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甘肃省张掖市民乐一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四)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元遗山《论诗绝句》评渊明诗,有“豪华落尽见真淳”之言,道出了渊明之化繁复为单纯的独到境界。渊明的诗乃是极为“任真”的,完全以其本色毫无点染地与世人相见。在这一点上,即使大诗人李白杜甫,与渊明相形之下,也不免有着夸饰和渣滓,所以黄庭坚就曾经说过:“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这正是渊明的诗显得如此真淳的缘故。然而渊明的诗虽真淳,却并非简单,这真是一件极可玩味的事情。
          先从其遣辞用字看,渊明的诗有一个特色,就是看似平易而其实则并不易解。平易,是因为他原无意于“为诗”,更无意于以字句求胜,所以不会如退之有心炫奇立异;不易解,则是因为他原只是自己“写其胸中之妙”,并无意于求人之知,所以也不必如乐天的一定要老妪都解。因此渊明有些诗句,真是写的简净真淳完全只是一种精神气韵的流布。如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浅出深入、言微意远的名句固无论矣。即以其并非名句而言,如“骤骥感悲泉”的伤逝,“达人解其会”的知命,以及《咏贫士》由“云”而“鸟”而“人”的层转无痕,从这些句法与章法的表现上,都可使我们感受到渊明任真自得的境界。这正是渊明的诗虽真淳而并不易解的原因之一。
          再从其内容方面来看,则渊明也依然是“任真”而却并不易解。因为渊明诗的本色,乃是如日光七彩之融为“一白”既丰美复精淳的本色,这又牵涉到渊明的思想与修养的问题了。朱子以为“渊明所说者庄老”,陈寅恪先生以为“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凡此诸说,都不失为有得之言,只是如果想为渊明建立起一个狭隘之思想体系,就未免有失其任真自得之意了。渊明对于思想与修养的汲取,在于任真的适性与自得。渊明能摆落一切形式与拘执,自然而然地获致到最合适于他自己的一点精华。一切蹊径外表全部泯没了,“七彩”融贯成无瑕疵的“一白”,正由于他的一份“任真”的适性自得的采撷与融会。这是使渊明的诗所以看似真淳而并不易解的另一原因。
          其次谈到陶渊明之质朴的归隐生活。渊明晚年过上“开荒南野”“守拙田园”的生活,然而如果换一个角度窥视,就会发现他的感情生活中的另一面貌。龚自珍以为渊明可以与诸葛、屈子相比,于是写出了“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的诗句。从“欲有为”来看,渊明原是一位生而具有着仁者之襟怀的人。从他《拟古》中所写“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就可知道渊明少年时并非完全无意于事功。步入仕途之后,却发现既不能达成其原有的志意,而折腰事人违拗了自己的质性,于是“拂衣归田里”。渊明的归田,既非为了虚浮隐居的高名,也非为了世俗道德的忠义,而只是为了保全其一分质性自然的“真我”。所以渊明的归隐,虽然简单,而其中所蕴蓄的情意,却极为复杂。
    (摘编自叶嘉莹《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为诗极为任真,依其本色不事点染,反而成就了他真淳独到的境界。
    B.陶诗境界任真自得,情感自然流露,这在陶诗句法和章法上都有体现。
    C.陶潜在思想的汲取上能够摆脱所有束缚,采撷、融会出自己的思想精华。
    D.陶潜具有仁者的襟怀而且欲有所作为,因而他的归隐生活并非真正平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从辞句、思想、归隐三角度进行了平行的论证。
    B.文章在论证陶诗特色时,将陶潜和李杜、韩愈、白居易等诗人作了对比。
    C.文章第四段引用龚自珍的诗句,意在论证陶潜归隐生活蕴含复杂的情感。
    D.文章论证了陶诗之所以真淳却不易解,是因为他具有“任真”的适性自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杜诗歌描写夸张、尚存渣滓,与陶诗简淡真淳相比,境界水准高下立判。
    B.陶潜诗歌无意于字句雕琢和他人理解,因此形成看似平易实则难解的特色。
    C.朱熹和陈寅恪等人的学说虽有道理,但给陶潜建立了一个狭隘的思想体系。
    D.官场遭遇有违陶潜的志向和本性,既无高名又失忠义,于是陶潜选择归隐。

