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重庆八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器物审美”逐渐进入美学界的视野,这正是当下美学研究重要的“转向标”之一。器物审美是建立在实用性基础之上的审美,审美离不开实用功利性。由于器物审美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生活中实用的物品,这些物品的实用性远远超越了审美性,因此,器物审美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审美活动。
          首先,器物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所需要的适用性、可用性,这是器物自身拥有的功利价值,是其存在的根由。因此它在形制样式的设计上,是实用性决定器物的形式,而不是审美的目的决定器物的形制样式。
          例如,秦汉以后货币的主要形制是外圆内方,这主要是由制造铜钱的工艺决定的。铜钱采用熔铜铸钱工艺,浇铸出来后其边缘往往有毛刺,需要去刺磨光。为了大批量加工,工匠们就在铜钱模型中间开一方孔,把一串钱穿在方形棍子上以便打磨加工。另一方面,铜钱外圆内方又契合了古人“天圆地方”的空间意识、“外圆内方”的为人处事之道,加之铜钱在几何形式上的对称之美、钱面上的文字艺术之美,为审美提供了可能。
          其次,器物制造者在充分满足了器物的实用性之后,才去注重器物的审美品质。可以说,器物的审美特性是附着于、寄生于实用性上面的。
          格罗塞说:“我们的定义曾经说过,艺术的努力是要由它的整个过程或者它的结果来引起审美感情……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定义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十分切合实际的。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动机出发,而是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欲望而已。”原始民族的所谓“艺术作品”是后人进行的命名,或者说是后人从艺术角度进行的追认。实际上它们是原始先民出于巫术(宗教)、生产、生活等目的制造的器物。直至现在,人们制造器物也是实用为先,兼顾审美。这是器物制造同艺术品创作之间,在创作目的上的根本差别。
          我们谈器物之美,主要是谈器物的实用形制或者说形式上显现出来的人类创造性的智慧,它表现为工艺技术之美以及器物装饰之纹样图式之美。当然,有的器物两者兼而有之,如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马踏飞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翠玉白菜”、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都在工艺技术和审美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统一。
          任何器物都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两重品格,两者既有分别,又相互交织。起初,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而是出于宗教、礼仪、标识等要求,或者是制作者的心爱、喜欢。器物是制作者心理构思的实现、自身能力的证明,装饰过的器物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理共鸣基础上,逐渐成为人们共同认可的“美的形式”。
          随着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的器物被废弃,或丧失实用功能,为器物从实用对象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提供了可能,凝结在器物形式上的历史的、审美的功能逐渐凸现出来,如商周的青铜礼器、战国的竹简、汉唐的铜镜等。在现代,器物的社会价值明显分化为实用和非实用两种,但这两种价值又更加呈现出相互依存、彼此彰显的态势。一方面,那些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器物往往通过尽力增强其审美品格,在满足实用目的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来实现它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那些非实用性的、专供收藏或审美的器物,往往又复制器物原来的历史形制,来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
    (摘编自李社教、邱紫华《论器物审美的特性》)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在器物制作的工艺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炫技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的美学追求。相反,中国传统文化极为反对炫巧争奇,如果器物一味追求制作工艺的精细繁琐,就被认为是“奇技淫巧”,为文人士大夫所不齿。虽然对一些极为精湛的工艺技术有“鬼斧神工”的感慨,但这种制作工艺所达到的效果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美学所追求的。总体而言,工艺和装饰的“适度”,才是传统器物设计中所崇尚的“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
