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北京市门头沟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辟关于网络文学的系列报道,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我忍不住也来说说网络文学。相比较诞生于农业时代的纸质传统文学,如今网络文学如此红火,必定有其红火的理由,有其吸引人们眼球的特点。
          首先,网络文学的民主性赢得了作者和读者。在传统文学里,文字书写需要一定的门槛,受到从水平、名气、审稿到印制,甚至关系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学霸权,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象征。虽然文人并非真的有钱有势,却一直矜持地把持着文字,而把大众排斥在门外。网络文学,让任何人可以出入自由,是文学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鲜明的注脚。
          其次,网络文学便捷而迅速,不仅作者可以随时随地敲击键盘,将自己的作品挂在网上,就连读者也可以随时随地敲击键盘,将所喜欢阅读的作品尽收眼底。传统文学中的写作方式,已经完全抵挡不住如今网络阅读的便捷与轻巧。可以说,网络阅读已经渗透进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他们乐于接受的生存方式之一。
          不仅如此,网络文学还方便作者随时随地的修改和读者即时即刻的跟帖。前者是网络文学比传统文学先进的技术手段,后者是网络文学独具魅力的文学批评。读者的读后感,无论追捧的热议,还是尖锐的批评,都可以显现在网上;作者也可以不服气,依样画葫芦反批评。如此直接而真情毕露的互动,为大众带来参与的快感,是传统文学中绝对出现不了的现象。
          农业时代的马车,逐渐被火车、高铁所代替,或许是其必然:但是,农业时代所诞生的纸质传统文学,却不见得一定被新时代的网络文学所取代。在文学艺术方面,只有变化,没有进化。当然,网络文学也存在自己先天不足的弱势和短板,门槛低了,作品的良莠不齐是不可不正视的问题。如今少数网络作品的走红,依然掩盖不了整体网络文学创作水准和思想含量不高的现实。人尽可为的网络文学也容易误以为在网络时代人皆作家,从而使得文学水平慢慢跌落和文学价值逐渐贬值。
          因此,我们实在应该正视网络的现状,使得网络文学能够扬长避短,及时补氧,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和纸质传统文学一起,相互借鉴,彼此促进,在新时代比翼齐飞。
    (取材于肖复兴《也来说说网络文学》)材料二
          目前,网络文学与传统纸媒文学在创作方式上各寻各路。网络文学以在线写作、在线更新、即时互动、持续连载的传播方式,确立了其大众化的审美范式,发挥着大众娱乐的文化整合功能,获得了越来越大的文化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叙事模式,这无疑对网络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网络文学从中国古代故事里脱胎、演变,形成了一套新的讲故事方式,所运用的手法包括延伸、翻写、借境、重塑、重构、羽化等,这正好和网络作家的民间身份高度吻合。比如,早期网络作家今何在的《悟空传》直接取材于西游记故事,以现代文化视野重新塑造故事里的人物形象,贯穿现代文明思想。传统文学特别重视小说结构,对生活“可能性”进行书写,网络小说则更重视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对生活“不可能性”进行书写,超级异能、架空历史、宇宙幻想成为叙事的常态。
          网络作家的生存方式和写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网络文学的审美特性。网络上的写作者必须在与生存的抗争中摸索自己的写作之路。一方面他们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作,另一方面他们的写作又是对生存的直接反映,网络作家这种“在生存中写作”的方式更接近文学的原生状态,虽缺乏技巧,却有鲜活的在场感。尽管和主流文化有所交接,网络文学目前仍属于俗文化范畴,但我们不应该在雅文化和俗文化之间划出鸿沟。从文化发展史上看,中国的文化高峰往往是在俗文化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产生的,失去了俗文化的土壤,雅文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网络语言也对文学语言形成了挑战,文学语言如何包容新的语言形态,如何准确并最大程度地承载时代信息,是包括网络作家在内的每个作家都无法回避和必须面对的问题。与此同时,在网络和影视传媒的影响下,文学语言本身的艺术性越来越不被关注。因此,在考虑当代文学语言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进行更加彻底的反思,将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媒介纳入到研究范围之内。
          除了幻想、仙侠和穿越等追古题材,网络文学还有很多当代题材作品,多为大众所喜爱的都市类,如职场商场、婚恋家庭、浪漫言情、青春校园、当代军事、悬疑恐怖等等,可以说,只有想不到,没有网络作家写不到的领域。但问题也出在这里,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发展,原本是一种自然状态,市场却给这些类型贴上了商业标签,把类型固化了,形成了“跟风”的习气,严重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网络文学的读者大多比较年轻,相当一部分人涉世未深,他们更需要一些形象生动、通俗流畅的故事来感知社会、认识世界、愉悦心灵。现阶段,网络文学要努力为最广泛的大众阅读人群提供优秀的通俗小说。应该相信网络作家当中的优秀作者,会逐渐摸索出一条既符合文学规律又不违背市场规律的道路,解决好市场与文学之间的矛盾。
          总之,网络文学带来的烦恼和惊喜,是这个时代不能忽略的文学话题,也是当代文学必须面对的现实,它关乎新文学和新作家成长,某种程度也关乎中国文学如何向世人展现其自身的面貌。
    (取材于马季《网络文学的三个变量》)(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学写作受很多条件限制而形成一定文学霸权。
    B.网络阅读成为年轻读者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一部分。
    C.开放互动的网络文学增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
    D.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文学必然会替代传统文学。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网络文学红火理由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具有民主性。
    B.网络文学便捷而迅速。
    C.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多。
    D.作者和读者互动性强。
    (3)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学重视结构,书写现实生活;网络文学重视情节,追古题材多。
    B.网络作家在生存中写作的方式更接近文学的原生状态,有现场感。
    C.网络文学的当代题材作品受市场影响,完全商业化,固化了类型。
    D.网络文学可以帮助年轻读者感知社会、认识世界、愉悦心灵。
    (4)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在创作、阅读和评论上的自由性,推动了文学大众化。
    B.网络文学属于俗文化而传统文学属于雅文化,二者界限分明。
    C.网络文学新的语言形态对传统文学语言形成的挑战无法回避。
    D.网络文学带来的烦恼和惊喜影响着新文学和新作家成长。
    (5)作者认为,网络文学和纸质传统文学应该“相互借鉴,彼此促进”。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条概括。

