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9/27 7: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章法的美,令人相信仓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音乐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律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在这些颇带夸张的说法里,倒可以看出作为线的艺术的中国书法的某些特征:它像音乐从声音世界里提炼抽取出乐音来,依据自身的规律,独立地展开为旋律、和声一样,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以其挣脱和超越形体模拟的笔划的自由开展,构造出一个个一篇篇错综交织、丰富多样的纸上的音乐和舞蹈,用以抒情和表意。可见,甲骨、金文之所以能开创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的道路,其秘密正在于它们把象形的图画模拟逐渐变而为纯粹化了的抽象的线条和结构。这种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一般形式美经常是静止的、程序化、规格化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有意味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中国书法——线的艺术非前者而正是后者。所以,它不是线条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而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
它既状物又抒情,兼备造型和表现两种因素和成份,并在其长久的发展行程中,终以后者占了主导和优势。书法由接近于绘画雕刻变而为可等同于音乐和舞蹈。并且,不是书法从绘画而是绘画要从书法中吸取经验、技巧和力量。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倾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青铜饕餮•线的艺术》)材料二:
中国画的线是情感的载体,中华民族是重情的民族。线的长短、疾缓、方向、粗短,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从中国人物画中看线的不同,东晋顾恺之的线条如春蚕吐丝,线条与物象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紧密联系。
《洛神赋》中,用游丝般柔美细劲、飘逸潇洒的线条与洛神和曹植间浪漫的爱情传说达到了高度的一致。线条被赋予了情感的使命,线条已经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唐代的吴道子演绎了“吴带当风”的风尚。《送子天王图》线条具有强烈的动势和节奏感,使线得到了更进一步发展。宋代李公麟白描是古代线条艺术之大成者,创造性地发展了白描手法,并将白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绘画样式,并且使线条的独立美感与写实造型矛盾得到统一。南宋梁楷的减笔水墨画,使中国人物画开辟了一条蹊径,寥寥数笔,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便跃然纸上,使线条的语言更加丰富。
山水画是最能代表中国画艺术精神的。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程式,如古人写山水总结“十六皴点法”。以书入画,将书法引入绘画。当然这些程式是画家在长期的总结和观察中得出的,如董源“披麻皴,雨点皴”,来自于江南山水的云雾环绕,秀水灵山。南方湿润的气候,充沛的雨水,草木茂盛,山体圆润,因此线条也就是不露锋芒,圆润灵秀。而李唐的“斧噼皴”则是对北方大山大水的反映,山水轮廓分明,线条老辣恣肆,顿挫方钢。因此可看出不同的环境造就了画家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但是最终决定画家艺术造诣的还得回到画家自身,也就是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国画线背后承载着的是中国内在儒家庄重典雅与道家解衣磐礡的内在精神。中国画也在20世纪中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语言体系受到冲击,西画中的写实、光影、色彩等都影响了中国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画家基本上沿着两条道路前行,其一是继续走传统中国画道路,其二是中西折中的道路。第一条,如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等,他们虽然吸收了西画的一些长处,但从笔墨上还是传统中国画艺术。第二条,如林风眠、徐悲鸿等使中国画色彩和写实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管是传统还是折中的中国画,它们还属于中国画的范畴,若用中国画完全去描绘油画描绘的东西,则使中国画走上歧途,成为无源之水。中国画的背景毕竟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能植根于西方文化背景,而中国画屹立于世界绘画之林,“线”的艺术特征是它的一大主线和特色。
(摘编自张远坤《浅析中国画中线的艺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有一种章法之美,其中结构、点画、行笔等有规律的变化是重要元素,用以抒情和表意。
B.中国书法在发展中,抒情表现逐渐重于状物造型,由接近于绘画雕刻,转而为与音乐和舞蹈趋同。
C.中国画中的线是情感的载体,画家运用不同的线条描绘物象,传情达意,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审美价值。
D.“十六皴点法”是古代中国山水画画家在对书法长期总结和观察中得出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种绘画程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线的艺术,但二者涉及的领域和侧重点不完全相同。
B.中国书法中线的艺术追求自由、多样、有生命力,没有机械重复和僵硬规范。
C.我们可以从不同朝代画家的风格上发现线条的语言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D.中国画不能完全描绘油画描绘的东西,根本原因是中西绘画使用的线条不同。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毛公鼎》和《散氏盘》上的文字或方或圆,或结体严正,章法严劲而刚健,一派崇高肃毅之气。
B.周金中期的大段铭文,结构讲究,笔势圆润,风格分化,各派齐出,字体或长或圆,刻划或轻或重。
C.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
D.小篆、汉隶,再变而为行、草、真……,在发展中,具有笔划和结构之美的各种书法艺术异彩纷呈。
(4)根据材料,说说中国山水画画家在线条使用上如何体现出“有意味的形式”。
