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东城八角楼中心学校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4 3:0:2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 1.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问题。
    最是读书滋味长      ①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文重教、好读尚学,读书有其乐,亦有其法。古人的读书之道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怎样的启迪呢?
          ②读书在于勤。A
          ③经书宜博学,无惮历艰辛。《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中说:“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范文正公即范仲淹,是勤奋读书的典型。“断齑画粥”的典故就生动反映了他的苦读情形。青年时期的范仲淹曾到山东邹平长白山醴泉寺求学。读书心切的他把醴泉寺丰富的藏书都借了出来,然后把自己关在山洞里,足不出户,潜心阅读,常常看书通宵达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冻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就这样坚持三年,终于读完了寺院所有的书。后来,范仲淹曾在《齑赋》中如此描述当时的艰苦生活:“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④“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这是王阳明家书《示宪儿》开头的一段,“勤读书”被放在了第一位。王阳明小的时候曾一度痴迷于象棋,以至到了规劝不止、学不思进的地步,父亲王华感到他有点玩物丧志,有一次一怒之下将棋子扔进了河里。从此以后,勤读书、戒游戏、做良士、成圣贤便成为王阳明毕生的追求。
          ⑤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也是个勤读的励志哥,他45岁出仕为官之前,曾在家乡附近的千年古刹安国寺苦读六年,至今当地遗存有“于清端公读书楼”。于成龙山寺六载时光,素衣斋食,清心寡欲,吟风沐雪,致学经典,立志“吾儒治经须惜分阴以砺其学”,以“读书宜明行术,不徒虚声以盗名誉”为读书之目的、人生之信念,这为他后来二十多年仕宦生涯中一直坚守廉政勤能的品行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种坚持与习惯也传之后人。《于氏家训》中说:“我愿子弟小心敬畏,虽进学,与平人无异,埋头读书。”
          ⑥读书要勤奋,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⑦南宋大儒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⑧古人读书名副其实,不但要用眼睛看、高声朗读,并且要抄、背、默,用心用脑。康熙朝理学名臣李光地在《家训•谕儿》中说:“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看过或诵读过,都不如读书时动手更有其效。这是因为,动手之时势必动脑,动脑则有助于理解书中的含义。
          ⑨至于书须精读还是泛读,古人也各有看法。张英在《聪训斋语》中说:“读书作文须凝神静气,目光迥然……多读文而不熟,如将不练之兵,临时全不得用,徒疲精劳神,与操空拳者无异。”在张英看来,读的文章很多但不深入理解,就像将领不操练士兵,面临打仗时全用不上,白白浪费精神。
          ⑩曾国藩读书是出了名的“慢”,特别强调耐心、专一。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给诸弟们的家书中,他是这么说的:“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读子部、集部,“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不过,曾国藩的好友、也是湘军重要将领的胡林翼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读书当旁搜远览,博通天人,庶几知上下古今之变,而卓然成家。若仅仅以辞句相夸耀,非所以励实学也。”
    ⑪实际上,精读和泛读并不冲突,两者可以并用,也可以交替使用,全依所看之书和所读之人。B 梁启超就提供了一个可供操作的“范本”:“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浏览的……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它,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
    (1)用简洁的文字概括选文的中心论点。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从中华民族崇文重教、好读尚学的优良良传统谈起,引出本文的论题。
    B.范仲淹曾在《面赋》中用“措大口中,嚼出官商角徵”描述求学的艰苦生活,“宫商角徵”,是我国古代音乐中音调的名称,从中可看出范仲淹以苦为乐,求学之勤奋。
    C.无论是精读还是泛读,两者并不冲突,可以并用,也可以交替使用,全依托所看之书和所读之人。
    D.本文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使论证逐步深入,从而达到阐述作者观点的目的。
