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安徽师大附中高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4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喝热水,似乎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虽然男友口中的“多喝热水”总带着点敷衍的意味,但不能否认的是,热水在许多情形下,的确是“灵丹妙药”。尤其是在乍暖还寒的时候,回到家里,一杯热水,立刻就能让人回满元气。
          可在国外,喝热水却并不常见。同处亚洲的日本与韩国,即使是在寒冬季节,也习惯每餐喝冷水,甚至有时还会加冰块。讲到这里,不由疑问,他们的牙齿和肚子不会疼吗?冷水与热水之争,难道在于体质的不同?
          一、全民喝热水的习惯其实并不古老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先明确一个概念:中文语境下的热水,通常指的是凉水煮到沸腾状态又自然降温到可以入口的水。中国人与热水,可是有一段渊源的。早在两万年前,就已经有人把水装在容器里架在火上加热了。而喝热水能成为生活习惯,则离不开茶文化的盛行。唐朝流行煎茶,即把茶研磨为粉末,待水煮沸,加入茶粉,就大功告成了。而宋代则习惯点茶,同样用茶粉与沸水,只不过是反过来将沸水冲入茶粉中。人们现在喝茶的方式,是起源于明朝,也就是用沸水泡茶。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喝热水的习惯早已有之,但这仅局限于有钱人或文人当中。一个很“骨感”的现实是:大部分人都要每天做工,是没这个闲情雅致等水烧开的,而好用些的保温设备在当时也是上流社会才能享用得起的。全民都习惯喝上热水,其实距今也才七十年。20世纪50年代,新华社公开了一项供词,称美军在朝鲜投放细菌弹。为了提高全国卫生水平,1952年,全国掀起了一场“爱国卫生运动”,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把水烧开了再喝。这是有理论基础的:在沸水里,绝大多数细菌都难以存活。伴随着国家层面的支持,能将水烧开并且保温的热水壶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精神理念与物质条件都已经具备,从此,才有了全民喝热水的习惯。
          二、为何国外没有喝热水的习惯?
          其实,中世纪的欧洲卫生情况堪忧,水源污染严重,还曾引发了至今提到还令人感到惊悚的霍乱等传染病。痛定思痛,19世纪,英国决定从污染的源头——水资源改善,但方式不是将水煮沸,而是借着工业革命的东风,建立了一整套的过滤灭菌系统。两种不同的抉择,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喝健康无污染的水。于是,这也就沿袭下来,分别成了各自地区的习惯。
          三、喝热水好还是喝凉水好?
          可能有人认为,除水本身的卫生状况之外,热水就是比凉水好,毕竟有些人在喝了凉水之后就会闹肚子,紧接着变成“喷射战士”。其实,根据科学研究,凉水与热水对身体的影响并没有那样大。人的身体有一套温度调节机制,只要不处在极端情况,无论外界多冷或者多热,体温都会固定在37℃。而你喝的凉水与热水,从口腔、喉咙、消化道走一遭之后,温度其实已经和人体的温度十分接近了。有人会问,难道就没有误差吗?一项实验告诉你:哪怕是忍住疼痛喝了烫水,或者吃了一大桶冰激凌,胃内的温度变化也不会超过0.3℃。有人喝凉水感到不舒服,其实可能只是他本人的体质过于敏感,就像有人不能吃辣一样。一切全在于个人体质的不同,不是冷水和热水本身有什么高下。
          但热水在有些情况下,的确是比冷水多一些效果的。比如女生来月经的时候,用热水热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帮助暂时缓解痛经,但这并不能根治。在冲泡药剂或蜂蜜的时候,热水也比凉水有用,但这仅仅是因为热水更好冲开粉末,和营养之类的真的毫无关系。
          四、喝热水也要讲究姿势方法
          对于许多人来讲,喝热水已经形成了习惯,既然凉水和热水没有太多的高下之分,这个习惯自然没必要改。只不过,喝热水,也是有许多注意事项的,不能让它变成一个有害的习惯。
          喝热水,温度要高一些才好?在一些长辈眼里,热水已经约等于烫水了,再烫的水,都能喝进去。实际上,这是一个并不科学的做法——温度太高,反而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将65℃以上的热水列为2A类致癌物。此外,喝温度过高的水,是有烫伤口腔的可能的。如果不想嘴巴长泡,我们最好明确一下,所谓“喝热水”指的其实也就是“喝温水”。