(5)如图是王羲之问候友人的《快雪时晴帖》局部(“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大意】王羲之拜上:一场快雪过后天气放晴,很好。想必你一切安好。事情没有结果,心里郁结。力不从心。王羲之拜上。)请结合材料,赏析此帖中的线条之美。组卷:4引用:6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蹦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面。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到院子里,飘到大街上。
我按住了他的身体,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到哪里去吧,我明天还要出门呢!”
李响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
李响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你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家里人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贺龙在冀中打了齐会战役,大获全胜,部队需要补充兵员,我就跟上队伍走了——”
“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上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扑哧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儿喷出来:“那后来呢?”
“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跟着部队一瘸一拐地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的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没听你说过呢?”
“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怼着李响。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可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地儿。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去开荒……”。
我不说话了。听人讲过,当年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只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
我决定带李响走,不乘飞机了,我要亲自开车。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镇,却蒙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在哪里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
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
“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想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上路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
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南泥湾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
这时,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改动)(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可以走了”,表面上是“我”对李响冷淡、厌烦,实际上是李响在我心中一直有着挥之不去的印象。
B.李响“腰板挺直了盯着我”“一字一顿地说”等动作,表明他态度坚决,说明南泥湾在他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C.“我”本来去南泥湾有项目做,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但是李响讲述的经历让“我”做出了无偿捐献的转变。
D.“我”去南泥湾出差是明线,李响离家抗日、开荒南泥湾是暗线,双线并进,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旨。
(2)关于文中涉及南泥湾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抗日战争的组成部分。
B.当年开荒时,开荒工具极其简陋或短缺,而最有用的工具是信念与意志。
C.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南泥湾今非昔比,大生产运动的痕迹不复存在。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南泥湾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3)简要说明“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这句话的含义。
(4)蔡楠曾说:“幻想与现实是文学的两个基本端极,是文学赖以飞翔的两只坚韧的翅膀。”请从“幻想”与“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特点。组卷:8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到过山里的人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面,往往堆积着一大滩碎石块。①_______?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崖已经绽开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受到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②_____,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炎热使它膨胀,寒冷又使它收缩。有时候,在白天,岩石的外部暖和了,里面却还是冷的;在夜晚,内部还没有冷,外部却已经冷却了。③______,因而岩石体积的膨胀收缩也不一致,发生了矛盾,于是岩石逐渐地分裂。这就好像玻璃突然受热会炸裂一样。岩石中含有各种不同的矿物,它们在受热的时候,体积膨胀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便助长了岩石的分崩离析。
(1)下列句中引号用法与文中画线句子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婉婷”,这个名字格外具有古典美感,像个玲珑女子的闺名。
B.从前的老妈子与现在的“阿姨”不同,老妈子有她们的规矩。
C.为什么我们不知道“石破天惊逗秋雨”?因为我们读诗太少。
D.已经凌晨了,我推开抑扬清澈的工尺谱,跟来“逮”我的丈夫一起回家。
(2)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1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格局”是指人看待事情的态度、眼界或者胸襟。一般认为:格局大了,眼前再大的事情就小了;格局小了,哪怕再小的事情也会觉得很大。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