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天津市新华中学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八)
发布:2024/12/20 5:30:4
一、(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推开厚重的朱门,转过回廊的曲折,拂去尘埃满身,静听婉转的水磨调,让思绪飞回几百年前的江南。彼时,昆曲自闺阁深处,( )自华清池边,寻一段大唐盛世的歌舞升平,化作水袖飘飘,演绎了《长生殿》中的爱恨情愁;自秦淮河畔,写一段南朝往事,化作《桃花扇》中李香君的扇上桃花。世遗昆曲,到底美在何处,让古往今来的人_______?
昆曲的美学追求,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追求;昆曲制造意趣神色的手段,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手段;昆曲的意境和神韵,就是中国古典诗文的意境和神韵。昆曲常常以最简单朴素的舞台,表现出最繁复的情感意象来。试看看张继青表演《寻梦》一折中的“忒忒令”,一把扇子就_______了满台的花花草草,这是象征艺术最高的境界。
聆听昆曲,似乎尘世的烦恼、急于求成的焦灼都被_______了,洗涤了,释放了,似乎只有一颗洁净的初心。昆曲映照艺术,也映照生命,也许有一天当人们逐渐懂得会俯首,会侧身,终将与世遗昆曲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梦寐以求 扇成 溶化 萍水相逢 B.魂牵梦绕 扇活 融化 不期而遇 C.梦寐以求 扇活 融化 萍水相逢 D.魂牵梦绕 扇成 溶化 不期而遇
A.觅一段锦屏人的春愁婉转,化作一唱三叹的水磨调,演绎了《牡丹亭》的一往情深;自落日楼头,记一段末路英雄的漫漫长叹,化作《夜奔》中林冲的英雄泪;
B.觅一段锦屏人的春愁婉转,化作一唱三叹的水磨调,演绎了《西厢记》的一往情深;自落日楼头,记一段末路英雄的漫漫长叹,化作《夜奔》中林冲的英雄泪;
C.觅一段末路英雄的春愁婉转,化作一唱三叹的水磨调,演绎了《夜奔》的一往情深;自落日楼头,记一段锦屏人的漫漫长叹,化作《牡丹亭》中林冲的英雄泪;
D.觅一段末路英雄的春愁婉转,化作一唱三叹的水磨调,演绎了《西厢记》的一往情深;自落日楼头,记一段锦屏人的漫漫长叹,化作《牡丹亭》中林冲的英雄泪;
(3)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有是四端也——《墨子》——战国——墨子
B.小儿拔秧大儿插——《插秧歌》——唐——白居易
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清——姚鼐
D.娜拉——《玩偶之家》——小说——易卜生组卷:11引用:1难度:0.6
二、(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俭”作为一个道德伦理范畴,产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尽管各家各派学术见解不同,治国方略各异,但在财货的消费方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传统俭德的崇尚。和其他道德范畴一样,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自商初到春秋,经过八九百年的岁月,崇尚“俭”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春秋战国时的儒、墨、道、法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主张尚俭。孔子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但他认为“与其奢也,宁俭”。老子说他有三宝,其中之一即为“俭”;认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奢”“去泰”就是要俭。墨子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儒家搞的礼、乐那一套都不合俭的要求。法家对于俭德也是提倡的,《管子》中多处强调应当去奢、节俭,“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上述引证足以表明,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先秦已传遍华夏大地。
尚俭作为一种美德,自公元前十六、十五世纪流传至今而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经济价值,还因为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历史上虽然没有人从教育学的角度明确指出这一点,没有人明确详细地论述“俭”的教育功能,但人们从经验中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俭”是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几千年来,有见识的长辈总是教育其子女要节俭。这些长辈从经验中看到,富家人的子弟,只有尚俭才能成才,家道才能不衰。一味娇惯孩子,只能使其成为败家子。穷苦人家迫于生计,不得不节俭。这种俭虽然是被迫的,但它同样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不论是富有之家,还是贫穷之家,只要是有见识的,总是要以“俭”治家的。如果仅是为了节用而不是为了育人,那么“俭”德是难以流传几千年的。
明确指出“俭”有教育人的作用、把“俭”用于育人的,是诸葛亮。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是通过节制物欲使其内心宁静来培养其品德的,一个人对于物质享乐如果不能有节制,就不可能纯洁其志向;内心总有强烈的物欲干扰,就不可能有远大的志向。他提出的“俭以养德”的命题,把尚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伊尹、周公、孔子、老子、墨子等提出了尚俭的思想,在他们的倡导下,“俭”这一美德被人们接受,但是“俭”与“德”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明确揭示出来。可以说前人只认识到“俭”本身是美德,而没有发现“俭”有更多的教育功能,伊尹、周公倡“俭”是为了维护政权统治,孔子倡“俭”是为了维护礼、不违礼,老子倡“俭”是为了实现“道”,墨子倡“俭”是为了节用。只有诸葛亮不仅把“俭”视为美德,还明确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认为实行节俭是为了涵养道德。这就把“俭”的价值,从“俭”是美德提升到了“俭”是美德之母的高度。“俭”与德育、“俭”与人生的追求、“俭”与人的精神生活之间的联连,被注意到了。自此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俭”与培养人的品德相连,有人讲“俭以养性”,有人讲“俭以养廉”,历史上众多的家训中几乎都有倡“俭”的内容。节俭在客观上成了一种普遍的育人的手段,因为人们明白:一家之中只要厉行节俭,子孙即使成不了大器,也不至于成为败家子。
(摘编自任怀国《说“俭”》)材料二:
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占主流地位的学术观点和社会舆论都认为节俭是美德,奢侈不可取。“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有益,而且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至关系国家兴亡,正所谓“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崇俭抑奢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时代新风,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人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勤俭节约的意义和作用,真正认识奢侈消费的危害。第二,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在消费过程中都应做到节能、节水、节材,反对铺张浪费,反对汚染环境。第三,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节俭是针对奢侈消费而言的。崇俭抑奢绝不是否定正常消费、为节俭而节俭,而是提倡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要在反对铺张浪费的同时,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进而以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第四,提高消费者素质。在不断提高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开展必要的消费教育和培训,引导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自觉提高消费的文化含量,排斥奢侈消费和炫耀消费。
