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所谓文化历史考古,是以考古学物质文化定义“文化圈”,在有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的时期,则附会以古史记载的族属,这样“物质文化圈”便成为“民族文化圈”的替代品,于是追溯“考古学文化”便可以成为寻找古代民族来龙去脉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西方考古学传统中一般认为始自德国历史语言学家科西纳,后由柴尔德发扬光大。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安特生一开始就试图通过寻找仰韶文化的来源,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同时也有研究者论证了仰韶文化就是虞夏文化。此后,本土化的文化历史考古虽然被称为“区系类型”学说或者文化谱系研究方法,但按照俞伟超、张忠培的说法无非就是“通过考察我国考古学文化的谱系来研究中国这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而三代考古至今仍然热衷于利用考古学文化、文化谱系或文化因素来探讨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进而“追迹三代”,更何况在中国考古学中,最先规范考古学文化的夏鼐,利用的就是柴尔德考古学文化的概念。
(摘编自张弛《民族与革命-百年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取向》)
材料二:
以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方法揭示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始终是中国考古学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考古学的主流。这里所说的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具体指建立在考古类型学基础上、着眼于中国整体的长时段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前提,就是认为考古学文化和某些特定的人群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整体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目的是试图理清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谱系、脉络和结构。聚落考古学或者社会考古学重点在考察某个聚落或者某个区域社会的状况,长于分析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却很难宏观把握各大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很难洞悉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整体结构和脉络。这也正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当西方明显发生了由所谓物质文化史研究向社会考古的转型,而中国考古仍然执着于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的主要原因。
20世纪前叶,安特生、李济、梁思永、吴金鼎、尹达等对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的讨论,虽然涉及的时空范围有限,但着眼点已在探索整个中华文化的始源问题。五六十年代,随着黄河流域考古材料的急剧增多,出现了“黄河流域中心论”或者“中原中心论”。1959年,安志敏就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认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推动和影响了邻近地区的古代文化”“黄河中下游一直是古代文明的中心”。石兴邦有类似认识。1962年,夏鼐也说“黄河流域是我国上古时代文明的中心”。1965年,苏秉琦更具体指出,仰韶文化时期“一方面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的主体,另一方面又把原来关系比较疏远的江淮河汉之间的诸原始文化联系起来”。这些论述或许有不成熟之处,但都是对中国考古学文化整体谱系和结构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了消解极端的中原中心论,充分认识各地区文化自身的发展演变脉络,苏秉琦等提出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学说,将全国大部地区划分为六个大文化区,强调在每个文化区内划分考古学文化及地方类型,并考察这些文化、类型的发展演变和相互关系。虽然是以分区为基础的学说,但六区的划分本身着眼全国,也关注区域之间的文化关系。区系类型学说影响巨大,对迄今为止的中国考古学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据此基本搭建了全国范围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分期年代框架和考古学文化谱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对全国范围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张光直提出大约距今6000年以后,由于各区域文化的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严文明提出史前中国有着“重瓣花朵式格局”,奠定了现代多民族统一中国的最早基础。两人的观点有一定区别,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中的各文化互相“平等”,而严文明的“重瓣花朵式格局”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形象表达。不过总体而言,两人认识还是很相似,即都认为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秦汉以后“中国”或者现代中国基本格局的雏形。21世纪以后,赵辉还有关于“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的论述,则进一步提出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概念,论证了有中心有主体的多支一体的早期中国文化结构,梳理了其跌宕起伏的连续发展过程。
