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广东省珠海二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与时代和作家的身世经历有着十分直接的联系。《红楼梦》明确强调以“我半世亲睹亲闻”的“一段陈迹故事”为创作素材,开卷即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日‘甄士隐’云云。”又云:“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挎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因此,《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强烈真实性的作品……同时,《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与曹雪芹深受传统文化的哺育是分不开……受传统文化哺育的曹雪芹,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是个小说家,而且工于诗画。他熟练掌握了含蓄的手法,并将含蓄的手法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并使之别具特色。含蓄手法的运用,是小说《红楼梦》具有伟大艺术力量的重要因素。
    《红楼梦》含蓄风格的表现,无外乎三种。一是从内容上说的,含义深隐,“意在言外”。《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历来看法分歧最大。鲁迅说过:“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两百多年来,对《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人们争论不休,意见不一。这就是《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反映……概括地说,《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它描写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写了一个有典型意义的贵族之家由兴盛到衰亡的必然过程,其中着力写了三种矛盾: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统治者之间的内部矛盾,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之间的矛盾。许多人认识不清,是因为《红楼梦》的许多思想内容都是含蓄表达的……二是从细节上说的,暗示情节,充满蕴意。细节本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一般都意图明确,紧扣写作目的。而“暗示性细节”的意图却深藏于表象之下,需要经读者用心体味,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如《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写秦可卿死后消息传出来,“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而“贾珍哭得像泪人一般”并“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于是置买棺材,捐龙禁尉,请凤姐料理丧事,可贾珍的父亲贾敬在城外庙中不肯回来。贾珍的妻子尤氏“正犯了胃疼旧疾,睡在床上”,诸事不理。最出奇的是中间只字未提死者的丈夫贾蓉,而且在贾珍为秦氏觅得棺木时补上一句:“此时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参照焦大所骂言语,个中奥妙已是十分明显的了。作者不用文字直接描绘,而是用细节暗示,含蓄有致地反映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事实,耐人寻味。三是从手法上说的,采用含蓄手法,不用语句直言,而寄托于形象,“弦外音,味外味”。在《红楼梦》中,这种手法十分广泛地运用于诗、词、曲、赋、诔文、骈文等诸文体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芙蓉女儿诔》是宝玉为悼念晴雯而作的长篇祭文。实际上它是表达宝玉真情实意的“洒泪泣血”之作,因此它也是“多有微词”另有寄托之作。这篇诔文以炽热的感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歌颂了大观园中这位具有反抗精神和高洁品格的女奴,对她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由于《红楼梦》具有含蓄的艺术风格,因此“脂评”一再强调:“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看官闭目熟思,方知趣味。”读者的阅读过程是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这个接受过程又是个主动过程,读者不仅调动自己的视、听器官进行感性的直观活动,而且调动整个心灵去探求与把握作品的内在精神、深邃意蕴,并结合自身对作品进行品读。含蓄的手法,能造成一种深厚的意蕴,让读者发挥想象力参与再创作,细致地体味作品,把握其内在意蕴;含蓄还能进一步激活读者的接受活动,给读者留下进行艺术想象和创造的无限空间。掌握了方法之后,读者是越读越有味,读了还想读。因为诱导读者去体味出来的意蕴要比作者直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意思要丰富、有效得多。“细按”“熟思”的读者,每读一次都可在心领神会之际获得新的东西,它就像一个浩瀚的海洋,可以取之不尽,因而屡读不厌。《红楼梦》以外的小说,恐怕就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例子来。
