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当今世界,儒学的思想价值可以用来为实现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促进和改善全球治理服务。这是由儒学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决定的。儒学在中国产生以后,不仅存在和发展于中国,而且传播到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一直传承和延续到今天。儒学具有持久不衰的生机与活力,有着不断进步的发展前途,也是由它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决定的。那么,儒学具有哪些本质特性呢?最主要的是四个方面:开放包容,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与时俱进。
          ②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所以它对别的学说能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能够在共存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当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产生之时,与它同时并立的还有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墨子所代表的墨家思想等等。正是由于虚心向道家、墨家等学说学习,认真从中吸取思想营养,儒家思想才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首屈一指的“显学”。当它传播到东亚其他地区时,又能与当地的思想文化相融合,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当佛学传入中国后,儒学不仅与之共存,而且将其引为自己的借鉴取长对象。这些都体现了儒学开放包容的特性,以及由此具备的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
          ③儒学具有实事求是的特性,所以它要求人们“惟是以求、知错即纠”,而不能“知错不改、文过饰非”。实事求是出自中国史籍《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刘德是一个具有儒学思想的人,《汉书》说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中国儒学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以贯之的,是中国历代儒学学者所追求和坚持的。这里举一个例子。东汉著名儒学思想家王充的《论衡》一书有《问孔》《刺孟》两篇文章。文中认为,即使对孔子、孟子这样的圣贤和儒家学说创始人,如果发现他们思想中有疏失有错误,也应加以“问难”,以纠“非”而明“是”。他说:“夫圣贤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猝吐言,安能皆是?”像王充这样敢于指出和纠正前辈儒学思想家著述与言行中错误的学者,在古往今来的中国儒学界所在多有。这说明,求实、求真、求是是儒学文化所具有的重要特性。
          ④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所以它要求人们做到“知行合一、躬行为务”。所谓经世致用,就是要坚持将儒学的道德要求和思想主张应用于个人的修养和国家、社会的治理,也就是儒学大家们坚持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实干兴邦”。在中国西汉时期,著名儒学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为汉武帝所采纳。实行这一方针的目的和实质,就是要把积极进取、致用为上的儒家学说确立为治国理政的主导思想。正是由于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充分发挥了治国理政、开物成务的实践功能,才不仅成就了它对中国文明发展不断作出重大贡献,而且保证了它不断从社会实践中吸取养分,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也是儒学能够长久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个法宝。
          ⑤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所以它能够“因时达变、推陈出新”。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弃旧而图新,反对蹈常袭故、陈陈相因,是中国历代儒学学者和儒学工作者为学与治世的共同追求。儒学产生以后的两千多年间,经历过多次大的自我更新与演进。先是从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说演进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后来又经过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儒释道三学并立与交融互鉴,演进为宋明时期的理学;随后又经过总结和吸取理学过于空疏的教训,演进为清朝时期的实学。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传统儒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改造,弘扬和发展儒学所蕴含的思想精华,使之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正是由于中国历代儒学学者、儒学工作者和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政治家,不断根据时代条件、历史使命和社会实践发展变化的需要,适时推动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保证了儒学与不断前进的社会实践同在,与长流不息的文明之河共进。
          ⑥总之,儒学所具有的这些本质特性是十分宝贵的,是儒学的精髓所在。它们赋予儒学长久不衰的生机与活力,引领和推动着儒学不断为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
    ——摘编自滕文生《儒学文化的特性与前途》(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开放包容,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与时俱进的本质决定了其具有持久不衰的生机与活力和有着不断进步的发展前途。
