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北省保定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近推出《人生论美学的中国话语——金雅美学思想评论集》。该书作者包括90多位学者和各界人士,他们以我国当代人生论美学的代表学者金雅为聚焦点,对其思想成果、理论创构、话语命题、学术道路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生动的展示。
金雅将美学研究定位在引领人类的“人文精神前行”的坐标上,定位在“共同推进人类美学发展”的目标上,定位在不断升华民族美学精神的追求上,必将带来中国当代美学新的通变、新的革命。20世纪80年代,具有哲学特点的美学风靡全国,成为中国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热门话题,为什么呢?从中国文化传统看,我们一直有泛艺术、泛审美的诗性传统,艺术和审美一直是文人士大夫的重要理想寄托。艺术和美学作为载体,可以寄寓种种人生问题,包括生命价值、情感体认、人生选择、自我个性、人格塑造等,可以熔铸关于时代、社会、个体的丰富深刻的意蕴。中国近现代美学家对真率、生动、热情、完整、创造、自由、和谐等艺术化生命品格的倡扬,对机械、冰冷、庸俗、实利、雷同、分裂等种种异化的生命情状的反思批判,浸润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能够返回精神的家园。金雅主张中国美学最终要走向人,落到人的生命涵育上,贯通于主体的生命、生活、生存实践中,这就是生命的审美化、人生的艺术化,“使生命重归于深情、高尚、生动与诗意,使生命复归于它的本真、从容与和谐”。金雅以深沉、诗意、富有辨识度的语言,呈示了其美学不同于西方理论美学纯粹思辨样态的一种民族气韵和当代风范。金雅在美学上的努力既是一种学术的建构和学理的建设,也是一种对于人生的诗性介入和对于生命的诗意滋涵。
(摘编自孙伟科、张明明《激活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美学——评(人生论美学的中国话语>》)材料二:
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不是“美”,不是“艺术”,而是“道”。“道”的特征是“自然”,与之相对的是具有“人为”特征的“技”。“道”与“技”“自然”与“人为”之间的差异,与西方美学模仿与被模仿之间的区别完全不同。前者是境界上的区别,后者则是实体上的区别。
中国美学描述审美对象的范畴是“象”。“象”不同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美的概念,它不是指某种具有特殊形式的事物,而是指事物的一种特殊的显现样子。“象”后来进一步发展为“意象”“意境”,“意象”“意境”的基本特征是情景交融。根据王夫之等人的认识,在审美活动中,“意象”“意境”是审美主体与对象遭遇时所自然生成的情态,是事物向审美主体直接呈现的样子,同时也是事物最真实的样子。
中国美学描述审美经验的范畴是“兴”,后来发展为“感兴”。“兴”不同于西方美学中的“直觉”概念,它不是指主体一种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式,而是指主体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它既不同于主体用概念来理解事物,也不同于主体由欲念来对事物采取实践行为。中国美学常常把“感兴”状态称为主体的本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主体只是听凭自己的感受来同事物打交道,让事物在不受概念和目的局限的感觉中自由地显现。因此可以说,如果作为审美对象的“象”是事物的本来样子的话,那么作为审美经验的“兴”则是主体的本来样子。
中国美学还有一个特殊的范畴,既可以用来描述审美对象,也可以用来描述审美主体,那就是“气”。“气”是中国哲学中一个独特的范畴,它既可以指有形物质的一种基本元素,也可以指无形精神的一种可感形式,总之是某种介于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东西,精神和物质、主体与客体可以借此进行沟通和交流。中国古典美学的理想,就是试图以“气”为中介,冲破僵硬的物质外壳,达到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的更深层次上的交往与理解。
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不是发现形式美的规律或探讨艺术创作规律的问题,而是人生境界的问题。在审美境界中,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处于自由的交往之中,这里没有任何外在的限制,而生成自然的条理和节奏,用儒家的话来说,这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用道家的话来说,是“以天合天”的境界;用禅宗的话来说,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这是古代中国人理想的人生境界。一个有着高远人生境界的人,必然追求审美的人生;反过来,正是在有意识地追求审美人生的过程中,人们能不断拓宽胸襟、涵养气象,提升人生境界。
(摘编自彭锋《什么是中国美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80年代美学风靡全国,与我国具有以审美寄托理想的文化传统有关,人们借美学以思考人生、时代、社会等问题。
B.金雅美学研究的语言深沉而有诗意,其美学研究成为一种对于人生的诗性介入和对于生命的诗意滋涵。
C.“道”与“技”存在“自然”与“人为”的境界的差异,与西方美学的模仿与被模仿之间实体上的区别是截然相反的。
