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龙门高级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重要回信中,强调坚持守正创新。“正”字的五笔,恰可以概括我们今天要遵循、传承、弘扬京剧的五个维度——“根、脉、事、形、命”。
    “根”是指京剧对价值观的表达。价值观的最高境界是国家观,家国情怀是京剧永恒的主题,今年北京京剧院举办纪念“马派”系列演出大获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传承经典。而这些经典剧目、经典人物,如《赵氏孤儿》中程婴的忧国舍子,《十老安刘》中蒯彻的匡汉舌辩,《春秋笔》中张恩的舍身赴死,无不带有深切的家国情怀,深深感染着观众。
    “脉”是指京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高等级的艺术审美的观念、特点、规律,是京剧对美的延绵继续,和对美的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京剧流派众多,风格迥异,但所有流派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性,那就是对美的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所有京剧流派的创始人,无不做到了这些,因之才能够开宗立派。
          所谓正确理解,就是演员对“事”即京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正确分析、理解;所谓准确表达,就是演员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对“形”即京剧艺术美的特点、美的规律的遵循、体现,如果还能继续做到升华、创造,形成新的特点、风格,那就可以称之为一代宗师巨匠了,演员艺术造诣的高低,就是在对“事”的正确理解和对“形”的准确表达的前提下,对美的把握以及对美的创造的水平能力。
          通俗地说,京剧观众看戏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过瘾”。而所谓“过瘾”,实质就是观众对演员表演(如唱腔、念白、身段、舞蹈、武打等)中所体现的美、创造的美的强烈需求。观众评价演员演得好与不好,其实就是对美的理解,美的表达的高下之判。其中,既有演员自身表演水平的因素,也有观众自身认识水平的原因。高水平的演员自然可以去引导观众,而高水平的观众甚至可以去启发演员。作为高明的演员,自己心中一定要植根美、明白美,才能在台上阐释美、表达美。
          京剧薪火相传、生命不息的重要原因,就是演员、观众始终在寻美。演员、观众这种寻美的交互关系,形成了京剧强大的生命力,也造成京剧除承载着“教化人生”使命外,还具备美育功能。
          美育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有“六艺”之说,其中之一就是“乐”。孔子指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并且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与“艺”,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今天的美育。早在孔子时期,已把“乐”“艺”提升到与“道德”“诗礼”相同的地位,强调美育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
    (摘自2021年11月07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巩固和加强社会主流审美,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形成了气韵美、意象美、意境美的文化遗产。历史上许多哲学先贤、文学巨擘同时也是美学大家,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美学思想。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灿烂光辉的传统文化艺术,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审美文化资源。因此,修正畸形的审美观,加强和巩固社会主流审美,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水平,应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给养,不仅追求形式美、外在美,更要追求内涵美、内在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无不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体现。以古诗词为例,清晨可以是“日出雾露徐,青松如骨沐”,傍晚可以是“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夜晚可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词的韵律美、哲理美、凝练美、画面美千百年来散发着无穷的魅力,默默地进行着美的传递。由审美的视角打开传统文化之门,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古谚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蕴涵着对真善人格的向往,追求美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的过程。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脱离“真善”来谈美,那是因为脱离“真善”谈美会使美变成空洞的形式。一味追求表面美、形式美、外表美,会造成名不副实、徒有虚表,会陷入浅薄、肤浅,掉入庸俗甚至低俗、恶俗。
