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西南宁二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出现了农村调查热潮,调查者的身份与目的则各不相同。比如晏阳初、梁漱溟等人服务于“乡村建设运动”的调查,李景汉等人为农业政策制定提供事实依据的调查,以及一些学者旨在实证性认知中国社会性质的调查等。而在此前后,日本侵略者也曾对我国农村开展调查,如关于满铁的调查等,其目的是为侵略中国搜集情报。1927年3月,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通过农村调查解决了对中国革命至关重要的两大问题,一是认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二是找到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此外,在当时的农村调查热潮中,还有一类调查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这就是以学术为目的的调查,美国农业经济学家卜凯的调查就是其中重要一例。
卜凯于1915年以农业传教士身份来华,至1944年回国。近30年里,他把时间、精力和才华几乎全部用于中国农业经济研究,推出了两部经典著作《中国农家经济》《中国土地利用》。两部著作建基于实地调查之上,调查中的学术路径、统计数据、具体结论和政策性建议等,直到现在仍具启示意义。卜凯的中国农业经济思想,特别是思想背后的农村调查成果长期为学者忽视,直到近些年才进入学术视野。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杨学新教授以全新视域进行系统梳理,推出《卜凯与20世纪中国农业变革》(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全景式地再现了卜凯的人生经历、学术研究特点和研究成果,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历史史料价值。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国家欺凌侵略,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强压豪夺,致使人民群众灾难深重。这表现于多个层面,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状况可谓其中典型。虽然卜凯多次系统调查的直接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其中国农业经济的实证性研究提供经验基础,但却无意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社会历史状况。时过境迁,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与农民的生活状态已今非昔比,但了解历史、感悟历史是理解当今现实、做好三农工作的前提和镜鉴。在这方面,该书以再研究形式提供的历史史料弥足珍贵。
学术路径价值。对于中国农业经济学学科来说,卜凯不仅创立了中国大学第一个农业经济系,率先进行农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实证方法写出高质量的学术专著,更为中国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带来了新的学术路径。卜凯确立了实证原则,做到这一点的途径是调查研究,研究的前提是实地、逐户和地域广泛的调查。实地调查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手段。以实地调查材料为依托进行学术研究,以实地调查材料为事实依据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这样的原则和做法符合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该书对卜凯的农业经济学研究原则、做法和成效进行了全景式梳理与展示,具有学术路径意义上的借鉴价值。
实际应用价值。卜凯针对当时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实状况和面临的诸多困难与挑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量针对性强又切实可行的建议。如,中国的农村、农民和农业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农村的经济改革要与社会改革同步进行;中国农业要注重规模化效应,宜于集约化生产;关注非生产用地的使用,改土葬为火化;大力植树造林以保护土地资源等。深入挖掘包括卜凯当年提出的上述建议在内的历史经验在今天仍具启迪意义。
(摘编自宫敬才《中国农业经济学发展史的新探索--读杨学新<卜凯与20世纪中国农业变革>》)(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农村调查,毛泽东找到了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找到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B.卜凯的两部著作,基于实地调查,也全景式再现他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研究特点。
C.杨学新所提供的珍贵历史资料,便于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利于当今三农工作。
D.卜凯认为,中国的农业要重视规模化效应,这样的建议在今天仍具有启迪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由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众多农村调查,引出卜凯的调查,视野开阔。
B.文章第二段先指出卜凯的中国农村经济思想渐被世人重视,再例举杨学新的最新力作。
C.文章介绍《卜凯与20世纪中国农业变革》一书时,先总后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D.文章中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理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农村调查虽然目的各不相同,但都为实证性认知中国社会性质提供情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农村现状的研究。
B.没有实地调查,《中国农家经济》可能就很难问世,进而或许就没有《卜凯与20世纪中国农业变革》一书。
C.为真实反映农村的社会现状,并为他的实证性研究提供经验基础,卜凯多次开展系统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D.卜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率先为中国提出了诸如火化、大力植树造林等建议,有力推进了中国农业社会的进步。组卷:0引用:2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2020年8月6日《中国青年报》,制图:孙山)材料二:
立德树人工作一直摆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怎样立德树人,如何把握立德树人在新时代的重大任务,是当前必须明确的问题。
