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金华市十校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地质学清楚地揭示,各个大陆过去都曾经历过巨大的环境条件变迁,所以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如同它们在驯养情况下所发生的那样。只要在自然状况下有变异发生,那么认为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用就很难解释了。常常有人主张,在自然条件下,变异量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这是无法证实的。虽然只是作用于外部性状,并且其结果很难确定,但人们却可以将驯养生物个体的微小差异逐渐积累起来,并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巨大的效果。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但是除了这些个体差异外所有的博物学家还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值得在分类学著作中记上一笔。没有人能明确区分开个体差异和微小变异,也难以区分特征明显的变种和亚种,以及亚种和物种。
如果动植物确有变异,不管这一变异是多么微小和缓慢,只要其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如果人们能够耐心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变异,那么在复杂而多变的生活条件下,那些有利于自然界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不会经常产生,并得到保存或选择呢?那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起作用的,并严格审视每一个生物的全部体制、构造和生活习性的选择力量——即择优弃劣的力量,会受到什么限制吗?据我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这种缓慢的,并巧妙地使每一种生物类型都能适应最为错综复杂的生活条件的力量。仅此一点,自然选择学说已是极为可信的了。
(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有删节)材料二: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我开始观察的时候,便觉得细心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会给了解这个难解的问题提供最良好的机会。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冒昧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由于这种理由,我把“摘要”的第一章用来讨论“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并且,同等重要的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的“选种”在累积连续的微小变异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然后,我要讲一讲物种“在自然状况下的变异”。但是很不幸,我只能把这个问题讲得十分简单,因为如果要把它好好地讲起来,必须举出大量的事实。然后我们才能够讨论什么环境条件对于变异是最有利的。次一章将考察全世界整个生物界中的“生存斗争”,那是依照几何级数高度繁生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因为所产生的每一物种的个体比可能生存的多得多,因此各生物间便经常不断地发生生存斗争。任何生物如果能以任何方式发生有利于自己的,纵使是微小的变异,它在复杂的而且时常变化中的生活条件下,将会获得较好的生存机会,它自然地被选择了。由于坚强的遗传原理,任何被选择的变种,将会繁殖它的新的和变异了的类型。
(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有删节)材料三:
达尔文不能提出有力的例证支持自然选择过程的真实可信,因此他必须借用一些牵强的例子。引用菲秋马的话来说明:
当达尔文写《物种起源》一书时,他不能提供任何自然选择进化的好例子。因为当时还没有人去寻找观察,所以他只有借用一些人工选择的例子,如人工改进牲畜及庄稼,不断选种培育毛最长的羊,生蛋多的鸡……育种的人成就可观,可以改变动物和植物各种特征,甚至使现有的品种与最初的野生原种之间产生很大的区别。
这些区别之大可以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了某些生物种与相似种之间的差异。
这样使用人工选种为例证其实是引入歧途的一种骗局。改良动植物的人必须运用他的智慧和专门的知识去选择育种,并且要保护它们不受自然界的灾害。达尔文学说的精义是说明自然界毫无目的、偶然发生的过程可以代替智慧的设计。而他居然使用人工智慧设计者的成就来解释这一要点。
人工选种与自然选择基本上不但没有相似之处,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育种的人可以在羊、鸡或鸽子中造成很多自然界没有的变种。他们这样做也有自然界所没有的目的,包括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看看到底物种可以有多少变化,其极限何在。如果育种的目的只希望动物在野外自然环境下生存,极端的变异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所有家畜回到大自然后,复杂的变种很快就消失了,生还的都回复到原本的野种。由此可见天择过程其实是一种保守性的力量,只能防止极端变异的产生,而人工育种却在鼓励变异。
人工育种真正的结论显示最高明的育种家也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极限。生物种的变异有固定的不能跨越的鸿沟,在所有人工培育的动物中并没有产生任何新种。所谓新种,一般公认的定义是指一个新的生物群体与原来的群体产生了生殖的分野,不能再交配生出有继续生殖能力的后代。以狗为例,所有的狗都属同一个生物种,因为在生理上来说,各种狗都可以杂交生育。法国著名动物学家比埃尔?格拉斯的结论认为,人工育种的例子是反对达尔文学说有力的证据。换句话说,狗不能够变成大象,并不是因为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努力选择培养,而是因为狗的基因有它的极限,狗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再大。
(詹腓力《“审判”达尔文》,有删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自然状况下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条件下变异非常微小,但可以逐渐积累并产生巨大效果。
B.材料二用啄木鸟、槲寄生的事例来说明,把生物的进化、变异,归因于外界的条件完全是不合理。
C.达尔文采用了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这种最良好、最安全的方法,是因为此项研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
D.詹腓力认为人工育种其实是在鼓励变异,人工育种可以改变动物和植物某些特征,培育出很多自然界没有的新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自然界生物具有择优弃劣的力量,那些有利于自己的变异更容易产生、保存和积聚。
B.材料二达尔文认为,与大量的遗传变异相比,人类的“选种”所累积的连续微小变异也是非常重要的。
C.达尔文有意识到“自然状况下的变异”的例证缺乏,但例证漏洞并不等于证明达尔文全部学说的错谬。
D.综合三则材料可知,詹腓力对达尔文的“审判“有理有据,所以詹腓力的观点比达尔文的观点更具进步性。
(3)下列各项中最能证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一项是
A.我国科学家在云南省澄江县发现,远在五亿三千年万之前的石层有复杂动物的痕迹。
B.美国怀俄明州的大角羊盆地化石显示,很多被认为是祖先的物种跟其“后代”同时存在。
C.某些深海鱼类,因为看不到光,所以眼睛退化,并会将这一退化结果遗传给下一代。
D.狼群中有各种变异的个体,在生存竞争中,只有最敏捷、最狡猾的狼能捕食到鹿而生存下来并传留后代。
(4)简要分析材料三主要论证方法。
(5)结合三则材料,说说达尔文和詹腓力的观点不同体现在哪些地方。组卷:3引用:2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明天(节选)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不明白这“但”字的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他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他都弄糟。夏天夜短,老拱①们呜呜的唱完了不多时,东方已经发白;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他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他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②。”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③……”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在何小仙对面坐着的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此时已经开好一张药方,指着纸角上的几个字说道:
“这第一味保婴活命丸,须是贾家济世老店才有!”