    (摘自2021年11月10日《光明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脉、事、形、命”就是我们今天要遵循,传承、弘扬京剧的五个维度,这可以用“正”字的五笔来概括。
    B.演员、观众寻美的交互关系,形成了京剧强大的生命力,也造成京剧除承载着“教化人生”使命外,还具备美育功能。
    C.清晨可以是“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傍晚可以是“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夜晚可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说明了中华古诗词可以传递美。
    D.让“京剧姓京”,意思是要守护好、发挥好京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京剧院举办纪念“马派”系列演出大获成功,传承经典是根本原因。
    B.京剧薪火相传、生命不息的重要原因,就是演员始终在寻美。
    C.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都生动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
    D.如果京剧演员对美有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那就可以成为一代宗师。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供丰富的审美给养”观点的一项是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世人常用曹植《洛神赋》中的一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B.京剧经典剧目《赵氏孤儿》中程婴忧国舍子,《十老安刘》中蒯彻匡汉舌辩,这些经典情节无不带有深切的家国情怀。
    C.李白,人称“谪仙人”。他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D.孔子指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并且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请以京剧为例,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审美给养的原因。

    组卷:4引用:1难度:0.1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一个渔佬儿
    李杭育
          这两年,因为葛川江里打不到鱼,小柴村的渔佬儿全都转业了,只剩下福奎一个。
          太阳落山的当儿,福奎想起该去收一趟滚钓了。收钓归来,他拎着刚钓上来的一条鲥鱼和一堆小鲳条子走上了东溪的堤坡。
          福奎的船棚搭在堤岸下一条小水沟上,远远望去像座坟墓。福奎的船棚是茅草苫的。他穷得恐怕死后也住不上考究的屋子,只配缩在草窝里升天。
          堤坡上,福奎碰上了村里的阿七。寡居多年后,阿七准备嫁给对江的官法。
    “我走了,公社味精厂就缺一个打杂的。我跟队长说了,他答应让你顶我的缺,只要你自己再找大贵求个情,这事情就成了。到厂里做,生活轻松,又有固定收入,比在这连根毛儿都不见的江里打鱼牢靠多了。福奎!人老了,总得有个靠头。”
          大贵是社管会委员,也是福奎的表外甥。
          福奎不言语。他加快步子回家收拾鲥鱼。鲥鱼最好清蒸,光搁几片葱叶就成。
          福奎坐在水缸旁的一块大橡树桩上,剖开鱼腹,挖出肚肠……
          外边忽然响起手扶拖拉机的突突声,越来越近,最后在他家门外停住了。
          来者是大贵,他的表外甥,一进门便像个大喇叭似地哇啦起来:“好哇,二舅,听阿七说你今日钓上一条鲥鱼。我那塘子里养不活鲥鱼。今日借你的光,来尝尝。”
    “鱼蒸上了么?”大贵坐到床上,朝灶间那边使劲抽了抽鼻子。
    “不急……先做饭。”福奎咕噜了一句,走进灶间,呆呆地盯着那条搁在大盘子里的鲥鱼。
          他不是小气鬼,换作任何一个村里乡亲来跟他分享今日的口福,他都乐意,而偏偏对大贵,他一百个不情愿。
          不过渔家从没有轰客人出门的道理。福奎揭开锅盖,为难地瞅着那条上面撒着些葱叶的鲥鱼。
          一只黑猫跳上锅台,战战兢兢地凑近鱼碗。
    “啥!你也想尝鲜?”他抓起老猫,想从窗口把它扔出去;可转念一想,反倒把鱼扔给了它。
          今日能帮他打发走大贵的,看来只有这畜生了。这倒也爽快!他宁肯自己也不尝。
          黑猫大口大口地撕咬着鲥鱼。
          他走进隔壁屋里。大贵问道:“鱼蒸上了吧,二舅?”
    “叫猫叼去了。”
    “啥?”大贵像个爆仗似地蹦了起来,忽地冲进灶间,差点踩着饕餮而食的老猫。
    “哎呀呀,该死的畜生!”他刚抬腿,那猫便倏地溜了,那鱼都被它撕烂了。
          无论如何,鱼是吃不成了。大贵没精打采地跟福奎闲扯了几句,败兴地走了。
          福奎望着大贵的手扶拖拉机蹦蹦跳跳地开上了大桥,快活得哼起小曲儿来。不过他哼得不成调儿,倒更像哞哞的牛叫。
          晚上九点多钟,他晃过神来。今晚还得去江里收一趟滚钓。匆匆吃下凉饭,提着马灯出了家门。
    从家往江边去,要经过阿七的小屋。尽管夜里很黑,她还是老远便认出了他的像头公牛的身影。
    “大贵他没去你家?”她问。
    “嘻嘻……去是去了,没尝着!”
          阿七疑惑地盯着福奎这副孩子气的兴奋的面孔,听他有声有色地说完刚才怎么捉弄大贵的详情细节。
    “你真糊涂!”她正要开口大骂,忽又心里一软,可怜起他来。她今天是存心安排大贵去福奎那儿“尝鲜”的,为的是让福奎借此机会跟大贵提提去味精厂顶她缺的事。
    “福奎,”她还抱着一线希望问道,“你跟大贵提过顶缺的事情吧?”