(摘编自韩建业《中国特色考古学的主要内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时空范围有限,所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黄河流域中心论”或者“中原中心论”观点是不成熟的,也是极端的。
B.区系类型学说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作为本土化的文化历史考古,主要研究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
C.考古界利用柴尔德考古学文化概念,利用考古学文化、文化谱系或文化因素“追迹三代”,来探讨夏商周文化。
D.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和西方考古没有同步转型是因为聚落考古学长于分析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很难有宏观视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考古界对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的讨论,体现了对中国考古学文化整体谱系和结构的认识。
B.苏秉琦一方面坚持中原中心论,另一方面也关注区域之间的原始文化联系,这是他对中华文化始源的认识,体现了其观点的先进性。
C.区系类型学说影响巨大,指导作用明显,源于其强调划分文化区的考古学文化及地方类型,且着眼全国,关注区域之间的文化关系。
D.对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张光直认为各文化平等交流,严文明则认为是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两者都是对早期“中国”的认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聚落考古学研究的一项是
A.严文明从姜寨入手,分析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
B.夏鼐认为中国文明可以从殷墟向上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虽有外来影响,但起源是独立的。
C.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实证了晚商历史,摧毁了“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谬论。
D.白寿彝认为仰韶文化后期对应炎黄时期,龙山时代对应尧舜禹时期。
(4)材料二论证的严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5)依据材料一,给“文化历史考古”下一个准确定义,并分析材料二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证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的。组卷:5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曹靖华
且说当年北京,我总觉有所不同。尽管岁月飞逝,人世沧桑,而阴丹士林一类的蓝大褂“江山”,总稳如磐石。男女老幼,富贵贫贱,无不甘为“顺民”。春夏秋冬,时序更迭,蓝大褂却总与其主人形影相随也。溽暑盛夏,儒雅之士,倘嫌它厚,改换纺绸、夏布之类的料子而已。但其实,那也不见得真穿,出门时,多半搭在肘弯上做样子,表示礼貌罢了。短促的酷暑一过,又一元复始了。其他季节,不管“内容”如何随寒暖而变化:由夹而棉,或由棉而皮,也不管怎样“锦绣其内”,外面却总罩着一件“永恒的”蓝大褂。实在说,蓝大褂在长衣中也确有可取之处:价廉、朴素、耐脏、经磨,宜于御风沙……对终日在粉笔末的尘雾中周旋的穷教书匠说来,更觉相宜;这不仅使他一出教室,轻轻一掸,便故我依然,且在一些富裕的同类和学子面前,代他遮掩了几许寒酸,使他侧身“士林”,也满可无介于怀了。
不仅此也。在豺狼逞霸,猎犬四出的当年,据说蓝大褂的更大功能,在于它的“鱼目混珠”。但其实也不尽然。同样托庇于蓝大褂之下,而竟不知所终者,实大有人在!不过同其他穿着相比,蓝大褂毕竟“吉祥”得多了。这虽然是无可奈何中的聊以自慰的看法。
某年的秋夜,一个朋友把我从一个地方送到北平。另一个朋友相见之下,惊慌地说:
“呀,洋马褂!不行,换掉!换掉!”
我窘态万状,无言以对。殊不知我失掉“民族形式”的装备也久矣。他忽然若有所悟地转身到卧房里取了一件蓝大褂,给我换上,就讲起北平的“穿衣经”来。
实在说,我向来是不喜欢“洋马褂”,喜欢蓝大褂的。不过这以前,此一地,彼一地也。穿着蓝大褂在异邦马路上行走,其引人注目,正不亚于狗熊在广场上表演。而现在和蓝大褂重结不解之缘,恰是“适怀我心”了。
不久,我就穿着这“适怀我心心”,而且又能“鱼目混珠”的蓝大褂,到了阔别的十里洋场。
不知怎的,也许因为久别重逢,分外兴奋的缘故吧,我这如此“土气”的蓝大褂,昨天整整半日,鲁迅先生仿佛都没有发现。第二天,早饭之后,一同登楼。坐定之后,正不知话题从何开始。窗明几净,鸦雀无声,旭日朗照,满室生辉。我们恬淡闲适,万虑俱无。如此良辰,正大好倾谈境界也。这时鲁迅先生忽然把眉头一扬,就像哥伦布望见新大陆似的,把我这“是非之衣”一打量,惊异地说:
“蓝大褂!不行,不行。还有好的没有?”
我感慨地说:“北方之不行也,洋马褂……”
他没待我说完,就接着说:
“南方之不行也,蓝大褂呀!洋马褂倒满行。还有好的没有?”
我一面答有,一面把那顿成“不祥之衣”的蓝大褂下襟往起一撩,露出了皮袍面:这是深蓝色的,本色提花的,我叫不出名字来的丝织品,堪称大方、素雅,而且柔和、舒适。
鲁迅先生一见,好像发现了我的保险单一样,喜不自胜地说:
“好,好!满及格!”
他放心了。面露微笑地喷了一口烟说:
“没事别出门。真要出门时,千万不能穿这蓝大褂。此地不流行。否则易被注意、盯梢,万一被盯上可不得了!”
