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辽宁省铁岭市昌图一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5 14: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工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工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事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工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杜工部说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道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
          像格律一样,模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
          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
          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
          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模仿对象。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
          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
    (马工程《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潜认为艺术家进行创作都需要经历模仿和创造两个阶段,这是通往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
    B.艺术家要有诗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前者强调对艺术的领悟能力,后者强调手腕使用技巧。
    C.亚里士多德认为,为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D.艺术模仿既可指模仿别人的艺术作品,学习该门艺术的学问和技巧;又可指模仿现实人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
    B.艺术创作者,如果能从模仿人手,又具有创造意识,就一定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
    C.历史叙述已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生活真实;诗歌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艺术真实。
    D.能不能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是区分文艺作品和非文艺作品的根本标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B.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塞缪尔•约翰逊)
    C.美术一旦脱离了真实,即使不灭亡,也会变得荒诞。(托卡莱尔)
    D.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8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二十年后
    [美]欧•亨利
          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你听了觉得奇怪是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火柴光一亮。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来亲如兄弟。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那天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警察问。
          那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
    “不会。”那人说,“我至少多等他半个小时。只要他还活着,他肯定会来。再见,警官。”
    “再见,先生。”警察说完,又继续巡逻,边走边一家家打量。
          这时,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刮越紧。五金店门口的那个人抽着烟还在等。
          他等了约莫二十分钟后,一位高个子大步流星穿过马路径直朝他走来。这人穿着长外套,衣领翻上来盖住了耳朵。
    “鲍勃,真是你吗?”来者不敢相信地问道。
    “吉米•韦尔斯,你来了呀!”站在门边的人高声叫了起来。
    “哎呀呀!”刚来的人也高声叫,一把抓起对方的两只手,“果然是鲍勃。我只知道只要你还活着,一定会上这儿来。唉,二十年,可真不算短呀!鲍勃,老饭馆拆了,要是如今还在,我们可以到里面再吃上一顿。在西部混得怎么样,老弟?”
    “好极了!一切如愿以偿。你变多了,吉米。奇怪,你怎么又高了两三寸呢?”
    “是呀,二十岁以后我又长个儿了。”
    “在纽约过得不错吧,吉米?”
    “还过得去。我在市里的一个部门谋了个位置。走,鲍勃,我领你到一个熟悉的地方,咱们叙叙旧。”两个人手挽手沿马路走着。从西部归来的那个志得意满,讲起这些年的作为。另一个把头缩在大衣领里,津津有味地听。
          十字路口有家药房,仍灯火辉煌。到了灯光下,两人同时转身瞪大眼看着对方的脸。
          从西部来的那个突然站住了,松开手臂。
    “你不是吉米•韦尔斯,”他惊叫起来,“二十年的时间的确长,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把鹰钩鼻变成个扁鼻。”
    “二十年足可以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鲍勃,你已被捕十分钟了。芝加哥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打了电报说想与你谈谈。放老实点,知道吗?老实才聪明。有人叫我带张条子给你,看完了我们再去局里。你到那儿窗户下看,是巡警韦尔斯写的。”
          从西部来的人打开交给他的小纸条。刚看的时候他的手还正常,但到看完时却抖得厉害。条子上只写了几句话:
    鲍勃:
          我准时到了约定地点。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我不便自己动手,便找了位便衣代劳。
    ——吉米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文本二
    “伏笔”与“突转”是小说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元素。“突转”就是指剧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转折,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情势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包括“由顺境至逆境,或由逆境至顺境”。一个故事是否精彩,取决于它是否足够地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而怎么样才能让故事跌宕起伏呢?除了文字本身的感染力、带动力,需要的就是像“抖包袱”一样的突转。突转转得好不好,归根结底,应是伏笔的功效。
    (节选自《创意写作系列:小说创作技能拓展》,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两处划线语句是关于风雨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氛围,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开篇通过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个威风、正直的警察形象,为后文吉米面对友情和正义的选择埋下伏笔。
    C.本文情节简单但一波三折,前文写了鲍勃对自己和朋友的命运的展望和分析,后面接着就被捕了,讽刺、幽默。
    D.小说塑造了吉米以一名警士的身份与老朋友交谈,但没有马上兴奋得揭露自己的身份,体现了他沉稳持重。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勃领带扣针镶着大钻石,表盖上镶着小宝石,可以看出他在西部发达了,也可以体现他想向朋友炫耀的心理。
    B.鲍勃虽然是一个通缉犯,但是仍然坚持来赴二十年之约,由此可见鲍勃也有重情守信的可贵之处。
    C.小说通过叙写鲍勃与吉米的二十年之约,主要颂扬了友情的可贵,友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境遇的变化而消失。
    D.小说赞扬了正义战胜了邪恶的伟大力量,没有一丝血腥的味道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又是一场智慧的胜利。
    (3)吉米不动声色就抓捕了二十年前的好友鲍勃,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二赏析小说是如何巧妙的“抖包袱”。
    (4)故事结尾便条上的内容体现了作者讲故事的匠心。说说你对此的见解。

    组卷:14引用:2难度:0.2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 7.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警幻仙子命仙女们为贾宝玉演唱的《红楼梦》十二支曲,预示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其中有一句曲词:“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这句曲词中涉及了小说中哪几个人物?暗示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和命运?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组卷:43引用:9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梭罗说:如果谁没有跟随队伍的步伐,那是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
          ②陈运德等人译的《世界著名寓言一百篇》有这样一个故事:很多年前,一个小小地 区里的人说起话来没有一个不口吃,走起路来没有一个不跛脚,更奇怪的是,这两种缺点竟被视为才能。一个外地人不瘸不拐地走来走去,本以为这儿的居民定会羡慕他的走法,谁知当地人见后捧腹大笑,急切地喊着:“快教这位外地人怎样走路吧!”这位外地人认为有责任驳斥他们:“是你们又瘸又拐,不是我。”他高呼:“你们必须改变这种不好的习惯!”当地人一听他说话竟然不口吃,都哄起来,吼道:“他这样说话太丢脸了!”他走遍这一地区,到处受到讥笑和嘲讽。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就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