    A.如果不虚心向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学习并认真从中吸取思想营养,儒家思想不可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首屈一指的“显学”。
    B.汉武帝为了把积极进取、致用为上的儒家学说确立为治国理政的主导思想,采纳了著名儒学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
    C.中国历代儒学学者和儒学工作者在为学与治世中都有着惟陈言之务去、弃旧而图新,反对蹈常袭故、陈陈相因的共同目标。
    (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儒学思想价值的现实作用引入,有利于读者重新认识到儒学的现实意义,从而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从开放包容,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与时俱进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儒学的本质特性,让读者对儒学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C.作者综合运用举例、引用、对比等多种论证方式来阐释儒学的本质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D.第五段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儒学产生以后所经历的多次重大自我更新与演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的思想价值对于当今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广泛推广就可以解决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等一系列问题。
    B.因为儒学能兼收并蓄其他学说,能够在共存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所以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
    C.在古往今来的中国儒学界中存在很多像王充一样这样敢于质疑前辈儒学思想家著述与言行中错误的学者。他们的存在证明了儒学文化具有求实、求真、求是的重要特性。
    D.儒学所具有的这些本质特性是儒学的精髓所在,它们赋予儒学长久不衰的生机与活力,引领和推动着儒学不断为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

    组卷:0引用:5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1年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双减”,首先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目前,超过94%的学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但是,作业少了,教学质量却不能降,时间短了,教学效果却不能减。
          提供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一环。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国14.3万所应开展课后6务的义务教育学校中,99%的学校提供了课后服务,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大多数学校课后服务由基础性托管和拓展性托管两部分组成。其中,基础性托管主要是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老师进示课业辅导。
          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双减”政策发布以来,面对校外培训资质审批,培训服务管理、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的顽疾,各级各相关部门逐一破解。来自教育部的监测显示,培训市场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摘编自黄超《推动“双减”政策落实落细》)      材料二:

          对于更期望“双减”措施达到怎样的效果,72.40%的受访者希望“统一起跑线,实现‘零起点’教学,教育差距尽可能缩小”;73.85%的受访者希望“学生作业负担减轻,课后生活丰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发展”;54.68%的受访者希望“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消除,家庭教育支出负担有效减轻”。
          从受访者所关心的问题中,不难发现在教育这件事上,大家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水平、减轻学业负担抱有更多期待。
    (摘编自胡畔《“双减”开启新变化》)      材料三:
    “双减”,有的家庭是真的“减”,有的家庭却在偷偷“加”,别人家孩子“偷跑”怎么办?针对有些家长的焦虑,广州市教育局邀请广州市家庭教育名师告诉家长应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竞争”。
          专家认为家长要了解自身焦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喜欢比较,让孩子永远有一个打不败的对手,他被称作“别人家的孩子”;第二,期望值太高,无论孩子资质天赋如何,都把清华北大作为他努力学习的目标;第三,对不确定的未来太担心,害怕孩子现在不努力,未来没有好前途。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赋,我们要发掘孩子的天赋,让他的天赋得到培养。
          我们需要转变“人才”观念。国家的栋梁之材不都是来自高等院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做哪行,都会产生相应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都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而是有能力、有大局意识、有担当的人才。这些“堪当大任”的能力,不是靠补课和提高成绩就能得到的。素质教育赋予孩子的综合素养和发展能力,为孩子奠定了应变挑战、行稳致远的本领。
    (摘编自刘晓星《我们“双减”别人“偷加”怎么办?》)      材料四:
