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北京市丰台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提起北京2022年冬奥会,大家会想到什么颜色?银装素裹的白,冰天雪地的蓝,抑或是浓重大气的红?其实,北京冬奥色彩远不止这些。北京冬奥设计团队基于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体系的挖掘,对三个赛区城市色彩的分析,并融合当代时尚潮流,最终设计完成了一套冬奥色彩系统。这套色彩系统包含主色、间色、辅助色三部分。五大主色取名为霞光红、迎春黄、天霁蓝、长城灰、瑞雪白,五大间色取名为天青、梅红、竹绿、冰蓝、吉柿,三大辅助色为墨、金、银。这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颜色,展现出北京冬奥会一幅幅绝美的“色彩盛宴”。
          和北京冬奥一样,2023年央视春晚也有一套专属的色彩系统。根据色彩系统设计和应用特点,可分为“寻色”“拾色”“弄色”“舞色”等四个阶段。整个色彩系统设计的起点来自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追寻。中国人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寻觅色彩,每一种颜色皆如诗如画,韵致斐然,饱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敬意、对生活的诗意和对未来的寓意,也蕴含了中国人的时空观和生命观。对色彩的追溯不仅可以让我们能够找到文化根源,发现文化底色,还能通过“寻色”来激发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色彩系统的“拾色”阶段则须遵循上述理念,从中国传统色中提炼并组合出五种具有吉祥寓意的主色。这五种主色分别为吉祥红、富贵黄、福寿绿、延年青、如意蓝。同时,每种主色可延展成8种延伸色,最终形成40种可应用色板、10套配色模版。“弄色”阶段需要设计师和工程师依托现代视觉技术,对色彩不断测试、校准、调整。最后通过“舞色”阶段表演者的演绎,将中国传统色彩的优雅绚烂外化为舞台上的炫酷呈现。春晚当日霸榜热搜、刷屏网络的节目《满庭芳•国色》,就属于“舞色”阶段。梅红、月白、青骊、凝夜紫、远山黛……舞为语,曲为韵,节目赏心悦目,让观众在色彩的浸染之中,感知到了中国文化无限丰厚之底蕴。
          其实,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色的追捧,也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国风口红频频断货,其中的胭脂红、美人霁等色号的灵感,无不来自中国传统色。修图APP中备受年轻人青睐的“中国潮色”滤镜,离不开众多中国传统色贡献的智慧……身处快节奏时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历经岁月积淀的色彩才是最高级的,直入人心的。
          对于中国传统色,我们追捧的究竟是什么?其实,对中国人来说,传统色不仅仅是色彩,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察切口。当我们置身于中国历史文化,就会发现中国传统色流转于自然万物,也定格在绘画、器物、建筑中,很多人得以捕捉到中国传统色彩之美感,感受到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取材于代依莎、范昕等人的文章)材料二
          中国传统色,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更是中国人展示独特历史文化内涵的方式。
          在中国色彩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五色观。古人观察日出日落和时序更迭的自然景色,从中选出“青、黄、赤、白、黑”作为五种色调,然后把它定义为中国色彩文化中的五种“底色”。汉代刘熙《释名》对这五种色彩的内涵作了阐释:“青,生也,象征万物生长的颜色;黄,晃也,象征耀眼的日光之色;赤,赫也,是太阳之色;白,启也,取冰雪凝积之象;黑,晦也,为昏暗之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五色又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周礼》中记载:“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里将五色与方位相互联系起来。后来,人们又将五色与五行(木、土、火、金、水)一一对应,拓宽了五色认知的时空领域。
          古人眼中的传统色有正色、间色之分。古人将五色尊为“正色”,将五种正色混合获得的颜色叫做“间色”。如“绿”,本义是一种青黄色的丝织品,“橙”指橘子将黄犹绿的颜色,他们都属“间色”。在中国传统里,紫色原本是卑贱之色,属于“间色”,但在南北朝时期创立了五等官服制度,致使紫色的地位得以改变,渐渐成为一种显示尊贵的色彩。
          中国传统色是中国人文化观念的深刻展现。儒家将五色视为最尊贵的正统色,认为只有采用正德正色的五色,才是正确的求美之道;道家不喜艳丽,认为“五色令人目盲”,只有黑白和淡色才能够传达出道家对返璞归真、淡泊无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其实,无论是儒家将色彩进行人格化、道德化的比喻,还是道家以黑白、淡色来诠释其哲学主张,都蕴含着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色是中国人审美情趣的无声表达。古代百官朝服上百鸟禽兽锦绣成堆,再以青、黑、深红背景设色,便于融入肃穆隆重的场合,表明臣子谦恭严谨的态度。《红楼梦》中薛宝钗身着“蜜合色棉袄”“葱黄绫棉裙”,温和的中性色袄裙,不突兀,不奢华,正符合主人公举止娴雅、中庸平和的气质。端午五彩线、春节艳丽年画,展现的是民间的喧腾活力,也是中国人追求热闹喜庆的审美情趣的直接表达。
          中国传统色也是社会发展的见证。无论绘画、染织或者烧瓷,所用颜色的流行、变化背后也是社会历史、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元代时期,丝绸之路中外交流频繁,中国的青花釉料配方中加入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颜色由素淡转为浓烈。后来,青花染色技术不断改良,元青花呈现出了青翠欲滴的流动艺术效果,极具感染力。因此,元青花在当时颠覆了宋代汝瓷清新的“雨过天晴色”的审美标准,而大放异彩。
          中国传统色,无论是矜持单色,还是缤纷五色,都是我国不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色谱,凝结了千年的智慧和审美,永不过时,历久弥新。
    (取材于王海宁、王晨雨等人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色彩融合了传统文化、赛区城市、时尚潮流等诸多方面的色彩元素。
    B.北京冬奥、央视春晚的色彩名称都有着特定的寓意,彰显了中华文化之底色。
    C.文中提及国风口红频频断货,意在说明中国传统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D.很多人能够在中国的绘画、器物、建筑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色彩的美感和内涵。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2023年央视春晚色彩系统四个阶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色”阶段是整个央视春晚色彩系统设计的起点。
    B.“寻色”阶段既与传统相连,又饱含对未来的寓意。
    C.“拾色”阶段提取并组合出了晚会所需的五种主色。
    D.“弄色”和“舞色”两个阶段都需表演者演绎完成。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中描写的色彩,属于中国传统色彩中“正色”的一项是
     

