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高考语文二诊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放眼全球,伟大文明的起源,无不伴随着神话幻想支配的文明奇观:埃及金字塔与斯芬克斯像,巴比伦神庙庙塔,迈锡尼的黄金面具,中美洲玛雅金字塔等等。对照之下,中国文明起源期的文化奇观既不在巨石建筑方面,也不在贵金属的冶金术方面,而是突出表现在切磋琢磨的玉礼器传承方面。如凌家滩5300年前80公斤巨型玉猪,北方红山文化玉雕神祖像与南方玉雕羽冠神徽之类,还有延续五千多年,至今依然发挥经济作用的西玉东输路线——“玉石之路”。
          ②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文明起源期覆盖的地理范围非常广袤,与尼罗河、两河流域和希腊半岛孕育出的偏于一隅的文明古国截然不同。这就需要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中国人能够不分地域、族属、语言的巨大差异,凝聚到一个文化共同体中?化干戈为玉帛,这一句古代熟语已道出此中奥秘,那就是认同到华夏文明特有的最高价值观。如《论语》所记孔子的发问:“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③需要认真思考的是,为什么礼神祭祖要以玉器为中介?以玉和帛为至高价值的国教信仰,究竟源于何时何地?项目研究成果表明,此类国家信念体系,建立在中国文明独有的两种物质的互动基础上。从文明的基因构成看,先于青铜时代王权国家,还有一个更早更深远的玉器时代,该时代铸就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注定给文明发生提供不变的价值导向。诸如卞和献玉璞、周公手持玉璧玉圭和祖灵展开现场对话等故事,读书人早已司空见惯,却未能有效反思其所以然。其实,这和一万年来玉文化在东亚大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史前玉文化的点线面传播过程靠什么因素得以实现?靠的是共同的史前神话信仰的认同力量。具体讲,以玉为神,以玉为天,以玉为永生不死的象征,这是一整套神话信念体系。此类观念的跨地域传播,在距今四千年之际覆盖到我国大部分地区。这是一个没有金戈铁马的精神统一的渐进过程。该过程要比秦帝国武力统一中国,早出整整两千年,其重要的文化史和思想史意义,不言而喻。
          ④以往的国学传统受制于文献史学观,根本无法认识到这一场先于甲骨文汉字而存在的文化整合和凝聚过程。唯有走出已有的书本知识的束缚,跟随第四重证据(考古发现的遗址和文物)不断出现的轨迹,才能走进前文字时代物证符号认知的广阔天地。这就意味着要对大量史前考古遗址和文物进行再学习,并由此展开辨析解读工作,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文本编码与再编码的本土化理论。
          ⑤对“玉文化先统一中国”这个重要命题,现已逐渐形成更为细化的认识推进:璧、琮、璜,加上锥形器和冠形器的完整玉礼体系,早在五千年前的环太湖的长三角地区就已率先完成。在良渚文化之后辗转传播到中原,奠定了夏商周玉礼符号的基础。此种认识的递进,又推出基于环太湖地区田野调研的考察记类著作《玉文化先统一长三角》(2021年),让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细化探讨,揭示出在无文字时代发生过的重大文化传播现象对文明起源的意义。如果要追问为什么史前玉文化的高峰没有出现在中原和北方,却唯独孕育在长三角地区,那一定和一万年前长江流域率先驯化出稻米,并在七八千年前开启养蚕缫丝生产等物质积累优势有关。
    (摘编自叶舒宪《文明探源的交叉学科视角及方法论创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起源期的文化奇观,不像其他文明起源的文化奇观那样都表现于巨石建筑和贵金属冶金术方面。
    B.中国人能凝聚到一个文化共同体中,是因为他们能不分地域、族属、语言的差异,认同华夏文明特有的价值观。
    C.以玉帛为最高价值的国教信仰,靠共同的史前神话信仰的认同力量跨地域传播,距今四千年之际逐渐覆盖全国。
    D.完整的玉礼体系率先完成于环太湖的长三角地区,在良渚文化之后辗转传播到中原,奠定了夏商周玉礼符号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将中外文化奇观相对照,点出中国文明起源期文化奇观的独特处。
    B.第②段引用孔子的话,证明玉帛承载了华夏文明特有的最高价值观。
    C.最后两段采用正反对比论证,强调要认识史前玉文化需在研究方法上创新。
    D.文章从文明奇观差异说起,接着对中国玉文化探源释因,最后阐述探源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明起源期的文化奇观在玉礼器传承方面表现突出,这与史前玉文化跨地域在我国大范围传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以玉为神、为天、为永生不死的象征的神话观念的传播,是一个精神统一的渐进过程,并最终形成中国大一统的局面。
    C.对史前考古遗址和文物进行再学习,开展辨析和解读,有助于人们认识先于甲骨文汉字而存在的文化整合和凝聚过程。
    D.史前玉文化的高峰没有出现在中原和北方,而在环太湖的长三角地区率先孕育完成,这与长江流域的物质积累优势有关。

    组卷:4引用:5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3月23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本次太空授课活动继续采取天地对话方式,被人戏称为线.上课堂的“天花板”。
          课程开始,王亚平取出一袋过饱和乙酸钠溶液,轻轻挤压,一颗晶莹的液体球随即悬停在空间站舱内。接着王亚平用沾有三水合乙酸钠晶体粉末的小棒触碰液体球后,液体球迅速结晶,看上去变成了一颗“冰球”。这个实验也被称为“热冰”实验。在空间站失重环境中开展这项实验,结晶状况跟地面上实验的差别很大。在地面使用容器开展实验,受容器限制,只能往内结晶。而空间站中并未使用容器,最终结晶为圆球状,还可以往外发展,从而观察到不受地球重力影响的材料物性变化。
          接下来的“液桥”实验中,王亚平则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王亚平手持两片塑料板,叶光富向塑料板表面分别挤上水,两片塑料板逐渐接近,水便在板间连起了一座“桥”,将塑料板的距离拉远,“桥”也没有断开。这是因为气液界面之间存在表面张力,
    “液桥”形貌才得以维持。在正常的重力环境下,液桥的尺寸通常只有几毫米:太空环境下,重力几近消失,表面张力便能维持建立起很大尺寸的液桥。
