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一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观念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往往来自史书和思想著作。但是,纵观中国古代文化,我们不能忽视古典文学也在始终记录着民族的心路历程。邓绍基先生说:“古典文学作品表现的爱国思想等种种民族精神,其源头大抵来自古老的、有着深沉积淀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但就实际影响和效果而言,古典文学在民族精神的建构方面起着那些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或言论集所不能代替的伟大作用。”
          唐代边塞诗人对边塞战争价值取向的评判最终取决于一种文化追求。这种文化一方面来自历史,一方面来自现实。来自现实的主要是唐代精神,这种精神塑造了诗人视野宽广、胸怀开放、胆气豪壮的恢宏气度和蓬勃朝气。来自历史的主要指汉代精神,尤其是汉代的军伍精神,例如,班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李广威震边塞爱护士卒,窦宪抗击强敌勒石纪功,霍去病先国后家无私奉献,马援为国献身一身正气……这些英名和事迹载于史书中,但一经唐代诗人写进诗歌,便和唐代精神结合而形成了一种文化,其影响力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汉代傅介子计斩楼兰在《汉书》中的记载颇为精彩,而在唐代边塞诗中,“计斩楼兰”的典故成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报国的代名词,光大了汉代傅介子的精神。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张仲素:“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读读这些诗句,就会明白唐边塞诗人是怎样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将汉代军伍精神提升为一种文化的。霍去病的名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在唐代边塞诗中被反复高唱,可以说,霍去病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是通过唐代边塞诗定型、传播并发扬光大的。
          唐代边塞诗在吸纳了汉代军武精神之后,形成了融合汉唐文化精粹的新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包括:在国家和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刻,要听从时代的召唤,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和时代同步;个人的穷达哀乐微不足道,国家利益和民族兴亡重于千钧。诸如投笔从戎、先国后家、奔赴战场、保卫边疆、慷慨激昂、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等体现出来的汉唐文化精神,则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取材于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材料二:
          北宋边塞诗征引典故十分广泛,诸典之中,契合边事的英雄人物,折冲樽俎的制敌方略,皆信手拈来,妙入诗歌。
          荆轲只身赴秦的侠义精神受到宋人敬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兼有送别之悲与刺秦之壮,引发了北宋边塞诗的隔代回响,在送人使北、送人戍边诗中寄托慷慨,悲悯英雄。出使西域的班超亦备受推崇,原因有三:一是投笔从戎、效力疆场的人生选择,二是不畏艰险、万里出使的外交推进,三是威震远域、万里封侯的价值实现。落实到边塞诗创作,则题旨有差:一是借英雄自我审视,如司马光“惭非班定远,弃笔取封侯”;二是抒发失意郁结,如王令“若使班超终把笔,由来何路取封侯”;三是鼓励他人建功立业,如孔平仲“古今将相皆无种,好取班超万里侯”。与众人稍异,苏轼《获鬼章二十韵》虽以“边帅汉班超”肯定边功,却更主张“奇功勿再要”,叮嘱慎用武力。
          伏波将军马援平南有功,亦为宋人所重。最推崇马援南治边略的当属刘敞《伏波》,惜其身死蒙冤,歌其壮心不衰。注目禁卒驻戍艰辛,遥想马援平边之难,诗人遂以“将军马伏波”“频献凯旋歌”追念英雄,祈愿和平。除却刘敞,曾巩“捷如马援不得志”,郭祥正“借令伏波在,缩手定叹息”,上述伏波颂歌,均胸怀边事,追念英雄,有务实之征。
          北宋边塞诗用典,并不限于怀想英雄,亦在从容不迫与事半功倍的“折冲樽俎”中寄托理想,并在边塞诗中表达对“折冲千里”价值的认同。这种认识已经超越了“封侯”的外在形式,充分体现了宋人以政治理性、务实精神去治边理政的美好理想,外化于诗学方面则表现为对折冲樽俎的推崇与追求。
    (取材于丁沂璐《北宋边塞诗的资书用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计斩楼兰”的典故在王昌龄、李白等人诗句中所表现的军武精神,感召唐边塞诗人将汉代军武精神提升为一种时代文化。