    (3)以下材料分别适合补充到文章中②的A处,⑪的B处哪处横线上?任选一处作答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颇真卿《劝学》材料二: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4)本文所谈的读书方法给你怎样的启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17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
    亮光,再远都能看见
    简福海
          ①高楼托捧晴空,绿树悬挂春天;站着的医生,躺着的病人,两人同时手指天边的夕阳……余晖脉脉,温情氤氲。
          ②我描述的画面,就是那张在网上刷屏的照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医生陪老人一起看夕阳。本是去拍CT影像的回程,咔嚓一声,照片定格了最美的影像。
          ③站立的那位医生,叫刘凯,27岁,是支援湖北大军的一员。他从上海出发,沿着长江的流向,执甲逆行,背后是璀璨灯火和家人含泪的牵挂。出征的轨迹,画了一条近千公里的曲线,终点落在了武大人民医院。那是一处摆渡生命的深海汪洋。
          ④躺着的老人,87岁,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病情危重。入院后的他,曾经对人不理不睬,郁郁寡欢,拒接家人电话,一度嚷着回家,打算放弃生命。
          ⑤家人无法前来照料老人,除了施治,医疗队索性包下老人的一切照料,奉上点心、水果,甚至队员的内衣……不曾想,医生和老人之间,似乎隔着的不是防护服,而是一堵铜墙铁壁。
          ⑥一天,医疗队队长罗哲查房,走到老人病床前探问病情,老人只说了一句话:“我想回家。”病重时,他甚至想“自生自灭”。罗医生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随兴攀谈:“老先生,您原来在乐队是不是指挥家?”
          ⑦“不是,我不是指挥家,我演奏乐器。”一刹那,老人抬起头,落寞的眼窝精亮一闪,仿佛落满了星光。
          ⑧医生捕捉到这光亮,再接再厉,“等你身体再好一点,回去再演奏乐器。”老人咧嘴微笑,心弦已然悸动。随后的剧情,朝着期待的方向延展:老人打开心扉,重燃生命的火焰。
          ⑨我不知道医生是如何获悉老人身世背景的,但确信他们白色的战袍下,有着多彩的心灵。
          ⑩斜阳,并非就是日暮,黎明会踩着它的肩膀抖擞地站起来。你看,老人终于康复。他要回家了,医生们则要回家乡。
    ⑪老人用曾经指过夕阳的苍老的手,拉了一首小提琴曲《沉思》,郑重地送给恩人。那是无字的锦旗。推弦的刹那,乐音浮起,思绪浮起,泪花浮起……
    ⑫在动人的琴曲中,我想起了隐没在照片外的拍摄人,那个大学生志愿者甘俊超,21岁,照片的格调就像他的年龄,一切都是热气腾腾的样子。
    ⑬他说,只是随手一拍,未经构图,纯属巧合,然而,照片分明成了“网红”。看着日落燃烧的云霞满天,看着灰烬之中的烟火重生,看着病人心跳划过的波浪线,看着陌生人在这场战斗中投入的无畏与赤诚……每一颗温润的心,瞬间就抵达了成长。
    ⑭端详这张干净温暖的照片,感动以泪水的姿势划过眼睑。
    (选自2020年4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1)文章以“亮光,再远都能看见”为题,有什么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全文,说说老人从入院到康复,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简洁语言概括。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斜阳,并非就是日暮,黎明会踩着它的肩膀抖擞地站起来。
    (4)第⑬段,作者说“看着日落燃烧的云霞满天……每一颗温润的心,瞬间就抵达了成长”,你认为这一颗颗温润的心瞬间会获得哪些成长?
    (5)文中87岁的病重老人在医生的全力救治和悉心照料下康复出院,而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救治的最大患者108岁,湖北治愈的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3000多位……这充分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组卷:9引用:2难度:0.5

四、任选一题写作(5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一条大河,时而澎湃时而沉缓;又如一曲乐章,时而激昂时而低吟,但始终保持着一种前进的姿态。我们都是故事的主角,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剧情掌握在自己手中,由自己编辑、导演、剪辑。或许,我们哭过,我们累过,我们熬过,我们怨过,我们恨过,当太多的不容易汇聚,熔炼的必是点点金光。
          请以《我们          过》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④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⑤不少于500字。

    组卷:25引用:6难度:0.7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一条大河,时而澎湃时而沉缓;又如一曲乐章,时而激昂时而低吟,但始终应保持着一种前进的姿态,我们都是故事的主角,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剧情掌握在自己手中,由自己编辑,导演、剪辑,或许,我们哭过,我们累过,我们熬过,我们怨过,我们恨过,当太多的不容易汇聚,熔炼的必是点点金光。
    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不少于600字。

    组卷:1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