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三中高一(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4 10: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文解字》:“理,治玉也。”段玉裁注云:“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理字本意为治玉,而治玉必依玉本身之条理,故条理亦为理。引而申之,理作为动词之意为对于事物之治理,而作为名词之意则为事物本身之条理。理性或道理,皆实际就主、客观两方面而言之。现在常说的历史理性,实际也就包括历史(作为客观过程)的理性和史学(作为研究过程)的理性,简易言之,就是对历史过程的所以然或道理的探究和对历史研究过程的所以然或道理的探究。
          从大量甲骨卜辞材料可知,殷人敬信鬼神,以为鬼神能主宰人的命运。据《尚书》记载,殷纣说过:“我生不有命在天。”殷纣以为他的王权来自天命,天命决定历史,其中没有任何理性可言。后来,周取代了殷,殷人赖以自恃的“天命”转移到了周人手中。而据《史记•周本纪》记,武王伐纣胜利以后,忧虑得夜晚连觉都睡不着,说:“我未定天保,何暇寐?”武王深感不安的是,天命是如何转移的呢?它已经从殷人手中转移到周,但是会不会再发生转移,使自己由得而失呢?天命或王朝历史命运的转移,原来是既存在而又不可靠的。武王早在伐纣时还说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武王发现了一个道理:天命的背后原来就是人心,天命的变迁原来就是人心向背的转移。这是周人对于历史发展自身的理路的新认识,是中国古代对于历史理性发现的开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除儒家基本仍守周公的理念外,道家、法家都不再相信天命,也不再相信人心。《老子》以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古往今来,人事变化,根本没有以天或圣人为代表的道德理性在起作用。“大道成,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知识的产生与进步是引起大伪的前提,这种“智”的进步,导致了道德本身的退步。于是,人之智日进,而人之德日退;历史进程既然与人之智俱进,那么历史进程就必然成为道德倒退之过程。于是,历史理性便与道德理性形成为一种反比的函数关系。法家也认为,在人类历史上道德的状况呈每况愈下的趋势,所以道德理性与历史理性的方向互相矛盾。韩非同时认为,历史不可能倒退,时代已非竞于道德的古代,就必须改变古代的办法,如果还是走顺从民心的老路,那么就会促成奸邪横行。知道治国之道的明君,虽然违背民心也能作好自己的统治。这样就直接地提出了与天命人心说相对立的统治理论。当然,法家与道家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又有很大的不同,道家主张归真返朴,回到上古时代;而法家则主张向前看。在法家看来,历史理性虽然与道德理性背离,但是历史理性还是必须服从的。
          稍后于孟子、商鞅的邹衍则认为,黄帝、禹、汤、文王分别因具有土德、木德、金德、火德而称王,又分别崇尚黄、青、白、赤色,逐次相代,代火德者为水德。色尚黑。这就是五行相胜说。五种物质按其特性,一个战胜并取代另一个,其间所体现的正是一种自然的理性。不过,这样的自然理性虽然有其先后相代的历史顺序,但总不是历史理性的自身,而仅仅是一种比附,在本质上是没有根据的。但当其实,却十分流行。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方今水德之始。”
          到了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了秦之所以能战胜六国及其后覆亡的根本原因,得出结论,民为国家及君主之本、之命、之功,与民为敌,迟早必亡。这样的论述与《尚书》里的天命人心说道理相通,而论证则更为明确透彻。不过,贾谊在强调道德理性的同时,也没有放弃五德终始的说法。初建汉制时倡议“色尚黄,数用五”。贾谊提出以土德代替秦之水德,不仅符合以土克水的五行相胜规则,而且也是与他反对秦之暴戾刻薄(水德)的思想相符合的。贾谊继承并发展了西周天命人心说的传统,重视道德理性的建立,同时又努力使这种道德理性和五行相胜说的历史理性尽可能地结合起来。这是汉代学者第一次使二者结合的努力。
          以上概述了历史理性在中国古代的产生过程,说明了历史理性在产生过程中与道德理性及自然理性的相互关系。这样的情况在历史学和哲学都相当发达的古希腊还不曾发生过。在古代西方,历史不曾被作为理性来思考。在西方,历史之被真正地当作理性来思考,那是从意大利学者维柯所著的《新科学》开始的,到了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小逻辑》里,逻辑或理性本身也都变成历史的了。这样的历史理性与逻辑理性的结合,则是中国古代的历史理性产生过程中所不曾出现的。
    (选编自刘家和《论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材料二:
          刘家和先生认为,“有相同,才能比其异同,有相异,才能比其同异”;“比较研究的基本功能在于辨同异,从异中见同,从同中见异。”因而,同异正是历史的比较研究赖以实现的前提。
          历史比较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坚定不移地将历史比较的研究与历史的真实过程结合起来。归根结底,“同”与“异”两方面因素在比较对象中的客观存在,乃是史学比较的前提和基础。刘先生坚持历史比较的目的是探求历史的真相,这就不仅需要运用比较以求其真,而且要对进行比较的历史材料进行考证以求其真。这既是他探讨“同”与“异”客观真实性的坚实基础,又彰显出其求真的学术高度。
          在史学研究过程中,刘先生一贯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以“入地求索”的方式深入探索以求其事实之真,然后再以“上天揽月”的豪情进入到哲学思想的领域中以获得更为普遍性的认识。在刘先生的研究中,不同层次的比较不是孤立进行的,往往在一篇论文中层层深入,由个案的比较上升为对历史本质的认识。
    (选编自王成军《比较史学何以成为可能——刘家和先生比较史学理论和方法初探》)(1)下列对相关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说文解字》和段玉裁的注,目的是解说“理”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蕴,引发读者兴趣。
    B.五行相胜说只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比附,但在当时及后世很长时间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C.在西方,历史理性不曾与道德理性发生关联,而是以《新科学》为起点,与逻辑理性相结合。
    D.借助已经考证求真的历史材料。运用建立在同异比较之上的方法论,便能探求到历史的真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武王为代表的周人重视“天命”而又有所怀疑;同时认识到,天命是不可靠的,也不是完全不可了解的。
    B.老子“小国寡民”,使人“复归于朴”的理想,意味着道家认为了维护道德理性,应使历史理性反向而行。
    C.按照五德相胜的说法,秦始皇认为周朝属火德,以秦代周。即以水克火,故秦制推崇黑色,提倡严刑峻法。
    D.无论在相同历史时期还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寻求比较对象间的相似性都是进行史学比较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没有体现关于历史理性的思考的一项是
     