          烧开多次的水不能喝?在家族微信群聊里,总有传言:水不能反复烧开,否则会有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俗话说,“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有研究统计了水烧开1次与20次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是0.021mg/L与0.038mg/L,这个量远远低于国家生活用水的标准1mg/L。现实里,水顶多烧开个两三次就会喝完,亚硝酸盐的增长含量和烧开一次的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吃药时一定要用热水?这个说法同样是以偏概全的,不同的药性有不同的服用方法。在几种情况下,热水是会起副作用的。比如服用维生素、益生菌、活疫苗的时候,服用40℃以上的温水会破坏药物的分子结构。在服用胶囊的时候,热水还可能会加速胶囊壳的溶解,导致胶囊里的药物提前释放。而在服用糖浆来止咳的时候,用温水调和,同样会导致药效变低,毕竟,糖浆就是要附着在咽喉表面才能有作用。总之,一定要看说明书的注意事项。
          水要多喝?根据中国膳食指南,女性与男性的每日最少饮水量分别是1.5L与1.7L。但比起一味多喝,饮水的时机更加重要。不能长时间不喝,等到渴了再一股脑喝一大桶,毕竟,你觉得渴了,是身体已经发出信号了。总而言之,不用迷信热水,只要水是卫生干净的,且你喝了之后不会身体不适。就算是冰的,也没关系。
    (摘编自科普中国平台《为什么只有中国人爱喝热水?“多喝热水”真的有用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灵丹妙药”在文中指用热水治疗一般疾病时,成效较为显著。
    B.“渊源”在文中指的是中国人使用、饮用热水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C.“喷射战士”在文中是对腹泻患者的形象称呼,具有幽默的色彩。
    D.“耍流氓”在文中指分析问题时不够严谨或不够全面,缺乏说服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唐代到明代,人们喝茶往往需要配合热水,茶文化因此在“喝热水变成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B.欧洲和中国都曾遭遇由水污染带来的健康问题,欧洲国家和中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来净化水质,最终人们养成了不同的饮水习惯。
    C.除开水本身的卫生状况,热水和凉水对身体的作用其实没有差异,因为人体会自行调节冷热水的温度而达到体内温度的稳定和平衡。
    D.文中将烧开多次的水和烧开一次的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进行对比,有力反驳了生活中“反复烧开热水会使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的传言。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喝热水的习惯首先存在于以富人和文人为代表的上流社会,在20世纪中期才在全国、全民范围内普及,总的推广路径是自上而下的。
    B.部分长辈认为喝热水是良好的生活习惯,部分年轻人则不喜欢喝热水,这或许是由于两辈人对“热水”的温度界定不同,长辈所谓的“热水”温度太高。
    C.用热水送服药物是一部分人的吃药习惯,但热水会有破坏药物分子结构、加速胶囊溶解、影响药物附着能力等缺点,可见吃药时应当用冷水送服。
    D.无论男女,要养成足量喝水、规律喝水、按时喝水的习惯,不能等口渴了再喝水,比如家中一壶水反复烧开却没喝完,就说明家人的饮水量是不足的。
    (4)一个人应当选择喝热水还是喝冷水,取决于哪些因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学校科普社团拟印制本文发放给同学们,邀请你写一篇推介性的评论附在文后。请结合文本材料,写出评论要点。

    组卷:8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红豆杉——灾祸与福祉
    祁云枝
          是那首著名的古诗,把我领到园子里的一棵红豆杉下。
          刚刚毕业,学植物学专业的我,忙着把书本上的名字和大地上的草木一一对应。我找到了胸牌是“红豆杉”的大树。羽毛状精致的叶子,纷纷用光亮的浓绿,摇晃我的惊喜。当红艳艳的果实映入眼帘时,心底有个声音却说,王维绝不是手执这种果实,吟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尽管,这种红果,配得上一首首好诗的赞美。
          红果比黄豆大点,像袖珍灯笼,更像小口大肚的杯子。润泽的红色杯子里,盛放着一粒褐色尖顶的果实,傍着墨绿的羽状复叶,齐刷刷地举杯,像是在集体庆祝。这红色肉质的杯子,植物学上称之为假种皮,是鸟儿取食的灯塔。它莹泽如玉,一触即破,继而会流出鲜红色微甜的液汁。这样长相的果子,当然不易采撷,自然,也难以记挂相思,它比思念腐烂得更快。
