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5课 我与地坛》2022年同步练习卷(4)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

  •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组卷:5引用:3难度:0.5
  • 2.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7引用:4难度:0.8
  • 3.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以前他不喜欢这工作,后来为完成任务,只好研究一番。现在,他        ,简直爱上这工作。

    组卷:9引用:5难度:0.7
  • 4.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

    组卷:7引用:6难度:0.9
  •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
    ①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
    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
    ⑤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⑥而后他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特别的感动。

    组卷:24引用:13难度:0.7
  •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当地村民戴着面具,高举火把,边歌边舞,一条火龙长绕村道,这是一种古老的      丰收和平安美好生活的仪式。
    ②工匠精神就是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持之以恒的      精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③“低碳生活”这个概念提出的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      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

    组卷:9引用:3难度:0.5
  • 7.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前,读有关青藏高原的文字,早就悠然神往;现在,_______,更是觉得这壮美的山河让我的灵魂腾空而起,翩翩翱翔。
    ②奸臣当道的情况下,耿介直言、忠贞不贰的臣子,又有哪一个不是________,危如累卵。
    ③从表象来看,这是一篇揭示青少年成长和教育问题的小说,但文本深处却是指向现代人生存的孤独与精神的_______。

    组卷:5引用:5难度:0.7
  • 8.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5引用:6难度:0.7
  • 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组卷:10引用:8难度:0.9
  • 10.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9引用:7难度:0.8
  • 11.依次在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躺在床上时,每个人都做过千千万万个美梦,_______梦想成真只属于那些醒后挥汗如雨不辍劳作的人。
    (2)_______不忽视那些极微小的花粉,把它从广袤的原野采撷回来,加工炮制,就可以酿成晶莹香甜的蜜。
    (3)其实一个人是否尽了职,人们并不是看他说得如何,_______是要看他做得如何。
    (4)环顾全球_______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腐败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地危害着社会和人民的利益。

    组卷:7引用:5难度:0.6
  • 1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6引用:3难度:0.7
  • 1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组卷:27引用:3难度:0.8
  • 14.下面对《我与地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组卷:25引用:7难度:0.7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42.阅读课内现代文,完成各题。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兴起,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1)所选文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请概括说明。
    (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3)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从“我”与地坛的“缘分”起笔,表达了“我”与荒芜冷落地坛间的某种命运联系,形象刻画出失魂落魄的“我”与饱经风霜的地坛的相怜相惜。
    B.“我”无意中进园却再没长久离开过它,是因为“我”理解了地坛给了“我”一个宁静的去处:不仅让我远离尘嚣,也让我更深地解悟了生命的内涵。
    C.选文与一般散文不同,它带有自传、自省与自叙的意味,以一种冷静平实的态度娓娓道来,细致入微而又不勉强造作,不经意间透出对生命的独特思考。
    D.选文打破了叙事、写景与抒情的间隔,不拘泥于对地坛的古今沿革进行考察,也不对地坛的方方面面作深入探究,而是着力刻画他精神关照下的地坛。

    组卷:7引用:4难度:0.6
  • 4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又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
          ④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只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了我的心里。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⑤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⑥“它在哪儿呀,奶奶?”
          ⑦“什么,你说什么?”
          ⑧“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⑨“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⑩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⑪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⑫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的飞机,到了地球的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④段中“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奶奶的这句话表现了幼时的作者听到琴声后的痴迷情态。
    B.作者一出生就听到教堂的钟声。40年后,在异国他乡又听到类似的钟声,时空跨度大,但乡恋依旧。
    C.本文通过回忆听到钟声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也暗示了音乐化人的主旨。
    D.故乡“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以上对故乡的认知与“此心安处是吾乡”意趣相通。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段中“在台阶上张望”“一直猜想”等细节,为下文写作者到了小街后问东问西的情形埋下了伏笔。
    B.文章第②段中作者与奶奶之间的对话,简洁而有趣,形象地突出了幼时的他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渴望。
    C.文章第④段描写教堂琴声时使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琴声与周围环境动静相谐的特点。
    D.“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我的身体”一句运用通感手法,将听到的琴声和歌声幻化为触觉的风,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听到琴声和歌声后内心受到的震动。
    (3)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者在异地听到钟声时感到“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故乡的理解。

    组卷:4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