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他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太阳早出了。单四嫂子抱了孩子,带着药包,越走觉得越重;孩子又不住的挣扎,路也觉得越长。幸而不远便是家,早看见对门的王九妈在街边坐着,远远地说话:
“单四嫂子,孩子怎了?——看过先生了么?”
“看是看了。——王九妈,你有年纪,见的多,不如请你老法眼④看一看,怎样……”
“唔……”
“怎样……?
“唔……”王九妈端详了一番,把头点了两点,摇了两摇。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咷。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他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老拱的歌声早经寂静,咸亨也熄了灯。单四嫂子张着眼,总不信所有的事。——鸡也叫了;东方渐渐发白,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下半天,棺材木合上盖:因为单四嫂子哭一回,看一回,总不肯死心塌地的盖上;幸亏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他,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
这一日里,蓝皮阿五简直整天没有到。王九妈又帮他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太阳渐渐显出要落山的颜色;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
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他的宝儿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
“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另另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有删改)
【注】①老拱:泛指普通百姓。②中焦塞着:中医用语,指消化不良一类的病症。③火克金:中医用语,中医学用古代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来解释病理。④法眼:佛家语,原指菩萨洞察一切的智慧,这里是称许对方有鉴定能力的客气话。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单四嫂子家深更半夜不睡觉,与鲁镇上“大家“早早关门睡觉形成对比,是为了表现单四嫂子的勤劳能干和鲁镇良好的社会风貌。
B.在单四嫂子与何小仙的对话中,有两处省略号,第一处表示单四嫂子话未说完,有言外之意,第二处语意中断,表示何小仙正在思考如何医治。
C.何家开出的药方,所需药品“须是贾家济世老店才有”,表现了何家医馆那个“三十多岁的人”对单四嫂子的关切和善意提醒。
D.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本文写单四嫂子找何小仙看诊、抓药,也能体现类似的看法。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节描写最能刻画人物、透露情感。如文中对何小仙和店伙长指甲的细节描写,就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也充满了讽刺意味,富有批判色彩。
B.辛辣的讽刺是鲁迅作品的一大特色。如文中没能让宝儿活命的药叫“保婴活命丸”,暗含讽刺,本是济世的药店叫“贾家济世老店”,仿佛也透露着药店所售是“假”药。
C.鲁迅善用简洁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如何小仙在与单四嫂子简短对话中,两处用了中医专业术语,突出了何小仙虽医术高明但毫无同情心的形象。
D.文中多处使用对比手法,使作品形象更鲜明、读者感受更强烈。如近结尾处,老拱的“唱”,蓝皮阿五、老拱的“笑”,与单四嫂子的“哭”,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社会的冷漠。
(3)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塑造王九妈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4)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你觉得《明天》的结尾段是否“消极”?为什么?组卷:9引用:3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各题。
金谷诗序
【西晋】石崇
余以元康①六年,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徐诸军事、征虏将军。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
凡三十人②,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
游斜川诗序
【东晋】陶渊明
辛酉岁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③,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④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注】①元康,西晋惠帝年号。②曾城,山名。“曾”同“层”,一名江南岭,又名天子鄣,据说上有落星寺,在庐山北。昆仑山最高层名为“曾城”,因而后文有“遥想灵山”。③南阜,南山,指庐山。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必备
B.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必备
C.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必备
D.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莫不必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太仆卿出为使持节监青”与《<琵琶行>并序》中的“予出官二年”的“出”是一样的意思,都指京官外调。
B.“或列坐水滨“与《兰亭集序》“列坐其次”中的“列”含义相同,都有“排列”的意思。
C.“疏”,分条陈述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的“疏”,含义和作用均一致。
D.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上面两篇选文都是诗序,诗序一般写在诗集的前面,说明编写的目的、内容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崇与宾客,王羲之与群贤,陶渊明与邻曲,在聚会赏景之余,皆赋诗述怀,且为诗集作序,其中情感转承,由“乐”而“悲”,可谓一脉相承。
B.石崇的“欢心娱目”,在其别聖金谷园“或高或下”起伏绵延,在“清泉茂林”的清幽,还有这里丰饶的物产,更有宾朋俱为名流的风雅。
C.陶渊明的“欣对不足”,在游斜川时的“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也在三二邻曲的亲和随意,这与石崇的多重官职在身,注重感官享受,则别有一番超然醇和意味。
D.石崇《金谷诗序》和陶渊明《游斜川诗序》都写到了天地山川之美、群贤聚会,更有音乐笙箫相伴,登高赋诗,颇具雅趣。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②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5)结合上面两篇文章,总结诗序的一些基本特征。组卷:4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5分)
-
8.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请从《红楼梦》人物林黛玉、薛宝钗、香菱、贾惜春中选择一位作为例子加以论述。
组卷:5引用:4难度:0.7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爱力量,但却很少考虑如何去显示它。——爱默生
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
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上论述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组卷:2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