          教育部表示,2022年将继续把“双减”督导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加大督办、通报、约谈和问责力度。对学生和家长而言,要看清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方向,不再只盯着“分数”,而是对照德智体美势全面发展的要求,补短板、强弱项,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对学校和老师而言,要进一步发挥好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把教学作为核心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布置作业时更加注重“调结构、提质量”。同时,丰富课后服务项目,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对各地教育部门而言,要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着力补短板、促公平,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对校外培训机构而言,放弃“打擦边球”或“等风头过去”的念头,果断转型,摆脱路径依赖,秉承教育初心,守好“有益补充”定位。
    (摘编自《读懂“双减”背后的教育逻辑》)(1)下列对“双减”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后服务由基础性托管和拓展性托管两部分组成,超七成受访者希望“双减”后学生课后生活丰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B.提供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环节,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关心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和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满足情况。
    C.统一起跑线,实现“零起点”教学,缩小教育差距,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是多数人关注“双减”的热点。
    D.消除校外培训乱象,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现“双减”的目标,同时还可减轻家庭教育支出负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99%的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学校布置的作业量减少,超过94%的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B.全面规范校外培训,可从资质审批、培训服务管理、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加强监管,从严治理,坚决遏制培训市场的野蛮生长现象。
    C.“双减”政策给家长带来一些焦虑,有的家长担心别人家孩子在偷偷“加”,专家认为家长焦虑的根本在于其喜欢比较的心理
    D.栋梁之材不都来自高校,行业管理者很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堪当大任的能力也不是靠“补读”得来的,而是素质教育赋予的。
    (3)怎样才能使“双减”真正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组卷:0引用:3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知识
    沈从文
          哲学硕士张六吉,长江中部某处小地主的独生子,年龄恰满二十岁,那年正是“五四运动”年。他觉得在小城里呆毫无意义,弄了一笔钱,离开了家乡。
          他出外目的在寻求知识,十多年来所得到的知识,当真也不少了。凡是好“知识”他差不多都知道了。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又出国,在某国一个极负盛名的大学里得了学位。他的论文为“人生哲学”,他的学问成就,是那大学研究院一个导师尽力指导的,那是个世界知名的老博士。他信仰这个人如一个神。
          他想把自己所学贡献社会,一时却找不着相当工作。他心想:不如回到我那个“野蛮”家乡吧。他记起家乡有点忧郁,以为一面是一群毫无教育的乡下人,一面是他自己。要说话,无人了解;有意见,无人来倾听。他觉得孤独。
          离家乡三天路上,见一坝山田中有个老农夫在锄草,大路旁树阴下却躺了个青年男子,从从容容在那儿睡觉。他同那老农攀谈:“天气热,你年纪一大把了,怎不休息休息?”
    “要吃的,无办法,热也不碍事!”
    “你怎不要那小伙子帮一手,却尽他躺在树阴下睡觉?”
          那老的仍然同先前一模一样的,从从容容的说道:“他死了,先前一会儿被毒蛇咬死了。”
          他吓了一大跳,细看躺下这一个,那小子鼻端上有个很大麻苍蝇。果然人已死掉了。赶忙问:“这是谁?”
          老农夫用手抹了抹额上汗水,走过树阴下来吸烟。“他是我的儿子。”说时,把苍蝇逮住了,摘下一张桐木叶,盖到死者脸上去。
    “是你的儿子!儿子死了你不哭,你这个老古怪!?”
          老农夫像是自言自语:“世界上哪有不死的人,天旱地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好容易活下来,一死也就完事了。人死了,我坐下来哭他,让草在田里长,好主意!”他看到老农夫的样子,要再说几句话也说不出口,老农夫却又下田赶活去了。张六吉临走时,老农夫说:“你过前面寨子,第三家门前有个土坪坝,是我的家。我姓刘,名叫老刘,见我婆就便告她一声,说冬福死了,送饭时送一个人的饭。”
          他想,“你这老糊涂老古怪!儿子被蛇咬死了,满不在乎,还有心吃中饭,还吝啬另一个人饭!”
          到土坪坝里,看到两个妇人正在磨石旁磨碎豆子。他问两个妇人,刘家住在什么地方。两个妇人说自己便是刘家人,问有什么事。“我只是来传个话儿。”他说得那么从容,“你们家儿子被蛇咬死了!”
          他看看两个妇人又说下去,“那小伙子被蛇咬后死在大路旁,你们当家的要我捎个信来……”两个妇人听了,颜色不变,答应了一个“哦”字,仍然不离开那磨石,还是把泡在木桶里的豆子,一瓢一瓢送进石孔里去,慢慢的转动那磨石。
          那份从容使传话的十分不平。他说,“你们不相信我的话?你们去看看,是不是当真有个人死在那里!”
          年纪老些的妇人说,“怎不相信?死了的是我儿子,不死的是我丈夫。两人下田一人被毒蛇咬死了,这自然是真事!”
    “你不伤心,这件事对于你一定——”
    “我伤什么心?天旱地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好容易活下来!人死了,我坐下来哭,对他有何好处,对我有何益处?”
          那老年妇人进家里去给客人倒水喝,他问那个年轻的妇人,死者是她什么人。
    “他是我兄弟,我是他姐姐。”
    “你是他姐姐?同气连枝的姊弟也不伤心?”
