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基础默写(20分,一空一分)

  • 1.(1)熊咆龙吟殷岩泉,
     
    。(《
     
    》)
    (2)诵明月之诗,
     
    。(《赤壁赋》)
    (3)《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怨。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过秦论》)
    (5)故木受绳则直,
     
    。(《劝学》)
    (6)
     
    ,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
    (8)《师说》中表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
     
     
    。”
    (9)在《论语.泰伯》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和“
     
    。”
    (10)《论语•里仁》中孔子用“
     
     
    ”两句来概括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11)人们常说“学无止境”。《劝学》中“
     
    ”印证了这一说法。
    (12)《兰亭集序》中,交代集会目的的句子是:“
     
    ”,直接表明作者参加集会是的心情的句子是:“
     
    ”。

    组卷:5引用:1难度:0.9

二、现代文(一)(14分)

  •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
    南帆
          ①通常的观念之中,谎言不道德。然而,文学话语允许虚构——一个巨大的特权。这首先表明,文学话语并未承诺人们即将读到的是一份真实的记录,譬如新闻报道或者历史档案文献。按照流行的观点,文学是想象飞翔。作家的叙事如同魔术家开始挥舞手杖:空荡荡的舞台上,几个人物突如其来地出现,一场战争已经打响……然而,这些想象有什么意义?
          ②这些想象即是一种意义生产。意义生产是相对于物质生产而言的。如同置身于楼宇、街道、商店、交通工具等组成的物质空间,人们同时置身于种种观念组成的意义空间。如果没有民族、国家、信仰,或者正义、高尚、卑劣、丑恶等观念,人们便缺乏安放精神的栖居之所。意义空间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善、恶、尊、卑、绝对、相对等种种抽象的观念之外,更多的意义与物质交织为一体。从食品、服装、居室、汽车到珠宝、书籍、手表、计算机,林林总总的物质不是赤裸裸地摆放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是充满意义附加值。珠宝显示富贵,书籍代表儒雅,名牌服装意味着不凡的身份,巍峨的宫殿象征庄严的气派,春暖花开的寓义是生机勃勃,白雪皑皑解释为冰清玉洁……总之,物质同时包含了意义;许多时候,后者更为重要。日常的生存条件满足之后,更高的追求时常指向意义空间的升级——服饰的风格、办公室陈设、定居城市的某个社区,哪一件事情与意义空间无关?物质本身无嗔无喜,物质拥有的意义是被赋予的。如果说宽敞的寓所、豪华的轿车显示的意义显而易见,那么一方古砚、一款明清家具或者池塘里的枯荷隐含的意义,不得不追溯遥远而曲折的文化渊源。
          ③文学话语的工作显然是意义生产——作家的物质生产仅仅是将文字符号书写于纸张之上。这些文字符号不是如实地再现什么,而是显现某些情节或者某种景象隐含了哪些特殊的意义。特殊的意义往往无法完整地寄寓于真实的原型,这是作家开始虚构的理由。如果英雄对于凡俗世界真的意义重大,作家必须想方设法利用文字符号构造一个。虚构同时屏蔽了另一些无助于意义生产的物质性细节。曹雪芹虚构了《红楼梦》的大观园,不关注贾宝玉的脉搏与血压、林黛玉的肝功能,使形象的意义聚焦于封建仕途经济的叛逆者。事实上,所有的文学意象无不构成意义生产,无论是陶渊明的桃花源、李白的天姥山、杜甫的黄鹂与白鹭还是苏东坡的赤壁与月亮。
          ④每一个人的活动半径十分有限,许多人从未遇到那些有趣的人物和事件,也无法意识到天地万物包含如此之多的内涵。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从事意义生产的作家。尽管身边的物质世界依然如故,但是,作家热衷于以虚构的方式重组身边的意义空间。这是文学话语对于活动半径的拓展,“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世界无限开阔同时又趣味横生。
          ⑤文学批评是对于文学形象的解读与阐释。贾宝玉、林黛玉的意义并未事先颁布,作家只是交出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形象。许多时候,文学形象的意义是由文学批评解读出来的。批评家的反复论述逐渐使文学形象的意义凝聚起来,甚至成为公论。但是,某些文学形象如同贮量丰富的矿藏,以至于文学批评的阐释持久不衰。迄今为止,《红楼梦》的文学批评已经汗牛充栋。西方文学之中,莎士比亚显现出巨大的吸引力,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如此之多,以至于坊间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之说。
          ⑥当然,持续的文学批评包含了许多争讼,一些批评家对于文学形象的解读产生了分歧。堂吉诃德是一个愚蠢的主观主义者,还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士?两种观点相持不下。也许还会产生第三种观点。反复的争讼涉及多种原因:相异的视野,话语权,依据各种理论形成的批评学派,接受美学与读者中心的观念,现代阐释学似乎无法许诺一个终极性的结论,如此等等。
          ⑦其实,文学批评可以视为意义再生产。文学形象的意义不是一锤定音,而是持续地繁衍、成长、丰富、充实;后继的解读与阐释可能是共识的延伸,也可能是反驳与辩难。这时,文学形象的解读带来了再解读——前者成为意义生产的催化剂。从文学形象到解读与再解读的持续循环,意义再生产绵延不断。如同社会对于物质生产的旺盛需求,精神领域的敞开是意义再生产的必要前提。
    (有删改)(1)第①段“挥舞手杖”在文中的含义是
     

