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最近40多年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时期美学研究的审美自律论阶段,这一时期的美学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是美与艺术的本质问题;第二阶段是新世纪美学研究的文化他律论阶段,这一时期美学研究积极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主动回应大众文化的欲求,重点强调美学研究的分散化与区域性特点;第三阶段或者说新时代中国美学的发展一定要突破“泛美学”倾向,应该从审美研究和文化研究发展到跨文化研究。
          美学与文化的结合形成文化美学,其主要表现是立足于各自民族文化的立场,质疑西方美学的普遍有效性,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反对对美学做出统一规定,如提出东方美学、中国美学、日本美学、印度美学等。
          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是对文化美学的超越,是对美学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它体现出一种将美学的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综合研究的体征,既不放弃美学自身固有的老问题,又不拒绝回答文化研究提出的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美学到文化美学再到跨文化美学是美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从美学发展的角度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换言之,跨文化艺术美学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几十年来,以大众文化为主要研究旨趣的文化研究对美学研究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前的美学研究一直努力在对这种冲击和挑战进行积极回应,以此深度介入当代审美实践出现的全新的文化问题,及时总结新媒体艺术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跨文化艺术门类。在此背景下,跨文化艺术美学正是对文化研究的积极回应,将随着新媒体出现的新型艺术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是对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古今中外”问题。“古今”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中外”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空间维度。长期以来,美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是叠加的,由此出现了“中为古”(即把中国等同于古代)、“西为今”(把西方等同于现代)的中西二元论模式。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首先要分割时间与空间两种维度的叠加,复原“中外”与“古今”各自的原初含义,实现美学研究跨越中外与跨越古今的平等交流与对话。
          跨文化艺术美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跨文化艺术的美学研究;第二是艺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跨文化艺术,作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的艺术,包括跨文化艺术创造、跨文化艺术作品、跨文化艺术欣赏和批评等。跨文化艺术创作,是从作者层面对跨文化艺术的界定,例如一位作者处于异文化环境中并受到异文化影响而进行的艺术创作,或者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作者共同完成一件艺术作品,这都属于跨文化艺术创作。跨文化艺术作品是指作品中吸收了异文化的因素,或者借鉴了异文化的艺术技法而创作的艺术作品,或者是对异民族艺术作品的再创作。对跨文化艺术创造,跨文化艺术作品和跨文化艺术欣赏和批评进行美学研究显然属于跨文化艺术美学的题中之义。
          跨文化艺术美学,无论是跨文化艺术的美学研究,还是艺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都是新课题,需要付出许多艰辛和努力,也需要许多同行的共同协作。跨文化艺术美学因其对美学研究.的新发现与新思考,必将成为当代中国关学研究的发展新趋向。
    (摘编自李庆本《跨文化艺术美学:当代中国美学发展新趋向》)      材料二:
          从20世纪初期到中期,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都借助西方古典美学思想来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结合,做出中西美学融合与对比的解释,构建出中西跨文化美学的初步形态。但20世纪中期开始到21世纪,随着语言、媒介等因素对具体艺术形式的介入,中西跨文化艺术美学难度更高也更复杂。
          通过分析当今跨文化艺术美学中语言符号、审美意识形态、文化习性三个难点,来寻找克服三种跨文化美学阻碍的可能性。首先,对语言符号在艺术形式中难以转化、难以传达深度美学思想的问题,图像转化和图像研究可以是一条路径。就最能体现中国戏剧美学的戏曲艺术而言,突破戏曲是一种视听艺术综合体的观念,在跨文化过程中先将语言符号功能弱化,通过图像符号建立文化视觉符号,再通过文化视觉符号建立一种民族艺术符号象征,从而最终进入到完整的戏曲艺术中,让西方通过戏曲了解中国艺术美学。第二,在审美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传播与交流的屏障时,灵活运用艺术作品的商品功能,适当巧妙地避免审美意识形态冲突的尴尬境遇。第三,在艺术跨文化中因文化习性陌生化而影响到审美方式,用分离式的经验审美来替代介入式的经验审美,甚至用想象来替代经验,是避免艺术作品跨文化因文化习性陌生化的方式之一。
          当然,以上这三种方案也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跨文化艺术美学构建中的问题,无法做到彻底地消除跨文化艺术美学构建中的障碍,如果要做到中西跨文化艺术美学的平等,更需要使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兴趣,做到自觉融合。所以需要挖掘艺术在跨文化进程中的难点,有利于进一步解决跨文化的问题,进而促使西方从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两方面理解中华美学精神,去实现跨文化艺术美学的中西文化平等跨越。
    (摘编自李一帅《构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难点思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美学由美学与文化结合而成,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反对对美学做出统一规定。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是对美学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
    B.跨文化艺术美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面对新课题,我们需要付出许多艰辛和努力,也需要许多同行的共同协作。
    C.中西二元论模式的出现,是由于长期以来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领域,把“古今中外”问题,即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作为主要内容。
    D.跨文化艺术创作,是从作者层面对跨文化艺术的界定,这种作品吸收了异文化的因素,或者借鉴了异文化、异民族艺术作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中国美学的发展任务应该是拓宽研究领域,积极回应新时代民众对于跨文化艺术美学的诉求。
    B.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是对文化美学的超越,由此看来,其特征是不放弃美学自身固有的老问题。
    C.在以大众文化为主要研究旨趣的文化研究对美学研究进行冲击的背景下,跨文化艺术美学将随着新媒体出现的新型艺术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
    D.正是因为需要挖掘艺术在跨文化进程中的难点,所以要使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兴趣,做到自觉融合。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支持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是
     

