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1年同步练习卷(8)
发布:2024/12/7 21:30:2
一、对比阅读。
-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①。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②以来,至于麟止③,自黄帝始。
(选自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注)①缧绁(léi xiè):监狱。②陶唐:即唐尧。③至于麟止:汉武帝元特元年,猎获白麟一只,《史记》记事即止于此年。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 有时朝发白帝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草色入帘青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能否将语段(一)中两个段落的内容互换位置?为什么?
(4)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具体内容,说说排比在两语段中的表达效果。组卷:14引用:1难度:0.5 -
2.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上:指唐太宗。②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动心忍性
③创业与守成孰难
(2)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标示三处)。
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进行分析。组卷:136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肢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注】①支:同“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②劳其筋骨: 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④非徒愈病:
①天下之病,势已如是。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①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
②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组卷:31引用:2难度:0.6 -
4.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饮食亦尝胆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②女忘稽之耻邪?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组卷:27引用:2难度:0.5 -
5.阅读文言文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选自《史记》)(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人恒过 ③身自耕作 ④越王勾践反国
衣 不 重 采 折 节 下 贤 人 厚 遇 宾 客
(3)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女忘会稽之耻邪?
(4)甲文国家要想避免“灭亡”的命运,必须具备:
(5)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组卷:32引用:4难度:0.5 -
6.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 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是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实是欲界之仙都 B.拂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发 征于色,发于声 有时朝发白帝 D.然后 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后知生于忧患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孟子认为应该如何造就担当“大任”的人才?结合语段(一)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4)两文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两文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语段内容具体分析。组卷:116引用:2难度:0.3 -
7.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黾①之阻,当秦、陇之襟喉②,而赵、魏之走集③,盖四方之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④之候⑤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⑥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蹴⑦,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囿⑧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褒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已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注]①淆(xiáo):山名。黾(miǎn):古隘道名。②襟喉:喻要害之地。③走集:出入必经的要地。④治乱:即太平和动乱。后文的“治忽”同“治乱”。⑤候:征兆。⑥五季:指五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⑦蹂蹴:蹂躏。⑧囿(yòu):饲养动物的园地。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人恒过
②衡于虑
③予故尝曰
④化而为灰烬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国恒亡/去国怀乡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皆以美于徐公
C.欲退享此/欲报之于陛下也
D.盖四方之必争之地也/何陋之有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
(4)乙文第二段“园囿之兴废”的事例印证了甲文中
(5)谈谈乙文给你的启示。组卷:276引用:2难度:0.3 -
8.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空乏其身 庭下如积水空明 B. 月色入户 入则无法家拂士 C. 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 故渔者歌曰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①人恒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语段(乙)中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5)结合(甲)(乙)选文内容及下面背景资料,分别简要概括孟子和苏轼对待人生苦难的态度。
背景材料: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组卷:19引用:2难度:0.2 -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④,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⑤,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⑥。”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敝:同“蔽”。⑤九重:深宫之内。⑥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了解,明白 C.管夷吾举于士 士:士兵 D.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犯错误
例句: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D.入则无法家拂士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反面进行推论,自然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B.甲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C.乙文中太宗以“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设喻,阐明施行仁义的必要性。
D.【甲】【乙】两文都从国家兴亡的角度阐述了治国之道。【甲】文强调国家兴盛内要有“法家拂士”,外要有“敌国外患”;【乙】文强调为君之道,首先是“存百姓”,其次是“不敢纵逸”,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危。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组卷:55引用:2难度:0.7 -
10.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①贫吊②死,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③,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④,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注释]①振:救济。②吊:慰问。③成:讲和,和解。④弊:同“成”。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B.人恒过 过:错误 C.越王勾践反国 反:同“返”,返回 D.厚遇宾客 遇:对待,招待
例句:置胆于坐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所恶有甚于死者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开篇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B.[乙]文写的是: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卧薪尝胆,通过礼贤下士、与民同劳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大败吴国。
C.[甲]文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D.[乙]文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终破吴的故事可以用作[甲]文中心论点的事实论据。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组卷:52引用:3难度:0.6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虞舜者,名曰重华。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普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做。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器,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可”。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节选自《史记•五帝本纪》)[注]①瞽(gu):眼睛瞎,瞎子。②就时:乘时,趁着时机。
(1)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曾益其所不能
B.困于心,衡于虑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舜顺适不失子道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B.人恒过 及有小过 C.日以笃谨 夕日欲颓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警叟更娶要而生象
欲 杀 不 可 得 即 求 尝 在 侧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举例、道理论证方法,采用排比的形式,富有气势,使说理更充分有力。
B.乙文中即使在常常面临被辱和被杀情况下,虞舜依旧非常友爱兄弟,孝顺父母。
C.“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说明在短时期内虞舜就表现出显著的治理能力。
D.甲乙两文主要从个人成长和人才造就两方面来阐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
(6)结合两文内容,体悟其中的道理,谈谈怎样才能成为人才?组卷:55引用:3难度:0.4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 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
故知创业之难。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傅说举 版筑之间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③创业与守成孰难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征与吾共安天下
(3)选出下列画横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国恒亡 今亡亦死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知守成之难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 D.征与吾共安天下 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莫不/得之于艰难
D.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6)(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7)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甲)文第2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作简要说明。
②(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组卷:21引用:1难度:0.5 -
13.比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②,傥③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④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将护:休养护理。③傥:倘若。④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困于心衡于虑
③病虽愈
④四夷俱服
(2)下列句中“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然后知生于忧患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C.杂然相许
D.悠然见南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4)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用甲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解释?组卷:343引用:2难度:0.6
二、课内阅读。
-
39.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发于声
④衡于虑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文中列举六个名人的事例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孟子在2000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2000多年之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怎么的共鸣?组卷:47引用:2难度:0.5 -
40.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B.百里举于市:集市
C.征于色:征验、表现
D.出则无敌国外忠者:敌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
B.饿其体肤
C.所以动心忍性的
D.人恒过,然后能改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首先一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B.孟子又重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C.孟子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这篇文章要告诉人们,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组卷:161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