    A.予(明公)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宁(文)王,兴我小邦周。(《尚书•大诰》)
    B.夫不变古者,袭乱之迹;适民心者,恣奸之行也。(《韩非子•南面》)
    C.振长策而御宇内,存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D.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百子全书》)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根据材料二分析,刘家和先生如何进行比较史学研究。

    组卷:3引用:7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简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做些零碎活儿。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嬤嬤,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节选自《百合花》,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刚过门才三天,新媳妇唯一的嫁妆——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舍不得借。但当“我”说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之后,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B.通讯员很年轻,心里闹着别扭,在拿被子时慌张得把衣服都弄破了,新媳妇见后要给他缝上。可见他们在战火洗礼中产生了异性之间美好的情愫。
    C.通讯员肩头被撕挂下的布片,送给“我”的两个馒头,以及“我”发现他肩上步枪筒里多出的一枝野菊花,寥寥几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与立体化。
    D.《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小见大,意象意蕴丰富,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B.“我”对故乡中秋节的回忆,蕴藏着“我”对小同乡的惦念,也有力烘托出了他牺牲的意义——为他人全家团聚、幸福而牺牲,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感人。
    C.在借被子的过程中,作品通过小通讯员与新媳妇的对比,正面衬托小通讯员的淳朴憨厚、天真乐观,使读者和“我”一样,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D.作品的语言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人物的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格外让人心动。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写成“我憎恶起那一轮月亮来了”,从语义上看二者是基本相同的,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文中的“我”是男性还是女性?请根据文本内容判断并结合文本简要探究其独特的效果。

    组卷:5引用:3难度:0.7

三、古代诗文阅读(29分)(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刑部尚书文然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
          鼐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无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基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
    (节选自《清史稿•姚鼐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
    B.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
    C.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
    D.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原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辞迈于方理/深于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1736-1795)。年号是封建时期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用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B.丁未,古代干支纪日。和干支纪年一样,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组合,周而复始。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一词就是干支纪年。
    C.晦,古人将每个月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期间的四种状态称为朔、弦、望、晦。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弦,最后一天叫晦。
    D.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写山路,看似轻描淡写,却写出山高路漫,攀登艰险;写登山路线,顺势插入郦道元的相关记载及古人登山的路线,丰富文章内容。
    B.材料一“苍山负雪”采用拟人手法,作者不说雪覆盖着青黑色的山,却说青黑色的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山以人的情态,用语新颖、传神。
    C.材料一以日观亭为观察点,介绍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的方位,然后写“唐显庆以来”的石刻及“远古刻尽漫失”,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
    D.材料二交代姚鼐曾任山东、湖南乡试考官等,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后借病辞官。姚鼐与欧阳修、曾巩、方苞、刘大櫆均是桐城派代表人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组卷:2引用:4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

  •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添字丑奴儿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露。点滴霖霪,愁损北人[注],不惯起来听。
    【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1)这是一首小令,“添字丑奴儿”是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首句,似询问,似埋怨,直抒胸臆,表达了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意绪。
    B.上阕从视觉入手,写出芭蕉枝干高大、枝叶繁茂舒展的特点,衬托环境幽暗。
    C.下阕笔锋转折,写夜雨打在芭蕉上,声声入耳,使辗转难眠的词人更加愁苦。
    D.全词明白晓畅,借助双声叠韵、重言叠句,形成参差错落、顿挫有致的韵律。
    (3)本词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都写到“雨”的意象,请简要分析意象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组卷:4引用:3难度:0.7

  • 11.湘山学校校友准备向2021级高一新生赠送《乡土中国》一书,请你结合全书内容,以学长身份,向新同学推荐这本书,撰写150字左右的推荐词。

    组卷:7引用:5难度:0.6

四.写作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缕风都是你的亲吻,每条路上都和你重逢。你的远方是我的序章,请相信我会继续奔跑;每阵雨都是你的青春,每条路上都和你重逢,你的梦想握在我手掌,请相信我会做得更好。
    (微电影《重逢》主题曲)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重逢”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抒写你的经历与感受。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组卷:5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