(摘编自尹世杰《崇俭抑奢的当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商初至西周,崇尚节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尚俭作为一种美德在商周时期就已经传遍华夏大地。
B.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诸家都主张尚俭,孔子、老子、墨子都认识到“俭”是美德,但他们提出尚俭的目的各不相同。
C.直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明确认识到“俭”的育人作用,并且把“俭”用于育人之后,“俭”才起到了教育人的作用。
D.把“俭”视为一种教育手段,不仅体现出“俭,是美德”,更是将“俭”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历朝历代家训中都有倡“俭”的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阐述“俭”德的传承发展过程,材料二侧重阐述当今社会如何形成崇俭抑奢的时代新风。
B.富家人教育子女要节俭是为了家道不衰,而穷苦人家的子女的节俭是被迫的,是为了节用而节俭,难以起到教育的作用。
C.崇俭抑奢不是一种为了节俭而节俭的消费观,与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思想相契合。
D.要形成“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新风尚,需从价值导向、消费模式、消费水平和质量等多个方面着手。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提倡“俭”德的育人功能的一项是
A.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B.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
C.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资治通鉴》)
D.惟俭养德,惟侈荡心(《明通鉴》)组卷:3引用:2难度:0.7
三、(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
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①。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 (二)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②,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③,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④欺诸侯。人能紾⑤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注释】①泓水之战出自《春秋》,此处运用春秋笔法,含有褒贬之意。②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③衄:损伤,伤害。④二毛:指老年人。⑤紾:弯转,扭曲。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人未济 济:渡河 B.不鼓不成列 鼓:击鼓攻击 C.待其已陈 陈:列阵 D.不能损襄公之虐 损:损坏 A.天之弃商久矣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B.而孟子与之以王 而能与世推移 C.此而忍为之 人而不仁,如礼何 D.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A.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B.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C.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D.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4)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批判宋襄公的一组是
①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
②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
③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
④其抱孺子而泣
⑤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
⑥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秋》记载宋楚之战时,用字考究,“楚”“人”二字,隐含着对宋襄公的批评。
B.苏轼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故而一开始就不具备称霸的德行。
C.苏轼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达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
D.两文体裁不同,一为史传,一为史论,但司马迁和苏轼对于宋襄公的批判态度是相近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
②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③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
(7)司马迁是怎样表达自己对于宋襄公的态度的?苏轼在选文(二)第一自然段中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组卷:9引用:1难度:0.5
六、(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联常书写张贴或者刻画悬挂到楹柱上,故也称“楹联”。楹联名目繁多,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可分为春联、喜联、庙联、车联等。它是以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为基础的一种文化样式,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_______。
春联作为年俗的楹联,两千年来盛传不衰,已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流传下来的一副春联“( )”,其意蕴便来自年俗传统的祝福仪式。它不仅代表了喜庆,还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愿望。
楹联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志,就像一面旗帜飘扬在中国文化的天空,灿烂出彩。楹联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它无所不包,内蕴丰富宏大,内涵幽远深邃。它负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在继承楹联形式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楹联文化。
(1)下列最适合填入文中括号内的一项是
A.猛虎啸山显威势,寒梅傲雪见精神
B.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C.山水秀美处处丽,虎跃龙腾日日新
D.双玉初谐琴瑟调,五花新授凤鸾封
(2)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在于以整齐雅致的形态出现,具有布局上的美感,还在于意蕴凝练含蓄丰富,旨在表达生活的真谛
B.在于以整齐雅致的形态出现,具有布局上的美感,然而意蕴凝练含蓄丰富,旨在表达生活的真谛
C.既在于以整齐雅致的形态出现,具有布局上的美感,又在于意蕴凝练含蓄丰富,旨在表达生活的真谛
D.不仅在于意蕴凝练含蓄丰富,旨在表达生活的真谛,还在于以整齐雅致的形态出现,具有布局上的美感组卷:2引用:1难度:0.6
七、(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周年。
2022年4月21日,我国首次专门就青年群体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其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深情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结合上述材料,请以“新时代的青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组卷:19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