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高二(下)强化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12/18 14:30:2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乡土美术”是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潮与现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尤其是左翼美术运动及革命美术诞生以来,乡土美术一直以视觉图像的方式紧随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乡土叙事也随之出现一种“生态转向”现象:乡村、城市、工业、环境等题材的图像叙事,呈现出更为强烈的生态观念意识。
          对环境问题的批判,是“生态转向”的主线。随着生态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恶化,中国艺术家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现象,并将其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对动物权利的确立与保护,也是“生态转向”的重要内容。大量艺术作品都反映出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中渗透着对人与动物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占山的“众生”系列,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众生平等”“万物一体”的伦理学立场。雕塑家曹晖“揭开你”系列作品,以牛、猪、羊等动物为对象,通过超级写实性的雕塑语言,精细而逼真地揭开动物作为“他者'的表皮。
          对消费欲望的克制,是“生态转向”的精神指向。抑制过度消费的欲望,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重要艺术倾向。魏怀亮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切入点,将高速公路、交通标识等现代生活元素符号挪用到中国传统水墨图像当中,重点表现现代城市与交通设施占用自然环境的飞速扩张所引发的社会现象,从而引导人们思考现代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带来的创伤。如果说占山、王家增、余明等将忧虑的目光转向了干涸大地、工业废墟、生产与生活垃圾,那么,尚扬的“大风景”系列和“董其昌计划”系列则进一步从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中退却出来,试图遏制现代人过度生产、制造与消费的疯狂欲望。
          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是“生态转向”的主旨所在。德国当代思想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曾提出,“把自然看作生存伙伴”。经过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现代化,中国文化开始重视重续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精神,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乡土艺术发展趋向看,从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反思和悲情书写,到人本主义式的生命颂歌和审美主义的风光描绘,中国当代乡土绘画最后必然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味逐渐转型:一种展现天地人文和谐相处的“新乡土绘画”出场。
          作为现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当代“乡土美术”的“乡村叙事”在主题性创作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视觉形态与精神内涵的“生态转向”。值得期待的是,随着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乡土叙事”,将更加自觉地完成向“新乡土”美术话语的“生态转向”。
    (摘编自彭彤《乡土叙事的“生态转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环境问题的批判、对消费欲望的克制、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成为当代美术叙事的主要创作方向。
    B.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乡土美术”呈现出以视觉图像的方式来表现中国社会现代性变单的特点。
    C.中国传统文化“众生平等”的伦理学立场,为占山的“众生”系列提供了反思人与动物关系的思想基础。
    D.魏怀亮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切入点表现当前社会现象,由此人们开始思考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创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围绕着“生态转向”,从主线、重要内容、精神指向、主旨几方面,较深入地论述和揭示了本文的主题。
    B.文章体现了“乡土美术”较强的生态观,使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都是为了更具体、更形象地论述“生态转向”的主旨这一内容。
    C.文章在论述“生态转向”的精神指向时,将占山等人的作品和尚扬的作品进行了比较,说明尚扬的作品较注重对消费欲望的克制。
    D.文章开篇总述了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发生“生态转向”的概况,最后一段再次重中这一点并进行了补充阐释,形成首尾呼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乡土叙事”逐渐呈现出的“生态转向”趋势,这与我国的基本政治形势是密切相关的。
    B.从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退出来,是一些艺术家为了遏制人们过度消费的欲望做出的一种积极尝试。
    C.中国文化中“天人合”的传统精神,决定了中国当代乡土绘画最后会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味逐渐转型。
    D.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推进,成为了中国当代主题性美学创作“乡土叙事”发展转变的重要助推力。

    组卷:0引用:3难度:0.8

二、语言文字应用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通过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追剧的现象,在年轻观众中越来越普遍。只要在相关平台搜索剧集话题关键词,观众们就可以把新播剧集的“名场面”_____。更有甚者,会选择观看“一分钟看全集”的视频剪辑,把整集情节 _____。
          虽然从传播过程来看,“碎片化”追剧是在接收环节出现了问题,但其根本原因并不都在观众这一端。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艺术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所致。因为害怕在一部“注水剧”上浪费太多时间,所以选择通过图文信息和短视频 _____“精华”,久而久之便养成了“速食”习惯。在观众这种“速食”习惯的 _____过程中,短视频平台的“流量经济”和剧集宣传方的营销手法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注水剧”中的精彩桥段、金句台词是吸引用户的天然磁石,截取、上传再加上一些噱头式的标签,便可轻松收获大量关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一览无余 打包带走 汲取 养成
    B.一网打尽 打包带走 汲取 培养
    C.一网打尽 囫囵吞下 撷取 养成
    D.一览无余 囫囵吞下 撷取 培养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没有艺术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所致。
    B.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艺术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
    C.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艺术鉴赏力,而是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所致。
    D.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没有艺术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
    (3)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B.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C.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捡一些烂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组卷:2引用:6难度:0.6

三、作文

  •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因正道直行被流放,披发行吟于泽畔,渔父看见后,问他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因此被放逐。”渔父劝他说:“既然举世皆浊,何不随波逐流、推波助澜呢?
          既然众人皆醉,何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呢?”屈原反问道:“我怎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又怎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怀石投江而死。汉代的贾谊认为,不论到哪里都可以辅佐君主,又何必留恋楚国呢?就像凤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国君才降落下来,看到危险的小人就远走高飞。
          上述材料中,屈原、渔父和贾谊三个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5引用:20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