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师达中学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有关。儒家诗教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道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儒、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说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后,像梅圣俞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
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言外”建立起一个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
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的填充与投射。相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味,对作品的“思而得之”,会获得再创造的愉悦。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郑板桥说过:“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郑板桥集》)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
(取材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叫做“物质”: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象的限制,磅礴四射;物质溢于精神的是“象征艺术”,例如埃及金字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质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见出它所要表现的精神。
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术,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于能以有限寓无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秕糠。
在普通情境之下,“辞溢乎情”总不免是一个大毛病。我们看到一大堆漂亮的辞藻,期望在里面玩味出来和它相称的情感思想,略经咀嚼,就知道它索然乏味,心里仿佛觉得受了一回骗,作者原来是一个穷人要摆富贵架子!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汉魏六朝的骈俪文就大体说,都是“辞溢乎情”。固然也有一派人骂那些作品一文不值,可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我曾平心静气地玩味庾子山的赋、温飞卿的词、李义山的诗和商籁、弥尔顿的长短诗,觉得他们的好处有一大半在辞藻的高华与精妙,而里面所表现的情趣往往很普通。我最初无法在理论上找到一个圆满的解释。我放眼看一看大自然,天上灿烂的繁星,大地在盛夏时所呈现葱茏的花卉,我们就不能借它们娱目赏心么?再看一看艺术,中国古瓷上的花鸟,波斯地毡上的图案,不也都“美丽”得令人欣喜?我们欣赏它们所表现的情趣居多呢,还是欣赏它们的形象居多呢?我因而想起,辞藻也可以供人欣赏。“辞溢乎情”的文章如能做到这地步,我们似也毋庸反对。
(取材于朱光潜《谈文学》)(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诗有字句长度的限制,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
B.儒、道两家思想都重视“无”与“有”“言”与“意”的辩证关系。
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的感情流动多变,难以全部直说。
D.含蓄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希腊雕刻而言,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
B.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C.画家用大笔头画法描画人物,比画匠工笔细描的更显生动有趣。
D.真正爱好文艺的虚心读者,会认为“辞溢乎情”的作品才最好。
(3)材料中的下列论述,与“含蓄美”无关的一项是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和顺积中,英华外发
(4)在追求文学辞藻上,两则材料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组卷:4引用:4难度:0.5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37分。
-
2.阅读《阿房宫赋》,完成下面小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蜀山兀 兀:光秃 B.齐楚之精英 精英:金玉珍宝等物 C.弃掷逦迤 逦迤:连续不断 D.族秦者秦也 族:聚集 A.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辇来于秦 多于机上之工女 C.杳不知其所之也 燕赵之收藏 D.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A.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B.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C.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D.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4)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文章前两段铺陈描绘阿房宫宏大华美的景象,已暗含批判,为后文议论张本。第三段又以一连串鲜明对比批判秦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最终导致“①组卷:8引用:3难度:0.6 -
3.阅读下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饣甫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取材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二)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取材于《汉书•李广苏建传》)(1)根据下面的材料,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汉语单音词的词义,可以从记录它的汉字形体中来探求。”“词义的引申,是指词义从一点出发,沿着一定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伸而产生一系列新的意义的过程。”(王宁《古代汉语》)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依据以上规律探求词义。
①“沐”,甲骨文字形为本义为洗头发,如“新沐者必弹冠”之“沐”;后引申为
表示一个人在洗身,如“新浴者必振衣”之“浴”。“沐浴”连在一起,就当“洗澡”讲,也可以作为比喻义用,就是的意思。
②“益”,甲骨文字形是从中可看出器皿内有多个代表着水滴的小点,表示水满欲溢之势,后引申为
③“膏”,甲骨文字形是字中的“
”即“月”,由此推断字义应与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B.不凝滞于物 为降虏于蛮夷 C.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D.乃作《怀沙》之赋 乃幽武置大窖中
A.选文(一)中的“圣人”和韩愈《师说》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的“圣人”,都具有兼济天下的美德。
B.“怀瑾握瑜”中的“瑾”和“瑜”本义指美玉,象征着高洁的品质,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C.卫律在威逼苏武失败后改为利诱,称他为“苏君”,以示亲近,而苏武却直呼卫律为“汝”,表达对其叛主背亲的蔑视。
D.选文(一)中屈原殉国明志,选文(二)中苏武忍辱牧羊,他们选择不同,但忠贞报国、矢志不渝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叙)事之中即见其指(旨)者”。请结合选文(一)或选文(二)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组卷:9引用:3难度:0.5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衡 ①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一个拥有六千四百五十万党员的大党,是一个掌管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十二亿多人口国度的执政党。可是谁能想到,当初她却是诞生在一只小船上。在建党八十周年之际,我特地赶到嘉兴南湖甲(瞻仰/参观)这只小船。这是一只多么小的船啊,要低头弯腰才能进入舱内,刚能容下十几个人促膝侧坐。它被一条细绳系在湖边,随着轻风细浪,慢慢地摇荡。我真不敢想,我们轰轰烈烈、排山倒海的八十年就是从这船舱里倾泻出来的吗?