    组卷:7引用:7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和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又称新“限塑令”)规定:到2020年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吴宪坦言,作为一个大型输入性城市,如果全国不能实现一盘棋统筹限制超薄塑料袋,北京监管机构的压力会非常大。“北京有200万市场主体,用超薄塑料袋的估计得有一半。这么庞大的量,市场监管人员所有的力量加一起,人盯人都盯不过来。好在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产业调整目录已经明确,在全国范围内限制超薄塑料袋的生产,为我们减轻了一部分压力。”
          在电商、快递和外卖领域,塑料制品的使用也非常广泛。新“限塑令”要求到2022年,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凯表示,今后电商、快递企业可以从仓储、包装、运输、末端配送等环节入手推广可循环包装、免胶带纸箱、瘦身胶带、全生物降解袋等,减少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塑料编织袋、塑料胶带等,并逐步扩大可循环快递包装使用范围。
          对于公众关心的替代品价格成本问题,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表示,目前塑料制品的替代产品尚处于产业发展前期阶段,规模小而分散,且需要大量的研发、设备和试验投入,相对成本较高。“随着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逐步推进,相信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全产业将对环境友好型材料达成共识,市场需求量和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替代产品的生产成本会越来越低,相关制品的价格也有望变得越来越便宜。”
    (摘编自张亚雄《从“限塑”到“禁塑”,还有多远》,《光明日报》2021年4月24日)材料二:

    (摘自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材料三:
          薄膜塑料袋是“限塑”的长期难点领域。我国每年消耗手提塑料袋约550万吨,减量潜力巨大。目前,塑料袋减量有两大关键场所——城市小规模的零售场所和农村地区。年初我们对农村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年使用塑料袋394个,73.2%的家庭去年单独购买过塑料袋。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发布的《长三角禁限塑新规消费侧研究报告》显示:仅有32.5%的消费者去超市购物会自带购物袋。
          快递包装是我国“限塑”的另一个新兴热点领域。根据相关调查,我国快递业年使用塑料85万吨,其中,薄膜袋、内部缓冲物(气泡柱、气泡袋)、胶带是消耗量最大、数量增长最迅速的塑料类快递包装品。对于这些包装,可以减量一部分,替代一部分。
    (摘编自曹淑艳《关于“限塑”,还有哪些认识误区和热点领域》,《光明日报》2021年4月10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快递业务量显著提高,2020年业务量突破800亿件,快递包装成为我国“限塑”的一个重点关注领域。
    B.2016~2020年,快递业务量增长速度虽连续多年都超过25%,但总的看来,增长速度呈现整体下滑趋势。
    C.对于薄膜袋、内部缓冲物、胶带等消耗量大、数量增长迅速的塑料类快递包装品,可以进行减量或替代。
    D.可循环包装、免胶带纸箱、瘦身胶带、全生物降解袋等的使用,对促进快递业塑料减量很有必要,值得推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到2022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这是新“限塑令”专门对电商等新兴领域提出的要求。
    B.翁云宣表示,塑料制品的替代产品尚处于产业发展前期阶段,相对成本较高,相信不久的将来替代产品的生产成本会越来越低。
    C.薄膜塑料袋是“限塑”的长期难点领域,消耗量巨大,目前,城市小规模的零售场所和农村地区是塑料袋减量的两大关键场所。
    D.曹淑艳等对农村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年使用塑料袋近400个之多,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去超市购物会自带购物袋。
    (3)不可降解的超薄(薄膜)塑料袋严重污染环境,我国目前是如何进行治理的?