立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是国家的德,要让受教育者“明大德”,要有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学习黄大年主动放弃国外优厚待遇,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教育青年要志存高远,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毅然挺身而出,主动扛起责任,挑起担当,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智慧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二是社会的德,要教育和引导受教育者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引导受教育者把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第三是个人的德,也是私德,“严私德”的首要任务是爱国,必须旗帜鲜明地与国家站在一起,其次要教育引导青年敬业、勤业、精业、诚信、友善,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树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是为谁树人,这是“树人”的根本和基础。立德树人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广泛开展思想政治课教育,厚植爱国情怀,保证树人的方向。二是如何树人。必须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让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共同发展,共同发挥“树人”功能。三是树什么样的人。要树立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广大青年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摘编自赵亮《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任务与提升路径研究》)材料三:
朱子是一位讲理的大儒,他讲两个理,一个是“道理”的“理”,一个是“礼貌”的“礼”。同时,他把“礼”看作是对“理”的践履,“如果理是知;那么,礼就是行”。他强调礼对人的约束作用,认为人只有“动必有礼”,才能“不背于道”。
由于受《朱子家礼》的影响,婺源人十分注重家庭教育,扣好孩子们人生成长的“第一粒扣子”。就连刚出生的婴儿,家长们都在新生儿洗三朝后穿新衣前,用红头绳在婴儿的手臂上缚一圈,直至满百天后才解开。这种“缚手”习俗,为的是防止孩子们长大后喜欢打架斗殴或发生偷盗的行为。在婺源,“蒙童开笔礼”也贯穿古今,难能可贵。正是这样的“未雨绸缪”,造就了婺源人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从2018年开始,婺源创新实施朱子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进企业的“六进”工程,让朱子理学“遍地开花”,使得朱子“小讲堂”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大看点”。各中小学校举行“释菜礼”仪式,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推广普及“微家训”工程,涵养社会文明风气;把朱子经典诗词谱写成适合传唱的歌曲,创作以朱子文化为背景、以朱子事迹为题材的文学、演艺、电影作品等,在不知不觉中浸润教化着青少年。
(摘编自朱虹《江西画报•婺源有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人生第一粒扣子应该扣什么?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是品德;认为是生存技能的最少,不到三成;其他由高到低依次是知识、理想、身体素质、劳动。
B.绝大多数人认为人生第一粒扣子对少年儿童有很大影响,所以,要在少年儿童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从情感、志向行动等方面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C.婺源人在家庭教育中,沿袭《朱子家礼》的做法,为刚刚出生的婴儿举行“缚手”仪式,从而为婴儿今后的健康成长不走歧路扣好了“第一粒扣子”。
D.党和国家的发展与立德树人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培育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树立理想,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还是奠定成长成才的基础、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道德感和良好品德等,都要求少年儿童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B.作为受教育者,要时刻有全局意识,要志存高远,同时还要以实际行动来为祖国出自己的一份力,尽自己的一份责,责任面前要主动,困难面前要勇敢。
C.“严私德”中的“私”即个人,也就是说对个体而言,做到爱国是前提,然后要在工作业务、待人接物、社会志愿活动、感恩等个人层面上严格要求自己。
D.朱熹所说的“理”和“礼”是不同却又密不可分的概念。他认为“礼就是行”,强调礼对人的约束作用,如果“动必有礼”,就能“不背于道”。
(3)结合材料,简要评价婺源的做法对于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的社会意义。组卷:5引用:6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生
[前苏联]基里尔•梁波夫 皮包屁股,是指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双腿、坐着小车在火车过道里滑来滑去、口中大唱悲歌的人。
我父亲即是这样的人。1942年他从坦克学校毕业后就上了前线,1945年,他的队伍在华沙城下遭到伏击,其他人都成了肉饼,只有父亲幸存下来。
我当时5岁,疏散后跟妈妈回到列宁格勒,并不知道父亲发生了什么事。从战地医院出来后,父亲没有回家。显然是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我想他仍在战斗,妈妈大概以为他死定了,没有任何他的消息。也没有阵亡通知书,不过却常常有从喀山来的信件寄到战前我们跟外婆住过的地方。
有一天,我们从奶妈收土豆的农庄里回城,车厢内爬进一个坐着木头小车、身穿破背心、衣服脏兮兮、胡子乱蓬蓬的人。他用双手支撑地板,滑过车厢过道,唱着一支关于营队侦察员的歌。妈妈仔细地看着他,然后就大叫起来,向他跑去,不过那男人却突然决绝地转过身子,向相反的方向滑走了。他在走廊附近跌落到小车外面,剩下的路只好匍匐前进。当我们追上他时,发现他已经烂醉如泥。
他是我的父亲。
妈妈扳过他的身子,久久亲吻着他肮脏的脸颊和因失眠、醉酒肿胀的眼睛。他哭了,嚎啕大哭。
我们把他带回家。从此生活在一起。父亲没有任何身份证明,从野战医院出来后住过大大小小的车站:靠乞讨为生,此外父亲伤得很重,包括心灵和身体。
夜晚我常常被阵阵喊叫惊醒。父亲从床上跌到地板上,打着滚,蜷缩着身子。最可怕的是他那绝望的吼叫:“腿,腿疼呀……”妈妈不知该怎么办,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我也哭,因为怜悯和恐惧。有时我竟希望他没有回来。
父亲从不和我说话。仿佛我根本不存在。自从他出现后,妈妈不再关心我,以前她常常坐在床边跟我交谈,可是自从父亲回来后,我不得不睡在地板上,我突然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他们尝试重新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我则成了局外人,无法在家庭的崭新蓝图中占据一席之地。有一天妈妈对父亲说,她想生个孩子;父亲说,他也想有个孩子。不过这很难,他是个残废,没有收入,抚恤金还没发,有个孩子生活很难。妈妈说,没关系,很多人过得比我们差,还养活了3个孩子呢。我真想大声明,你们是有儿子的呀,你们要拿我怎么办呢?难道我对你们来说就是个空位子吗?
