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0 8:0:9
一、积累及运用(25分)
-
1.班级举行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邀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ㅤㅤ万里黄河如同巨龙蜿蜒流淌在中国北方。当河水到达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县交界处时,河床突然降低,上游 300米宽的黄河水面被收窄成壶口的形状,形成了规模壮观的壶口瀑布。
ㅤㅤ夏秋交季,充沛的降水量使黄河水流大涨,从不同方向冲击着河床,发出[甲]的声音流入石窝和河壑中的黄河水形成漩涡,将阻碍它的岩石打磨出了壶穴;原本棱角分明的岩石在流水长期的冲刷下,形成了道道沟壑。“千里黄河一壶收”。壶口的河水宣腾着,溅起的水花[乙],化成各种形态,场面极其壮观。人们站在河边眺望,无不被震撼。河底细滑的岩石,经过黄河水的长期精雕细磨,演绎着古老大河的故事。
ㅤㅤ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暑假期间。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队[丙],走进陕西壶口景区,领略壶口瀑布的波澜壮阔,体验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wān
B.xuán
C.líng
D.tiào
(2)文段中画“ ”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阻碍
B.宣腾
C.演绎
D.赋予
(3)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震耳欲聋 瞬息万变 接踵而至 B.振聋发聩 瞬息万变 纷至沓来 C.振聋发聩 风云变幻 接踵而至 D.震耳欲聋 风云变幻 纷至沓来 组卷:16引用:1难度:0.8 -
2.小语从古诗文中探寻“和”的丰富内涵,请根据提示补全诗句。
诗文 诗文中“和”的内涵解读 ①
(《礼记•大道之行也》)A.创造和谐社会。这几句展现了“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社会特点,这也是儒家“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无意苦争春,② B.建立和睦关系。梅花不与其它花争抢春光,怕招来其它花朵的嫉妒,体现了它追求和谐友好关系的品质。 ③ C.拥有和平生活。杜甫期盼得到宽敞高大的房子来护佑天下读书人。自古至今,和平生活是人民的共同愿望。 ⑤ D.追求平和心境。山中景色使飞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诗人在静谧的氛围中洗涤身心。 组卷:9引用:1难度:0.8 -
3.比较阅读以下两首诗,完成探究练习。
【甲】卖炭翁
(唐)白居易ㅤㅤ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ㅤㅤ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率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乙】卖花翁
(唐)吴融
和烟和露①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②。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③春华。
【注释】①和烟和露:带着露珠和水气的花朵,形容花非常新鲜。②许史家:原指汉宣帝时的外戚,这里泛指当时的豪门世家。③著:显示。
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未维持生计却横遭宫使掠夺的悲惨故事。
B.甲诗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示了当时统治者借“宫市”公开掠夺的行径。
C.乙诗讲述了卖花翁为了维持生计,不惜将所有花都卖掉,使人们无花可赏的故事。
D.两首诗都展现了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流露着诗人对统治者压迫、剥削百姓的不满。组卷:25引用:1难度:0.3
二、阅读(18分)
-
10.现代文阅读。
江南的春天
梁衡
ㅤㅤ①今年春节时我正在江西上饶。信江浩浩荡荡,穿城而过,晨起无事我便漫步江畔。
ㅤㅤ②气象信息,北京今天的最高温度只有零下二度,北方应该是冰雪茫茫、草木枯黄的吧,而这里却是一片绿色。石缝里挑出一枝不知名的草,开着一朵淡黄色的花。想北京,玉兰花是每年春回大地时较明显的标志吧,印象最深的是每年三月五日“两会”召开的时节,中南海红墙外的玉兰树才努力鼓出一些花蕾,也偶尔会绽开几朵。算一下日子,今天才是二月五日,整整还差一个月呢,这路边玉兰树上的花苞已经鼓得快撑不住了,有几朵已在枝头怒放,如翩翩起舞的蝴蝶。远处有一团迷迷濛濛的红雾,走近一看,是一株山桃,已绽开细碎的花瓣,正乱红无数落满地。
