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十中高三(下)第十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5 19:0:2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有一个在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古代学子们并没有明确的毕业期限。夏商时期的学校制度无史料可考,西周“官学”——国学的学制,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有记载,当时的学生八岁进入“小学”学习“六艺”,十五岁入“大学”,培育道德素养、学习“修齐治平”之道。至于学子们何时毕业,《近思录》中说:“古之士者,自十五入学,至四十方仕,中间自有二十五年学,又无利可趋,则所志可知。”这些学子们需经过长达二十五年的学习生涯,直到四十岁才能踏入仕途,但这并不意味着二十五年就是固定的毕业期限,因为并非所有“大学”学子都能够步入仕途,相当一部分没有入仕的学子,即使学习的时间足够,也不能算是“毕业”。
西汉武帝时,在都城设立“太学”作为国家最高教育机构,立“五经博士”为教官,教授学生儒家经典。“太学”的学生来源主要有二:一是由太常进行选拔,《汉书•儒林传》载:“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二是各郡县地方高级官员推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这些学子经荐举进入太学后,每年参加固定的考试,成绩优异者即可取得做官的资格,“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从而顺利“毕业”。结合西周官学与汉代太学不难看出,科举制度出现以前,在政府官学学习的学子们不论年龄长幼,亦不论学习时间长短,从学校毕业的唯一标准就是入仕为官。
隋唐以降,随着科举制度兴起,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唐代有六大官学,皆隶属于国子监,对所招收的学生有年龄规定:“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针对学习不同儒家经典的学子,官学也规定了不同的修习年限,如果学生没有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将被除名。对于在官学或地方私学就读的广大学子来说,科举是他们进入官场的必由之路。此时,他们毕业的标准由“入仕”转为“及第”,而每一届科举考试也就成了这些学子们的“毕业考试”。
宋承唐制,在唐代科举的基础上增设殿试一级,学子们只有通过殿试才能真正称之为毕业。明清时期,基本延续了这个标准,而又有其时代特点。此时,考中进士仍是学子“毕业”的正途,但因国子监监生的地位提高,学子们即使没有考中进士,只要进入国子监继续读书并通过考核,也能够取得做官的资格。清代还开设博学鸿词、孝廉方正等制科,作为选拔“非常之才”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但不变的是,学子们的毕业标准仍是入朝为官。
(摘编自邱涛《中国古代学子的毕业与毕业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即使学子们需经过长达25年的学习生涯,也不意味着能“毕业”。
B.西汉武帝时,“太学”的学生要由太常和地方高级官员同时进行选拔和推荐。
C.科举制度下,学子不分年纪大小和学习时间长短,从学校毕业的唯一标准就是入仕为官。
D.唐代的六大官学对学生年纪没有具体的规定,十四到十九之间的都可以入学学习儒家经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并列结构,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科举制度前后古代学子毕业的标准。
B.文章资料详实,引证丰富,如引用《大学章句序》《近思录》《汉书•儒林传》的记载。
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手法,分别以唐、宋、清代的科举为例,证明各朝学子毕业标准的不同。
D.文章语言准确严密,富有概括性和简洁性,作者用通俗的语言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议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商时期的学校制度现在无法查看史料考证,西周时期的“官学”则有史料可考。
B.汉代太学里学子每年都有固定的考试,通过考试者可以做官,最高可以担任郎中
C.唐朝时,可以把每一届科举考试看成是学子们的“毕业考试”,看其能否“及第”。
D.明清时期,广大学子要取得做官的资格,必须进入国子监继续读书并通过考核。组卷:5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看投资促进,参展商变投资商,进博会让中国不仅是世界市场“要塞”,还是世界生产与研发“重镇”。2021年1至9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8595.1亿元,同比增长19.6%。中国门店、中国工厂、中国创新中心……以进博会为窗口,越来越多的全球企业加速深耕中国,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为中国市场定制研发,乃至“在中国、为世界”研发。毋庸置疑,通过进博会,把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各种理念、发展动向向全球和全中国集中展示,将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与全球价值链攀升,同时也助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融合发展。