    B.北宋边塞诗十分广泛地征引有关契合边事的英雄人物、折冲樽俎的制敌方略方面的典故,往往以信手拈来的方式妙入诗歌。
    C.汉代精神的核心是汉代军武精神,但其所表现出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则只有通过唐代边塞诗定型和传播而得到发扬光大。
    D.北宋边塞诗以“折冲樽俎”的典故寄托理想,借此表达出的特定价值认识充分体现了宋人治理边政的政治理性和务实精神。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绍基先生的见解,可以被视为两则材料引述古典文学作品中英雄人物事迹、边塞诗人诗句作为各自论据的共同原因。
    B.对于班超出使西域,唐代边塞诗人着眼其投笔从戎建功立业,北宋边塞诗人则推崇其人生选择、外交推进、价值实现。
    C.唐代边塞诗人所表达的对汉代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追求,跟材料二中北宋边塞诗对折冲樽俎的推崇明显不同,令人深思。
    D.两则材料都大量征引有关诗句等,彰显了古代诗歌研究类文章借助文采突出论述效果和增强观点说服力的普遍性特点。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北宋边塞诗作者对自身“智勇功名”追求的消解,表现了当时宋人务实的精神。
    B.北宋边塞诗对汉唐边塞诗的征战题材多有所承袭,但其中的尚武主题则多被削弱、移位。
    C.北宋边塞作家中,有的曾亲至边疆,但有的缺乏经历,其创作则几乎全凭想象。
    D.北宋边塞诗援经据典虽然广泛,却多择取契合边事的常典,对症下药,务求言所欲言。

    组卷:7引用:4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认为,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最根本的社会和政治理念“越来越不屑”,而抗疫成果折射出的国家治理成功之道令中国年轻人更具有民族自豪感、更加自信。《环球时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近日围绕中国年轻人开展的民调发现,中国青年望向西方的目光已经改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
          调查显示,中国年轻人在回答“相对于5年前,今天提到西方国家,您心里是什么感觉”这一问题时,选择“仰视”西方国家者仅占8.1%;选择“平视”者有48.3%;回答“俯视”者则上升至41.7%。在过去数年里,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疫情防控、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失败,使中国民众整体进入了一个对西方“再审视的时代”。而中国青年成长在祖国飞速崛起的时代,在与西方的交往中,他们有更强的自信和更足的底气。
          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弊端,这是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态度发生转变的主要因素。针对“哪些是中国‘平视’西方国家的标志性事件”,选择“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国防控成效全球瞩目”的受访者最多(53.8%),排在第二位的是“中国与众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40.5%);选择“世界经济遭重创,中国成唯一正增长主要经济体”和“中国脱贫攻坚战收官”的受访者分别有37.6%和30.3%,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决议”的受访者有27.4%。值得一提的是,经过5年时间,“平视西方”的受访者群体中,超八成将中国在防控疫情中的表现列为中国“平视”西方的代表性事件。
          在有关对西方国家好感度的问题上,逾四成受访者青年回答“变差”,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包括西方打压中国科技企业,恶意炒作新疆、香港、台湾等问题,以及西方国家种族歧视、种族骚乱不断等。
    (摘编自《中国青年“西方观”因疫情改变》,中国青年网2021年4月20日)
    材料二:

    (摘编自《环球时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2021年4月20日)材料三:
          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最近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发文,专门驳斥了“对华接触失败论”,认为这种说法完全不符合历史经验,抹杀了中美合作对于美方的战略价值,严重影响了中国年轻人对中美合作遏制疫情的前景作客观解读。艾利森试图告诫美国决策者,美国的相对实力下降已成事实,保护美国利益最好的方式是正视现实,而中国在全球化中正在发挥积极和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此,如果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继续拒绝与中国合作,诸如防范军事危机、阻止气候变化、遏制疫情、防止核扩散、打击恐怖主义和控制金融危机等涉及美国核心利益的问题的化解就无从谈起。