D.中国古典美学追求精神和物质、主体与客体借助作为中介的“气”以实现更深层次的交往与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在评论金雅的研究定位与美学主张,材料二重在阐释中国美学的特点。
B.金雅的美学思想主张生命的审美化、人生的艺术化,重视对于人的生命的涵育。
C.“直觉”观与“感兴”观的重要区别在于审美对象能否独立于审美主体而存在。
D.魏晋南北朝的美学家提出“气韵生动”的命题,从中可见中国美学对“气”的重视。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朱光潜:“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自然美可以转化为艺术意义上的丑。”
B.李泽厚:审美“是生理性的感情和官能,却渗透了人类的智慧和道德”。
C.蔡仪:“美的事物就是典型的事物,就是种类的普遍性、必然性的显现者。”
D.叶朗:“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4)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指出:“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的交融渗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中国美学关于人的发展的主张有怎样的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4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秋雨愁煞人
庐隐
淡雾仿若轻烟,笼住湖水与岗峦。远处翠翠隐隐,紫雾漫漫。舟子摇着双桨,低唱小调。凌峰吩咐舟子将船拢了岸,踏着细草,走过一箭多路,来到一座孤坟边。四围满是霜后的枫叶,鲜红比血,照眼生辉。树梢头哀蝉穷嘶,似诉将要僵伏的悲愁,促织在草底若歌若泣。她在这冷峭的秋色秋声中,忽想起五年前曾在此地低吟“秋风秋雨愁煞人”!坟旁青苔斑斓,字迹模糊。她从地上捡了一块瓦片,将青苔刮尽,露出几个字是“女烈士秋瑾之墓”。
“哦!女英雄。”她轻轻低呼着。
那夜微冷的西风,吹拂着庭前松柯,发出凄厉的诗歌。沙沙的秋雨,滴在梧桐叶上。她正坐在窗下,忽见门帘一动,进来一个英风满面的女子,原来是表姐。她神色露着张惶,急将桌上洋灯吹灭,低声道:“凌妹真险,你领我从你家后花园门出去,迟了他们必追踪过来。”凌峰莫名其妙地张慌着!她们冒雨出去,向北转过去。凌峰开了后门,把她送出去,连忙关上跑到屋里,还不曾坐稳,已听见前面门口有人打门!她勉强镇定了,看看房里母亲,已经睡了,父亲还没有回来,壁上的时针正指在十点。看门的老王进来说:“外面有两个侦探要见老爷,我回他老爷没在家,他说刚才仿佛看见一个女人进了咱们的家门,那是一个革命党,如果在这里,须立刻把她交出来,不然咱们都得受连累。”凌峰道:“你告诉他没有人进来,也许他看错了,不信请他进来搜好了……”
母亲已被惊醒,推枕起来。凌峰背着人悄悄将适才的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不禁垂泪:“你姑爹姑妈死得早,可怜剩下她一个孤女……又是生来气性高傲,喜打抱不平,现在竟做了革命党,哎!若果有什么意外怎么办?”十二点多钟凌峰的父亲回来了,也是一夜担心,昨夜风雨,不知她躲在什么地方。
过了几天,忽从邮局送来一封信,正是秋瑾的笔迹。凌峰的父亲忙忙展读:
舅父母大人尊前:
前夜自府上逃出,正风雨交作,泥泞道上,仓皇奔驰,满拟即乘晚车北去引避,不料官网密密,甫到车站,已遭逮捕。前途凶多吉少,则可预臆也。但甥自幼孤露,命运厄蹇,又念皇皇华胄,摧残于腥膻之满人手中,谁能不冲发裂眦,以求涤雪光复耶?甥不揣愚鄙,窃慕良玉木兰之高行,妄思有以报国,乃不幸而终罹法网,此亦命也。但望革命克成,又复何憾?唯夙蒙舅父母爱怜,时予训迪,得有今日,罔极深恩,未报万一,一旦溘逝,未免遗恨耳!别矣!别矣!临楮凄惶,不知所云。
肃叩
福安!
甥女秋瑾再拜 母亲整整哭了一夜,第二天父亲就到处去托人求情,但朝廷这时最忌党人,虽是女流也不轻赦,等到七天以后,就要绑到法场行刑。父亲不敢把这惊人的信息告诉母亲,只说已托人求情,或者有救,母亲每日在佛堂念佛,求菩萨慈悲,保佑这可怜的甥女。
这几天秋雨连绵,秋风瑟瑟,秋瑾被关在重牢里,手脚都上着镣铐,脸上早已惨白,没有颜色。她坐在墙犄角里,黯然吟道:“秋风秋雨愁煞人!”念完这诗句,她紧紧闭上眼睛,但是最终傲然地笑了。
行刑的头一天,她的舅父托了许多人情,要会她一面,但只能在铁栏的空隙处,并且时间不得过五分钟。秋瑾这时脸色已变得青黄,两只眼球凸出,十分惨厉可怕。她舅父从铁栏里伸进手来,握住她那铁镣锒铛的手,禁不住流下泪来。秋瑾怔怔地凝注他的脸,不禁惨笑,摇头,凄厉地说:“舅舅保重!”她的心好像碎了,晕然倒在地下,舅父在外面顿足痛哭,而五分钟的时间已经到了。
到了第二天十点钟的时候,道路上人忙马乱,荷枪实弹的兵士,一个个威风凛凛,杀气蒸腾。几辆囚车,载着许多青年英豪志士。最后一辆车上,便是那女英雄秋瑾。凌峰远远望见,不禁心如刀割呜咽地哭了。街上看热闹的人,对于这些为国死难的志士,有的莫名其妙地说:“这些都是革命党?”有的仿佛很懂得这事情的意味的,只摇着头,微微叹道:“可怜!”最后囚车的女英雄出现了,更使街上的人惊异,“女人也做革命党,真是破天荒的新闻!”这些英雄,一刹那间都横卧在刑人场上,他们的魂魄,都离了这尘浊的世界。秋瑾的尸骸,由她舅父装殓后,便停在普救寺里。
过了不久,革命已告成功,各省悬上白布旗帜,那腥膻的满洲人,都从贵族的花园里,四散逃亡,皇帝也退了位。各处人士公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秋瑾尤是其中一个努力的志士,因公议把她葬在西湖,使美妙的湖山,更增一段英姿。
凌峰想到这里,但见荒草离离,白杨萧萧,举首天涯,兵锋连年,国是日非,哪里是理想的共和国家?她不由得悲绪潮涌,叩着那残碑断碣,慨然高吟道:
枫林古道,荒烟蔓草,
何处赋招魂!
