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福建省南平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文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丑”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19世纪50年代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这方面最早的也是最有名的代表作。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中,“丑”常常占据主角的地位。与这种情况相对应,美学家对“丑”作为一个审美范畴也越来越重视。
丑感是广义的美感(审美经验、审美感受)的一种。历史上很多美学家认为丑感主要是一种痛感。例如施莱格尔对丑下的定义(这是丑的最早的定义)是“恶的令人不愉快的表现”。谷鲁斯也说,丑感就是高级感官感到不快。
但是,仅仅不快还不足以囊括丑感的全部。丑感不像美感(优美感)那样是一种单一纯粹的感觉,而是一种包含多种内容的复合体验。李斯托威尔说丑感是“一种混合的感情,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一种肯定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概括,既有“快乐”又是带有“苦味”的,这正是丑感与美感(优美感)的不同,也是丑感与对丑的伦理态度的不同。
丑感中这种愉快是怎么引起的呢?这里可能有多种因素,主要是我们所说的丑,并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实体存在,而是一种审美意象,是情景的融合,它必然包含有审美主体的意识、情趣,丑的存在显示了历史和人生的苦难的或阴暗的一面,这使人震动,同时又使人感受到历史和人生的复杂性和深度。这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融进“丑”的意象,因而给人一种愉悦。至于丑的艺术在形式上的不和谐,也是由于表现心灵的冲突和人生的复杂性,给人一种满足感,从而带来一种愉悦。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艺术作品,它们的题材或内容是丑,而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作品,由于它的形式的美使我们看到了艺术家的创造力(画家的色彩、构图、笔法的技巧,演员的演技,小说家的语言形式美和白描入化的工夫,等等),而使我们感到愉悦。波德第尔说:“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但这种愉悦是艺术形式美引起的,已经不属于丑本身引起的愉悦。
优美感与丑感是审美体验的两种对立类型,从优美感向丑感的拓展,表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发展和完善。如果一个人只能鉴赏优美面没有能力鉴赏丑,那么这个人的审美感受能力就是残缺不全的,这正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脆弱的”观众。这种人的审美视野太狭窄,他看不到感性世界的丰富多彩的面貌,因而也领悟不到历史和人生的深一层的意蕴。
可在历史和人生中,光明面终究是主要的,因而丑在人的审美活动中不应该占有过大的比重。李斯托威尔认为记住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记住了这一点,我们的舞台上就会减少一些冷酷的嘲讽,我们的音乐中就会减少一些不和音,我们的诗歌和小说就不会那么热衷于人生中肮脏的、残酷的、令人厌恶的东西。那么多的当代艺术,就是因为对丑的病态追求而被糟蹋了。”
(摘编自叶朗《美学原理》) 材料二:
相比于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美丑分明、崇美抑丑的审美观,我国古典美学更多地倾向于美丑的相对性以及对二者的兼容并包。
在儒家美学思想中,主要依据道德标准进行美丑的评价,美与丑相对于善与恶,构成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也就是说当某物本质是善的时候,形式的美丑已不再重要,反之,也是一样;而道家思想中对“道至美至乐”的强调,弱化了美与丑的区别,只将其看作现象界中同一层次上的外观形式不同的两种表象而已,远远低于象征着绝对美的宇宙本体的“道”。由此,庄子提出了“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思想,并在自己的作品中描绘了一大批外貌残缺丑陋,但却具有极高精神境界的形象,正所谓“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所以“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的范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一个自然物一件艺术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它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那么丑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丑也可以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
传统美学思想中对于美丑因素互渗交融的辩证关系的强调,给后世的中国美学带来了极深的影响,尤甚到了明清之际,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及个性解放思潮的兴起,文艺领域中对于“丑”的表现更为深入。清初书画家傅也煲导“四宁四毋”的书画风格,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刘熙载对丑、怪形象的大力推崇,认为“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借此反对封建礼教,颠覆沉闷僵化的价值体系与美学传统。这种审丑意识其实依旧是站在古典美学的立场上,利用丑的形式作为手段去抨击僵化陈旧的美学体系,以追求一种更为深刻的美的理想化的存在。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始终没有摆脱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样一个重视社会伦理情感的氛围里,古典形态的“丑”更多的还只限于形式因素,很少涉及本质上的恶或者内容上的丑,而文艺作品中对于丑的表现,主旨正是在于对内容上假、恶的批判而达到对至善至美的追求。所以,中国古典形态的丑还远未达到西方近代本质丑的高度,更无法作为美学意义上的独立范畴存在。
(摘编自鄂霞《中国近代美学范畴的源流与体系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莱格尔和谷鲁斯对丑的认识有其局限性,他们只注意到丑令人不快的一面,但没有认识到丑感比单一纯粹的美感复杂。
B.有些艺术作品以美的形式表现丑的题材或内容,也会引起艺术接受者的审美愉悦,但这种愉悦并不是由于丑本身引起的。
C.里士多德认为只能鉴赏优美而没有能力鉴赏丑的人是“脆弱的”观众,而李斯托威尔认为观众应该反对艺术对丑的追求。
D.在儒家美学思想中,道德标准是进行美丑评价的主要依据,在儒家看来,善与恶是本质内容,而美与丑只是形式和表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这一代表作的出现,那么“丑”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审美范畴。
B.正因为“丑”是一种审美意象,它包含了审美主体的意识和情趣,所以“丑”必定会给人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
C.庄子的作品中描绘了一大批外貌残缺丑陋,但却具有极高精神境界的形象,可见中国关于“丑”的美学意义超越了西方。
D.刘熙载大力推崇丑、怪形象,利用丑的形式抨击僵化陈旧的美学体系,虽有其进步意义,但仍未脱离中国传统美学的立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艺术形象中最符合西方“丑感”美学理念的一项是
A.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
B.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
C.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
D.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的哈姆莱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当前有一些自媒体用户打着“以丑为美”的旗号博人眼球,他们通过拍摄内容低俗浮夸、形式粗糙简陋的视频来获取流量和粉丝。请结合材料,从西方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对此类现象加以评析。组卷:10引用:1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双龙银圆
练建安“报告,打土豪时,我们藏了银圆。”
“在哪里?”