    “中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传统造物“工巧适度”美学思想的来源。儒家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立而不倚”,推崇一种不偏不倚的哲学,欣赏“中庸”与“和”的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对器物的美学评价。对于器物来说,“质”和“文”分别指构成器物的材质和装饰。如果在器物的制作上过于强调材质缺乏装饰,就会显得粗野;如果太过装饰就会掩盖材质本身的美,因而显得呆板。只有克服了“文胜质”或“质胜文”的倾向,不偏不倚、中和适度,才会达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文与质达到和谐统一、材料和装饰相得益彰的时候,器物才会体现出一种非常协调的美来。“文质彬彬”作为一种审美的尺度,表达的是适度、适当的观点。在处理材料的工艺上,就美化和装饰而言,要把握好适当和适度的尺度,以两者的和谐统一为美。
    (摘编自梁梅《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美学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对象的特性决定了器物审美的独特性,如果离开器物的实用性和功利价值去谈器物审美,往往会不得其要。
    B.器物的审美价值是后期才具有的。工匠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在所造器物上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
    C.中国传统器物的设计与制造追求“工巧适度”的“中庸之美”,这表明中国哲学文化对器物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D.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马踏飞燕”雕塑,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双重特征,也表现出了工艺技术和纹样图饰之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格罗塞认为艺术品创作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审美感情,从这一点来看,先民制造的各种器物,大都不是艺术品。
    B.随着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些器物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这说明审美需求在器物审美中非常重要。
    C.明代的圈椅之美,不仅在于榫卯结构的工艺,还在于其功能的舒适实用、材质的本色自然和造型的圆婉典雅。
    D.古人提出“白玉不雕,宝珠不饰”,强调的是自然之美,这符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器物审美主张。
    (3)下列材料,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古代先民制造的神器,下部大都有一个尖锐的圆锥,因为他们大多以狩猎或游牧为生,流动性强,圆锥形方便随时随地插入土壤中祭拜。
    B.国家博物馆中的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两耳四足,雄伟庄严,充分体现了对称感和平衡感,从美学角度看,这是器物形象的重要表征。
    C.明代的黄花梨四出头扶手椅,追求木制家具本身的美,简厚精雅,“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将器物的审美性和实用性完美统一。
    D.中国建筑与自然背景取得完美的协调,而且用高耸天际的层楼飞檐及环拱柱廊、栏杆台阶的虚实节奏,昭示出这一片山水里潜流的旋律。
    (4)故宫推出两大类文创产品,一类是馆藏书画瓷器的复制品,另一类是朝珠耳机、宫门箱包等生活用品。这些产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销售火爆。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5)关于器物审美,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有一致性。请结合材料分析。

    组卷:4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蒙古包
    李  娟
          我家的狗跟着我妈一起,在葵花地边吃了小半年的素。丑丑最爱油麦菜,赛虎最爱胡萝卜。它俩共同所爱是鸡食,整天和鸡抢得鸡飞狗跳。真正是“鸡飞狗跳”!但鸡食有什么好吃的呢?无非是麦糠皮加玉米碴,再加点水和一和。
          荒野生活,不但伙食从简,其它一切都只得将就。然而说起来,在这片葵花地上的所有农户里,我家还算是最不将就的
          当初决定种地时,想到此处离阿克哈拉村还有一百多公里,来回不便,又不放心托人照管,我妈便把整个家都搬进了荒野中。包括鸡和兔子,包括大狗丑丑和小狗赛虎。想到地边有水渠,出发时她还特意添置了十只鸭子两只鹅。结果失算了,那条渠八百年才通一次水。于是我们的鸭子和鹅整个夏天灰头土脸,毫无尊严。
          她在葵花地边的空地上支起了蒙古包。丑丑睡帐外,赛虎睡帐内。一有动静,丑丑在外面狂吠震吓,赛虎在室内凶猛助威。那阵式,好像我家养了二十条狗。
          若真有什么状况,丑丑对直冲上去拼命,赛虎躲门后继续助威。直到丑丑摆平了状况,才跑出去恶狠狠地看一眼。
          所谓状况,一是发现了鹅喉羚,二是突然有人造访。
          来人只会是附近种地的农人,前来商议今年用水的时间段。或讨论授粉时节集体雇佣蜜蜂事宜。或发现了新的病虫害,来递个消息,注意预防。
          或是来借工具。附近所有的农户里,就我家各种工具最齐全,要盆有盆,要罐有罐,要锯子有锯子,要斧头有斧头。几乎可应付一切意外情况。
          别人家呢,一卷铺盖一只锅。随时准备撤。
          于是到访我们蒙古包的人,说正事之前总会啧啧称叹一番:“再打一圈围墙,你们这日子可以过到2020年。”
          对了,还有人前来买鸡。我妈不卖。说:“就这几只鸡,卖了就没有了。”
          对方奇怪地说:“那你养它干嘛?”
