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八单元》2022年单元测试卷(3)

发布:2024/11/30 19: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任何一种语言,从教、学、使用的角度来看,相对地讲,语汇是比较难的。母语是这样,第二语言更是这样。这是因为:第一,语汇的规律最不好讲。什么是一个词,就说不清楚汉语说“铁路”,是一个词;英语说railroad,也是一个词,然而直译应为“轨路”,不是“铁路”。这有什么道理可讲呢?就是在同一种语言之内,比如汉语普通话,说“吃面包”“吃苹果”“吃菜”,但是不说“吃酒”,因为酒是液体,要说“喝”,不说“吃”,然而,凡是药,即使药水或者汤药,统统说“吃”,不说“喝”,这又有什么道理可讲,有什么规律可循呢?词的来源,词的构成,词义,词的用法,词与词的搭配,等等,变化多端,复杂万状第二,词太多。学任何语言,要想稍微管点儿用,总得会几千个词。许多词有多义多用现象,两三个词或三五个词之间,有所谓同义、近义现象,或大同而小异,或大异而小同,其同其异,或在所表示的概念的外延、内涵,或在新旧,或在雅俗,或在文野,或在来源,或在隐含,或在色彩,或在搭配习惯,充分理解已经不易,掌握使用做到准确得体更难。人们容易感到语音、语法困难,尤其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其实,无论就数量说或内容说,与语汇之难都无法相比。第三,语汇的身上负载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以至人们的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倘若这些方面的知识不够,对许多词的领会和运用就必然产生困难。在中国,比如举行一次文艺晚会,大家请某人弹一曲钢琴,或者唱一首歌,表演完了,大家鼓掌,他答谢,同时可能说:“胡弹乱唱,献丑,献丑。”在西方,不大会这样说。第四,语汇的变化很快,比语音语法快得多。社会上,文化、科学中,有新的发展变化出现了什么新事物、新观念,立刻就会出现新的词,或者用旧有的词赋于新义来表示它们。相反,也会不断有旧词被淘汰或者改变了意义和用法。对于社会生活的哪怕点点滴滴的变化,语汇是极为敏感的,反应也是极为迅速的。如果我们做一次今天一天出版的100份各种报纸的词频统计,大祝“现代化”这个词的出现频率会相当高。可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现代”的含义,恐怕不是很容易回答的。“现代汉语”“中国现代史”“现代派”“现代信息技术”,这些“现代”用一个定义能说得清楚吗?不是不可知,不是不能定义,只是说,很难,因为同是这个词,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场合含义有所变化,它不是凝固的。
    (摘自张志公《语汇重要,语汇难》,《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有删改)材料二: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有些字眼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例如《诗经•鲁颂》的《駉》这一首诗里提到马的名称就有16种,可是这些字绝大多数后来都不用了。
          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椅子有靠背,最初就用“倚”字,后来才写做“椅”。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许多字眼的意义也起了变化。比如“床”,古代本是坐卧两用的,所以最早的坐具,类似现在的马扎的东西,叫做“胡床”,后来演变成了椅子,床就只指专供睡觉用的家具了。
    (摘自吕叔湘《古今言殊》,《语文常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有删改)材料三:
          语汇的发展和演变是否有规律?如果有规律,它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至今仍然是谜。据笔者的初步观察,传承性和变异性相结合,似乎是语汇发展和演变的一条重要规律。语汇的发展和演变,另一条重要规律是口语化。如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揠苗助长”如今常作“拔苗助长”。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的《新华成语词典》(2002),收了“拔苗助长”而未收“揠苗助长”,表明“拔苗助长”已经得到社会认可,逐步取代了“揠苗助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汇也存在旧语不断消亡和新语不断产生的问题。
    (摘自温端政《也谈“语汇重要,语汇难”》,《语文研究》,2006年第3期)材料四:
          华舆讯 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时,国内外的社交和媒体生态中出现了大量关于疫情的新词汇。
    《柯林斯词典》给出的年度词汇是Lockdown(封锁);美国《韦氏词典》和美国词典网都将Pandemic(大流行)评为年度词汇;牛津词典也给出了三个年度词汇,Covid-19(新冠肺炎)、WFH(在家工作)和Lockdown(封锁)。
          据悉,德国学者在年底发现,德国人开始使用约1000个新词。俄罗斯出现了pacxnaMMHro(因隔离期间无聊而大扫除)和KapaHT3(在长期隔离期间掌握的技能)以及KoBMMOT(无视安全要求、认为新冠肺炎是虚构疾病的人)。芬兰甚至为某些官方行为创造了新术语,比如,koronavelka——为支付疫情开支而提供的国家贷款。
          随着本次疫情的传播,“生鲜市场”(WETMARKET)的意义也在发生改变,成为非法买卖野生动物市场的代名词。