    A.作家莫言认为应该利用文学作品普及到对全人类以及世界各个国家的描写,文学作品应该立足于作家的本土,甚至超越本土。
    B.《中国梵高》讲述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农民画工赵小勇、周永久,多年来以复制西方经典油画谋生。
    C.作家余华曾经多次表明,是川端康成与卡夫卡构成了他对文学的认识,他的叙述得益于川端康成,而奇情异想则要感谢卡夫卡。
    D.加拿大艺术家佩尔蒂埃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她最大的灵感来源。
    (4)材料一围绕“跨文化艺术美学”的论述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如何解决跨文化艺术美学构建中产生的问题。

    组卷:8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然而也给那跷石板的声音惊醒了。他睁开眼,向纸糊窗外望出去,天还没有亮。夜来想过的事情,又来打搅他,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但还没有能够竖直的时候,便是一阵咳嗽,喘了些时,才把身子坐正了,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纸糊窗的破洞里吹进一阵初秋的凉风。渊明打了个呵欠,脑子昏昏沉沉的,他从被窝洞里伸出手来,在靠床的书桌抽屉里,摸出一本书。渊明摸出打火石,猛地记起了灯盏盘里已经没有了菜油。他合上书,闭着眼睛。这本书是慧远亲自抄来送他的,抄得非常整齐、洁净、正和慧远的为人一样,可是现在,这个善良高洁、一世清修的和尚早已从尘世超脱,涅槃了,只有那些争名夺利的东西不会死,做到了相国,封了王,还想……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帐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
          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风吹动宅边的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
          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
          猛的。
    “刘寄奴不会已经做皇帝了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
    “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有什么吩咐呢?他挖空肚皮想了一回,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阿舒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可渊明又叫住他。
    “早稻每亩能收多少,计算了没有?”
    “还有十几箩潮谷没有扬晒,依眼前估计,大约有三袋零。”
          渊明不作声,阿舒接着说:“去年半粒都没有哩,年成的确还不错!”
          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乐天安贫”的庭训,再也不能弥补他心上的罅隙——被穷困灰暗的生活所蛀蚀的罅隙。
    “高粱和糯米怎么样?”
    “都很好!”阿舒回答,“高粱生得很多,珍珠米也不坏,糯稻的梗子已经没上膝盖。”
          酒香从渊明的脑子里一直转到鼻子里来,他咽了口唾沫,一丝寂寞的微笑浮上面部。
    “年成的确还不错,只是……”阿舒喃喃地自语着。
    “什么?”
    “只是,听说又要加粮税。”
    “加粮税,谁说的?可是京城里有什么消息来?”
    “大概是京城里有消息吧,镇上的人们都这么说,加二成!”
    “他们还说些什么?”渊明的面上充满疑怪和忧虑,唾沫溅在花白的胡髭上,在太阳下亮晶晶地发着光,他要知道京城里还有什么消息传了来。
    “大清早碰见阿仲从镇上回来,他就告诉我这一句。”
          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初秋的中午静得像盛夏。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
          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忧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身边放着一只竹箧,他好像在整理什么,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仿佛病酒的样子,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
          窗外的月光晶莹地照着,院子里像是洒了水。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
    “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
    “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
    “唉!唉!”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
    “不要胡说。”渊明厉声喝道。
          阿宣吃了一惊。
    “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他悲愤,愧悔。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
          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盏盘里已经没有了菜油”“他……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等语句反映了陶渊明饱受清贫之苦的生存状况。
    B.“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这句话表明当陶渊明听到朝廷要加税时,内心的沉重和压抑。
    C.“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夜色已深,而陶宅却还亮着灯,说明陶渊明忧心国家社稷,难以入眠。
    D.“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你的还要像”,陶渊明的孩子们互指对方像父亲,表明他们都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在言行中模仿父亲。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开头部分这句话似突兀而实合理,直接表达陶渊明的担忧,后文即以他的忧虑为线索,展开叙事,前后联系紧密。
    C.“风吹动宅边的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此句在文中起到了以哀景写哀情的作用,通过描写风吹枯叶,写出了陶渊明内心的忧愁。
    D.文章以晓风杨柳之景开篇、结篇,开篇以“划”字写柳条摇曳的动景,暗写晓风吹拂,结尾以“萧萧”一词描摹了柳条随风摇动的声音。
    (3)对于刘寄奴篡位,从消息不明到确定,陶渊明都做出了哪些反应?请简要分析。
    (4)在《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归去来兮辞》等诗文中,陶渊明展示出来的形象与本文中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组卷:12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多则,一万五千余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②
     
    。《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读《论语》一年,与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试证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往上走还是往下走,结果不一样;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
          现在的孩子,甚至读到博士、博士后了,工作了,还是心智不成熟。③
     
    :一是正确认识自己;二是正确认识他人和环境;三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规矩,同时温良恭俭让。
    (1)下列句子中的“规矩”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规矩”,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七回:“亲友知道,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规矩都没有?”
    B.《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如今我拿待上司的规矩待他,他还心上不高兴。”
    C.《荀子•儒效》:“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
    D.《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靠右的一间正屋住着屋主罗斯托玛乞维列,一个规规矩矩的市民。”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39引用:17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第二境界则是守得住,耐得住寂寞坚持着。唯有这样,才能够走到第三个境界,得到你想要的事物。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3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