          这红豆杉举出红艳艳的杯子,是要和我碰杯吗?不久,我便悲哀地认为,它们是在为自己的同类祭奠。
          在云南林业系统供职的大学同学告诉我,“紫杉醇”的消息一出,他们家乡的红豆杉最先被荼毒。他说,当地人像疯了似的,为了一公斤一元的收购价,纷纷把手伸向生长了几百上千年的红豆杉。他去山里做调查时,看见到处是运送树皮的马帮和拖拉机。村民剥下一堆树皮,就估一下重量,看能换多少钱。无论是大树还是粗不过手腕的小树,无一幸免。若是遇上高大植株,村民够不着树干顶端的树皮,就用锯子放倒大树来剥。刚刚伐倒的红豆杉,截面鲜红色,是鲜血的颜色,干枯后逐渐变黑。
          顽强的红豆杉,剥皮后叶子一两年内都不掉落,只是叶色由绿转黄。千山万壑中,体无完肤的红豆杉,看起来依旧挺拔。白花花的树干顶端,金黄的叶子在风中摇摆,恍若凄美的经幡。那两年,红豆杉分布最密集的滇西横断山区,春夏秋冬,黄叶成片,像群山中游荡着的黄色魂魄,触目惊心。
          村民剥皮,树皮贩子收购,加工厂生产半成品,合资企业提纯,最后流向国际市场。这个利益链,只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就一寸寸绞杀了滇西北漫山遍野的红豆杉。曾经蓊郁的群山山脉,满目疮痍,终成荒山废墟。树皮贩子从山区一元收来的树皮,拉到丽江后价格变为每公斤十元,拉到大理后能卖十五元,到昆明后又涨到二十五元。获利最大的是加工企业,他们从树皮中提取紫杉醇,销往美国后价格最高达每公斤二百万美元。之后,国际市场上,紫杉醇的价格持续飙升,最高时曾卖到天价一克两千美元。
          红豆杉中紫杉醇的含量,其实非常低,仅为百分之一左右。有人算过一笔账,提取一公斤紫杉醇,意味着大约四千棵生长超过五十年的红豆杉遭殃。其时,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对红豆杉已经立法保护,药源地,便瞅准了中国。
          2001年7月,云南最大的一株红豆杉被剥皮。这株红豆杉的树龄四五千年,胸径两米六,需要六七个人才能合抱。村民刘某用了四天时间,剥下四五百斤树皮,卖了四五百块钱。
          “狂风吹我心,西挂成阳树。”看到《南方周末》上的这则消息时,我的心和树一样痛,身体里似有无数愤怒和疼痛的石子猛撞,却无处投掷。我该把石头投向谁?
          红豆杉躲过了二百五十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却躲不过人的欲望。古老宁静的植物,无论生命多么长久,身材如何高大,在会使用工具的文明人面前,也脆弱单薄。山民们大锯一响,生长了几百上千年的红豆杉,在一分钟内,生命便戛然而止。
          树木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乐彼之园,爱有树檀”(《诗经•鹤鸣》)。当人类的进化尚处于早的猿人阶段时,红豆杉已高大葳蕤,是猿人纵跃攀缘、增智栖身的场所。而当人在森林的滋养中野性渐失、理性渐长,林木最大的受益者,却恩将仇报,成为最具杀伤力的凶手。
          其实在1999年9月,红豆杉就迎来了立法,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严禁采伐、运输和买卖。但是,自1992年始,八九年间,我国西南红豆杉种群已经遭遇了毁灭性的破坏,分布在滇西横断山区中的三百多万棵红豆杉,绝大部分已被剥皮致死。
          红豆杉,也叫紫杉,国际公认的濒危树种,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世界红豆杉储量的一半,分布在我国的云贵、江浙、广西、福建等地,西北也有少量分布。
          春天来了,这里的红豆杉却躺在血泊里,永远看不到了。
          动物学家迈克•米兰曾经说过,保护大兀鹰及其同属,并不在于我们多么需要大兀鹰,而在于拯救它们,需要人类必要的品质,因为我们正需要这些品质,来拯救我们自己。
          是的,和红豆杉一样亟待拯救的,还有人类自身的品性。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那首著名的古诗”引入,并结合王维《相思》具体诗句来表达对初见红豆杉的欣喜,为下文情感变化作铺垫。
    B.文章耗费大量笔墨描写红豆杉产业加工过程,反复强调每一阶段的价格变化,旨在揭露资本侵蚀下人心的腐化与变异。
    C.文章援引《诗经•鹤鸣》中的诗篇原文,在朴实的叙述中增添古典文化元素,意在描绘一幅自然和谐的原始生态图景。
    D.文章引用《南方周末》的消息报道,以新闻的典型性凸显出红豆杉命运之不幸,也使得作者的悲愤之感来得合情合理。
    (2)关于文中谋篇布局的相关写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善用相差巨大的数据造成对比效果,如“几百上千年”与“一分钟内”等,目的是表现自然物种的脆弱特性与人类群体的欲壑难填。
    B.文章对红豆杉被伐事件的记述来源于他人转述,以“大学同学”之口向“我”诉说,使文段叙述风格冷峻真实,侧面突出村民的残暴与疯狂。