          承认世界丰富的多样性既符合现实主义正视现实、尊重规律、追求明智而审慎的利益的要求,也满足自由主义开放包容、追求人类和谐进步的需要。艾利森的文章指出了一个被西方世界故意忽视的事实,即中国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脱贫,这本身就是对人权的切实保护,符合《世界人权宣言》所设定的目标和宗旨。
    (摘编自黄海涛《合作共赢才是美国对华战略的理性选择》,《光明日报》2021年03月15日)材料四:
          坚持正确义利观是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价值导向。正确义利观恪守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原则,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中国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中国希望全世界共同做大发展蛋糕,特别是希望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共享开放发展的机遇和成果。重视和照顾其他国家的利益需求,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继续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各国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不足和短板,各国应团结合作,共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国将继续支持世界卫生组织的工作,并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政治支持和资金投入,调动全球资源,打赢疫情阻击战。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1)下列对“环球舆情调查中心”民调结果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西方国家的感觉上,中国年轻人选择“俯视”的比例远高于“仰视”,他们表现出的自信和底气源于祖国的飞速崛起。
    B.“中国防控成效全球瞩目”和“医疗卫生”被过半中国青年看作“平视”西方国家的标志性事件和西方可借鉴的中国经验。
    C.国家种族歧视、种族骚乱不断,使得西方国家在可以借鉴中国“社会治安”领域经验方面的比例,远高于中国且居高不下。
    D.中国青年眼中的中西方互鉴经验的领域及其排名,反映出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并能对西方作出基于事实的公正评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艾利森认为美国的相对实力下降已经成为事实,他的观点能从西方国家借鉴中国经验的领域情况统计结果的方面得到相关证实。
    B.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能表明中国特别希望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共享开放发展的机遇和成果。
    C.“中国脱贫攻坚战收官”与“中国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脱贫”两个结论,明确体现了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D.中国坚持以正确义利观为导向并恪守互利共赢原则开展国际发展合作;艾利森则为化解涉及美国核心利益的问题强调国际合作。
    (3)结合材料看,“中国青年‘西方观’因疫情改变”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组卷:7引用:5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留白
          老骈喜欢书法,从前当局长,担心在位上因此分散精力,也容易产生不良影响,故一直深藏不露。从局长位置退下赋闲在家,老骈开始公开发展自己的爱好,并尝试参加各类书法赛事。
          市书协联合一家房地产企业,搞了个“鳌头杯”一年一度全市书法大赛。因为这家企业注册是“鳌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而且专门在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学校周边拿地,企业就用“鳌头”为赛事冠名。
    “鳌头杯”共设置有金鳌头、银鳌头、铜鳌头和泥鳌头四个奖项。金、银、铜奖一般先行揭晓,“泥鳌头奖”属纪念奖,获奖面较大。为吊大家胃口营造气氛,“泥鳌头奖”在颁奖现场才予以公开。老骈第一次参加“鳌头杯”赛事,获得了“泥鳌头”奖,他很是高兴,并不在乎没有得到大奖,“闹和着玩呗,贵在参与”。