看开放合作,进博会凝结与放大了“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谋发展”广泛共识。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已经出台,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外资准入持续放宽,营商环境继续改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国内核准率先完成……四年来,进博会已成为中国宣布扩大开放举措的重要场合,也见证了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举措接续落实的高光时刻。开放,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进博会,世界感知中国开放之志的重要窗口。得益于中国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内需潜力,进博会正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汇集点,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平台。
(摘编自《让进博会四大平台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材料二:
企业数增加,服务如何才能跟得上?上海的答案是绿色、便利、智慧。
绿色是本届进博会保障的“热词”。第四届进博会注册及证件管理中心负责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安保部总经理陆洲说,第四届进博会首次支持重复使用上一届进博会人员证件,既减少了制作成本,也提高了受理办理效率。
实施从口岸到展馆“直通查验”新作业模式和便利化措施,进博会展品“无纸化通关”进入“秒放”时代;4746名“小叶子”志愿者陆续上岗,600余个城市文明志愿服务站(岗)、近6万名城市文明志愿者同步服务进博会……围绕着展品和客商的需求,一系列“细之又细”的便利化措施被推出。
服务保障更精细的同时,本届进博会还将成为大量城市数字化转型成果的“展示地”。精准匹配参会人员证件权限与防疫信息,实现“非接触、无感知、不停留”;展会场景下,数字人民币支付全覆盖,提供数字人民币一站式消费体验;场馆内5G通信全面提速扩容……
“借助数字治理,上海将强化服务保障的精准高效,借助数字应用场景,提升展客商参展参会的便利性和舒适度。”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周岚说。
(摘编自《动起来!上海进入“进博时间”》)材料三:
不久前,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的大型雕塑作品《南瓜》从保税服务中心运抵第四届进博会场馆内,成为首件入驻进博会的保税展示艺术品。此外,苏富比的几件文物级作品——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的《小艾莉的海角》、瑞士存在主义雕塑大师阿尔伯托•贾柯梅蒂的《戴亚高的半身像》和张大千的《味江》,也将在11月5日正式亮相。
第四届进博会首次在服务贸易展区打造文物艺术品板块,数量和质量都将较上一届有极大提升,让这一高含金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在进博会平台上实现更高价值,释放更大能量。
据了解,目前已有英国、西班牙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20家境外机构确认参加第四届进博会服务贸易展区文化板块,佳士得、苏富比、富艺斯等世界重要拍卖行首次集中式呈现,合旎艺术等今年首次进入中国市场的境外艺术机构也将携重量级国际艺术家作品亮相本届进博会。本届进博会服贸区文物艺术品板块共申报展品178件,申报总货值23.5亿元,均由保税服务中心提供文物艺术品流通全链条一站式服务。
(摘编自《进博会,让我们一起变得更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博会让中国不仅成为世界市场“要塞”,还是世界生产与研发“重镇”。越来越多的全球企业为中国和世界市场定制研发。
B.进博会是世界感知中国开放之志的重要窗口,已经成为中国宣布扩大开放举措的重要场合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汇集点。
C.大量城市数字化转型成果进入本届进博会,数字治理将强化服务保障,数字应用场景提升客商参展参会便利性和舒适度。
D.本届进博会服务贸易展区文化板块的展品,比上届多和好,都由保税服务中心提供文物艺术品流通全链条一站式服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届进博会宣布了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等扩大开放的举措。
B.本届进博会首次支持重复使用上一届进博会人员证件,这是绿色环保的表现。
C.本届进博会,只要参展的客商提出需求,就能推出“细之又细”的便利化措施。
D.本届进博会,文物艺术品板块展示的都是草间弥生、克劳德•莫奈等外国重量级艺术家作品。
(3)上海浦东进博会具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组卷:3引用:3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硝烟弥漫的早晨
贾荣勤
三八线附近一条幽僻山谷里,隐藏着志愿军的简易包扎所。伤员从前线送达这里,经过止血、清创、缝合、包扎,再由担架队转运到后方医院。
①拂晓时分,天空中突然出现一群黑压压的敌军轰炸机,贴着山梁猛扑过来。敌机聒噪着把肚子里黑黢黢的炸弹扑头盖脸投向我军阵地。楚红医生和几名护士呼吸着混杂着血腥味的硝烟,脸色凝重起来。她们都明白,大批伤员即将到来了。
果然,硝烟尚未散尽,两名年轻的战士抬着一副担架,气喘吁吁跑了过来,一边跑,一边大声喊:“医生,赶紧抢救刘刚班长!”
楚红示意放下担架,俯下身子查看,刘刚的右大腿被弹片击中,伤口虽然已经用裹腿布紧紧绑住,但还是因为失血过多陷入了昏迷。楚红急忙安排一名护士清理刘刚的伤口,她自己则带着另一名护士取了一个抽血袋,疾步躲进包扎所的后面。
“抓紧抽我的血,给他输上。”楚红急切地说。
“不先给他检查一下血型吗?”护士惊讶地问。
“不必了,你赶紧动手。”楚红命令道。
“万一血型不对……”护士还在迟疑。
“快按照我说的去做!”楚红的口气不容置疑。
过不多久,楚红手里拿着一袋血浆,满脸疲惫地走了出来。
血浆缓缓流进刘刚的血管里,他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慢慢睁开了眼睛。护士马上给楚红的双手消毒,准备给刘刚做缝合手术。
就在这时,几名战士抬着一副担架,匆匆走了进来,带着哭腔边走边喊:“医生,快抢救李连长!”
