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三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

发布:2024/9/2 9:0:8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扁担那头的父亲
    卞毓方
          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父亲身高一米八,我该长到一米八五,甚至一米九,才对得起达尔文的进化论。遗憾啊遗憾,我最终只蹿到一米七三,其余二兄一弟,还不如我,两个姐姐,更甭提了。
          我为什么不能青出于蓝?家人一致认为,首先是先天不足。母亲大人生得过于玲珑,也就一米五出头,正应了俗谚“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我的一米七三已属侥天之幸。其次是后天营养匮乏。正在高速成长的当口,碰上了三年困难时期,果腹都成了头等难题,还长什么长。
          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冠高而圆,顶部呈三角形凹陷,底部系以黑色缎带,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听母亲讲是早先闯荡上海时置的,上海人讲究“行头”,出客必须穿戴入时。我懂事后,偶见父亲戴过一次,是去兴化出席二哥婚礼时。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搁在竹棚上。说不清从哪一天起,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宏愿:将来,这顶礼帽归我。
          将来是什么时候?喏,就是等我长得和父亲一样高时。小学期间,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那礼帽拿在手里,温如玉,软如绒,阔绰而又帅气。唉唉,可惜帽冠太大,我的脑瓜又太小,往头上一套,帽檐一直滑溜到眼睛,禁不住想起成语“沐猴而冠”。没关系,我还小,有的是长高长壮的机会。
          到了高三,悲哉,我的身高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定格,再次试戴,仍然嫌大。散场敲锣——没戏了。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属于伟岸。
          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近似于圆;父亲五官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
          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逮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
          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四弟元气足,疯劲大,拳头硬,诨名“四乱子”,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话不投机就“看家伙”。有的家长就找上门来,向我父亲告状。父亲总是千赔礼,万道歉,答应等“四乱子”回来,好生收拾收拾。四弟察知有人告状,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然而父亲故作视而不见状,仿佛啥事也没有发生。
          是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吗?非也。“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事后见了那曾被四弟欺负的小朋友,他总会好言抚慰。父亲对四弟的“劣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他晓得四弟只是顽童意气,骨子里还是个仁义的孩子。父亲有句挂在嘴边的话是“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
          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两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
          其一,“秦穆饮盗马”。秦穆公丢了几匹马,官员发现马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后,欲抓农夫治罪。秦穆公不愿因几匹马而伤害百姓,且担心百姓食马肉伤身,让他们喝了酒,放他们回家。后来秦穆公在战场上重伤被围,那三百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
          其二,“楚客报绝缨”。楚庄王大宴群臣时,有人趁乱酒后失礼,拽了楚庄王爱妃许姬的衣袖。许姬扯断对方的帽缨,以此为证,请求庄王查处。庄王认为情有可原,下令在座者都把帽缨摘下来,尽情欢饮,失礼之人得以逃过一劫。七年后,楚庄王陷入绝境之时,当年那个非礼许姬的楚军副将冲入重围,救出了庄王。
          这两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
          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说,他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
          1964年,我去北京念大学,上学时因直言贾祸,陷入困境。我惶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
          “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
          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
          偶尔玄想,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如玉”“如绒”体现礼帽的昂贵精致,戴上它会显得阔绰帅气,因此我迫切想得到这顶礼帽。
    B.父亲寻到晚归的我后只扬起手作吓唬状,对犯错的四弟故意视而不见,这些都能看出父亲的教育智慧。
    C.“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是父辈年轻时艰辛生活的真实再现,也激励我在困难惶惑时咬牙支撑。
    D.小时候我的外貌与父亲并不相像,晚年却越长越像,是因为我的性格浸润了父亲的脾性、思想。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使用了精确的数字描述自己和父母的身高,流露出“我”对自己不如父亲魁梧、伟岸的遗憾之情。
    B.“蹑手蹑脚踅回,躲在屋角,等着挨训”,用一连串的动词,细致生动地写出四弟被小朋友家长告状后惶恐不安的心理。
    C.文章语言既诙谐风趣又庄重典雅。回忆儿时往事时,多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口语;写成年后的经历,多用简洁凝炼的书面语。
    D.文章结尾化用余光中《乡愁》的诗句,将情感寄寓在寻常事物中,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与父亲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