    “提个啥!我可不想到工厂去受罪。”福奎没把她的好心当回事儿,“照着钟点上班下班,螺蛳壳里做道场,哪比得上打鱼自由自在?那憋气生活我做得来么?”
          他说的是实话。葛川江上打鱼,老大的天地,自由自在,他从十四五岁起就干这门营生了。
          叫一个老头改变他几十年的生活方式,他一定很不情愿。对这生活,他习惯了,习惯得仿佛他天生就是个渔佬儿,在娘肚子里就学会撒网、放钓了。
          阿七是个明白人,知道让一条狗去啃草或者让一头牛改吃荤腥,都是徒劳的。她眼巴巴地望着福奎朝江边走去,去碰他的运气……
          他来到江边,点起马灯,把小船划出了船棚。岸上那片草虫咕咕的叫声越来越远,渐渐被扑通扑通的水声盖住了。这声音是一群小鸡毛鱼搅起来的,它们团团围着小船,跟随着他的灯光,一同往江心游去,仿佛虾兵蟹将簇拥着龙王。每天夜里,他要是照准它们撒一网的话,他如今的日子不会弄得这么寒酸。城里人嘴馋,鱼苗苗也照样买了吃。哪怕他每天只撒一网,他也能挣些钱的。可是他绝对不肯撒网捕小鱼。他想得很美:既然他是这条江上的最后一个渔佬儿,那么,江里的鱼就全都是他的,他要等这些鱼长大了再捕。到那时候,从前的运道就会再来,从前的日子还会……
          他划到了江心,顺着滚钓划了个来回。整串滚钓上一无所有。那些浮标全都懒洋洋地漂在水面上,一动不动。
          福奎也懒洋洋地躺下身来,乱蓬蓬的脑袋枕着船尾的坐板,一双光着的大脚插进船头的板空里。他想,要是死的时候也能这么安安稳稳地躺着,那就好了。他情愿死在船上,死在这条像个娇媚的女子似迷住了他的大江里。死在岸上,他会很丢脸的,因为他不能像别的死鬼那样住进那种开着窗户让死鬼透气的小屋子;他会被埋到地底下去,埋他的人会用铁锹把坟堆上的土拍得很结实,叫他透不上气来。而死在江里,他没啥可抱屈的了。
          那群小鱼依然尾随着他的小船,好像还越聚越多了。
          福奎搬过那只甏子,一把把地往江里撒着蚯蚓……
          从前,“喂鱼”这个词是渔佬儿的耻辱。不过,从前的好多规矩眼下都不管用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七准备离开家乡,嫁给对江的官法,想让福奎顶替自己在味精厂的工作,福奎听后不言语,体现了福奎内心的矜持与自傲。
    B.在对待大贵的态度上,福奎没有现代人的圆滑,又不愿意坏了渔家不轰客人出门的老规矩,这实际上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在起作用。
    C.在大贵沮丧地走后,福奎“快活得哼起小曲儿来”“哼得不成调儿,倒更像哞哞的牛叫”,这体现了福奎巧妙骗走大贵后的开心。
    D.福奎渴望死在船上、死在江里,不仅因为从十四岁就开始出没于江中打渔,更因为他“仿佛天生就是个渔佬儿”,在江里灵魂才能安息。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精当的选材、精雕细刻的工笔描绘和对葛川江风土人情的描绘,塑造了福奎这个最后一个渔佬儿的形象。
    B.小说开头福奎在“太阳落山的当儿”去江上,小说结尾福奎又在昏暗的灯光中荡舟江中,开头结尾环境类似,形成照应。
    C.福奎、鲥鱼、滚钓,这些人、物都可能是葛川江的最后一个,选择这些人、物使小说具有怀恋、凄凉的审美特征。
    D.小说结尾写福奎在江面上独自躺在小船里,一群鱼围着他。渺小的人与博大自然的对比,造成一种孤独感与苍凉感。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福奎的人物形象。
    (4)小说标题“最后一个渔佬儿”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43引用:7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ㅤㅤ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有研究人员分析,(  )。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雪衣藻,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
    ㅤㅤ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B.雪变色是因为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
    C.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D.雪衣藻这种微型藻类大量繁殖引起了雪变色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组卷:377引用:3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ㅤㅤ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ㅤㅤ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ㅤㅤ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46引用:20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