②因为她是党史的起点,这条船现在被称为红船。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的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南湖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漂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
③今天,我重登烟雨楼,抚栏回望,真不敢想象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当初是那样的艰难。那时百姓穷无立锥之地,要想建一个代表百姓利益的党,当然也就没有可落脚之处。列宁说:群众分为阶级,阶级有党,党有领袖。当时这十二个领袖是何等的窘迫,举目神州,无我寸土。
④我眼看手摸着这只小船,这些小桌小凳,这竹棚木舷。我算了一下,就是把舱里全摆满,顶多只能挤下十四个小凳,这就是现在有六千四百五十万党员的中共的一大会场吗?但这个会场仍不安全,王会悟同志是专管在船头放哨的。下午,忽有一汽艇从湖面驶过,她疑有警情,忙发暗号,船内就立即响起一片麻将声。他们是一伙租了游船来玩的青年文人啊!汽艇一过,麻将撤去,再低声讨论文件,同时也没有忘记放开留声机作掩护。但不管怎样,中国共产党在这条小船的襁褓里诞生了。距南湖不远是以大潮闻名的钱塘江,当年孙中山过此,观潮而叹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共产党在此顺潮流而生。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⑤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弄潮儿的词,其中几句为:“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
⑥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到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这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
⑦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之阻剿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十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尾追红军于此,只见到几只远去的船影和留在岸上的一双草鞋。全面抗战八年,共产党在陕北乙(集合/聚积)了力量,然后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的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
⑧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历史长河的巨浪也丙(冲击/颠簸)着最早上船的十二名领袖。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后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十二个人中只有董必武再回过故地。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四十分钟,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
⑨中国古代有一个最著名的关于船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是讲不实事求是,不会发展地、辩证地看问题。我们不讳言曾犯过错误,也曾做过一些刻舟求剑的事。我们曾急切地追求过新的生产关系,追求那些在本本里看到的模式,硬要在我们自己的刻舟之处去找主观上想要的东西。因此也曾有几次尽兴放舟,争渡、争渡,“误入藕花深处”。最危险的一次是“文化大革命”,险些翻船。但是我们也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这时中国共产党早已是一条大船,都说船大难调头,但是邓小平成功地指挥它调了过来。在我们干社会主义数十年后,又敢于重新问一句什么是社会主义,敢于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这勇气不下于当年在南湖烟雨中问苍茫大地,船向何处。
⑩红船自南湖出发已经航行了八十年。其间有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有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八十年来,党的领袖们时时心忧天下,处处留意行船的规律。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而喻治国理政者是荀子,后来魏征又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他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二十四个年头时,时在194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律。毛泽东答:靠民主,靠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是的,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七十一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浪里飞舟八十年,心忧天下几代人。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
⑪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过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她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六千四百五十万党员的大党就是从这里上岸的啊!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万里江山。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取材于2001年6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作者同名文章)(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参观 聚积 冲击 B.瞻仰 聚积 颠簸 C.参观 集合 颠簸 D.瞻仰 集合 冲击
A.第①段最后一句以一种“难以置信”的口吻赞叹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伟大奇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⑤段引用潘阆的词句,形象地表现出共产党人在时代潮流中勇敢进取的精神,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第⑪段“烟过雨停,山明水静”与第②段“烟雨茫茫”“冷冷清清”相呼应,隐喻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D.结尾处的一连串短句,使用了比喻、对比、顶真、排比等手法,表达人民群众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3)第④段中说“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4)好的标题往往独具匠心,本文以“一个大党与一只小船”为题,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组卷:16引用:2难度:0.5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微写作
-
10.下面这首诗是最近流行的网络诗歌,一经出现,便激发了众多网友的创作热情。高中语文组借此组织了诗歌学习系列活动。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你要写风,就不能只写风。
你要写树梢的弯度,你要写湖面的波纹,
你要写树叶婆婆的声音和它落地的路径。
你要写云朵向哪儿走,
飞沙往哪儿飘,炊烟往哪儿散。
要写屋檐边悬挂的铃铛响,
要写轻舟与竹筏轻轻漾,秋千轻轻晃。
要写人们的不听话的衣角和发梢,
写抓不住的气球和孩子手里转动的玩具风车。
写拨云见日的山,写卷起又落下的浪,
甚至是一场散了的大雾。
(1)在“好诗荐读”活动中,你所在的学习小组选择了这首诗。请你写一段推介文字,把这首诗推荐给全班同学。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
(2)“妙笔生花”诗歌创作活动正在进行,请你以“你要写 _____,就不能只写_____”为开头,自选写作对象(“风”除外),仿照这首诗的形式,写一首小诗,参加这项活动。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3)“雅韵金声”诗歌诵读活动举办在即,有些同学表示学习繁忙,不想参加。请你给他们写一条短信,鼓励大家积极参加。要求:有针对性,有说服力,语言得体。组卷:17引用:4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