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华大实验学校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
发布:2024/11/14 5:30:2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的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苦读。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苏轼从小就受到佛教思想的熏染信奉佛教有关。
C.夏承焘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同时夏承焘对许多日本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
(2)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苏轼词作的数量之多已然突破了前人。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
D.森槐南等日本词人在模仿苏词时,经常撷取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相同情怀,足见苏轼对其影响之深。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D.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思路。
(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原因很多,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他成功的主要原因。组卷:5引用: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推拿(节选)
毕飞宇
都红来到“沙宗琪推拿中心”比王大夫和小孔还要早些,当然,也早不到哪里去,也就是几个月的光景。
都红学推拿不能算是专业,顶多只能算是半路出家。还在青岛盲校的时候,她的大部分精力一直都花在音乐上了。如果都红当初听从了老师的教导,她现在的人生也许就在舞台上了。一个残疾人,只有通过千辛万苦,上刀山、下火海,做——并做好——他不方便、不能做的事情,才具备直指人心、感动时代、震撼社会的力量。钢琴老师像一个木匠,她把都红打成了一张凳子,放在了钢琴的前面。都红的进步可以用神速去形容,仅用了三年的工夫,她的钢琴考试达到了八级。都红创造了一个奇迹。
初中二年级,都红的奇迹突然中断了。是她自行了断的。都红说什么也不肯坐到钢琴的面前去了。
这一切都因为一次演出,是一台向残疾人“献爱心”的大型慈善晚会。晚会上来了许多大腕,都是过气的影视明星和当红的流行歌手。但是就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她“无名指无力”这个老问题再一次出现了。为了增加无名指的力量,都红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发力,她借助于手腕的力量,把无名指往琴键上砸。这一来都红手指上的节奏就乱了,都红自己都不敢听了。这哪里是巴赫?这哪里还是巴赫?
都红是唯美的。她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停下来。停下来,从头开始,重来一遍。可是,这不是练琴,这是公开演出。都红只能顺着旋律把她的演奏半死不活地往下拖。都红的心情严重地变形了。很不甘。她像吃了一大堆苍蝇。手上却又出错了。她的演奏效果连练琴时的一半都没有达到。都红只有破罐子破摔。心中充满了说不出的懊丧。
等完最后一个节拍,都红吸气,提腕,做了一个收势。总算完了。第三创意曲丑陋不堪。太丢人了,太失败了。这个时候的都红终于有些憋不住了,想哭。掌声却响了起来,特别地热烈,是那种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都红就百感交集。站起来,鞠躬。再鞠躬。女主持人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女主持人开始赞美都红的演奏,她一连串用了五六个形容词,后面还加上了一大堆的排比句。一句话,都红的演奏简直就完美无缺。都红想哭的心思没有了,心却一点一点地凉下去。是苍凉。都红知道了,她到底是一个盲人,永远是一个盲人。她这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了一件事,供健全人宽容,供健全人同情。她这样的人能把钢琴弹出声音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女主持人抓住都红的手,向前拉,一直拉到舞台的最前沿。音乐响起来了,是小提琴,一点一点地,由远及近,由低及高,抒情极了,如泣如诉的。女主持人的情感早已酝酿起来了,现在正是水到渠成的时候。她情声并茂地问了一个大问题,“都红为什么要在今天为大家演奏呢?”是啊,为什么呢?都红自己也想听一听。台下鸦雀无声。女主持人的自问自答催人泪下了,“可怜的都红”是为了“报答全社会——每一个爷爷奶奶、每一个叔叔阿姨、每一个哥哥姐姐、每一个弟弟妹妹——对她的关爱”!小提琴的旋律回响在整个大厅,回响在“全社会”的每一片大地。这是哀痛欲绝的旋律,像挽歌,直往人伤心的地方钻。女主持人突然一阵哽咽,再说下云极有可能泣不成声。“报答”,这是都红没有想到的,她只弹了一段巴赫。她想弹好,却没有能够。为什么是报答?她知道了,她来到这里和音乐无关,是为了烘托别人的爱,是为了还债。这笔债都红是还不尽的,小提琴动人的旋律就帮着她说情。人们会哭的,别人一哭她的债就抵消了。
都红的老师站在后台,她用她的怀抱接住了都红。她悲喜交加。都红不能理解她的老师哪里来的那么多的喜悦与悲伤,不知道该做怎样的应答。她只是在感受老师鼻息,炙热的,已经发烫了。
都红似乎是被老师的鼻息烫伤了,再也没有走进钢琴课的课堂。老师一直追到都红的宿舍,问她为什么不去。都红把宿舍里的同学打发干净,说:“老师,钢琴我不学了,你教我学二胡吧。”
老师纳闷了:“什么意思?”
都红说:“哪一天到大街上去卖唱,二胡带起来方便。”
都红的这席话说得突兀了。口吻里头包含了与她的年纪极不相称的刻毒。
(节选自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推拿》,有删改)(1)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人物都红是个盲人,有音乐天赋,但是因为演出时紧张未能发挥好,于是放弃了音乐梦想。
B.“她借助于手腕的力量,把无名指往琴键上砸”,都红努力想完成自己的演奏,体现她对钢琴演奏的热爱。
C.“老师用她的怀抱接住了都红。她悲喜交加。”老师因都红的特殊身世和演出效果而产生复杂的情感。
D.“口吻里头包含了与她的年纪极不相称的刻毒”,“刻毒”是刻薄狠毒的意思,体现出作者对小说人物的批判。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主要采用大量精确细腻的心理活动,使都红这一人物形象在有限的时空中获得了丰富的呈现。
B.作者善用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选文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凸显人物性格的变化,揭示主旨。
C.节选部分结局时都红语出惊人,话语内敛而富有张力,看似节制的表述,却蕴含着丰富而充沛的感情。
D.节选部分以都红为“盲人推拿师”这一边缘群体的代表,对“怜悯”进行思辩解读,充满人道主义关怀。
(3)“都红想哭的心思没有了,心却一点一点地凉下去。是苍凉。”请结合上下文分析都红内心“苍凉”的原因。
(4)请结合文本分析节选部分的叙事艺术。组卷:12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棋是一种策略型棋类游戏,① ,已经有超过四千年的历史,被称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围棋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围棋的棋盘、棋子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盘分为四部分,② ;361个交叉点,和农历一年的天数大致相当; 围棋棋形变化无穷,棋理深奥幽玄,充满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③ 。其他棋类大多是斩尽杀绝或把帝后抓走才算胜。但围棋中盘胜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另外,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
B.而太极在棋盘的中央,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
C.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黑白两色棋子代表了阴阳。
D.棋盘的中央是太极,阴阳是黑白两色棋子。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5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
-
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一心想学丹青的年轻人走南闯北几十年都没能找到满意的教画师傅,他为此苦恼不已。于是他千里迢迢找到法门寺住持释圆,释圆嗜茶,听完他的叙述,便请他画一个茶壶和茶杯。年轻人寥寥数笔,就划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极典雅的茶杯。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注入茶杯中。释圆微微一笑,摇摇头说:“画得不错,只是你把二者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茶壶往茶杯里倒水,都是茶壶在上,茶杯在下的。”释圆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这个道理呀!”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组卷:1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