楚红急忙过来查看伤情,只见李连长满头满脸都是血。替他擦拭完血迹,发现他的头盖骨深深嵌着一块弹片,必须赶紧做手术取出,否则,李连长凶多吉少。
楚红歉意地扫了刘刚和他的两名战友一眼,随即和护士把李连长抬到手术台上,立即开始抢救。两名年轻的战士见李连长伤势确实严重,便没好意思多说什么。
李连长头上的弹片被安全取出,楚红顾不得喘口气,来到刘刚身边。看着闭着双眼紧攥双拳的刘刚,知道他正在疼痛中煎熬着。
“快,把刘刚抬上手术台。”楚红吩咐道。
话音刚落,又有几名战士抬着担架匆匆赶来,喊道:“医生,快抢救我们周排长!”
楚红从刘刚身边站起来,急忙走上前,发现周排长的腹部被弹片击中,腹部涨得老高,估计是肠子被打断了,血液和粪便流在腹腔内,非常危险。楚红见状,回头看了一眼刘刚,紧紧咬住嘴唇,说:“先给周排长做手术!”
这时,送刘刚前来的两名年轻的战士实在忍不住了,其中一个大声质问道:“医生,我们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连长、排长就先做手术,我们班长就放在一边不管呢?”
楚红对两名年轻的战士解释说:“你们班长暂时危险不大。我去和他说一下,他会理解的!”
楚红来到刘刚面前,弯下腰,轻声说道:“别的伤员比你的伤更重。你再等一等,我做完周排长的手术,马上给你做!”
刘刚睁开眼,没有说话,吃力地点着头……
楚红做完周排长的手术,疲惫地走到刘刚的担架前,发现他因为持续失血,又陷入了昏迷。
楚红闭了下眼睛,稍微缓了缓,似乎在这一瞬间,体力又回到了她的身上。
她伸出胳膊,对护士说:“快,再抽一些血。”
护士摆着手说:“你不能再抽了,抽我的吧。”
楚红坚毅的目光盯着护士,说:“你的血型和他的不配,快给我抽血!”
护士紧咬嘴唇,没有再迟疑……
②曙光微露,硝烟散尽了。做完了手术的刘刚苏醒过来。楚红正用毛巾擦拭着刘刚的脸,见刘刚醒了,便用柔和亲切的眼神示意刘刚先不要说话,要先休息好。
刘刚点点头,手握着楚红的手,心里说:“媳妇儿,辛苦了!”
此时,一夜没有睡觉的两名年轻的战士,在包扎所的一个角落里,彼此背靠着背睡着了。
两个护士也被楚红安排去临时休息室补个盹儿。
③天已大亮,山谷里弥漫着花香,有各种鸟儿的歌唱声,刘刚和楚红都听到了,他们的脸上布满了笑容。
(选自《小说林》2021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浓重的笔墨书写了人性的纯洁与美好,楚红和刘刚都能舍小我,为大家,他们对祖国和人民怀着深切的感情。
B.小说塑造了特定年代至真至善的军人形象,那个争着要抽血的护士,一夜没有睡觉的两名年轻的战士,同样具有美好的品性。
C.小说主要靠人物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抬着担架的战士的话中都有“赶紧抢救”“快抢救”等,显得非常急切,烘托了气氛的紧张。
D.小说题目“硝烟弥漫的早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战争的背景,暗示了不同寻常的故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2)分别说说画横线的环境描写句子的作用。
(3)小说情节曲折,构思巧妙,请具体分析。组卷:6引用:2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冬奥会是体育盛会,①
冬奥之约彰显大国担当。同心筑梦“双奥之城”,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分别用两个肯定句概括两个文段的内容,分别不超过20个字。组卷:3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3月4日,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曾斩获四枚残奥会金牌的视障运动员李端接过最后一棒火炬,走上主火炬台。他的手抚过一片片刻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称的“雪花”,经过几番摸索之后,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中,将冬残奥会火炬缓缓插入主火炬台内。
谈及执行这份光荣任务的体会时,李端说,接过最后一棒火炬,不仅仅代表自己,更是代表所有残疾人运动员,所以要把最后一棒火炬的任务完成,让更多人看见中国8500万残疾人自强不息、努力向上的精神。
“当烛火对进孔眼的那一瞬间,大家会感受到他其实是在触摸世界、认知世界。而当火焰燃烧的那一瞬间,仿佛他是在用内心燃烧着整个天地,点亮了整个天地。”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沈晨说。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