          这个问题好难。我妈吱唔不能答。
          总之,以上种种来客,一个星期顶多只有一拨。
          这片耕地约一万多亩,被十几户人家分片承包。大家守着各自的土地,彼此间散居很远。住处大都在地底下——在地上挖个坑,盖个顶,是所谓“地窝子”。于是,在葵花还没有出芽的时节里,站在我家蒙古包前张望,天空如盖,大地四面舒展,空无一物。我家的蒙古包是这大地上唯一坚定的隆起。
          随着葵花一天天抽枝发叶,日渐旺壮,我们的蒙古包便在绿色作物的海洋中随波荡漾。直到葵花长得越发浓茂喧嚣,花盘金光四射,我们的蒙古包才深深沉入海地。
          其实我家头一年种地也住的是地窝子。我妈嫌它不方便,今年便斥巨资两千块钱买了这顶蒙古包。唉,我家地种得最少,灾遭得最惨,日子还过得最体面。
          鸡窝紧挨着蒙古包,是我家第二体面的建筑——一只半人多高的蒙有铁丝网的木头笼子。兔舍次之,它们的笼子仅木条钉成,不过同样又大又宽敞。鸭和鹅没有笼,我妈用破烂家什围了一小块空地,它们就直接卧在地上过夜。它们穿着羽绒衣,不怕冷。
          每天清晨,鲜艳的朝阳从地平线拱起,公鸡站在鸡笼顶上,庄严地打鸣。迷路的兔子便循着鸡鸣声从荒野深处往家赶。很快,鸭子们心有所感,也跟着大呼小叫嘎嘎不止。家的气息越来越清晰,兔子的脚步便越来越急切。被吵醒的我妈打着哈欠跨出家门,看到兔子们安静地卧在笼里,一个也不少。眼睛更红了。
          兔子为什么会迷路呢?我妈说,因为它个儿矮,走着走着,回头就看不到家了。
          若是赛虎的话,看不清远处的东西,便前肢离地站起来看,高瞻远瞩。而且还能站很久。我渴望有一天它能学会直立行走。
          丑丑不会站。不过也不用站,它是条威猛高大的哈萨克牧羊犬,本来就具有身高优势。远方地平线上一点点小动静都逃不过它的眼睛。
          鸡虽然也矮,但人家从来不迷路,荒野中闲庭信步,悠哉游哉。太阳西斜,光线微微有点变化,便准时回家。我觉得鸡认路才不靠什么标志,也不靠记性,人家靠的是灵感。我从来没见哪只鸡回家之前先东张西望一番。
          鸭子要么一起回家,要么一起走丢。整天大惊小怪的,走到哪儿嚷嚷到哪儿,你呼我应,声势浩大。
          黄昏时分,大家差不多都回家了。我妈结束了地里的活,开始忙家里的活。她端起鸡食盆走出蒙古包,鸡们欢呼着哄抢上前,在她脚下挤作一团。她放稳了鸡食盆,扣上沉重的锥形铁条罩(鲁迅所谓“狗气煞”),一边自言自语:“养鸡干什么?哼,老子不干什么,老子就为了看着高兴!”
          于是鸡们便努力下蛋,以报不杀之恩。蛋煮熟了给狗们打牙祭。狗们干起保安工作来更加尽职尽责。
    (节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注:①狗气煞,浙江方言,狗气死。
          文本二:
          李娟笔下的世界建立在她独特的边疆生活体验之上,那些广阔的空间、原始的生态、古老的传统,充满了生机与诗意。如果在写作中将“远方”的生活加以异域情调化的处理,或是寄诸对原始山水、风物之画面的描绘,很容易满足读者浪漫化想象,但也可能助长读者对“远方”的猎奇与消费。但李娟的文字是亲切的,即便书写着从未被描绘、被述说的地方和生活,她始终以不加掩饰的真诚,记录着自然律动与生活点滴。在讲述“远方”的时候,李娟既是一个观察记录哈萨克文化的汉族人,也是一个融入游牧生活的居住者。她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他者”,也用行旅的经历去探究“自我”。文学的审美追求与民族志叙事的伦理考量,构成了李娟作品独特的张力。
    (摘编自王岫庐《“真实性”的重构:从李娟的非虚构写作及其英译谈起》)(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我”虽然身处母亲的生活中,却一直是以旁观者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叙写,这使得艺术描写更显客观和真实。
    B.文章通过自家齐全多样的工具和附近其他农户“一卷铺盖一只锅”的鲜明对比,体现出母亲攀比和追求体面的心理。
    C.“我们的蒙古包便在绿色作物的海洋中随波荡漾”,描写了边疆生活的现实情景,展现了边地物质生活条件的恶劣。
    D.“我家”之所以把鸡窝修得比兔舍体面,是因为母亲更加喜爱喂养的鸡。兔子个子矮会迷路,但鸡靠灵感就可以记路。
    (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用细腻而明亮的笔调,描写了农场劳作的画面,表现了边地人民的坚韧以及富于乐趣和尊严的生活体验。
    B.文本一母亲给“鸡食盆”扣上“锥形铁条罩”的细节描写,既体现我家设施的多样,又照应了开头狗偷食的内容。
    C.文本二赞扬李娟作品对山水、风物之画面的描绘,满足了读者浪漫化的想象,助长了读者对“远方”的好奇与消费。
    D.文本二认为李娟既是汉族人也是融入游牧生活的居住者,这与文本一中作者的生活与当地人有异有同的情况相合。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本一第二段画横线句“我家还算是最不将就的”的原因。
    (4)结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增强作品的文学张力的。

    组卷:12引用:1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22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登西台恸哭记
