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东莞市翰林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古诗文阅读(45分)
-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联化用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句子为:“
(2)杜甫的《登高》中“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将刘裕和刘义隆北伐的功过、胜败做对比,其中“
(4)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中结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和《琵琶行》中“
(5)韩愈在《师说》中用“组卷:5引用:1难度:0.9 -
2.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各题。
劝学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①木直中绳(合乎)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过错) B.①故木受绳则直(经过墨线比量) ②虽有槁暴(晒干) C.①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曾经) D.①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②声非加疾也(劲疾)
例句:青,取之于蓝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不拘于时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B.“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组卷:2引用:3难度:0.5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26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各题。
甲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乙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称为“弱冠”。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
C.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词也称为曲子词、诗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记,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言辞激烈,不欢而别。
D.苏轼知政有方,文章写得好,虽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但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②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组卷:4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运用(9分)
-
8.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①_______,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并②_______,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因为不是提高了僵死的知识,但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③_______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义,如果活着不仅仅为着满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话。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尤
②浸
③藉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不是提高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B.因为不是获得了僵死的知识,但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C.不是因为提高了僵死的知识,但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D.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组卷:1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曾说:“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
杨靖宇将军的这段话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