    组卷:8引用:5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哈兰下山
    刘斌立
          立秋那天,哈兰竟然牵了头出生不久的小驯鹿下了山。
          阿龙山镇就一条公路,大中午的也没有看见什么车,哈兰走在上面心里有点小慌张。几十年的砍伐,林子快尽了。奥克里地山的林场已经荒废,国家两年前开始在大兴安岭全面禁伐、禁猎。阿龙山这个大山深处的小镇越发的凄凉。
          一面掉了一半水泥的墙上,还留下了“收驯鹿”的前两个字。哈兰记得绕过这面墙,面那屋子里有个姓尚的汉人,专门收死驯鹿。去年,哈兰同族的石头带着17头驯鹿下了山,不过没过多久,驯鹿就死了一半。驯鹿要吃山里清晨新鲜的苔藓,这种灵性的动物不是饲料可以养活的。石头最后一声口哨,放剩下的驯鹿归了山,他知道驯鹿能找到他爸那去。石头自己则把刚死的鹿全都卖给了尚姓的汉人,一开始数票子还掉了几滴眼泪,因为死的鹿好几头是他看着长大的。后来石头一头扎进了小饭馆。
          走到街的尽头,哈兰就看到这家小饭馆,于是把鹿拴在门口,自己一头扎了进去。
          杨二一看哈兰,立马认出这是山上的鄂温克,于是下意识地先看了看墙角的酒桶。杨二家里排行老二,就是土生土长的阿龙山人。阿龙山人好多人家都只有老大起个正名,后面的孩子就二三四地排着。杨二这小饭馆开不少年头了,原先有林场在,这条街上共有11个饭馆,每晚喝酒的生意总是不断线。自从禁伐以后,林场关了,伐木工遣散了。饭馆酒馆一律没了生意。杨二这临街的铺面房是老人传下来的,他也没地可以去,于是继续撑着开业。
          要说这阿龙山的饭馆生意,基本就靠酒了。杨二每三个月就要去百里外的几个城镇的几户酿酒的人家转转,专门收散酒。20斤装一个蓝色的桶,收购价8毛一斤。然后拉回饭馆里给桶贴上个标签“扎兰屯原浆”,然后卖一块二钱一斤。一桶酒挣八元,你可不能小瞧这八元。前些年,这阿龙山上街上的小饭馆,哪个晚上不得卖个十桶八桶的。当然这是以前的事了。
          杨二看见来了鄂温克人,心里其实提高兴。鄂温克人都好酒,一个人一顿喝两斤真不算事。但杨二也害怕,怕他们喝多了惹事。那年有个叫石头的鄂温克族人,因为响应政府的号召下了山,结果下山的驯鹿死了大半,他卖了死鹿一头扎进了杨二的饭馆。石头在饭馆里醒了就喝,醉了就睡,三天干掉了一桶“扎兰屯原浆”。他该给的钱到是一分不少,但最后一天晚上,一个叫贾明的汉人因为说句“驯鹿下山是找死”,惹恼了石头,石头直接把贾明的胸口捅出了两个血窟窿。
          那边哈兰喊着要酒了,杨二直接把墙角那桶剩酒搬了过去。
          哈兰没敢放开喝,他记得今天的大事,他父亲安道在他下山前叮嘱过,说事成了才能喝顿酒。
          下午两点不到,哈兰微醺,牵着小驯鹿到了镇上林业保护办公室。
          哈兰认识那个唐姓的科长,去年唐科长带人在山上劝大家上缴猎枪,下山去定居点住。
          安道是他们部落的最年长者,部落里还在山里生活着的那十几口人都听他的。那次唐科长好说歹说,安道也没有同意下山。最后石头一个人下山的厄运更让大家不愿意离开了。
    “你下山了?”唐科长也认出了哈兰。
    “我给你送鹿来。”哈兰说。
    “我跟你说,你也给山上你的族人带句话,必须搬下山来,政府都给你们安排好了。有房子住,还给生活补贴。”唐科长拍着哈兰结实的肩膀说。
    “你就让我们再住一年,我父亲快走不了路了,他下不了山。下山我们吃什么啊?”哈兰的汉语是他们族里最好的了,这次“公关”的重任才落到他的肩上。
    “你们可以把驯鹿带下来养,或者卖掉嘛。”
    “我们鄂温克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杀不卖馴鹿的,如果做了会被长生天诅咒的。石头不就是这样吗?”哈兰说道。
          石头去年捅死了人,自己也进了监狱,最后给认定为过失杀人,判了无期。
          唐科长有点无奈和烦躁,口气硬了点说:“这头鹿我不会要,你赶快回去安排下山,到最后我们要强制执行。懂吧,强制执行。”
          哈兰的酒劲就这么突然上来了,他拦不住径直走进办公室关上大门的唐科长。他一拳挥空,手不自然地垂了下去。
          那晚,哈兰又钻进了杨二的小饭馆,他继续喝酒,喝扎兰屯原浆。
          哈兰把饭馆当成了家,醒了就喝,醉了就睡。第三天杨二趁他睡着了,摸了他的内兜,发现只有十块钱,根本不够结账啊。
          饭馆里的其他客人玩笑杨二,说鄂温克人以后都会来他这蹭酒喝。
          大伙正笑着,哈兰突然醒了。
    “谁说我们鄂温克人不给酒钱,我可以拿驯鹿来换。”哈兰嚷着。
          突然大家都安静了,原来几天来早就没了馴鹿的踪影。
          有个声音提醒哈兰。
          可能鹿自己上山了?
    (选自《文学港》,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鄂温克人好酒,杨二投其所好,精打细算,显示出生意人的狡黠,也反映了生活艰难。
    B.驯鹿要吃山里清晨新鲜的苔藓,到了山下难以养活,是鄂温克人不愿下山的主要原因。
    C.“必须搬下山来”“强制执行”,唐科长语气不善,态度强硬,完全是官僚主义的做派。
    D.“一拳挥空,手不自然的垂了下去”,将哈兰由愤怒到无奈的内心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2)文中多次提及石头,有详有略,这样处理对主人公哈兰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3)文章以“可能鹿自己上山了?”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11引用:1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热爱运动的你,懂得怎么喝水吗?漫画家高木直子在绘本中多次提及“我最期待跑完后能畅饮啤酒”。不少人会觉得在运动产生的各种“爽”之中,①
     