不久,妈妈对父亲说。她怀孕了。她一句话也没跟我说,但是我一清二楚,我整天都跟他们在一起,尽管对他们来说我并不存在。
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非常小,长着一张老人的脸。我常常走到他的床边看着他。这是我的兄弟,我觉得自己对他的爱一点儿也不少于我对父母的爱,尽管他生下来就是为了取代我,这很明显,因为他们甚至给他取了我的名字——科利亚。
每天早晨妈妈都去上班,父亲坐在他的小车上为他应得的抚恤金奔波,我则整日坐在窗台上看着外面,秋去冬来,冬去春来。孩子们上学了。他们却忘了让我上学,或者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我已经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
我的兄弟在长大。很快他已经能够单独走上几步路了。父亲开始领到他的抚恤金,甚至还在某个残疾人事务所里谋了差事,妈妈现在是工厂的车间主任,一切都很美好,我们的家庭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幸福生活。夜里父亲不再叫喊,妈妈也早就停止了哭泣,只有我仍旧每日坐在窗台上,生活不声不响地从我身边悄悄海过。
有一天父亲说:“我想去看看科利亚。”妈妈哭了。“把我带到他那去,”父亲说。“他毕竟是我们的儿子……“没错,没错。”妈妈急忙应和。
我默默地看着他们收拾行装,却有种奇怪的轻松感觉。我已经很久没跟他们在一起,我甚至从不出门,不过这一次我决定跟他们一起去。我们从家里出来。一路上谁都不说话,父亲在妈妈旁边滑行着,努力不使自己落后。
路上他们从一个老奶奶的手里买了一束金合欢,我跟在他们身后,长久以来第一次感到自己无比幸福。
墓地上空无一人,大片雪花静静地飘落下来。妈妈很快就找到那座坟墓。
“在这儿。”她指着。
父亲看着小坟丘,久久地一言不发,后来他从怀里掏出一瓶酒放到嘴边喝了几小口,然后将瓶子递给妈妈,妈妈也喝了一小口。
“我会记住,”父亲说,“就算死了,也会记住……”
妈妈又哭起来。
“孩子们都在这儿。”她哭着说。
“走吧,”过了很久,父亲说道,“该去接科利亚了……”
他们向出口走去,很快就消失在白茫茫的雪花中。
而我则留在了自己的墓旁。
(郭雨妹译,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段简洁地交代了主要人物的不寻常经历和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设置了悬念,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父亲和母亲给新出生的孩子——“我”的弟弟取了一个和“我”一样的名字(科利亚),是因为他们想永久地纪念“我”。
C.父亲被发现时,衣服又破又脏、胡子乱蓬蓬、脸颊肮脏、眼睛肿胀,这些外貌描写表明了父亲对未来完全丧失了希望。
D.“而我则留在了自己的墓旁”告诉读者“我”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小说以此结尾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2)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死去的人是没有生命和思想感情的,但这篇小说却以一个去世的孩子——科利亚为第4人称写作。这样写的作用有哪些?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组卷:7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如图是简书热门文章类型词云图,请根据云图,简要概括简书近期刊登的文章特点。
组卷:16引用:5难度:0.7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期里,来自北京中学、北京市第十三中分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七所学校的几名学生发出倡议,号召广大中小学生“放下手机、拿起纸笔、见字如面”,用文字表达对师长、对亲友的情感,分享、体悟、传递祝福。倡议发出后,出现了各种声音。有同学认为:提笔写信,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沉潜的态度。有同学认为:提笔写信,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丰盈的心灵。也有同学认为:时代在发展,通信方式在进步,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能解决的问题,何必要大费周章呢?还有同学认为:写信只是一种通讯方式而已,写信要费时,送信要费力,收信要等待,这种费时、费力、费工夫的事不做也罢。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