    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 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喟。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及风浪稍平,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书曰:“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有删改)【注】①西台,在浙江省桐庐县富春山,与东台对峙,相传为汉朝隐士严光(字子陵)钓鱼之所,亦称钓台。本文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②谢翱,南宋爱国诗人。③张睢(suī)阳,即张巡。安史之乱时,起兵雍丘拒叛军,守睢阳达数月,终因粮绝城破遇害。④颜杲卿,颜真卿从兄。安史之乱时,与其子守常山,设计擒杀安禄山部将李钦凑等,受唐玄宗嘉许。后城破遇害。⑤甃(zhòu):井。⑥睠(juàn):眷恋。⑦渰(yǎn)浥(yì)浡 (bó)郁:云气湿润蒸腾的样子。⑧咮(zhòu):鸟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
    B.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
    C.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
    D.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后也可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B.先君:先,表示对死去的人的尊称。文中“先君”指已故的父亲,“先考”“先严”亦有此义。
    C.太史公: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文中指司马迁。
    D.季汉:汉朝的末段,指蜀汉政权。文中作者欲作《季汉月表》,其目的是表达对蜀汉的怀念。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作内容隐晦曲折。作者并未明示祭者是谁,而是托言唐宰相鲁公;同登西台者为谁,也仅以“甲乙丙”称代。
    B.文章以“哭”字贯穿全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三哭”,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心中的悲恸由来已久,难以抑制。
    C.文章对整个拜祭过程述说得较为细致,如哭悼分祭前、祭中、祭后三个层次。细致的述说有助于表现庄重与悲伤之情。
    D.文章情感层次鲜明,富于变化。作者及同登西台者在祭拜结束后,“举酒相属”,表明他们已经从悲恸走向释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遂移榜中流,及风浪稍平,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
    ②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
    (5)第三段中,“榜人”为何“惊余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5引用:1难度:0.6

四、语言文字运用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生活中,我们渴望完美和追求更好。但有一些人,却似乎陷入了完美的“陷阱”,在追求完美的路上越走越远,筋疲力尽。这些人被称为完美主义者。
          他们的自我价值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是否实现了某些严苛的标准。①_____,便会感到无力、自卑和自我否定。对完美主义者而言,最好从来都不够好——孩子考了班级第一名,觉得还不够好,需要继续努力考到全校第一名;工作上取得好的成绩也不足够,还需要更上一个台阶。他们要的是零错误、零瑕疵。
          ②_____,比如衣服鞋子上有一点污渍,就不能穿着出门;一句话理解不了,就感觉学得不够好,便对自己失去信心;对自己外表稍有不满,便一项一项地整容,以期“完美”……这些表现不可谓不极端。
          如果你的完美主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生活,那么无需改变;③_____,达不到某个标准就不断自责的话,就需要给自己“无条件的爱”和关照,尊重自己的内心和节奏,不要被焦虑追赶着前行。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51引用:1难度:0.7

五、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月23日,四川省2022年高考成绩公布,今年参加了自己第26次高考的梁实查询到了自己的分数——428分,依然与梦想的高校失之交臂。“我读书的时候,听到某人考上大学,整个人头皮都会发麻。”55岁的梁实提到“考大学”,言语间仍激情澎湃。
          对这位参加了26次高考的大龄“高考钉子户”,网友们也是众说纷纭。一部分网友认为,梁实的行为是坚持梦想的见证,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另一些网友则认为,梁实现在家庭生活美满,“苦日子”也结束了,这不就是梦想完成的见证吗?没必要再考了;更有言辞激烈的网友,认为梁实是在“作秀”,认为通过高考完成梦想只是个人的事情,不必年年接受采访,到网上吸引流量。
          面对上述争论,你怎么看?
          要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明你的主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