错的起飞,仿佛和着虫吟水涌的节拍。
          师涓倾耳去谛听:水声、风声、虫声、芦叶磨擦声……喷涌成一片。这是宇宙的大音乐!他沉浸于音律之旋涛中,举起首,看见天宇澄澈,银河化一条萧森的白练,浮浮沉沉地也在涓涓流出无声的音响。
    “君王,万有的一切在已死、将生和未生,这是夜之哀曲啊!”师涓说,他沉吟并且恬静。
    “师涓!琴拿出来弹吧。”卫灵公凄恻地。
    “君王,弹不出呀,宇宙的声音要压倒琴上的声音哩。”
    “师涓,你听!……谁在唱歌啊。”卫灵公脸色突而更惨白了。
    “哦……”师涓惊骇地伸长了耳朵。
          真的,谁在唱歌。那声音非常悠远,不是来自幽膀的谷穴,不是发自芦叶,而是低低忽忽地在那悠远悠远、暧昧迷离的水波弥漫之中。水上的歌声,那是怆惋的,令人落泪的声音。
          侍臣们都肃然正襟危坐了。师涓走近沙碛,一只手按在额际,竭着目为向水面眺望。看见浩莽空漾的月之川上,有一礁石,浮露波心,那里黑点闪动,恍惚是人影。这时歌声很清晰,追逐着风涛飘送过来: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
    “哦。师涓!这声音太悲哀了,太美丽了。”卫灵公淤塞着鼻子说。
    “君王,这样眩惑的声音,中间有多少青春和生命呀。”
    “师涓!你赶快把这声音记录下来。”
    “君王,手指抖颤了呀。”
    “坐下坐下。你听!你记录啊。”卫灵公一把拉师涓坐下了,侍臣递过十张细致的竹简。
          师涓开始沉思,状如入定,抖颤之手记录下震动的音波,回旋起伏,无数短短长长的标符线号。
          水波汹涌,夜潮是涨了。师涓流下晶泪,被夜寒凝冻,珍珠般一颗一颗结在面颧边。
          奔涌的浪涛中,鱼虾在跳跃,芦苇中的宿雁也被歌声惊起。
          师涓抖颤双手赶不上这急剧的音波,当他奋力记录完毕这歌声时,手已经冻僵,人倒于地上。
          侍臣们坐在草丛中听着,僵然不动如墓前的石人。
    “师涓!这伟大的音乐呀!”卫灵公流泪扶起师涓。
    “这是不朽的著作,宇宙最真挚的律韵啊?”师涓坐起来。
          月已倾斜。远远的山村中荒鸡唱晓,天快亮了。当他们跨上马和车驾时,东方已透出鱼肚白色了。
          在晋平公的夜宴席上,一阵拍掌声,震人耳朵昏聋。
          盲音乐家师旷,坐在一堆乐器当中。这时他的长手指的甲,正滴落在一张桐琴上。
    “晋国的音乐可以入耳吗?”晋平公微笑着问坐在身旁的卫灵公。
    “师涓!你把那天晚上在濮水边记录下来的歌,来弹奏一下吧。”卫灵公低低地对师涓说。
    “好的好的。”师涓也急于显出自己的本领。他取过琴囊,整理出那十张竹简来。
          师涓开始弹琴了。他用尖指甲向当中弦索只一拨,当郎一声,铜瓶上的花枝随着摇晃一下……
          盲音乐家师旷,离开座次了。他态度严肃,用手掩在耳后,屏息地去辨听。他突出的前额更显得突出了,终于锁紧了忧苦的眉峰:
    “奇怪。这是颓废音乐家师延所制作的男女相悦的歌曲呀。师延制作这歌曲给商纣在酒池肉林上听的,妲己露出白牙齿……这声音距离现在快一千年了。武王伐商,火焚鹿台,师延东走,投下濮水而死!……”
    “哦……”四座不约而同地叫着。
    “这是亡国之音,奏不得的。”师旷继续着说:“现在该是靡靡之乐结束的时候了,桑间濮上的歌唱,华情绮怨,如水如烟!……”
    “哦……”大家又叫了一声。
    “华夏的音乐应该走向另外一条路,应该去抒写人世的不平与疾痛,黎民的冤抑与悲鸣……”
    “哦……”师涓不觉也哦了起来,但他的手指太奔放了,还不能休止。
    “华夏的音乐……唉,我也老了。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那日月的运行,山川的流动,花草的欣悦以及鱼虫的活泼,到处都是伟大的题材,不朽的音节呀!”盲音乐家师旷张开他那瞽了的眼膜,惘然地向前张望:“我老了。但是,我的眼睛不愿见到黑暗,而我的耳朵却愿听到光明啊!”
          师涓站起子,他听到音乐先进师旷的一番话,他感动了,不由把手中的竹简投掷向地上。取过案前一杯水,倒在琴弦上,用手指揩着:“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拂着琴弦,奏出人民的言语,谱出雄壮的音乐,写起伟丽的诗篇!我的琴恐呀,我要背着你走向天涯海角,走向寒冷的边缘与黑暗的缝隙,弹出温暖与明朗的节拍,教听到我的歌声的人都能奋发勇敢而向前啊!”
          师旷用手撞起一只战鼓:蓬蓬蓬!四座的听众一齐筋脉贲张的站起来。
    一九四六年十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听水”用语典雅,既体现了作者历史小说创作的审美趣向,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B.月夜、岩谷、芦荻、断桥等意象渲染了恬静疏阔的氛围,自然引出下文“宇宙的大音乐”的描写。
    C.夜宴上,两位国君的谈话暗藏机锋,晋平公对卫国的音乐有讽刺之意,而卫灵公则心里很不服气。
    D.本文描写夜宴中的三次“哦……”,不仅写出众人对师旷话语的反应,还暗含了师涓的心理变化。
    (2)关于文中师涓在濮水边听歌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的歌声从浩渺的水上远远传来,歌者似是水中礁石上的“人影”,气氛诡秘。
    B.歌声清晰可闻,歌词内容描述的是商纣兵败后,师延投濮水时的哀婉心境。
    C.师涓听到歌声,“手指抖颤”到几乎无法记录,暗示了这首歌是靡靡之音。
    D.师涓“流下晶泪”,侍臣则如“石人”,对比强烈,表现了歌声的感染力。
    (3)师涓对音乐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以“蓬蓬蓬”的战鼓声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50引用:7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想真正理解中国,理解中国人,先要理解   ①。中国是农业大国,靠土地吃饭,在土地上耕作繁衍,所以基层的乡下人的生存、生活都是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②,心里怀着乡土的思念尚且不足,包里还要带一抔灶上的泥土,关键时刻以救治“水土不服”。中国乡村里的人口世代定居是常态,成规模的迁徙反倒是特例,即便是水旱灾害或是兵匪离乱,真正大规模的迁徙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③,使得人与人在空间的排列上,形成单位与单位之间的隔膜与孤立。对乡土社会而言,这里的单位就是村落。乡土社会各村落保持着自己相对孤立的圈子,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也生于斯、长于斯,以终老乡里为归依。人们成长的过程中周围都是熟悉的人们,那么这种社会环境下出现的社会原则与行为习惯就会同我们今天熟悉的由陌生人组成的现代城市社会很不同。
    (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鲜明特征。

    组卷:41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这是千百年前,一位妻子心中的纠结。
          是继续严防死守,坚持动态清零;还是逐步开放,恢复社会的自由流动?这是当下,中国社会面对的困难。
          个人或社会,都可能这样进退两难。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角度,自拟标题,写作成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