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24 18:0:2
一、寻•风度之旅(16分)
-
1.“风度表现着一个人的文化教养,是一个人审美观念和精神世界的凝结。”请帮助丰富“风度自来”主题展板内容,完成问题。
书卷气质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① 。
(毛泽东《沁园春•雪》)
不要轻觑了书籍对于精神的rú 养作用。在书籍的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②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二章)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的精神气质,表现在不急不躁。他们恪守准则,不会mào 然处事,无端生气。报国志向
③ ,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庶民者,当修身养性;为国策者,当忠君报国。爱国,是一股浩然正气。展板1 展板2 展板3 坦然态度
④ ,⑤ 。
(范仲淹《岳阳楼记》)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失去和得到是一种相对的平衡,冥冥之中都是一种注定。谆谆教诲,铭记于心。坚定理想
⑥ ,⑦ 。
(李白《行路难》)
这幅画上,高悬的风帆与昂扬的诗句真是 ,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的力量。得体语言
如果说文化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 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展板4 展板5 展板6
①rú
②mào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恪
②教诲
(3)填入展板5横线中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A.理至意明
B.富丽堂皇
C.间不容发
D.相得益彰
(4)请根据你的积累,在展板的第①—⑦处补全内容。
(5)给下列句子排序,放入展板6,最合理的一项是
①这样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
②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
③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
④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只是写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
⑤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
A.④③⑤②①
B.②①③⑤④
C.③⑤④②①
D.③⑤②④①组卷:6引用:1难度:0.5
二、阅•风度之道(50分)
-
2.下列对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9引用:1难度:0.5
二、阅•风度之道(50分)
-
6.中国的风度,历朝历代皆备。北宋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那么多光照千秋的名字集中出现在这短短数十年间,他们狭路相逢,因朝廷党争不和而成为政敌,却又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度。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一)
•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①;擢②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秩满③,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④,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⑤新陈相易,邑人便之……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恳求外补,知常州……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吕祖谦⑥曰:安石变法之蕴,亦略见于此书。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注】①传播美名。②擢:提拔。③官吏任期届满。④陂塘:池塘。⑤俾:使。⑥吕祖谦:南宋理学家、文学家。(一)
王安石为官和变法(二)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司马光)逆①疏其利害,曰:“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节选自《司马光传》)
山村五绝(其四)②
(北宋)苏轼
杖藜③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④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⑤在城中。
【注】①预先。②这组诗共五首,后被指为反对“新法”,诽谤朝政的罪状。③拄着藜木的手杖。④青苗贷款。“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⑤强半:大半。(二)
反对变法的声音(三)
元丰间朝廷以群言论公(苏轼)。丞相王文公(王安石)曰:“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当时谳议①以公一言为决。
(节选自《太仓稊米集》卷四十九)
【注】①谳议:议处案件。(三)
是谁救了苏轼?(四)
•“大奸似忠,大佞似信。”(《宋史•吕诲传》)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执拗,此其实也。(《续资治通鉴》)
•苏轼: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王安石赠太傅制》)(四)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的风评例句 解释加点字 释义方法 善属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A
B【查阅字典】
①种类。②归属。③是。④同“嘱”,嘱托。⑤撰写。⑥连接。俾新陈相易 C 【成语推断】寒暑易节。 邑人便之 D 【课内迁移】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
(3)同学们结合以上古诗文和所学,对北宋文人所展现的时代风度展开探讨,请你一起加入。
小语:古人勤学苦读,学而优则仕,但并不都是为了俸禄和官职,比如王安石,在材料一中提到“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又辞。”这句话的意思是①
小文:是的,王安石淡泊名利,也为民谋利,但为什么他的变法会遭到反对呢?
小语:你看苏轼在《山村五绝(其四)》中描绘的画面:②
小文:可苏轼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不是夸变法好吗?
小语:这句话其实是运用了③
小文:即使知道会得罪人,苏轼还是坦率直言,这像极了他的偶像范仲淹曾说的“宁鸣而生,不默而死。”他敢站出来为民发声,可见苏轼还有一颗④
小语:司马光也是如此,当得知王安石要变法,他预先陈说了变法的利弊,忧虑在前。
小文:话说回来,王安石变法其实也是为了挽救宋朝危机,为了黎民苍生。只不过,变法的成功还得依靠诸多社会因素。
小语:原来这些文人都在尽自己的力量为大宋寻求出路,他们勤学苦读,敢为民发声,敢引领改革,这真是一个时代的风度啊!
老师:说的对。还有一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这些文人虽政见不同,却彼此惺惺相惜。“君子和而不同”,这也是一个时代的风度,请结合以上古诗文谈谈。⑤组卷:8引用:1难度:0.5
三、写•风度之识(50分)
-
7.作文。
本次“风度之旅”即将结束,相信你对“风度”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请你以“风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1)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组卷:1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