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考语文二诊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三星堆是古蜀先民创建的古蜀国都邑,属于古蜀文化遗址。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指出:“古蜀国的文化究竟是独立发展的,它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是战国以来的事。”这一看法与考古发现大体吻合。
          上古蜀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三星堆青铜器最引人注目的器类首推其大量的青铜造像群,包括各式人面像、兽面像、面具和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立人像。据研究,这些都是供奉和使用于蜀王宗庙里的重器,在古代东亚绝无仅有,与中原文化的传统明显不同。鱼凫王朝以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也与夏商周三代的九鼎之制不合。这些都说明蜀国的礼制、文化和中原王朝明显不同,而礼制是古代政治共同体最突出的文化表征。正因为如此,直到战国晚期秦灭巴蜀时,蜀仍然被华夏地区视为“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而先秦时期戎狄蛮夷与华夏之别,非在人种的差异,惟在文化的不同。看来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成书于西汉晚期的《蜀王本纪》也说先秦蜀地“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此条记载应属几百年以后对先秦蜀地文化不同于华夏的模糊追忆。此种深远的历史记忆,加以古代交通的艰险,遂使李白发出了“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浩叹。
          不过,如以为地理的阻隔遂使蜀文化与中原素无往来,也是误解。姑且不谈甲骨文中关于蜀的有争议的记载,三星堆文物也为我们提供了蜀地与中原及周邻地区间文化因素相互流动的见证。如遗址中出土的陶盉,就应是来自最早大量使用这种陶器的二里头文化。三星堆大量出土的玉璋,也应与二里头有联系。三星堆出土的三脚型炊器,也非本地固有。此外,“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尊罍,器形制即属于中原文化类型,据研究,可能是经由长江中游辗转传来。与三星堆近邻的彭县竹瓦街,也两度出土这类窑藏铜器。当然,三星堆文化自有一套代表自身特色的主流器物群,而上述器物除极个别外,基本上都是出自本地工匠之手,并且在制造、流传和使用过程中逐渐渗入蜀文化的因素而有相应变化,但作为外来文化影响的体现,已足以表明,绝对封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从《尚书》《逸周书》《左传》《战国策》《史记》《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等传世文献可知,蜀地对外的联系,商周时期仅有零星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渐增多,尤其与楚、秦二国地域相接,交往互动,总的说来是受到楚秦强大以后的相继挤压,在战国晚期并于强秦,经秦汉终至融入了华夏,成为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古蜀文明是中国商代青铜文明当中非常有特色的一支,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这就像一个花园中百花齐放、千姿百态,共同构成了青铜时代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三星堆发掘的学术贡献》)(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蜀国以青铜造像和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这在古代东亚地区是绝无仅有的。
    B.三星堆主流器物群除极个别外,基本上是由本地工匠打造,并体现了蜀文化。
    C.古蜀国受楚秦强大以后的相继挤压,在战国晚期并于强秦,最后经秦汉覆灭。
    D.证明上古蜀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只是三星堆发掘的学术贡献之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体推进有序,先论证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进而论证两者有互动交融。
    B.第二段引用《蜀王本纪》中的内容,旨在论证礼制是古蜀地区最突出的文化表征。
    C.第三段列举的陶盉、玉璋、三脚型炊器等文物,表明绝对封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D.文章开头与结尾处均征引专家学者的言论,既说明观点,又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蜀国的礼制、文化和中原干朝明显不同,所以才有“西辟之国,面戎狄之长也”的评价。
    B.三星堆的陶盉应来自最早大量使用这种陶器的二里头文化,那么蜀地与中原可能很早就通商。
    C.彭县竹瓦街曾两度出土与三星堆青铜尊罍同类的窖藏铜器,说明竹瓦街文化源自三星堆文化。
    D.虽然在商周时期蜀地与外地联系的记载非常少,但是足以证明中原地区已经对古蜀有所认知。

    组卷:16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官员在考察甘肃省定西等地后,得出了“这里是不适合于人类生存土地”的基本结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大是甘肃的基本省情。全省86个县市区中,有58个县列入国家六盘山、秦巴山和藏区“三大片区”,还有17个省定“插花型”贫困县,贫困村6220个、贫困人口552万人,贫困人口规模居全国第8位,贫困发生率高达26.6%。面对千百年来困扰甘肃人民的贫困问题,甘肃省委省政府以绝不拖全国脱贫攻坚后腿的政治自觉和造福陇原人民的使命担当,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陇原大地展开了一场“拔穷根、挪穷窝、消除绝对贫困”的反贫困攻坚战。2019年3月7日,在全国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的总攻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把责任扛在肩上,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甘肃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科学部署、细致安排,全省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最终实现全省5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26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谱写了21世纪脱贫攻坚、富民兴陇的历史新篇章。
    (摘编自刘进军《发扬脱贫攻坚精神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光明日报》2021年6月3日)材料二:

