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八中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4/8/7 8:0:9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ㅤㅤ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合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ㅤㅤ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ㅤㅤ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患,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材料二:
    ㅤㅤ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ㅤㅤ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ㅤㅤ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材料三:
    ㅤㅤ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ㅤ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1)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入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30引用:1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兄  弟
    江泽涵
          青山深处有一个篱笆院子,两间茅屋坐北朝南,中央两块菜地,栽着各种蔬菜,左边堆着柴草垛子,最里边角落里有一口石磨,驴子在拉着磨豆。
          右边藤架下,两个中年男人在对饮。木子青夹了块猪头肉到嘴里,慢慢地嚼起来。
          “兄弟,”杨炎小心地唤了一声,“你意下如何?”
          木子青不知道是今天牙齿没劲,还是猪头肉太硬,一直嚼不烂,干脆吞了下去,说:“兄弟,我……我武艺低微,恐怕帮不上你。”
          “兄弟太谦虚了。登州第一高手之名虽不是你的,但你的双刀足以撂倒两个登州第一高手。”
          木子青不说话。杨炎来访的时候,他正在林间练这一路两手刀。夕阳斜射进院子,刀身的光晃得杨炎睁不开眼。木子青端起一碗酒,一饮而尽。
          杨炎说:“兄弟,你就帮我这一次。”他竖直了食指。
          “兄弟,你别为难我。”木子青第二碗酒一口吞下。
          “兄弟,我的前程可就全捏在兄弟手上了。我知道兄弟不贪名,不图利,权当帮我,就只这一次,怎样?”
          木子青冷冷凝视着杨炎,寒芒忽闪忽隐,说:“庞太师许了你什么好处?”
          “我如果能请到地方高手,保护程远安全抵达开封,庞太师就保我做新任登州知府。”
          “程远那个狗官任登州知府,仗着个太师舅舅、贵妃表妹,无恶不作,这回竟敢私吞灾银,他押到开封一样人头落地。”
          “有庞太师和庞贵妃在,程远怕没那么容易会死。也正因此,庞太师才担心在押解途中会被江湖中人劫杀。”
          木子青想了想,说:“兄弟不要忘了,开封还有个包拯!”
          杨炎说:“他到开封后的死活就与我无关了。但听庞太师的意思,如果他这期间不能恳求皇上法外开恩,很有可能会在半道上救下程远。兄弟只需暗中保他不死,不会累及你名声的。”
          “兄弟错了,我这儿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木子青指了指自己的心窝子。“其实我一介山野莽夫,哪有什么声名可说,但我的双刀从未伸向过正义之士,更不会去袒护那等奸恶之徒。”他一顿,又说,“如果没有王法,我的刀会去砍了他的狗头。”
          ①天际微风起,一阵紧接一阵,悄悄然地进入了山林。
          “兄弟也知道,我为官二十几年,可以说是两袖清风,造福一方。但也因为过于刚正,一直得不到机会提拔。我虽有心要上升,可依然心系百姓啊,官越大,越能为百姓办好事啊。”
          木子青喉咙发哽,准备再烫一壶酒。
          “咱们相交有三十多年了吧,这一路来相互扶持,兄弟也曾多次救我和家人的性命,我们是生死之交。兄弟就不能再帮我这一次吗?”
          “咱们少年时候,一同拜在风灵寺长老门下,读书,练武,门第虽悬殊,但性情十分投缘,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
          木子青咽下一碗酒,闷哼一声。他回忆起往事,历历在目,拿着空碗的手隐隐打战:“我双亲病逝那年,可怜家境贫寒,全赖兄弟出钱出力,二老才得以厚葬。你入仕不久,我误中奸计,身陷囹圄,是你拼着乌纱和性命,为我四处奔走,才替我洗清一身冤屈。小儿投身从戎,报效国家,也多亏了你引路。还有,太多了,太多了。”
          杨炎摆摆手,说:“跟兄弟相交,我从未图过你报答,只是这一回很可能是我从政生涯的最后一个机会啊。”
          “当年拜在师父门下的弟子中,不乏名门高官的子弟,兄弟为何独独与我相交密切?”
