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江苏省决胜新高考高考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些年,重写文学史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课题。木斋著《先秦文学演变史》是中国新文学史中特别的一部,该著作体现了逻辑思考与原始文献新解读的统一,因此能区别于众多传统的先秦文学史写作,当然也有争议和争鸣。
          文学源头是先秦文学史书写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先秦文学一向被视为是零散的碎片,其源头也众说纷纭,文学史书写中,或认为开端于神话,或以上古诗歌为首章,或认为文学起源于民间,或以为文学起源于劳动。木教授注意到这些说法的逻辑矛盾:“在理论上,诗歌被视为中国文学最早的体裁;而实际的文学史写作,往往是以神话为开篇。”木教授在辨析中,否定了文学起源于神话说,他指出:“当下文学史以神话作为开端,主要是采用《山海经》《淮南子》等后来之文献,是以写作题材所显示的所谓远古内容替代了写作时间,是以想象替代了中国文学史发生的时间次序。其中少量认为出自《诗经》雅颂的关于禹的部分,出自《尚书•百刑》(成于西周)的上帝、蚩尤故事,楚辞《天问》等中的后羿射日故事等,都不能说明中国文学最早的题材是神话故事。”他进一步指出,“不论是诗歌早于散文之说,还是神话为中国文学之起源的说法,都主要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推断,这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误区。“不得不说,这一观点颇具有震撼力。但若仔细研读其中的逻辑思考过程,又觉得结论的得出是自然而然的。
          在《诗经》的演变论述中,木教授颠覆了传统以风、雅、颂为产生次序的说法,认为《诗经》演变史当为“《周颂》一《大雅》一《小雅》—十五《国风》”,指出“诗六义”也是一个历时性演变的结果。他探讨了先秦诗歌与《诗经》之间的关系,认为诗三百是两周礼乐制度的产物,伴随礼乐制度的兴起而兴起,伴随礼乐制度的衰亡而表亡,“王者迹息而诗亡”,换言之,两周诗歌的写作史,即为诗经写作演变史。这一观点与“采诗说”“删诗说”等观点截然不同,给学界带来全新的视角。《先秦文学演变史》以西周礼乐制度变革作为历史文化背景,以甲骨文向竹简文变革作为文字载体背景,首次阐发《诗经》的产生缘起及其写作史演变历程,被著名诗经研究学者刘毓庆先生称之为“学术史之第一部诗经写作史”。《先秦文学演变史》还解析了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确认了老子及《老子》一书的产生时间,被有些学者评为是中国学术史意义上的第一部先秦文学演变史。
          既然是论述先秦文学的演变史,就要涉及到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先秦诗歌的演变历程,即为诗三百的演变历程。木教授从诗歌与散文的关系角度,将先秦文学分为三个时期:从甲骨文到《尚书》的出现,可以视为先秦文学的第一阶段,即先秦文学的滥觞时期;从西周早期的“诗”出现,则可以视为是先秦文学演变历程的完整展现,此为先秦文学的第二阶段;以孔子作《春秋》为界碑,则开始了从诗歌向散文回归的阶段,也就是先秦文学的第三阶段。贯穿这一演变历程的核心观点,也同样体现在他的其他论述中,如《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及《曹植甄后传》等相关论著。诗歌的演变之外,散文的演变史如何呢?木教授注意到部分文学史中的散文史写作是凌乱的,因此他将先秦诸子的产生次序进行了新的阐说,认为儒、墨、道、法应为先秦哲学的产生次序,也是先秦散文的历史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宏辉《先秦文学史的重塑》)材料二:
    《先秦文学演变史》一书文史并重,视域宽阔。作为一部新颖的文学史著作,需要具备充足的文学史料与突出的文学史识,作者木斋自然有所考虑,强调需将文学史“视为一个前后联系的有机的整体,而非孤立的、静止的、局部的、片段的总和”,并致力于探究“文学史的起源、演变的历时性关系”。先秦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有着比后代文学更宽广的内容范围,体现出文史哲融为一体的综合形态,如中国文学最早的经典是“六经”,所以研究者不能不涉及此时期的经学、史学、哲学的研究。文史并重,如木斋致力于梳理《诗经》中《风》、《雅》、《颂》三类作品的写作年代与演变历程,或排定先秦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发展次序,主张《老子》一书应晚于《论语》、《孟子》,而早于《庄子》等,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考释、论证,勇于提出新说。视域宽阔,如书中论及“甲骨文”“金文”时,关注到书写工具、载体对于散文写作的制约与影响;第二章《周公制礼作乐与先秦文学的发轫》,从重大的政治制度变革、文化史变革的历史背景,探讨其对先秦文学的催化作用,并肯定《诗经》是两周礼仪制度的产物等,这些都是颇具特色的视角。