    。这种感受并不意外,因为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会消耗大量的糖分和水分,每个毛孔“嗷嗷待水”,缺啥补啥,喝水本身就会带来一种被满足的“爽感”。
    除了补充人体因为运动丢失掉的水分外,②
     
    。首先,水可以调节人体温度,平衡肌肉剧烈收缩后所产生的大量热量。而且,水还可以将营养物质和废弃物输入、输出细胞,“能载也能覆”,促进新陈代谢。不过,我们在运动后饮水时,③
     
    :冰水灌溉和一次性牛饮。
    运动后如何科学饮水?了解误区后需要牢记两个原则:一是水温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冰,最好在20到22摄氏度之间;二是运动前1小时可补充不超过500mL的水让身体逐步适应,运动过程中可每15分钟补充150mL左右的水,运动结束后再适度补充500mL左右的水。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梳理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概括相关语句,完成关于“运动后科学饮水”的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8个字。

     

     

     

    组卷:81引用:20难度:0.3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长津湖》的热映,勾起了,我们的回忆。1950年10月,为保家卫国,为和平正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志愿军在装备极其落后、物资极为匮乏的条件下,与装备精良、不可一世的以美军为首的十六国“联合国军”血战三年,迫使其签订《停战协定》。
          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为什么志愿军能不畏强敌,打出军威、国威?为什么普通农民能创造人间奇迹?当物质条件不足时,精神志就更加重要!
          上述材料激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