“汀江边的一个树洞里。”
“多少?”
“800块。”
“好!迅速取回来!”
说话的是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张主席和小排长。小排长姓王,原是上杭县大队的,队伍被打散后,辗转找到了红九团。
主力红军长征后,敌军集中了9个师的兵力“清剿”闽西地方红军。“中央军”外,数粤军最为狡诈,其兵员,多为当地人,吃苦耐劳,擅爬山,一旦被咬住,就穷追不止,很难甩脱。前月,红九团遭遇粤军主力,遂边打边撤,隐入莽莽苍苍的金丰大山里。
部队断粮快半个月了,靠山吃山,野菜野果冬笋,没油没盐的,眼睛都吃花啦。小排长和侦察队的李禄贵立即出发,历经艰险,到达目的地,精确地取出了银圆。
半夜,他们在李家村土地庙前接头户家搞饭吃,油灯下,他们将麻袋中的800块银圆平均分装两个布袋。这样,他们就可以走得轻快一些。
“咦,都有两条龙啊!”小排长读过几年私塾,识字。他看到,这些银圆,清一色。正面铸满汉文“光绪元宝”,两旁饰蝙蝠纹,上书“广东省造”,下书“库平重壹两”。背面正中有圆状篆书“寿”字,外围饰双龙戏珠纹。他明白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双龙银圆”啊
村口犬吠大作。“有情况!”禄贵吹灭油灯。两人各自一手提起布袋,一手持驳壳枪,前后钻入了后龙山。
第二天傍晚,他们回来了。张主席很高兴,拥抱着小排长,说:“好同志啊,好同志!”叫来司务长,张主席将布袋交给了他,命令道,800 块银圆,入账,立即组织人员下山采购。
张主席留下小排长和禄贵吃水煮冬笋,山上有木炭,不发烟。小铁锅里,噗噜噜地冒着热气。
“张主席!张主席!”司务长匆匆赶来,欲言又止。
张主席问,什么事?大呼小叫的!
司务长说,银圆少了一块,是799 块!
张主席双眉上扬即收,笑了,说,就按 799 块入账。又问,冬笋,同志们都有吧?司务长说,都有,都有。
张主席说,有点盐巴就香啰。司务长同志,下山后,记得多搞点盐巴。要抓紧办,去吧。
司务长走后,小排长和禄贵一样,急红了脸,都数了三遍啊,明明是 800 块啊,咋就少了一块呢?
张主席说,丢了就算啦,不要再提了。
闽西三年游击战争艰苦卓绝。“西安事变”后,红八、九团等部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江南战场上,新四军越战越强,小王排长成为独立团团长。
在一次掩护友军阻击鬼子的战斗中,王团长负重伤。友军中将副军长来野战医院慰问,送了一批营养品和“两筒”银圆。
养伤很无聊。这天上午,阳光懒洋洋地洒入窗口,王团长瞒到床边的“两条”银圆,来了雅兴,拆开,一块块看,吹气,凑在耳边听嗡嗡声。突然,他眼睛一亮,他瞧见了一块银圆上的“双龙戏珠”。巧了,一堆银圆,尽是“袁大头”,就这块特别。他兴奋地高声叫,警卫员!警卫员!警卫员闻声而至。
“这块银圆,送到张司令员那里去。就说是友军慰问我的。听清楚了没有?”
“听清楚了。”
“复述一遍!”
警卫员准确地复述了一遍。“好,去吧。”
警卫员接过银圆,转身出门。“回来!”