    (摘编自王瑞芳《先秦诗文演变的新探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文学的源头众说纷纭,木斋注意到这些说法的逻辑矛盾,他否定了文学起源于神话说,但也未能给出明确答案。
    B.以写作题材所显示的所谓远古内容替代写作时间,以想象替代中国文学史发生的时间次序,木斋认为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C.木斋对风雅颂的重新排序,完全否定了传统的“采诗说”“删诗说”等观点,获得著名诗经研究学者刘毓庆先生的肯定。
    D.从甲骨文到《尚书》的出现,可以视为先秦文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散文为主,诸子散文是其直接继承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木斋的《先秦文学演变史》,能够让人们换一个角度重新认识先秦文学史,对其有争议与争鸣也是必然的。
    B.出自《尚书•百刑》的上帝、蚩尤故事,楚辞《天问》等中的后羿射日故事等,都不能证明神话是文学源头。
    C.木斋的《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及《曹植甄后传》等论著,也是专门研究先秦文学史演变历程的论著。
    D.要想写好文学史,就要将文学史看成前后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局部的、片段的总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先秦文学史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庄子》成书研究
    B.《孟子译注》研究
    C.《诗经》年份研究
    D.《左传》作者研究
    (4)两则材料在论证时都引用木斋“先秦诸子散文儒、墨、道、法的演变次序”的说法,论证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组卷:18引用:3难度:0.2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冬晚的别
    俞平伯
          五日,自沪返杭,六日至八日入南山小住,八日至十二日间我再去上海,而环住在杭州。这可谓极小的小别,也几乎不能算是别,而我们偏要大惊小怪的,以为厉害凶险,并且要声明,无论你们怎样的斟情酌理,想它不通,弄它不清楚,纳闷得可观,而我们总一口咬定,事情在我们心上确是如此这般经过的了。
    《雪朝》上有几首《山居杂诗》就是那时候写的:“留你也匆匆去,送你也匆匆去,然则————送你罢!”“把枯树林染红了,紫了,夕阳就将不见了。”“山中的月夜,月夜的山中,露华这般重,微微凝了,霜华也重,有犬吠声叫破那朦胧。”(一九二二,一月六日至八日,杭州山中。)
          诗固然蹩脚得道地,但可以看出冬日山居的空寂和我们情怀的凄紧,至少今天我自己还明白。山居仅短短的三天,却能使我默会山林长住者的襟抱,雅人高致决非得已,吟风啸月,也无非“黄连树下弹琴”罢了。这是一面了。另一面呢,空寂的美名便是清旷,于清旷的山中暂息尘劳,我上一天刚从上海来耳目所接,神气所感,都有一种骤然被放下的异感,仿佛俄而直沉下去。依一般的说法,也只好说是写意舒服之类罢。然而骨子里头,尽尽里头,确有一点点难过,这又是说不出的。若以北京语表之当曰“不是味儿”。
          想想不久又将远行,以年光短促如斯,迅速如彼,更经得几度长长短短的别呢。朝朝暮暮,悄悄沉沉,对着寥落苍茫的山野和那些寒露悲风,重霜淡月,我们自不能无所感,自不能无所想,不能不和古今来的怨女痴男有点沆澄一气,明知“雅得这样俗”,也就不必再讳言了。
          自然的严峭,仿佛刃似的尖风,在我们心上纵横刻划,而人事的境界又何其温温可喜。我们正随H君同住山中,H君中年意兴之佳,对我们慈爱之厚,是值得永永忆念的。我们那时的生活,除掉别恨的纠缠,其和谐其闲适似可以终身,自然人事以两极端相映发,真使人怅怅无所适从,而“情味杂酸甜”一语何足以尽之!
          一清如水的生涯最容易过,到第三天上午,Y姊妹兄弟们都从杭州城内来,同嬉山中。午饭初罢,我便心急慌忙的走到湖边,(距山居不及半里)乃有船无夫,以轿班名唤阿东者代之。城里新来的人都怅怅地送我们于李庄码头。转瞬之间,我们已是行客,他们为山中主人了。桨声响后,呆看送客者的影子渐没于岚姿树色之间,举手扬巾的瞧也瞧不见了。轿班去摇船,“船容与而不进兮”,毕竟也荡得渐远。他们都该回到我们昨天住过的地方去了罢?晃荡于湖心,我们也只多了片刻的相聚。
          江南冬天的阴,本来阴得可怕,而那天的阴,以我们看来尤其阴得可惨——简直低压到心上来。好容易巴到了岸,坐上洋车,经过旅下营荐桥之类,(其实毫无异样)觉得都笼罩一种呆白的颜色,热闹只是混乱,匆忙只是潦草,平昔杭州市街对我的温感都已不见了,只一味的压迫我去上路,去赶火车,而赶不着夜班火车要误事!