ㅤㅤ③最有趣的是江边的柳树,细长的枝条上,还挂着去冬没有落尽的叶子,只是略微有一点发黄,而退去叶子的枝梢处却鼓出了今年的新芽,有那性急的还绽开了嫩叶。不由想起清人张维屏的两句诗:“造物无情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寒尽春生,多么有趣的现象。
ㅤㅤ④穿过柳树行子,闪出一团耀眼的金黄,我想那大概是北方每年最早开的迎春花吧。走近一看,却是一丛腊梅。这是比迎春还早的花儿,不必等到春天,在腊月里就能开放。但为了抵御风寒,她的花朵表面天生有一层蜡质,这也难免遮掩了她的容颜,所以又叫“蜡梅”。而我今天看到的腊梅却褪去了蜡衣,水灵灵的,一串儿笑声在枝头。
ㅤㅤ⑤还有,北方春色最典型的镜头,是飞雪飘飘和在一片枯黄中悄悄露出草芽。韩愈诗:“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说的是中原,如果再往西北呢?像我当年生活过的内蒙古西部,“千里黄云白日曛”,这些年由于三北绿化造林,虽说生态大有好转,但枯黄寒冷的底色是不会变的。而这里,悄悄涌动着的春色,却是在一个大红大绿的深色背景中悄悄扮演。
ㅤㅤ⑥江南的树叶一律比北方的阔大、宽厚,绿得发黑。在江边的马路旁,在小区的院子里,这个时节还不开花的乔木,香樟、广玉兰、桂花、含笑、梓树,还有较矮的绿篱植物,石楠、夹竹桃、八爪金盘都黛绿油亮。然后,那一行行如仪仗队的茶花树,在浓密厚重的绿叶间怒放着艳红的花朵,有男人的拳头那么大。这花红得像谁在绿丛间泼了一团红墨,浓得化不开。以至于我几次想照一张花朵的特写,在镜头里却总难分清花瓣的纹路和层次。
ㅤㅤ⑦比茶花更人高马大的,是一行行的柚子树。自然也是稠密厚重的枝叶。不过,在密叶深处却高悬着几颗去秋还未摘去的黄柚。如果把这一望浓重的黛绿比作是深邃的夜空,那么这穿越去冬而来的柚子,就是明亮的来自遥远夜空的星星。他们在春的门槛上,隆重地目送着过去的岁月,并迎接春的到来。
ㅤㅤ⑧南北之春,除了生命的韵律及其背景的不同,便是空气的湿度了。我住到这里已经一月了,能记得起的,见到太阳的日子也就三五天吧,整个世界就这样沐浴在绵绵细雨中。唐朝诗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辛弃疾的后半生在上饶度过,他也有词写上饶之春:“东风吹雨细于尘。”雨,比尘还细,如烟一样的轻软飘缈,罩着人间,当然也罩着所有的树木花草。
ㅤㅤ⑨我记得在北京时,林业界的朋友说,北方的树其实不是被冻死的,主要是被春天的干风抽死的。你仔细观察,春天的树梢头一般都会被抽干了三五寸,而这里却急着要发芽。北方,春雨贵如油;这里则漫天而降,如烟如织。那些绿色的生命,岂止是只靠根部来吸收水分,它浑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吸着天地间的湿润。怎么能不叶绿花红呢?
ㅤㅤ⑩我舒坦地伸开双臂拥抱天地,正无边喜雨潇潇下,一江春水向东流。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1)【春的对比】作者将江南的春天与北方的春天进行了全面的对比,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补充下面表格。不同之处 江南 北方 早春的色彩 浓密厚重的绿叶间怒放着艳红的花朵 ① ② 绵绵细雨漫天而降 ③
①而我今天看到的腊梅却褪去了蜡衣,水灵灵的,一串儿笑声在枝头。(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北方的树其实不是被冻死的,主要是被春天的干风抽死的。(赏析加点词语)
(3)【春的诗句】文中第⑤段、第⑧段多次引用诗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春的思索】“那些绿色的生命,岂止是只靠根部来吸收水分,它浑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吸着天地间的湿润。怎么能不叶绿花红呢?”一句意蕴深刻,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40引用:1难度:0.5
三、写作(50分)
-
11.按照要求,完成作文。
ㅤㅤ教室里记录着满满知识的黑板,走廊上张贴着学习海报的宣传栏,操场上见证着同学们挥洒汗水的运动器械……
ㅤㅤ它们虽默默无言,但陪伴同学们成长,引发同学们思考,承载着一段段记忆。
ㅤㅤ请你选取校园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围绕自己的生活,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个故事。
ㅤㅤ要求:①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600字;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情感、发表见解等;
③要有合理的联想与想象,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曲折、感人;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与校名,不得抄袭本试题中的材料。组卷:5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