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作为一个闪亮的坐标和一面醒目的旗帜,其文学成就与他的爱国主义、人民立场、斗争精神密不可分,也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有着深刻关联。
五四文学革命宣告了与旧文学的决裂,但新文学在文体、语言、结构等各个层面面临着体系性重建的任务。鲁迅的出现使中国新文学在开启之初就有了一个成熟的领路者。小说领域,《呐喊》和《彷徨》打破了“欧化”语言与口语白话间的对立,《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以令人惊叹的成熟度,成为标志性的范本。在散文、杂文等领域,鲁迅的作品或情真意切,或气势凛然,或泼辣犀利,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贡献出了具有示范性价值的经典。可以说,鲁迅正是那个走在20世纪文学与时代最前列、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
鲁迅的创新精神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结果,是继承转化、融合创造的结晶。鲁迅曾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在新文学革故鼎新的历史大潮中,鲁迅以理性清醒的头脑、海纳百川的胸怀,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又从外国文学中获得启迪,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鲁迅精通古典文学,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古典文学的滋养同样体现在他的创作中,《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大部分源自于古典文学中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鲁迅十分注重从外国文学中获取经验,其翻译著作体量与创作体量不相上下。他倡导“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文学观,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别立新宗。鲁迅还特别关注木刻、版画、戏剧、电影,对世界范围内各种艺术形式兼收并蓄。这种开阔的视野和辩证的吸收从根本上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形塑了别具一格的文学风貌,使他的创作在新文学大幕开启之初即具有高度的成熟性,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领路人和先行者。
创新和超越是文艺进步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一部文艺史,就是文艺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在中外文艺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每一座高峰都是大胆变革、创新创造的结果。鲁迅毕生不断寻求突破,在诸多领域做出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出于他本人的文学追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时运交移,质文代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艺的进步,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文艺形态日益多样,文艺队伍组成结构、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高科技和互联网、新媒体迅猛发展,火热的社会实践为文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唯有创新,新流派、新思潮才会不断涌现,文学的原创力才会永不枯竭,中国文学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的征程上,广大文学工作者要敏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借鉴外来优秀文明成果,把创新、超越和不断提高创作质量作为生命线,坚持文学创作的精神高度、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篇章,讲好中国故事,回应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
(摘编自辛文岩《发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旗帜,其文学成就源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B.作为引领中国新文学方向的旗手,鲁迅在新文学体系性重建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C.鲁迅认为,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可使文学得到创新性发展。
D.鲁迅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种开阔视野和辩证吸收为其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先谈鲁迅创新精神的表现和来源,再论创新对于文学的意义,最后明确具体做法。
B.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突出鲁迅作品的示范性,说明他是中国新文学开启之初的一个成熟领路者。
C.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意在强调文艺创作过程中需要贯彻创新精神,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D.文章主要论述了鲁迅文学创作中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旨在突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呐喊》《彷徨》等作品具有示范性价值,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鲁迅成为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
B.鲁迅创造性地形成自己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道路,主要是因为他在新文学大潮中充分汲取古典文学养分。
C.随着时代发展和文艺进步,只有创新,文学的原创力才不会枯竭,中国文学才能永葆活力,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
D.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因此作者呼吁文学工作者要多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组卷:20引用:6难度:0.4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国潮”之风兴起,并非偶然。中华文化氤氲五千年,早已凝聚成独特的东方魅力。最近这些年,这股风潮从“小众”刮向“大众”,背后更多的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在国家蓬勃复兴的大背景下长大,有平视世界的足够底气,在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同时,有强烈意愿将中国故事讲出来传出去。此外,随着消费升级,中国人的生活理念日趋成熟理性,追求更多兼顾实用属性和精神属性,符合自己审美与品质要求的“心头好”。