    “课堂”中,王亚平将冰墩墩抛出后,它并没有像在地面上一样掉落,而是仍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这是空间站失重环境最直观的体现。既然在地面上抛出物体的速度越快,它就能落到更远的地方,那如果抛出物体的速度足够大,它是否能成为环绕地球的卫星?这最早由牛顿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被称为“牛顿高山大炮实验”,由它引出的第一宇宙速度等概念,成了发射人造卫星、空间站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李云舒《天宫课堂第二课中国空间站上演“点水成冰”》)材料二:
          记者:天宫课堂上,耳目一新的实验让大家不再是“雾里看花”,对背后的科学原理也不再是“勿理物理”。看来,科普的打开方式非常重要,这对我们的科普教育有怎样的启示?
          黄伟芬:在设计太空授课时,我们就坚持选择符合科学原理清晰、实验现象明显、天地差异显著、易于理解和展示等标准的项目。此外,太空授课面向全国青少年群体、社会公众乃至全球,因此在授课上不追求知识的高深、概念的复杂,而是注重体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强调对比差异发现问题、利用问题引导探索,通过探索得到答案,这将会是后续太空授课和系列在轨科普教育活动坚持的原则。太空授课是载人航天科普活动的标志性事件,后续我们也将以太空授课活动为牵引,更多地开展地面专家解读、学生对比实验等拓展活动,带动形成一批既科学又有趣、既严谨又生动的科普活动。
    (摘编自靳晓燕《太空授课,中国科普教育的新契机》)材料三:
          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传道授业天上来,将科学课堂搬上太空,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如此科普,值得点赞
          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空间站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空间站搭起桥梁,天宫课堂引航天科普入“百姓家”、青年心。太空授课不仅刷新了科普教育的固有模式,也拓展了科学课的外延。这种形式让科学不再是书本上高度浓缩又晦涩的知识,在生动的太空实验中它也可以很有趣、很好玩。航天员在空间站开展实验,中小学生在地面课堂动手做实验:学生在地面提问,航天员在太空答疑,天地实时互动,让这堂科学课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科学本身就是求知、求真,而求知、求真动力来自那里?源于梦想,源于兴趣。古今中外,很多大科学家就是从小对科学现象产生浓厚兴趣后,才与科学结缘并将一生献身科学的。“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航天员王亚平曾经说过的这句话,至今仍萦绕在很多人耳畔。也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保持着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热忱,为了梦想奋力攀登,航天事业才能向前发展。天宫课堂蕴藏着中国航天走向明天的无穷潜力。天宫课堂中那些前所未知、与地面上截然不同的现象,会让学生头脑中产生很多“为什么”,这便可能成为他们航天梦、科学梦最原始的起点。
    (摘编自张冬梅《天宫课堂:重新定义科普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饱和乙酸钠液体球
    接触
    三水合乙酸钠晶体粉末
    失重
    液体球快速结晶成“冰球”
    B.表面沾上水的两块塑料板
    接近
    水在板间连成一座“液桥”
    拉远
    “液桥”维持很大尺寸不断
    C.抛出物体的速度
    越快
    物体落地点越远
    引出
    第一宇宙速度等概念
    D.失重下冰墩墩沿抛出方向匀速前进
    认识
    物体运动的规律
    符合
    天宫授课选择实验原则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宫课堂既展示实验现象。又揭示科学原理。“热冰”“液桥”、浮力消失实验都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B.太空授课不追求知识的高深、概念的复杂,强调通过对比发现问题、利用问题引导探索、通过探索得到答案。
    C.天宫课堂蕴藏着中国航天走向明天的无穷潜力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引航天科普入“百姓家”,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
    D.天宫课堂刷新了科普教育的固有模式,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或可带动形成一批科学有趣、严谨生动的科普活动。
    (3)天宫课堂的科普方式“值得点赞”,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值得点赞”的缘由。

    组卷:5引用:5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
          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
          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挺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她来到这世上,备受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急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
          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
    “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
          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
          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过去了。