    A.绚日金丸橙橘熟,飞霜银缕鳜鲈肥。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D.南天三旬苦雾开,赤日照耀从西来。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色彩系统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色彩遵循的“五色观”有契合相通之处。
    B.《满庭芳•国色》中色彩的搭配,传达了道家的精神追求但没有渗透儒家的求美之道。
    C.春晚色彩丰富绚烂,端午佩五彩线,表明只有艳丽喜庆才符合中国传统节日的审美特征。
    D.春晚主色的选取和元青花的出彩都说明了色彩审美标准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5)材料一中说“传统色不仅仅是色彩,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察切口”。下面两则链接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加以说明。
    【链接材料】
          ①中国传统建筑特征鲜明。北方的皇家建筑,白色台基、红墙、黄瓦与蓝天、绿树交相呼应,形成强烈的原色对比,构成富丽堂皇的色彩格调。而南方园林寺观,白墙、黑柱、青瓦,平和淡泊。
          ②康熙珐琅彩瓷是清朝珐琅彩的巅峰之作,既继承了隋唐时期引进的西域珐琅特点,又容纳了西洋珐琅元素,色彩丰富瑰丽,尽显富贵堂皇之气。与宋代崇尚自然、含蓄、平淡审美观的天青色汝瓷相比,康熙珐琅彩瓷的视觉冲击感更加强烈。