    C.文章对红豆杉的外形进行了多种色彩复合描绘,而着笔树干由红变黑、树叶由绿转黄,则是在自然形态变化的背后暗指其凋零殆尽的命运。
    D.文章最后两段语言表达简朴凝练,以动物学家迈克•米兰的话与作者的总结感叹收束全文,使结尾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含蓄隽永之感。
    (3)作者的这篇文章入选杂志时在栏目中被称为“生态散文”,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4)通常而言,对事物的科普说明应放在文章的开头,但本文在谈论红豆杉时,却在接近结尾处才对其进行科普说明。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能否放在开头?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11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蜀国是一个什么国家?此前,许多人认为,秦并蜀之前为古蜀王国的传说时代,甚至有人断言古蜀国并不存在。后来,根据《华阳国志》对古蜀历史记载以及甲骨文里的线索,①_____。在考古人员看来,广汉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填补了早期巴蜀文化的空白。
          有专家学者在相隔千里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找到了古蜀国和中原地区商文明的关联线索。在甲骨文中经常出现一个字,上面形似眼睛,下面类似虫子,经过识读和研究,很多学者认为这就是古蜀国的“蜀”,表明当时中原地区跟巴蜀地区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但是,目前,甲骨文中对于“蜀”字的解读,②_____。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甲骨文中被识读为“蜀”的这个字跟古蜀国的“蜀”没有关系,更非指四川的蜀地,其代表的是其他地区。
          在记录中国古代神话的《山海经》里,有屹立于东方和西方的“扶桑”“若木”神树。三星堆的巨大青铜神树,把古代中国“宇宙神树”展现出来,成了远古神话最直观的“实物样本”,完美诠释了千载传唱的关于“神树”“十日”和“太阳鸟”的美丽传说。三星堆一号坑出土的金杖,上有鸟、弓箭、鱼、戴冠人头像的图案。考古学家认为,③_____,可能与传说中的古蜀王——鱼凫王有关。不仅三星堆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鲜见,而且与埃及、西亚、亚洲等地区的出土文物上的图腾判然有别。由此可见古蜀王国对“众神”极具想象力的艺术表达。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若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三星堆的巨大青铜神树,直观展现了古代中国神话中的‘宇宙神树’,完美诠释了关于‘神树’‘十日’和‘太阳鸟’的美丽传说”,与原文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8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6年,鲁迅创作了小说《孤独者》,小说主人公魏连受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我的世界中,黯然神伤地品味孤独。这个故事表明,当时的中国远不具备让青年人作为自由个体服务于社会的环境。
          1950年,电影《和平保卫者》问世,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内残余势力与国际不安定因素,主人公沈营长面对来之不易的胜利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继续拿起武器守卫珍贵的和平。
          2022年,励志歌曲《孤勇者》走红,一句“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以平凡英雄、背后英雄的角度,还原出生活中千千万万个并非正统意义中的无名英雄形象。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及“国之大者”。他指出,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始终心怀“国之大者”。
          “国之大者”可能不一定是某个人,可能是某个群体,也可能是某种意识,某种担当。你如何理解“国之大者”的内涵?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理解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