          回到城头巷,显得屋子十分大,十分黑,空空的。他们都不在家,天色也快晚了。再走进我们的卧室,连卧室的陈设,桌子椅子之流也不顾情面来逼迫我,也还是这几句老话:“赶火车!赶不着,要误事!”我忙忙的拾掇这个,归折那个,什么牙刷啦,笔啦,日记本啦,皮夹子啦……都来了。这些全得带,不带齐,要误事!
          环也忙忙的来帮我收拾,她其时何所感,我不知道,我也来不及去知道。我全为没来由的凄惨所沉没,又为莫名其妙的匆忙所压迫,沉沉的天气,沉沉的房屋,沉沉的人的面目,无一不暗,无一不空,也无一不潦草枯窘。等到行李收拾完结,表上只差十来分钟就该走了,我走进靠南的套间,把秒针正在滴答滴答的表放在红漆的桌上,坚执环手而大落泪。也并不记说过什么话了,只记得确确实实的,天色已晚下来,夜班车已经快要开。
    一九二八年五月二十九日【注】①环:俞平伯妻许宝驯,字长环。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五日,自沪返杭,六日至八日入南山小住,八日至十二日间我再去上海”简要交待离别之短,突出夫妻感情之深。
    B.文中“山中的月夜,月夜的山中”与《荷塘月色》中“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虽写月的表现手法不同,但都表达独特感受,有异曲同工之妙。
    C.作者写回到杭州后感觉杭州市只一味地压迫他去上路,去赶火车,写出“别”的无奈,其实是间接地表达自己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
    D.作者用“蹩脚得道地”“雅得这样俗”等个性化鲜明的词语评价所写诗,以游戏笔墨来嘲讽冬日山居的空寂和其情怀的凄紧。
    (2)冬晚的“别”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时间上介绍“这可谓极小的小别“是指八日至十二日。
    B.作者从地点上介绍“小别”是指自己在上海,而妻子在杭州。
    C.Y姊妹兄弟们从“杭州城内”来,我们却在南山与之相别。
    D.作者坚执环的手而大落泪是因一别经年,此后相见遥遥无期。
    (3)作者为什么说“自然的严峭,仿佛刃似的尖风,在我们心上纵横刻划,而人事的境界又何其温温可喜”?请结合上下文简析。
    (4)文中不同的人面对“冬晚的别”各自有怎样的情感表现?作者这样构思有怎样的匠心?

    组卷:30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科技馆26日举办“地球一小时”线上主题活动,并在“中国数字科技馆”等多个网络平台同步推送。活动以“与自然共生,创蓝色未来”为主题,“(  ),养成节能降耗、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活动以“云观展”的形式带领公众走进中国科技馆“能源世界”展厅,①
     
    通过互动形式了解传统火力发电与风力、太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区别,使公众了解不同能源发电方法与新能源发电的优势,培养公众节约能源的意识,引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据了解,“地球一小时”也称“②
     
    ”,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全球性节能活动,倡议在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22年为3月26日),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自愿自发参加,关上不必要的照明和耗电产品一个小时,来表明对自然保护的关切和对环保的支持。“地球一小时”的全球口号是“关上灯,点亮希望”,呼吁大家行动起来,共创③
     
    的美好未来。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旨在激发青少年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增强他们节约能源意识,倡导公众践行生态文明
    B.旨在增强青少年节约能源意识,激发他们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倡导公众践行生态文明
    C.旨在倡导公众践行生态文明,激发青少年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增强他们节约能源意识
    D.旨在激发公众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倡导他们践行生态文明,增强青少年节约能源意识
    (2)在上文横线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15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巴金说:“我偏爱西湖,它不仅美丽,而且光辉。”
          丰子恺说:“黄山,松树盘石而上,郁郁苍苍,它不肯面壁,而是一心向着阳光。”
          老舍说:“走进大兴安岭,脚踩松针,手摸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你见过最美的风景是什么?是壮丽南国的椰风海韵,是冰封北国的原驰蜡象;抑或是高楼林立的城市风光,欣欣向荣的农村画卷……
          请综合以上材料,请以“江山如此多娇”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5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