          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
    “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无数人,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
          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
          经过她和哥哥姐姐们精心校对编辑,《误诊记》出版了。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文本二:
          抗日英雄赵一曼:留给儿子的遗书令人泪目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黑龙江珠河县小北门外被日寇杀害,将一腔热血回报给了生养自己的祖国大地。
          临刑前,赵一曼在被押送行刑的火车上留给儿子(宁儿)一封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遗书只有短短几句话,让人不禁泪目。
          赵一曼与其丈夫陈达邦于1928年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结婚,后来赵一曼回国工作,陈达邦则留在苏联继续深造,深造后又被共产国际派到法国工作。
          赵一曼的儿子出生于1929年1月,取小名叫“宁儿”,但因为时局混乱,赵一曼又有党的任务在身,她没有办法好好照顾她的“宁儿”,只好把幼小的儿子寄养在武汉她丈夫的大哥家中。
          赵一曼深知母子一别不知何时再见,去东北临行前她抱着儿子去当地的照相馆照了相,一份照片夹在信中寄给了丈夫陈达邦,另一份照片常伴她的身侧,是她每每想念儿子时的情感寄托。但她一直以来的工作和信念都是反满抗日,她想实现她诗中所写的愿望——“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1935年底,赵一曼在战斗中组织战友撤退被俘,几个月后英勇就义,最终没能与儿子再见。这份遗书,一直到1956年,才辗转被陈达邦和儿子在东北烈士纪念馆见到。
    (摘编自“网易号•历史栏目”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多次写到梨花,既烘托渲染了特定氛围,推动情节发展,又都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B.文本一父亲形象感人至深:日寇入侵,他参加抗日救卫队,救死扶伤;建国后,他为中医院的创建、重建,竭尽心力。
    C.文本二遗书内容,既有革命母亲对无法尽到教育儿子责任的深深遗憾,也展现了她为国牺牲的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D.两个文本通过两个家庭的故事,不仅表现了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痛,更表现了中国人民毅然投身抗日、保卫祖国的积极态度。
    (2)文本一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是她,还是她的父亲?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两个文本都写道父母对子女的爱,由于文体不同,其表现手法也有差异。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组卷:8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习俗都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更迭规律。“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啃秋瓜”等民间俗语皆是对节气饮食文化的提炼,直至今日仍不过时。因此,我围绕①            ,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让人们在了解吃什么的同时,对节气背后的历史渊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对我而言,色彩是十分重要的表现元素。我注重在大自然中取色,②              。如插画《春分》描绘了大面积的粉色樱花,并点缀鹅黄色和嫩绿色,直观地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夏季以绿色系为主,但从《立夏》到《大暑》,又呈现出由浅绿到深绿的微妙变化。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春天的场景大多是暖色系,③             ,但作画时我却打破常规注重情绪的表达。插画《立冬•猫》,虽然窗外寒风阵阵,但家中的暖黄色壁纸、冒着热气的红色水杯,一只睡得香甜的橘色小猫,营造出暖意十足的空间基调,这未尝不是一种对节气面貌的真实记录。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引用“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等谚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组卷:5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为何把手伸给了你,我也接受过陌生人的好意……”12月29日,2023年春晚首支定制歌曲《你好,陌生人》通过央视平台对外发布,歌曲传播劲爆网络,被网友称为朋友圈里“最温暖的刷屏”。歌曲演唱以云视频的方式呈现了一个个不知姓名的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给店外躲雨工人送去一张小凳的两岁萌娃,寒夜里为迷路老人披上自己外套的吉林小伙,新冠肆虐时与人分享一盒药的小区大姐,直面火魔联手结成一条条灭火长龙的重庆逆行志愿者……他们用平凡的身影传递着与人为善的信念,助人纾困的力量,不计名利、共克时艰的担当,营造着和谐共进的社会文明新生态。他们普通,却不平凡。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你如何认识与理解新时代“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请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