    (3)文章题目为“扁担那头的父亲”,却从父亲的“礼帽”写起,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4)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文中父亲是如何做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组卷:26引用:6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3分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江秉之,字玄叔,济阳考城人也,祖逌,晋太常。父纂,给事中。秉之少孤,弟妹七人,并皆幼稚,抚育娶,罄其心力。初为刘穆之丹阳前军府参军。高祖督徐州,转主簿,仍为世子中军参军。宋受禅,随例为员外散骑侍郎,补太子詹事丞。少帝即位,入为尚书都官郎,出为永世、乌程令,以善政著名东土。征建康令,为治严察,京邑肃然。殷景仁为领军,请为司马。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宋世唯顾觊之亦以省务著绩,其余虽复刑政修理,而未能简事。以在县有能,迁补新安太守。
          元嘉十二年,转在临海,并以简约见称。所得禄秩,悉散之亲故,妻子常饥寒。人有劝其营田,秉之正色曰:“食禄之家,岂可与农人竞利!”在郡作书案一枚,及去官,留以付库。
          其后晋寿太守郭启玄亦有清节,卒官。元嘉二十八年,诏曰:“故绥远将军、晋寿太守郭启玄往衔命虏庭,秉意不屈,受任白水,尽勤靡懈,公奉私饩,纤毫弗纳,布衣蔬食,饬躬惟俭。故超授显邦,以甄廉绩。而介诚苦节,终始匪贰,身死之日,妻子冻馁,志操殊俗,良可哀悼。可赐其家谷五百斛。”
          史臣曰:夫善政之于民,犹良工之于埴也,用功寡而成器多。汉世户口殷盛,刑务简阔,郡县治民,无所横扰,劝赏威刑,事多专断。尺一诏书,希经邦邑,龚、黄之化,易以有成。降及晚代,情伪繁起,民减昔时,务多前世,立绩垂风,艰易百倍。若以上古之化,治此世之民,今吏之良,抚前代之俗,则武城弦歌,将有未暇;淮阳卧治,如或可勉。未必今才古,盖化有淳薄也。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五十二•良吏》注释:①埴,黏土。②尺一诏书,亦称尺一牍、尺一板。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所以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③龚、黄之化,西汉著名循吏龚遂、黄霸两人都认为治国以德政教化为先,以刑罚制裁为辅。④武城弦歌,孔子的学生子游出任武城宰,以弦歌礼乐教化百姓。⑤淮阳卧治,汲黯治理淮阳郡,善于抓大事而不究小节,因其老病,汉武帝特许他躺在郡阁中治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股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
    B.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
    C.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
    D.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姻,指男方的父亲,引申为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如《鸿门宴》中“约为婚姻”意为结为亲家。
    B.受禅,即接受禅让,指在王朝更迭中新皇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又称“封禅”,但与“践祚”不同。
    C.超授,古代指越等授官:拔、擢、超擢等词也表提升官职,如《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D.“未必今才陋古”与《石钟山记》“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两句中的“陋”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秉之对年幼的弟妹尽心竭力,抚育其长大成人,有长兄风范;为官清廉,不忘周济亲友;治县有能,被提拔为太守。
    B.江秉之在京都所在地担任县令,任职期间,执法严格,明察善辨,以简御繁,把京畿一带治理得井然有序,清平无事。
    C.郭启玄奉命出使虏地,秉持意向而不屈从;担任白水太守时,勤于政务丝毫不懈怠;修身正己,志气节操不同于流俗。
    D.江秉之、郭启玄都有清廉节俭的品格,但史臣叙述的侧重点并不同,前者重述其为政治理才能,后者重展现其节操品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有劝其营田,秉之正色曰:“食禄之家,岂可与农人竞利!”
    ②而介诚苦节,终始匪贰,身死之日,妻子冻馁,志操殊俗,良可哀悼。
    (5)结尾史臣认为古代良吏易得,后代良吏难为,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组卷:0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来“孔乙己文学”一词冲上热搜。所谓“孔乙己文学”,就是在高失业率、工作难找的背景下,走出校园的年轻人以鲁迅笔下穷酸潦倒又放不下读书人身段的孔乙己自嘲,认为自己就是小说《孔乙己》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而那一纸学历则是“孔乙己身上的长衫”。
          “孔乙己文学”背后,混杂着当代青年的困惑、焦虑、迷茫。面对压力,青年人要相信天道酬勤;与此同时,①       ,给青年人多减减负、加加油,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正向循环夯实。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早已不是“咸亨酒店”的天下;这个时代的诸多年轻人,②      
          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面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其实,学历和知识绝非“长衫”,消极、逃避、不敢面对现实的思想枷锁,才是真正的“长衫”。③        ,才能真正奋力奔跑,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1)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近来“孔乙己文学”一词冲上热搜。
    B.《孔乙己》中“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
    C.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正向循环夯实。
    D.学历和知识绝非“长衫”。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10引用:8难度:0.5

四、写作(30分)

  •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倡导青年人做砖瓦,做螺丝钉——“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倡导青年人做绿叶,做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进入新世纪,国家倡导青年人“树文明新风,做世纪主人!”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明确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4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