          在中国,很多流行语都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高度关联。《咬文嚼字》杂志社公布的十大流行语中,就有“逆行者”“后浪”“飒”“直播带货”等7个词,和抗疫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中国新闻社官方账号,2020年12月17日,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汇最不好讲,是因为词的来源、构成,词义及其用法以及词与词的搭配等,变化多端,相当复杂。
    B.语汇在语言的变化中显得最快,也最显著,这是因为它相较于语音、语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
    C.语汇在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只体现出两条重要规律:一条是传承性和变异性相结合,另一条是口语化取代书面语。
    D.中外一些语言研究机构与学者研究成果表明,新冠疫情期间,很多新词汇的产生都直接或间接与疫情有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如果不理解“LUCKYDOG”在英语里是“幸运儿”的意思,那么,他就不能理解英语的民族文化传统。
    B.语汇负载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对方语汇来了解其民族文化。
    C.材料一认为学习语汇比语音、语法难。为了学好语汇,我们可以先学习语音和语法,再学习语汇。
    D.四则材料都涉及了语汇存在旧语不断消亡和新语不断产生的问题,可以说,语汇是时代的记录者。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语汇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管子”“咱俩”“打算”“脑袋瓜儿”这些词语不太适合用在公文里。
    B.“知府”“科举”“农业税”这些特定时代的词语,我们几乎见不到了。
    C.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一带一路”而没有收录“蓝瘦香菇”。
    D.“光盘”原先是指用来存储数据的一种物品,现在是指吃光盘中的食物。
    (4)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材料四中的语言现象说明了材料二、三中的哪些观点?试作简要说明。

    组卷:10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武夷山——我的读后感
    梁 衡
          名山也已登过不少,但当我有缘作武夷之游时,却惊奇地发现这次却不劳攀援之苦,只要躺在竹筏上默读两岸的群山就行。只这一点就足够迷人了。
          两岸群山将自己突兀的峰岩或郁葱的披发投入清澈的溪中。我半躺在筏上的竹椅里,微醉似的看两边的景色,听筏下汩汩的水声,静静地读着这幅大水墨。
          这两边的山美得自在,当她不披绿裳时,硬是赤裸得一丝不挂,本是红色的岩石经多年的氧化镀上了一层铁黑,水冲过后又留下许多白痕,再湿了她当处隆起时的褶皱,就自然得可爱,或蹲或立,你会联想到静卧的雄狮、将飞的雄鹰或纯真的顽童、憨厚的老农,全无一点尘俗的浸染。但大多数山还是茂林修竹,藤垂草掩,又显出另一番神韵。筏子拐过一两道弯,河就渐行渐窄,山也更逼近水面,氤氲葱郁,山顶的竹子青竿秀枝,成一座绿色的天门阵,直排上云天,而半山上的松杉又密密匝匝地挤下来。偶有一枝斜伸到水面,那便是姜子牙无声的垂竿。河没有浪,山没有声,只有夹岸迷蒙的绿雾轻轻地涌动。水中起伏不尽的山影早已让细密的水波谱成一首清亮的渔歌,和着微风在竹篙的轻拔慢拢中飘动。这时山的形已不复存在,你的耳目也已不起作用,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仿佛听到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我这时也只凭感觉来捕捉这山的旋律了。
          这条曲曲弯弯的溪水美得纯真。滴滴雨露轻落在叶上草上,渗入根下土中,然后沙滤石挤,再溢出涓涓细流,汇成这能漂筏行船的大河。所以这水就轻软得可爱。没有凶险的水涡,没有震山的吼声,只是悄悄地流,静静地淌。逢山转身回秋眸,遇滩蹑足曳翠裙。每当筏子转过一个急弯时,迎面就会扑来一股爽人的绿风,这时我就将身子压得更低些,顺着河谷看出去,追视这幅无尽的流锦,一时如离尘出世,不知何往。在这种人仙掺半的境界中,我细品着溪水的清、凉、静、柔,几时享受过这样的温存与妩媚呢?回想与水的相交相识,那南海的狂涛,那天池的冰冷,黄河壶口的“虎啸”,长江三峡的“龙吟”,今天我才找到水之初的原质原貌,原来她“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在世间一切自然美的形式中,怕只有山才这样的磅礴逶迤,怕只有水才这样的尽情尽性。也怕只有武夷山水才会这样的相间相错、相环相绕、相厮相守地美在一起,美得难解难分,教你难以名状,难以着墨。一处美的山水就是一个暂栖身心的港湾,王维有他的辋川山庄,苏东坡有他的大江赤壁,朱自清有他的月下荷塘,夏丏尊有他的白马湖,今天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武夷九溪。
          筏过五曲溪时,崖上有“五曲幼溪津”几个大字,那“幼”字的“力”故意写得不出头。原来这幼溪是一个明代人,名陈省,字幼溪,在朝里做官出不了头,便归隐此地来研究《易经》。石上还刻有他发牢骚的诗。细看两岸石壁,又有许许多多的古人题刻,我也渐渐在这幅山水画中读出了许多人物。那个曾带义兵归南宋,“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词人辛弃疾,那个“但悲不见九州同”的诗人陆游,那个理学大师朱熹,都曾长期赋闲于此,并留下笔墨。还有那个一代名将戚继光,石壁上也留着他的锋锋诗句:“一剑横空星斗寒,甫随平虏复征蛮。它年觅取封侯印,愿向君王换此山。”这是些什么样的人啊,他们是从刀光剑影中杀出来的英雄,是从书山墨海中走过来的哲人,他们每个人的胸中都有一座起伏的山,都有一片激荡的海。可是当他们带着人世的激动,风尘仆仆地走来时,面对这高邈恬静的武夷,便立即神宁气平,束手恭立了。