“首长,请指示。”
王团长努努嘴,说,回来后,把这些银元都送到团里,一块也不留。说完,翻转身,困了。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小排长成了耄耋老人,老人战功卓著,是首批授街的开国将军。退下来后,组织上安排他住在省城半山“将军楼”内。
他习惯早起,绕院子散步,高唱革命歌曲,然后静坐在藤制太师椅上,喝茶,晒太阳。警卫员一直不远不近地跟着他。
这天,王老做完系列“早课”,静坐读报。秘书悄悄过来说,一位老战友的孙子从家乡来了,见不见?王老连声说,见,见哪。
那位老战友正是李禄贵。金丰战斗中,禄贵双腿中弹,留在当地养伤,后来就入赘了,没跟上队伍。前些年落实政策,经“小排长”等老同志证明,确定为“失散老红军”。
禄贵的这个孙子叫荣发,在省军区当过兵,退伍前有来往,王老认得他。荣发一进院门,王老就叫,阿发,你来啦?
荣发很激动,说,首长好。王老问,禄贵,身体还好吧?
荣发眼圈红了:他,他……
王老沉默片刻,摆摆手:唉,咱们红九团的神枪手噢。
荣发定定神,掏出一个红布包,打开,卧着一块“双龙银圆”。
荣发说,爷爷念叨,一定要还给组织。请首长您转交。
王老挺起身子,眼神锐利,问,怎么回事?
荣发说,上个月吧,台风刮倒了俺村土地庙前的老宅子。房东整地,石头缝里找到的。
“噢,你爷爷要回来的?”
“是的,首长。”
“好同志啊,好同志!”
要来便用笺,王老写了一张收条。接着,端详银圆很久很久,按在秘书手心,指示他一定要办好上交手续。
秘书明白,“双龙银圆”引来购买者蜂拥而至,竞价超 50万元,为了却老人的最后愿望,禄贵的家人卖掉了老房子。这些,他不能对王老说。
荣发回去了,王老闭目养神。秘书看到,柔和的秋阳下,他的嘴角,有一丝甜甜的笑意。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详写了双龙银圆正面和背面的铸文、饰纹,暗示其价值,也体现王排长的见识。
B.银圆少了一块,张主席却没有追查,他深知这些银圆来之不易,更信任战友的人品。
C.禄贵双腿中弹,留在金丰养伤,后来就入赘了,其目的是寻找丢失的那块双龙银圆。
D.小说结尾写王将军的嘴角“有一丝甜甜的笑意”,是因为他和战友终于完成了心愿。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细节描写颇具表现力。如“端详银圆很久很久,按在秘书手心”,既流露出王老的感动,也表明他对完成战友遗愿的郑重。
B.小说善用短句,且多处单句成段,行文结构独特,不仅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便于推进情节发展,而且使主题的表达更加直接。
C.小说以“双龙银圆”为线索组织材料,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双龙银圆经过半个多世纪失而复得的情节也更集中紧凑。
D.小说通过全知视角,突破时空限制,叙事自由灵活,有利于展现事件和人物的方方面面,方便读者了解双龙银圆故事的来龙去脉。
(3)王团长拆开友军送的两条银圆时,发现一块双龙银圆,他“眼睛一亮”,并“兴奋地高声叫”,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小说末尾交代禄贵家人卖掉老房子购回丢失的双龙银圆这一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组卷:34引用:4难度:0.1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而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在 2030 年实现“碳达峰”,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的实现,将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在此次冬奥会的筹办中,低碳的理念指导着每一步工作。赛时全部场馆常规能源 100%使用绿电,四个冰上场馆使用了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赛时车辆中占比超过了8成,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北京赛区场馆的 15 块冰面均采用当前最环保的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二氧化碳制冰的全部余热可实现回收再利用,用于场馆的热水、浇冰、除湿等场景。这 15块冰面也均可实现赛后利用,成为低碳环保的群众性健身场馆。同时,( )。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使“全民冬奥”进一步深入人心,增加了低碳生活方式“常态化”的可能性
B.“全民冬奥”增加了低碳生活方式“常态化”的可能性,也让低碳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C.“全民冬奥”让低碳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增加了低碳生活方式“常态化”的可能性
D.低碳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增加了低碳生活方式“常态化”的可能性,也使“全民冬奥”进一步深入人心
(2)如图是重点国家碳排放总量情况,请结合上文信息,简要概括中国实现碳达峰的特点,并对此提出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四条建议,每条不超过8个字。组卷:7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中说,孝道分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伺候父母,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剧情里,周家的三个孩子中,老大和老二都考上了北大,分别在仕途和学术上不断攀高;初中都没上完的老三,一辈子都在老家生活——大到维系家庭侍养病母,小到排忧解难给老二带孩子。
材料二:
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②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③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以上关于“孝”的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