当时的确如鲁迅先生所说:“沪上实危地,杀机甚多,商业之种类又甚多,人头亦系货色之一,贩此为活者,实繁有徒,幸存者大抵偶然耳。”
接着他就谈到不但要注意穿着,而且要注意头发梳整齐,皮鞋擦光,等等。蓬首垢面、衣冠不整、外表古怪,都足引起注意,闹大乱子。连举止也都要留神……
“这是用牺牲换来的教训呀。”
他结论似的这么来了一句,又点起一支烟,吸了一口,若有所思地沉默了一下,接着说:
“在上海过生活,就是一般人穿着不留心,也处处引起麻烦。我就遇到过。”
他又喷了一口烟,停顿了一下,用说故事的口气,从容不迫地一边回忆,一边说起来:
“有一次,我随随便便地穿着平常这一身,到一个相当讲究的饭店,访一个外国朋友。饭店的门丁把我浑身上下一打量,直截了当地说:‘走后门去!’”
“这样饭店的‘后门’,通常只运东西或‘下等人‘走的。我只得绕了一个圈子,从后门进去,到了电梯跟前,开电梯的把我浑身上下一打量,连手都懒得抬,用脑袋向楼梯摆了一下,直截了当地说:‘走楼梯上去!’”“我只得一层又一层地走上去。会见了朋友,聊过一阵天,告辞了。”
“据说这位外国朋友住在这里,有一种惯例:从来送客,只到自己房门为止,不越雷池一步。这一点,饭店的门丁、开电梯的,以及勤杂人员,都司空见惯了。不料这次可破例了。这位外国人不但非常亲切而恭敬地把我送出房门,送上电梯,陪我下了电梯,一直送到正门口,恭敬而亲切地握手言别,而且望着我的背影,目送着我远去之后,才转身回去。刚才不让我走正门的门丁和让我步行上楼的开电梯的人,都满怀疑惧地闭在闷葫芦中……”
他喷了一口烟,最后结束说:
“这样社会,古今中外,易地则皆然。可见穿着也不能等闲视之呀。”
1961年9月3日追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篇说当年的北京,人们总是穿着“永恒的”蓝大褂,目的是说明蓝大褂在北京确有可取之处,与下文形成对照。
B.鲁迅先生看到“我”的皮袍面,“好像发现了我的保险单一样,喜不自胜”是因为上海不流行蓝大褂,穿它容易引起麻烦。
C.文本最后一段揭示了古今中外不同地域都存在“先敬罗衣后敬人”的世俗风尚,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此种社会现象的鄙夷和憎恶。
D.作者回忆了与鲁迅先生的交往,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以“且说当年北京……”扣题,既引领下文,又反衬出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传神地表现了“穿着蓝大褂在异邦马路上行走”的寒酸可笑、不合时宜。
C.本文熔记叙、描写、议论于一炉,行文舒缓自然,灵活多姿,语言诙谐风趣,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
D.本文结构颇有特色,看似散漫无边,实际上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穿衣不能等闲看”。
(3)本文的标题朴素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文本对鲁迅先生的刻画很有特色,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组卷:9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美人。九狮山、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① ,竟有鸳鸯之意。然而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② ,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留园)、梅园、网师园,都可③ ,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而联对文辞之隽永,书法之美妙,更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镇江焦山的别峰庵,为郑板桥读书处,小斋三间,一庭花树,门联写着“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游者见到,顿觉心怀舒畅,亲切地感到景物宜人,博得人人称好,游罢个个传诵。至于匾额,有砖刻、石刻,联屏有板对、竹对、板屏、大理石屏,外加石刻书条石,皆少用画面,比具体的形象来得曲折耐味。其所以不用装裱的屏联,因园林建筑多敞口,有损纸质,额对露天者用砖石,室内者用竹木,皆因地制宜而安排。住宅之厅堂斋室,悬挂装裱字画,可增加内部光线及音响效果,使居者有明朗清静之感,有与无,情况大不相同。当时宣纸规格、装裱大小皆有一定,乃根据建筑尺度而定。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提到园林中隽永的对联文字和美妙的书法常令人一唱三叹。请选择下面给出的对联的其中一副,作简要赏析。
①湖北黄州赤壁:铜琶铁板,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②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组卷:8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市上半年征兵工作圆满结束。30名清华北大学子响应祖国号召,他们走出校园,奔赴疆场,开启别样的热血青春。
“我甘愿扎根无人问津的边疆,甘愿坐事业、学业上的冷板凳,只要祖国有需要,我义不容辞!”
“决心入伍的那一天,我就做好了吃苦受累的准备,做好了有一天会牺牲在战场上的准备。在最热血的年纪投身军营,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是我最无悔与光荣的选择!”
然而面对他们铿锵的誓言,有人认为热血精神固然值得称赞,但是作为最高学府里的学子,学习才是他们的天职,才可以发挥他们的最大价值。
作为青年学子,学长们的选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呢?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