“国潮”火爆看似偶然,其实是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这不仅是中国品牌的崛起,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潮流”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使“国潮”热度不退,就应该继续保持“国货”品质不退、创意不减,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中国元素、中国文化成为市场新热点,让中国品牌成为人们心目中“高质量”的代名词。
(摘编自《保持“国潮”热度不退,品质和创意不能减》,中国经济网2021年5月15日)
材料二:
专家指出,在消费升级背景下,“国潮”崛起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老字号品牌复兴提供了契机。不久前商务部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经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中,84%的企业在2019年处于盈利状态,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占比近50%。老字号复兴仍有广阔空间。
事实上,老字号发展也面临共有难题:电商落地效果欠佳、产品更新迭代缓慢、品牌力薄弱等,亟须解决。依绍华说,要做到“长红”,老字号更要有忧患意识,在坚守的同时做好创新,注重品牌延伸,拓展经营领域,加载服务功能,增强消费者的体验价值。
“老字号要将博大文化、创新科技、强大制造和广袤市场融合在一起,才不会只是一阵潮流,而成为真正引领‘国潮’的品牌。”依绍华说。
(摘编自《老字号变身“新国潮”,“网红”如何变“长红”?》,光明网2021年6月23日)材料三:
顾名思义,新国潮拆解开来可分“新”和“国潮”两部分。新,意味着新风貌、新气象、新特点,可以是老国货重出江湖、推陈出新,当然也可以是新锐品牌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国潮则意味着这种潮流是植根本土的、民族特有的,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密不可分的时尚。如果说“新”是外衣,“国”才是内核和精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新国潮强势崛起,对于国货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互联同时代,多少“网红”从一飞冲天到一地鸡毛只在旦夕之间。如何利用风口、乘势而上,让新国潮从一时红变“长红”,才是当前面临的真正难题。
首先,新国潮要当得起网红,糅得进科技,秀得出颜值。相比早年间把“国潮”LOGO印在产品上,生怕别人不知道这是时髦,近年来,新国潮开辟了时尚、前沿、个性的设计风格。或是地方化的内容,加国际化表达,比如《舌尖上的中国》,把中国民间那些看起来乡土气十足的食物,拍成了充满文化内涵的纪录片;或是传统文创搭载高科技元素,包括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利用好直播电商这一“超级引擎”,打造跨界联名等话题和噱头。一言以蔽之,领风气之先成为新国潮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次,新国潮要守得住传统,留得住初心,显得出特色。国潮产品大行其道,背后是品牌对本土文化的表达和彰显,是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对东方审美的日渐认可。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放在品牌和产品上,亦是如此。当然,正如传统不等同于单一复古,中国元素也不一定就是龙风呈祥。国潮特色要体现在骨子里,全方位去阐释民族经典,弘扬优秀传统,让产品的呈现贴合中国文化的底蕴。
此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如何发掘传统价值、设计包装、跨界营销、广蹭热度,质量永远是任何产品的生命线。在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国潮崛起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应是经济发展的急先锋,社会进步的铺路石。新国潮想要永远潮下去,最终还要靠过硬的产品来打造核心竞争力,以质量和口碑赢得长远。
(摘编自《“C位”抢镜,新国潮如何永远潮下去》,人民网2021年6月22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潮的兴起和火爆并非偶然,而是我国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的结果,充分彰显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B.消费升级背景下,“国潮”崛起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老字号品牌复兴提供了契机,老字号复兴仍有空间。
C.新国潮是老国货重出江湖、推陈出新和新锐品牌另辟蹊径、标新立异所形成的时尚,“新”是外衣,“国”是内核。
D.在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国潮崛起应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为社会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潮之风从“小众”刮向“大众”,其背后更多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
B.老字号要有忧患意识,坚守与创新并举,增强消费者的体验价值,才能做到“长红”。
C.近年来新国潮开辟了各种设计风格,其中不乏地方化的内容加上国际化表达。
D.新国潮要守住传统,留住初心,显出特色,传统价值永远是产品质量的根本。
(3)随着消费升级,“国潮”如何保持热度不退,永远“潮”下去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4引用:8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面摊
陈映真“忍住些,”妈妈说,一边满面忧愁地拍着孩子的背,“能忍,就忍住吧。”
但他终于没能忍住喉咙里轻轻的痒,而爆发了一串长长的呛咳。等到他将一口温温的血块吐在妈妈托着的手帕中时,妈妈已经把他抱进一条窄窄的巷子里。
黄昏正在下降。他的双手环抱着妈妈的肩膀,半边脸偎着妈妈长长的颈项,目光吃力而愉快地爬过巷子两边高高的墙。墙的后面衬着靛蓝色的天空,天空上镶着一颗橙红橙红的早星。
“星星。”他说。他那双盯着星星的眼睛,似乎比天上的星星还要晶亮。
妈妈抱着他回来的时候,爸爸正弯着腰,扇着摊子下面的火炉。大圆锅里堆着牛肉,旁边放着一箩筐圆面饼,大大小小的瓶子里盛着各种佐料。
“又吐了吗?”男人直起腰来忧愁地说,一面皱着脸用右袖口揩去一脸的汗水。牛肉温温地冒起热气来。
黄昏变得浓郁起来,不一会儿,沿着通衢要道,亮起了两排长长的、兴奋的街灯,高楼林立的西门町逐渐沸腾起来。
妈妈没有说什么。肉汤沸滚起来的时候,摊旁已经有两三个人坐着。
“加个面饼吗?”
“您吃香菜吧?”
“辣椒?有的。”
男人独自说着,女人和孩子坐在摊子后面。虽然他们来到这个都会已有半个多月,但是繁华的夜市对孩子来说,每天都有新的亢奋点。他默默地倾听着各种喇叭声、三轮车的铜铃声和杂乱的脚步声。他也透过热汤的白气看着台子上不同的脸,看到他们都用心地吃着他们的面。
天上开始亮起更多的星星之后,忽然从对街传来匆促的辘辘声,两三个摊主正推着摊车朝这边跑来。这骚动立刻传染了远近的食摊,辘辘声越聚越大。爸爸也推着他的安着没有削圆的木轮的摊车,咯噔咯噔地走到街那边去了。
女人和孩子依旧坐在原来的地方,不一会儿果然看见一个戴白盔的警官。他是个瘦削的年轻人,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困倦而充满热情。他看见了这对正凝视着他的母子,慢慢地,他的嘴唇弯出一个倦怠的微笑。
这个微笑尚未平复的时候,他已经走开了。
至少女人是认识这个面孔的。
那是他们开市的第一天,毫无经验的他们便被一个肥胖而凶悍的警官带进派出所。那门口已停放着两个面摊和一个冰水摊。
“我是初犯,我们五天前才来到台北……”爸爸边走边说着,赔着皱皱的笑脸,然而那个胖警官似乎没有听见,猛力地摇起扇子。
“到这里来!”
