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三(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4题,每题2分,共计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 1.下列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12引用:2难度:0.6
  • 2.如图为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5引用:3难度:0.6
  • 3.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12引用:5难度:0.6
  • 4.科研人员发现:经核辐射诱变后的节旋藻(一种原核生物)突变株在空气中生长到第四天时生物产量比未经诱变的藻株提高了176%。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节旋藻经核辐射诱变后光合色素合成增强,核糖和核苷酸合成量增加,细胞呼吸代谢增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3引用:1难度:0.7
  • 5.研究发现凋亡素是一种功能蛋白,可在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穿梭,无论是在肿瘤细胞还是在正常细胞内,凋亡素都能进入细胞核;在肿瘤细胞中,凋亡素被修饰导致不能出核,定位在细胞核内,引起肿瘤细胞凋亡,而在正常细胞中,凋亡素能出核定位在细胞质内,不引起正常细胞凋亡。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组卷:3引用:2难度:0.7
  • 6.下列有关科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3引用:1难度:0.7
  • 7.安达卢西亚鸡的毛色有蓝色、黑色和白点三种,且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表为相关遗传实验研究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组别 P F1
    1 黑色×蓝色 黑色:蓝色=1:1
    2 白点×蓝色 蓝色:白点=1:1
    3 黑色×白点 全为蓝色

    组卷:16引用:1难度:0.7
  • 8.科学家在人体快速分裂的细胞中发现了DNA的四螺旋结构,形成该结构的DNA单链中富含G,每4个G之间通过氢键等形成一个正方形的“G4平面”,继而形成立体的“G四联体螺旋结构”(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17引用:3难度:0.6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计57分。

  • 23.某红树林是多种候鸟南北迁徙道路上重要的“中转站”、“停歇地”和“加油站”,是被多个城市包围的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及其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红树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图是红树林保护区内部分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保护区中的候鸟属于生态系统的
     
    (成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2)碳元素在鱼类与鸟类之间以
     
    形式流动。鸟类同化的能量,除了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外,还有的去向是
     

    (3)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轻微的干扰时,红树林中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这是通过系统内的
     
    调节机制实现的。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滨海湿地被围填或污染,一方面导致鸟类的多样性逐年降低,其主要原因有
     
     
    等;另一方面导致保护区内水质恶化,从生态学角度解释,主要原因是
     

    (4)保护红树林除控制污水排放、减少人类干扰,还需进行生态修复。具体的措施有:
    ①通过引种试验与驯化,培育新的适合本地种植的红树植物种类。该措施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
     

    ②定期投放鱼苗,并适当增加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为鸟类提供更多食物来源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
     

    (5)综上所述可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
     

    组卷:8引用:1难度:0.7
  • 24.全球气温升高会使水稻减产,寻找耐高温基因并对其调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水稻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获得一株耐高温突变体甲,高温下该突变体表皮蜡质含量较高,让甲与野生型(WT)杂交,F1自交后代中耐高温植株约占
    1
    4
    ,说明耐高温为
     
    性状,且由
     
    对等位基因控制。
    (2)已知耐高温突变体乙的隐性突变基因位于水稻3号染色上,为探究两种突变体是否为同一基因突变导致,让两种突变体杂交后,再自交(不考虑染色体片段互换)。
    ①若
     
    ,说明两突变基因为同一基因;
    ②若
     
    ,说明两突变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③若
     
    ,说明两突变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对应的杂交结果:
    a.F1和F2均耐高温
    b.F1不耐高温,F2不耐高温:耐高温≈3:1
    c.F1不耐高温,F2不耐高温:耐高温≈1:1
    d.F1不耐高温,F2不耐高温:耐高温≈9:7
    e.F1不耐高温,F2不耐高温:耐高温≈15:1
    最终实验结果与③一致。
    (3)为进一步确定突变位点,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如图所示。

    ①图1中若F1产生配子时3号染色体发生重组,请在答题卡上绘出F2中相应植株的3号染色体
     
    。用F2植株进行
     
    ,可获得纯合重组植株R1~R5
    ②对R1~R5,进行分子标记及耐高温性检测,如图2、图3。分析可知,耐高温突变基因位于
     
    (分子标记)之间。将该区段DNA进行测序,发现TT2基因序列的第165碱基对由C/G变为A/T,导致蛋白质结构改变、功能丧失。
    (4)研究人员将
     
    导入突变体甲,该植株表现为不耐高温,进一步确定基因TT2突变导致突变体甲耐高温。
    (5)基因OsWR2的表达能促进水稻表皮蜡质的合成。为了验证“高温胁迫下维持较高的蜡质含量是水稻耐高温的必要条件”,研究小组以突变体甲为对照组,实验组为敲除基因OsWR2的突变体甲,将两种水稻置于高温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检测水稻
     
    及耐高温性。实验结果显示
     

    组卷:12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