更兼这——
秋风秋雨愁煞人!
舟子已来催上道。凌峰懒懒出了枫林,走到湖边,再回头一望,红蓼鲜枫,都仿若英雄的热血,她不禁凄然长叹。上了小船,舟子洒然鼓桨前进,不问人是何心情,他依然唱着小调。只有湖上的斜风细雨,助她叹息呢!
(原载1927年6月《蔷薇周刊》,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身后有侦探尾随的情况下,秋瑾逃到舅父家,她神色张惶,急忙吹灭桌上的洋灯,低声让表妹凌峰带自己从后花园门逃出去,表现了情况的紧急与危险。
B.本文写秋瑾念完诗句最终傲然地笑,表现了秋瑾对于革命胜利的坚定的信念;写她见舅父时晕然倒在地上,表现了她内心的浓重的哀伤和痛苦。
C.街上看热闹的人,对于为国死难的志士,有的莫名其妙,有的摇头微叹,有的惊异女人做革命党,说明革命党人的流血牺牲未得民众普遍支持。
D.本文交代了秋瑾等志士遇害的情况,写清廷灭亡以后贵族逃亡、皇帝退位,秋瑾终被公议葬在美丽的西湖,革命最终成功,表达了英灵终得慰藉之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描写了淡雾如烟、远山翠隐、枫叶如血、哀蝉悲鸣、促织鸣叫等景象,为凌峰乘船祭扫表姐秋瑾墓地渲染了冷峭、哀戚的气氛。
B.本文借秋瑾写给舅父母的一封信,侧面交代了秋瑾的被捕经过,袒露了她决心为国献身的心迹,表达了她对舅父母爱怜训迪的感激及诀别之意。
C.本文写凌峰手叩残碑断碣慨然悲吟,而舟子唱着小调洒然鼓桨前进,两者心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对舟子不问国事、自得其乐的抨击。
D.本文先从秋瑾的表妹凌峰为秋瑾扫墓写起,中间回忆秋瑾生前死后的一些经历,最后又回到眼前扫墓的情节,突出了对女英雄秋瑾的悼念之情。
(3)文章以“秋风秋雨愁煞人”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史载秋瑾坚决拒绝出走,后在革命军基地绍兴大通学堂被捕,死后革命党人偷运遗体安葬。而文中很多内容是虚构的。这些虚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组卷:12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网上流传一个说法,刷牙的时候,如果将牙刷抹了牙膏后蘸水,会降低牙膏中摩擦剂的摩擦力,因而不利于牙齿的清洁。此外,用于美白或脱敏等的牙膏如果蘸水,功效会A 。
而实际上,(①),反而需要水的配合才能发挥作用。水和摩擦剂、保湿剂是牙膏的三种主要成分。牙膏如果只有摩擦剂一种成分,其固态颗粒就如B ,无法发挥预期的清洁作用;或者与牙齿“硬碰硬”,(②)。因此,摩擦剂与液态的水并肩作战,才能C :一则可以“凝聚”摩擦剂颗粒,二则可以缓冲摩擦剂颗粒与牙齿之间的摩擦。值得注意的是,牙膏中的绝大多数摩擦剂都难溶于水,因此水的加入通常不会对摩擦剂的去污能力产生本质影响。而各种功效的牙膏也都有“求”于水。如:美白牙膏漂白牙齿的过氧化钙遇到水,才能分解出能够最终发挥效用的过氧化氢;脱敏牙膏的有效成分可溶性钾盐遇到水,才能解离出能够麻木痛觉神经的钾离子。考虑到健康人口腔中唾液自带的水分,牙膏蘸不蘸水使用都可以。但如果唾液分泌过少,或者牙膏膏体相对黏稠,(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从第二自然段来看,为什么牙膏蘸水影响刷牙功效的说法是错误的?请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进行概括,表达要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组卷:18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激活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美学——评<人生论美学的中国话语>》中说:金雅将美学研究定位在引领人类的“人文精神前行”的坐标上,定位在“共同推进人类美学发展”的目标上,定位在不断升华民族美学精神的追求上,必将带来中国当代美学新的通变、新的革命。
金雅进行美学研究如此,其实,我们做其他事情也应如此。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