          “因为兄弟务实、忠厚,又守信义。”杨炎长叹了一声,“可能是我在官场待得久了吧。”
          “那兄弟想必也记得我们下山时,师父再三告诫的莲出淤泥说了?”
          “做人适时变通一下,又有何妨?”杨炎又叹一声,“我也不为难兄弟了。”说完,悻悻地走了。
          山野的风吹得更狂了。杨炎垂胸的长须都打结了。
          木子青咕咚咕咚又喝了一碗酒:“兄弟请留步,你对我的深情厚谊,我应该报答!”一时间豪情万丈。
          杨炎喜出望外,倏地返身,两道寒光在他脸庞上一闪而过,惊愕得狰狞了脸:“啊,兄弟!”
          藤架下,两条膀子应声落地,手中还紧握着大刀。
          “兄弟啊——”②山林风吹得草木沙沙作响。
          一个月后,皇帝接到六十多位地方官的联名上奏,一致奏请处斩程远,其中有杨炎。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木子青对杨炎的请求,始以“武功低微”为由婉拒,后直接质问杨炎跟庞太师之间的某种交易。
    B.杨炎在木子青面前声称,救程远是想通过庞太师提拔自己,多为百姓做好事,其实他另有目的。
    C.面临兄弟之情要出现裂痕,木子青回忆起自己和杨炎互相全力帮助的历历往事,不由感慨万千。
    D.在杨炎求助无望转身离去之际,木子青毅然决然地自残双臂,以极端方式宣告兄弟关系的终结。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篱笆院、茅草屋、菜地、石磨等,为木子青的出场提供了场景,暗示木子青的身份。
    B.小说多次写到木子青喝酒的情景,既表现了木子青的复杂心情,又推动了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C.小说没有过多的叙述性语言,而是主要通过人物对话交代故事的起因和人物诉求,现场感极强。
    D.小说最后一段不是结局而是尾声,含蓄地交代了杨炎在追求官位和惩治恶官中做出了正确抉择。
    (3)请分析小说中两处山风描写的作用。
    (4)小说中的木子青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组卷:7引用:7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智力测验于1904年编制。最早的智力测验更像是一场针对儿童的脑力营养体检,鉴别出“营养”不良的儿童,然后给予他们特别关注和额外帮助。说到智力,①       。“智商”最初于1911年前后提出,英文简称“IQ”,其公式是:IQ=(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看到这,有人或许已经意识到,智商只是一个测验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智力。
          科学家们已经一致同意,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它不跟我们想象中那样,达到某一水平之后,②       。由于智力的生理基础——大脑不断地发展变化,所以智力也随之产生变化。再者,③       。有科学家把人类的智力分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晶体智力是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语言,它会因我们不断地学习获得提高,在我们65岁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如果此时我们仍在学习,那么其下降将会获得较大地延缓。流体智力是解决新异问题的能力,在自然情况下会在我们25岁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然而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不仅可以延缓这种智力的衰减,甚至还有可能把它进一步提高,直至中年时期。
    (1)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毕业二十年后再相聚,我们俩说这说那,聊了整整一个晚上。
    B.陈辰一会唱歌儿,一会跳舞儿,哄了半天,孩子这才不哭了。
    C.老李说话这快,跟开机关枪似的,我们大部分时间只有听的份儿。
    D.有些人勾连外部势力作乱,挟洋谋独,这是所有中华儿女不能接受的。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ㅤㅤ“有意思”指有趣味、有情趣,不单调、不枯燥。“有意义”指有思想、有道理、有价值。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二者的比较或争论。
    ㅤㅤ妈妈对看动画片的儿子说,别看《熊出没》了,有什么意义?儿子说,有意思呀。
    ㅤㅤ谈到今后的职业,有人说,今后要搞科研,因为“有意义”,有人却说“没意思”。
    ㅤㅤ有人说,“有意思”关注的是过程,“有意义”关注的是结果。
    ㅤㅤ有人说,“有意思”讲究外在的形式,“有意义”更注重实际的内涵。
    ㅤㅤ……
    ㅤㅤ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有意思”和“有意义”的区别和联系到底是什么?它们真的是非黑即白、互相排斥的吗?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ㅤㅤ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1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