    (2)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说的“意义生产”的一项是
     

    A.毕业时为即将分别的同学写首诗。
    B.文艺汇演中激情澎湃地演奏乐曲。
    C.母亲节时为母亲献上一支康乃馨。
    D.作家以故乡为原型创作文学作品。
    (3)依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的见识和精神世界因作品的意义空间而得以拓展。
    B.批评家的反复论述会让薛宝钗形象凝聚起来成为公论。
    C.对堂吉诃德的解读产生分歧可能是因为解读角度不同。
    D.对文学作品的不断阐释并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达成一致。
    (4)从课文《阿Q正传(节选)》中选取一例,阐释你对第③段划线句的理解。
    (5)请结合本文观点对以下两则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一: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材料二:“一个怀抱着大观园青春挽歌梦想的宝玉,将要走向哪里,才是《红楼梦》真正的结局,我们每个人给他设定的结局,我相信都会不一样。”(选自《蒋勋说红楼》)

    组卷:14引用:3难度:0.5

六、文言文(二)(11分)

  •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容春堂记
     (明)归有光
          ①兵溪先生为令清漳之上,与监郡者不合,例得移官,即拂衣以归。占园田于县之西小虞浦,去县治二里所。盖自太湖东,吴淞江蜿蜒入海,江之南北,散为诸浦如百足,而小虞浦最近县,乘舟往来,一日可数十回。园有堂,启北牖,□马鞍山如在檐际。间植四时之花木,而户外清水绿畴如画,故先生名其堂曰容春。其谓春于天地之间,虽阴山雪岭,幽崖寒谷,无所不之,而独若此堂可以容之者。诚以四时之景物,山水之名胜,必于宽闲寂寞之地;而金马玉堂,紫扉黄阁,不能兼而有也
          ②昔孔子与其门人,讲道于沂水之滨。当春之时,相与鼓瑟而歌,悠然自适。天下之乐,无以易于此矣。夫子使二三子言志,乃皆舍目前之近,而驰心于冠冕佩玉之间。曾点独能当此时而道此景,故夫子喟然叹之。盖以春者众人之所同,而能知之者惟点也。
          ③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渊明可以语此矣。先生属余为堂记,因遂书之。
          ④余之曾大父,与兵溪之考思南公,成化甲午,同举于乡。是岁,王文恪公为举首。而曾大父终城武令,思南公至郡太守。余与兵溪同年生,而兵溪先举于乡者九年。庚戌岁,同试南宫。兵溪就官广平,甫三载,已倦游,而余至今犹系六馆之籍。故为此记,非独以两家世契,与兵溪相知之厚,而于人生出处之际,盖有感云。
    [注]①曾点(生卒年不详),字皙,又称曾皙,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学生。②指设馆授徒,靠教书吃饭。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且
    B.然
    C.盖
    D.则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①段画线句写法特点的一项是
     

    A.整散相间
    B.铺陈排比
    C.对比衬托
    D.叙议结合
    (3)分析第②段引述孔夫子故事的作用。
    (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组卷:22引用:2难度:0.5

七、作文(70分)

  • 7.生活中,人们总在努力创设各种“连接”,而有人认为保持一定的“间隔”更为重要。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800字作文,谈谈你的思考。

    组卷:5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