          客观地说,老骈创作的书法作品,质量原本很高,特别是他在整体和局部均高超地运用留白手法,让业内人士大为赞赏。但老骈参赛作品署的是艺名,评委圈子里并没有人和他熟悉,当然也不会予以“关心”。而金、银、铜奖名额寥寥无几,能否入围,除了看作品质量,还要充分采纳赞助单位意见,赞助商也没有人注意老骈那个艺名,这样一来,老骈其实就吃了亏。当老骈现身领奖时,这才有人认出他来。
          一年时光转眼过去,又到了“鳌头杯”赛事开启之时。老骈特意挑了一幅自己满意的上乘作品,再次寄送给组委会。不久赛事揭晓,老骈竟斩获了“金鳌头”奖。“金鳌头”奖只有一名,上台领奖时,老骈思前想后,忽然感到局促不安。
          鳌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小夏和书协主席老胡共同为老骈颁奖,小夏意味深长地对老骈笑道:“老局长,您藏得很深嘛,请您千万不要担心,现在您不在位置上,条条杠杠对不上!”老胡附和说:“老局长留白技艺超凡,金奖落在您身上,只要有一个理由就足够,那就是实力。”老骈听了两人的安慰,这才安心领奖。
          颁奖那天,组委会通常将得奖作品一并展出。老骈尽管捧了个金奖,但他感觉其它作品都有可鉴之处,就挤到人群中认真观赏。“哎,您说,这书法比赛,不要也掺和着什么乱七八糟事情,听说这次捧走‘金鳌头’的,还是什么局长!”“老兄多虑,人家老骈那局长早就不干了,况且他在位时口碑很好,再说您看他这幅金奖作品,仅这留白手法,就余味无穷。”“退下来毕竟影响力还在嘛,你可能没听说,新任的住建局长老顾,当年和老骈在同一个部门呆过,据说还是老骈的得力助手。”说话的两人没有发现老骈,老骈无意中听到他们小声对话,霎时感到毛骨悚然。
          之后,老骈依旧像往常一样,在家关起门,一门心思练书法,他不再参加任何赛事。书协主席老胡打来电话:“老局长,今年的比赛,怎么没看到您的作品?赶快补交一幅,还来得及。”老骈推辞说:“金奖的瘾都过了,还去凑什么热闹?”
          又过了两年,住建局长老顾调回外地老家,经过整顿,比赛也逐步规范。老骈在心里合计了一通,如今在台上的领导,自己基本都不认识,于是他重新做出决定,准备参加“鳌头杯”赛事。“老金,今年赛事开启,劳请您届时提醒我!”得知老骈想再次参赛,好友老金很是开心。老金是老骈在赛事期间结识的书法界好友,老骈的内心,其实还是想以作品会友,和业内人士加强交流。
          赛事揭晓的时间很快到了,老金在心里为老骈祝福,老骈的作品先前他看过,几年一过,老骈的书法作品更是登峰造极,留白手法十分老道。“得不了‘金鳌头’,‘银鳌头’还是有把握的。”老金对同在现场的老骈说。老骈的视线落在主席台背景呈现的一幅书法作品上,他似乎没有听清老金的话语,笑着摇摇头。
          金、银、铜三项大奖逐项开启,紧接着“泥鳌头奖”也宣读完毕,仍旧没有听到老骈的名字。老金着急得抓耳挠腮,替好友老骈惋惜。“老骈,看来这赛事还真有问题,你一旦在官场完全没有了影响力,人家就彻底抛弃了你。”
    “这倒也不是!”参观完获奖作品展,老骈请客和老金“喝两杯”。老骈席间和老金交心,他后来并没有寄送作品参赛。“老骈,那你这是玩的哪一着?”“还是和你说一声吧,市里新到任的井副市长,是我的侄女婿,而且他还分管国土工作。”后面的话老骈虽然没有再继续说,但老金已经全部领会,他在老骈面前伸出大拇指,真心为这位好友点赞。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情节安排精巧,“闹和着玩呗,贵在参与”“霎时感到毛骨悚然”等对老骈语言和心理的描写,使他最后弃赛水到渠成。
    B.获奖书法作品展上两个观众的对话,刻画了特定情境下的旁观者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作为老骈的好友,老金对老骈最后一次没有获奖深表惋惜,并把原因归结为官场因素。和老骈的格局对比,两人境界高下立判。
    D.小说围绕“老骈参加书法比赛”组材,退休参赛——得纪念奖——荣获金奖——闭门练习——放弃比赛,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2)请分析老骈的形象特点。
    (3)小说的标题“留白”,有哪些含义?

    组卷:6引用:4难度:0.6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 9.根据下面的内容,给“微公益”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区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它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

    组卷:13引用:10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
    《新青年》中对新青年提出六大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时至今日,当年的青年标准对当今的青年依然有着航标与指导作用。
          某报社举办的“新青年,新征程”主题征文活动正在开展,请从新青年的六大标准中任选一个或二个,以一名高三学生的身份完成征文写作,投寄给《中国青年报》。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