          人在世上呆久了,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和这样那样的重负。为解脱这一切,历来的办法有二:一是皈依宗教,向内心去求平衡,二是到自然中去寻找回归。苏东坡是最通此道的,所以他既当居士,又寻山访水。但是能如消磁除尘那样,使人立即净化,刹时回归的山水又有几许?苏子月下的赤壁,毕竟是月色的朦胧又加了几分醉意,何如眼前这朗朗晴空下,山青水幽,渔歌筏影,实实在在的仙境呢?
          如果一处山水能以自己的神韵净化人的灵魂,安定人的心绪,启示人生的哲理,使人升华,教人回归,能纯得使人涌起宗教式的向往,又美得叫人产生热恋似的追求,这山就有足够的魅力了,就是人间的天国仙境。我登泰山时,曾感到山水对人的激励;登峨眉时,曾感到山水给人的欢娱;而今我在武夷的怀抱里,立即感到一种伟大的安详,朴素的平静,如桑拿浴后的轻松,如静坐功后的空灵。这种感觉怕只有印度教徒在恒河里洗澡,佛教徒在五台山朝拜时才会有的。我没有宗教的体验,却真正接受了一次自然对人的洗礼。武夷一小游,退却十年愁。对青山明镜,你会由衷地默念:什么都抛掉,重新生活一回吧。难怪这山上专有一处名“换骨岩”呢。
          我正庆幸自己在默读中悟出一点道理,突然眼前一亮,竹筏已漂出九曲溪。回头一望,亭亭玉女峰正在晚照中梳妆,船工还在继续着他那说不完的故事。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的岩石“全无一点尘俗的浸染”,山上松杉枝条是“姜子牙无声的垂竿”,意在表现作者寄情山水、超脱世俗的情怀。
    B.文章引用诗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差”,是由眼前武夷山曲折的溪水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表明溪水的温柔之美。
    C.文章在写五曲溪两岸石壁古人的题刻时由“在这幅山水画中读出了许多人物”这一句转人对古人的联想,进而引发后文对哲理的思考。
    D.如同印度教徒在恒河里洗澡、佛教徒在五台山朝拜一样,在武夷山的怀抱里,作者也真正接受了一次大自然对人的精神洗礼。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运用对比,点出游览武夷山的方式与登览其它名山不同,只需躺在竹筏上默读就可以了,独特而迷人。
    B.文章写“山美得自在”,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得情态各异,活灵活现,生动而有情趣。
    C.文章注重语言的锤炼,如写溪水形成时,连用“落”“渗”“滤”“挤”“溢”“汇”等动词,突出了水的轻软可爱。
    D.文章最后以船工“继续着他那说不完的故事”作结,意在说明武夷山有悠久的历史,令读者读来回味悠长。
    (3)本文采用作者的游踪和感受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4)梁衡在《山水为何有美感》中写到“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三个层次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组卷:32引用:2难度:0.2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①            ,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正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也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②            ,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童子功”的底子要从小打下,但效果的显现却不是立竿见影的。与现代社会相距甚远的古代诗文,不能指望孩子一下子就读懂。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常读常新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③            ,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义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有一个家长想要练就孩子的古诗文的“童子功”,请依据上文,请用双重否定句式,列举三条措施,每条不超过10个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材料二:
          我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无“礼”的现象:学校食堂买饭不排队,升国旗时交头接耳,在公物上乱涂乱画,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丢弃垃圾,高铁霸座等。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针对材料中提到的无“礼”现象,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5引用: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