爸爸于是触电一般地向高高的柜台走去。柜台后面坐着两个人,其中一个低着头不住地写。他抬起头时,那是有着一对大大的眼睛,困倦而温情。
他们不得不留下六十元的罚款,这才带走了他们的摊车。当妈妈掏钱的时候,那个大眼睛的警官忽然又埋头去写什么了。
“这个警察,不抓人呢。”孩子说。那个年轻的警官已经消失在街角。妈妈没有说话,只是把孩子抱得更紧。
他们换过许多地方,最后停在了一个街口。行人开始渐渐稀少,汽车的喇叭声和三轮车的铜铃声就显得刺耳起来。孩子看见长长的一排脚踏车,似乎都在昏黄的路灯下打瞌睡。
“加个面饼吗?”
“……”
“您吃香菜吧?”
“……”
“辣椒?啊,您!”
孩子和女人都抬起头来望向摊子。爸爸正皱着脸笑着,客人——那个年轻的警官——也新奇地望着爸爸,他抿一抿温情的嘴,微笑起来。
女人和孩子都兴奋地望着那个疲惫的警官开始热情地吃他的点心。爸爸带着皱皱的笑脸,替他添了两次肉汤。
年轻的警官满意地直起身来,放下十块钱,起身走了。
“啊,啊!不要——啊!”爸爸着急地拿着十块钱追了几步,又跑了回来,“那也得找钱呀——”慌忙拿了一张五元钞要再追上去。
“啊,啊!金莲!你快追呀!”爸爸又忙着招呼客人,“金莲,快追!”爸爸喊着说。
妈妈默默地接过五元钞,不一会儿便消失在黑暗里。孩子独自坐在角落里,看着川流不息的人潮,看着台子边不同顾客的脸。夜市最末的人潮,也终于渐渐地消退下去,甚至连车声都变得稀落了。
妈妈悄悄地走了回来。她低着头走近孩子,将他抱在怀里。他用双手围住妈妈的肩,半边脸偎着妈妈长长的颈项。妈妈把他抱得更紧了。
“他不要钱吗?”孩子说。
“追上了吗?”爸爸说,“啊——他是个好心人。
送走了最后一个顾客,他们推着那咯噔作响的车子离开街口时,西门町似乎已经沉睡下去。街上只剩下稀落的木屐声,显得十分寂寥。
“他是个好心人,”爸爸说,“好心人。”
妈妈只是默默地走着,紧紧地抱住孩子。
而不幸的,孩子又爆发了一串长长的呛咳。爸妈和咯噔作响的摊车都停了下来。痛苦的咳声停止后,只留下妈妈轻轻拍着孩子背的声音。
“吐到地上去吧。”妈妈说。也不知为什么,女人突然觉得心头一酸,就簌簌地淌下了泪,她甚至不确定,这眼泪是否是由于怜悯自己的病儿而流。她只是想哭罢了。夜确乎很深了。
孩子在睡意朦胧间,仿佛又从天边寻到几颗橙红的星,在夜空中闪烁着。
“星星。”他虚弱地说。
夜雾更加浓厚。孩子偎着妈妈软软的胸怀睡着了。可以听出,那摊车似乎又拐了一个弯,而且渐去渐远了。
咯噔,咯噔……
1959年,台北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警察巡视时摊主纷纷躲避的情况,说明主人公一家的命运遭际在当时有一定普遍性。
B.“西门町逐渐沸腾起来”“西门町似乎已经沉睡下去”两句都恰当运用了拟人手法,且前后呼应,表现了都市环境的变化。
C.小说着重从神态和行为上刻画年轻的警官,尤其突出了他温情的微笑,文中的他没说一句话,却仍然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D.妈妈抱紧孩子的动作在文中多次出现,相同的行为却透露出人物并不完全相同的心情,体现了作品细节描写的表现力。
(2)小说中对车轮脚步等各种声音做了较多描写,有哪些作用?
(3)作者认为,“一个好的作品,应能……让忧伤的人得到安慰,让绝望的人重新点燃希望的灯火”。这篇小说是怎样体现作者这一文学观点的?组卷:8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中,靛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劝学》中所说的“青”①
靛蓝属于吲哚类天然染料,②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不超过50个字。组卷:23引用:1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开幕式的名称与核心内容为《生命的绽放》,通过质朴的情感、简约的编排,表达了“自强不息、突破自我、残健融合”的理念,展现残疾人生命绽放的动人时刻。
②每一朵花儿都有绽放的理由,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活出精彩。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