    组卷:12引用:1难度:0.1

二、文言文阅读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饮泉亭记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子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通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通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其贪,贪相承习为,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取材于刘基《诚意伯文集》)(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刺史相先后 卒:最终
    B.是无益而名也 沽:猎取
    C.得以其贪 逞:放任
    D.贪相承习为 故:缘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当见而为 好利与好名
    B.冒饮之 物得以移之矣
    C.皆蛊物者也 故吏其地者
    D.不得藉口而分其罪 泉当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病其为矫心 有人指责他故作姿态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难道是一勺水所能祸乱和改变的吗
    C.惟其知道 只因为他深知道义
    D.多不与相得 大多不能得到他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刺史饮泉之事是君子之行,可匡正人心,弘扬公道,值得世人学习。
    B.人命长短由天,人之善恶由己,这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开篇有异曲同工之妙。
    C.作者认为刺史为抨击沽名钓誉之辈饮贪泉之水,其努力程度不亚于伯夷、叔齐。
    D.文章结尾段指出了以“贪”命名泉水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
    (5)本文第三段体现了刘基“理明气昌”的创作主张,即修身明德之道要阐释明确,行文气势要盛大激昂。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要概括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

    组卷:16引用:1难度:0.6

三、古代诗歌阅读

  •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水龙吟•落叶
    王沂孙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涯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注释:①王沂孙:宋末元初词人。②题红:指红叶题诗事。③螀(jiāng):蝉的一种。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晓霜初著青林”写景起笔,如实地描摹清晨的寒霜笼罩昔日青葱树木的自然景象,用笔简练,轮廓鲜明。
    B.“故国凄凉早”描写了故国初秋的萧索之景,这景象不仅指故国初秋的自然之景,也暗示了当时社会景象。
    C.“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处是虚写,近写寒蝉低唱;远写飞鸿哀叫,共同营造了凄清和谐的氛围。
    D.“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这里“愁人”不仅指词人自己,也包括与他一样经历苦难的人们。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含义不一致的一项是
     

    A.萧萧渐积 风萧萧兮易水寒 (刘向《荆轲刺秦王》)
    B.纷纷犹坠 纷纷坠叶飘香砌 (范仲淹《御街行》)
    C.渭水风生 秋风吹渭水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D.洞庭波起 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3)“落木”即“落叶”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本词与《登快阁》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都描写了落叶(落木),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作品所抒发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组卷:24引用:1难度:0.6

四、情景默写

  • 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韩愈在《师说》中,用“师者,
     
    ”两句点明了老师的真正作用。
    (2)杜鹃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常用它表示悲愁,比如唐人李商隐《锦瑟》就曾写到“庄生晓梦迷蝴蝶,
     
    ”。
    (3)用典是诗词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法。可抒惋惜之情:《蜀相》中“
     
    ,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对诸葛亮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统一中原大计的惋惜;亦可抒豪迈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借刘裕之典,来赞美他的壮志豪情。
    (4)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两句写箫声能使蛟龙起舞,使寡妇落泪,从侧面写出了箫声的感人。

    组卷:11引用:1难度:0.5

九、命题作文

  • 11.有人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己动手是自立的一种表现,拥有自立,常常表现为有思想见解,意志坚强,敢于搏击生活;也有人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是借力的一种表现,借助外力可以弥补不足之处。个人发展如此,国家发展亦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自立与借力”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思路清晰,理由充分。不少于700字。

    组卷:20引用:1难度:0.1
  • 12.如果我是山,就不迷恋大海,我要站成一种尊严,让山花灿烂;如果我是水,我就不迷恋草原,我要完成一种磅礴,让帆船远航。生活中我们找准位置,就能在自己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请以“找准位置”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叙事合理。不少于700字。

    组卷:4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