    (摘自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材料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炽热而真诚地表达出扶贫工作者的心声。前不久,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多次登上热搜,让网友感慨脱贫攻坚工作的艰苦卓绝。数百万扶贫工作者忙碌在田间地头,穿梭在山区村庄,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脱贫事业。他们就如散落在山野的一束光,照亮封闭的山乡,送去致富的希望。
          为夺取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各行各业同样汇聚起强大的力量:在高铁网四通八达,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的今天,铁路部门依然保留开行81对“慢火车”助力脱贫攻坚,为山区人民出行带来便利,有效带动了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金融行业通过优化运用扶贫再贷款、支持贫困地区开发特色农业险种、为贫困地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绿色通道”等举措,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事业的发展;电商行业坚持扎根三农,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帮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真正走向全国大市场。全社会构筑起的强大合力,最终让贫困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面对脱贫攻坚战决胜的2020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冲击,贫困人口外出务工推迟,扶贫产品滞销等问题让脱贫攻坚遇到了挑战,各地政府及时响应,出台了一系列举措,让务工人员及时上岗,将消费扶贫作为应对疫情、巩固脱贫成果的有力举措。
    (摘编自汪志强《中国日报网评:夺取脱贫攻坚伟大胜利彰显磅礴中国力量》,中国日报网2021年3月1日)材料四:
          据法新社2月25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5日宣布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报道称,在北京举行的盛大仪式上,习近平向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代表——其中有些人穿着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颁奖,并承诺在减贫方面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报道还提到,2015年习近平郑重强调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要在今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支柱。
    (摘编自《境外媒体关注:习近平宣告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参考消息》2021年2月26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80年代,甘肃省贫困县、村的数量多,贫困人口规模大,后在党中央的带领下,甘肃省最终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B.2010-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和贫困发生率均逐年下降,中国创造了从2010年16567万到2020年最后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成果。
    C.脱贫攻坚战以来,经过各方努力,扶贫对象在收入、吃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改善和有效保障。
    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2014-2020年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皆在万元以上,但在2015年、2016年和2020年出现了负增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甘肃定西等地因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等情况被认为不适合人类生存,但甘肃人民共同努力,谱写了脱贫攻坚、富民兴陇的新篇章。
    B.由图表4可知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弱于东部地区,虽然中西部地区贫困县更多,但脱贫攻坚力度更强、效果更好、意义更大。
    C.铁路部门保留81对“慢火车”、金融行业扶贫再贷款、电商行业扎根三农,这些行业的举措对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D.《光明日报》《参考消息》和“中国日报网”从不同角度聚焦脱贫攻坚战,都直接肯定和赞扬了中国在人类减贫中取得的伟大胜利。
    (3)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概括并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组卷:5引用:1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女织
    王开岭
          ①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②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③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画、一个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比花要美,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为此,她的手可能会磨茧,但她不在乎,心里甜。
          ④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
          ⑤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
          ⑥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
          ⑦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⑧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⑨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2006年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25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
          ⑩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
    (选自2013年第7期《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②段行文陡转,写“女织”的蒸发,既表明了作者的惋惜与无奈,也表现出作者对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图景的向往。
    B.第⑤段中“春染梢头的豆蔻”,运用借喻,它是由唐代诗人杜牧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化用而来。
    C.作者笔下的“女织”充满了温馨和诗意。织品浸润着情意,蕴含着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是传情递意的媒介和信物。
    D.文章⑧⑨两段,借助两位母亲形象,将“女织”具象化,讴歌了手工抒情时代女性的闪光灵魂,丰富了文章内容。
    E.本文说古论今,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紧扣女性与针织的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形散而神聚。
    (2)文章以“女织”为题,有何用意?
    (3)第①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丰富内涵。针对“女织”的蒸发,简单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39引用:6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共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免洗洗手液真的可以免洗手吗?免洗洗手液 ①
     
    ,但不能代替用水洗手。这是因为,人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除了病毒、细菌,手上还会沾染灰尘、泥土、油渍等污物,免洗洗手液只有灭菌效果,但无法清除这些物质。而流水洗手能利用水的流动性冲刷掉一部分病原体及污物,配合上洗手液、肥皂的使用,同时具有灭菌去污的功效。此外,许多免洗洗手液的主要成分就是酒精,一定浓度的酒精能消灭大部分的细菌、病毒,但酒精浓度高,频繁使用 ②
     
    ,尤其是对于敏感皮肤的人。免洗洗手液含有酒精,属于易燃物品,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使用免洗洗手液时 ③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大家还是通过规范洗手进行手部清洁。勤洗手是预防多种疾病的好方法,尤其是预防流感以及新冠肺炎等传播性疾病。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手部清洁用免洗洗手液不及流动水的三个原因,每点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0引用:8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礼记•冠义》说,既然是成人的身份,那就要以成人的礼数来要求他。即要求他做一个合格的儿子,做一个合格的弟弟,做一个合格的臣子,做一个合格的后辈。
          生活中,有的人虽未成人,却早早地承担家庭的责任或怀抱为国之大志,有的人虽然成人了,却始终长不大而成为“巨婴”“啃老族”。
          班级将召开“成人与成长”的主题班会,你作为刚满18岁的代表发言,请你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综合材料的意思,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立意,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少于800字。

    组卷:9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