    组卷:10引用:1难度:0.6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24分。

  • 2.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臣闻国家之患,患在之壅蔽也;壅蔽之生,生君之好欲也。盖欲于此,则壅生于彼,壅生于彼,则乱作其间,历代有之,可略言耳。昔秦二代好佞,赵高饰谄谀之言以壅之;周厉好利,荣夷公【1】陈聚敛之计以之;殷辛【2】好音,师涓作靡靡之乐以壅之;周幽【3】好色,褒人纳艳妻以壅之。虽所好不同,同归于壅也;所壅不同,同归于乱也。故曰:“人君无见意,将为下饵。”盖谓此矣。
          然则明王非无欲也,非无壅也。盖有欲则节之,有壅则之。节之又节之,以至于无欲也;决之又决之,以至于无壅也。其所以然,将在乎静思其故,动防其微。故闻甘言,则虑赵高之谀进于侧矣;见厚利,则虑荣夷公之计陈于前矣;听新声,则虑师涓之音诱于耳矣;顾艳色,则虑褒氏之女惑于目矣。大如是,安得不昼夜虑之,寤寐思之,立则见其参于前,行则想其随于后。自然兢兢业业,日慎一日,使左右不知其所欲,虽欲壅蔽,可得乎?
    (取材于《全唐文•策林》)      注释:【1】荣夷公:周厉王卿士。【2】殷辛:殷纣王。【3】周幽:即周幽王,西周最后一位君主。
          ②夫谏争者,所以纳君于道,矫枉正非,救上之谬也。上苟有谬而无救焉,则害于事;害于事,则危道也。故曰:“危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扶之之道,莫过于谏矣。故臣苟顺,不得为忠。
          是以国之将兴,贵在谏臣。若托物以风喻,微言而不,不切则不改,唯正谏直谏可以补缺也。《诗》云:“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正谏者也;《易》曰:“王臣謇謇【1】。”直谏者也。
          然则拂人之耳,逆人之意,变人之情,人之不尔不为谏也。虽有父子兄弟,犹用生怨隙焉。况臣君,有天壤之殊,无亲戚之属,以至贱至贵,以至稀间至亲,何庸易耶?恶死亡而乐生存,耻困辱而乐荣宠,虽甚愚人,犹知之也。况士君子乎?今正言直谏,则近死辱而远荣宠,人情何好焉?此乃欲忠于主耳。夫不能谏则君危,固谏则身殆,贤人君子,不忍观上之危,而不爱身之殆,故蒙危辱之灾,逆人主之鳞,及罪弗避者,忠也!义也!深思谏士之事,知进谏之难矣。
    (取材于《群书治要•政要论》)注释:【1】謇謇:直言。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欲于此 见:显现
    B.有壅则 决:消除
    C.微言而不 切:关切
    D.以至贱至贵 干:冒犯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生君之好欲也 况臣
    B.人君无见 可得乎
    C.其所以然 故臣苟顺
    D.危不持 及罪弗避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秦二代好佞
    从前秦二世喜欢巧言谄媚的人
    B.动防其微
    行动时警惕臣子蒙蔽君主的苗头
    C.不尔不为谏也
    不这样就算不上规劝
    D.而不爱身之殆
    并且不喜欢自身遭遇危险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回顾历朝史实,列举君主被臣子蒙蔽的不同表现。
    B.选文二借父子兄弟尚生怨恨隔阂,以表明臣子谏君之难。
    C.选文二认为恶死乐生乃人之常情,远辱近荣为贤愚共求。
    D.两文从不同角度阐述治国之道,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
    (5)君明臣贤,是古人关于治国的美好理想。请根据两则选文,谈谈如何做到“君明”与“臣贤”。

    组卷:31引用:1难度:0.6

(二)根据要求,完成各题。(共6分)

  •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
          ②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③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
    (1)对第①则中的“已”有两种解释,一是句末语气词,无义;二是停止之意。你认可哪一种解释?请解释第①则的意思。
    (2)第②-④则中,孔子认为对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应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并从②-④则中任选一则,联系现实谈谈孔子的这种态度给我们的启示。

    组卷:32引用:4难度:0.6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1】
    高适
    适远登蓟丘,兹晨独搔屑【2】
    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
    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
    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3】
    旷荡阻云海,萧条带风雪。
    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
    行矣勿重陈,怀君但愁绝。
    注释:【1】此诗为诗人离开长安后寓居蓟门所作。王之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被人诬谤而去官;郭密之,晚年任诸暨令。【2】搔屑:萧瑟。【3】芳节:良时。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适远”两句写诗人登上蓟丘,看到一片萧瑟景象,顿生孤独之感。
    B.“迢递”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已分别了十年,各自畅游于千里山水间。
    C.“才华”两句写王之涣、郭密之两友人的个人情况和所处时代特点。
    D.“逢时”两句写诗人人生路上遇事多有错谬,内心有着深沉的感受。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四句扣题,“迢递”八句承接此四句,回忆自己与二友人相聚时的情境。
    B.“阻”“带”二字形象写出云海阻隔、风雪交加的情状,交代“不遇”之因。
    C.诗作结尾两句中的“矣”“但”两个虚词只为了凑足音节,无助于表情达意。
    D.全诗由眼前景写到心中情,勾连过去和当下,层层渲染出诗人内心的感触。
    (3)诗中说“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诗人有哪些心里话要和友人说呢?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组卷:37引用:3难度:0.6

五、本大题共6小题,共65分。

  • 12.作文,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信息化时代,海量的信息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最独特的一件事情,是人们会不断地超越所给的信息。”
          材料中“不断地超越所给的信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32引用:4难度:0.7
  • 13.作文,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请以“因为热爱,所以奔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组卷:20引用:4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