    “我为什么伤心?我问你……”
    “你为什么不伤心?我问你。”
    “爸爸妈妈生养我们,同那些木簰完全一样。入山斫木,缚成一个大筏。我们一同浮在流水里,忽然风来雨来,木筏散了,有些下沉,有些漂去,这是常事!”
          一会儿,来了一个年纪二十来岁的乡下人,女的向那男子说:“秋生,你冬福哥哥被蛇咬死了,就是这个先生说的。”
          那小子望了望张六吉,“是真的假的?”
    “真的!”
    “那真糟,家里还有多少事应当做,不小心给一条蛇咬死!”
          张六吉以为这一家人都不近人情,只这后生还有点人性。看看后生神气很惨,以为一定非常伤心。
    “你难受,是不是?”
    “他死了我真难受。”
    “怎么样?你有点……”
          屋后草积下有母鸡生蛋,“咯咯大”只是叫,年轻的妇人拖围裙擦手赶过屋后取热鸡蛋去了。后生望望陌生人,悄悄说:“他不能这时就死,他得在家里做事,……我那糊涂哥哥死了,把我们计划完全打破了……”他说明这件事原是两人早已约好了的。
          他说了一件什么事情?不用问,反正这件事使张六吉听到吃了一大惊。乡下人那么诚实,他不能不相信那乡下人说的话。他心想,“这是真的假的?”
          临走时他自言自语说,“这才是我要学的!”到了家乡后,第一件事是写信给他那博学的先生说:“老骗子,你教我十来年书,还不如一个大字不识的乡下人聪明。你所知道的全是活人不用知道的,人必需知道的你却一点不知道!”第二件事是把所有书籍全烧掉了。
          他就留在那个野蛮家乡里,跟乡下人学他还不曾学过的一切。不多久,刘家那小子来找他,两人就走了。走到哪儿去,别人都不知道。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主线故事是张六吉回乡奇遇,叙事遵循时间脉络,以第三人称为叙述主体,向读者展示了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风俗人事。
    B.“天旱地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小说借人物之口表现农民生活的艰难,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C.刘家后生对张六吉说了什么,读者不得而知,但此后张六吉写信骂先生、烧书、出走,说明两人交流的内容促进了张六吉知识观的转变。
    D.小说突破常规的写法,没有严谨的结构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呈现给读者的是乡村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2)主人公张六吉获取知识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局有哪些必然性?蕴含作者怎样的深意?请简要分析。

    组卷:13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人的力气大小主要取决于肌肉横切面积和肌纤维类型。如果一个肌肉男的手臂越粗壮,快肌纤维的占比越高,①
     
    。狮子和老虎的活动也需要肌肉提供动力,然后骨骼关节充当传动轴,从力量传导.上看跟人并没有区别。莫非动物的肌肉和人的肌肉②
     

          奥地利和德国的科学家共同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昆虫的肌肉和人的骨骼肌一样,都是横纹肌,并且核心成分并无不同。③
     
    ,脊椎动物的横纹肌,每平方厘米的横切面可以产生约25牛顿的拉力。昆虫肌肉的力量与此相似,或者稍小。这也就是说,狮子和老虎的肌肉并不特殊。
          除此之外,还有黑猩猩在肌肉横切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快肌纤维比例要略高于人类,力量要比人类大一些是通过对其研究显示出来的。这也符合人类擅长的是耐力而不是力量的看法。狮虎很可能在这方面占优。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组卷:3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最近,关于“复旦学霸”的新闻引发热议。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孔同学一年去复旦图书馆打卡1424次;风雨无阻爱学习的潘同学,在馆天数301日;最爱泡图书馆的陈同学,在馆时长2325.5小时……网友们总结:“怪不得能上复旦。”
          ②有位中学生说:“起初,我学了1个小时,我同桌学了2个小时,他比我多考一分;现在,我同桌学了6个小时,为了追赶,我也拼命学了5个小时,可最后他还是比我多考一分。从结果上来看,什么都没变,但是我们都被卷入了这种内耗的焦虑之中。”
          对上述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