    (摘编自李邵梅《言在此而意在彼——<红楼梦>含蓄艺术风格浅析》,有删改)材料二:
          读《红楼梦》当然不能离开其文本,但《红楼梦》的文本是中华古典文化的巅峰结晶,并且极其独特,对其解读不能图省事,走捷径,西方的古典、现代、后现代文论固然可以引为借鉴,如王国维借叔本华的理论来抒发自己读《红楼梦》的审美感受,颇能启人,但终究还是给人附会之感;中国以往的文论,当然更可以用来作为解读《红楼梦》的工具,脂砚斋批书,就使用频仍,但因为曹雪芹的笔力有超越他以前全部中国文化的性质,因此以这些工具来衡量,往往也力不从心;这就说明,要解读《红楼梦》,到头来还是必须彻底弄清曹雪芹写作这部伟著的时代背景,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政治风云、社会变迁、文化习尚,这也就必须攻史。举例来说,不通史,怎么能读懂“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以及“双悬日月照乾坤”这些文本字句的深刻内涵?而流传下来的历史记载,往往是“胜利者写的”,比如雍正在与其十几个兄弟争斗王位的斗争中终于胜出,那么,他就要改写甚至删削康熙时的大量记载,乾隆虽是和平顺利地继承了王位,他本人甫上台也很注意实行皇族亲睦的怀柔政策,但没想到权力斗争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他再怎么不愿出事,也还是发生了“弘皙逆案”,乾隆果断麻利地处理了这一政治危机,他胜利了,于是,他采取了销毁相关记载的“留白”史笔,今人要弄清那时的真情实况一这对研究《红楼梦》文本至关重要,曹雪芹家族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正是这个时期,《红楼梦》中贾府的大悲剧展开的时代背景也正是此前此后——还历史真面目,“补白”,不搜集资料,作细致研究,那怎么能有成果?
    (摘编自刘心武《满弓射鹄志锐坚——读周汝昌先生<红楼家世>有感》,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含蓄风格的形成,既有客观的时代因素,也有个人遭遇的主观因素。
    B.含蓄手法的运用,使得《红楼梦》具有独特的艺术吸引力,也是《红楼梦》具有伟大艺术力量的重要原因。
    C.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结合自身实际,调动心灵去探求和把握作品内在精神及深邃意蕴的过程。
    D.《红楼梦》让人屡读不厌,主要是因为它“像一个浩瀚的海洋”,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东西。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红楼梦》里的所有思想内容都是含蓄表达的,所以很多人认识不清,对《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争论不休,意见不一。
    B.含蓄的手法,能让读者发挥想象力参与再创作,细致地体味作品,把握其内在意蕴,而作者直接用文字表达则没有这种效果。
    C.在研究《红楼梦》的过程中,西方的一些文论可以作为借鉴,并且也有借鉴的先例,这种借鉴能够给人启发,作者肯定了这种借鉴。
    D.在刘心武看来,《红楼梦》研究要有成果,必须结合其时代背景。搜集资料,细致研究,还原历史原貌极为重要。
    (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含蓄风格表现”的范畴的一项是
     

    A.《红楼梦》写作于清代大兴文字狱之时,“一字相牵,百口莫辩,一人获罪,九族株连”,写《红楼梦》只能含蓄。
    B.《红楼梦》第十六回中,作者还借赵嬷嬷之口,把江南甄家几次大规模的接驾讥之为“虚热闹”,体现了对君权的批判。
    C.《红楼梦》中“宝玉挨打”的原因,从贾政不满意宝玉会见贾雨村时的态度以及宝玉与琪官的交往给贾政招来政治纠纷中可以看出端倪。
    D.《红楼梦》第七十八网中,贾宝玉应贾政之命,吊林四娘而作的《桅姻词》,借歌颂林四娘的英勇来讥斥满朝的君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要解读《红楼梦》为什么“到头来还是必须彻底弄清曹雪芹写作这部伟著的时代背景”?

    组卷:8引用:4难度:0.5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金刚川上英雄桥
    王顺秀
          金刚川水刺骨寒,英雄架桥歌声喧;
          炸弹刚落铁锤起,浪里打桩只等闲;
          炸不垮,冲不断,满载胜利奔向前。
          ……
          金刚川是朝鲜半岛北汉江的支流,湍急的河水像一条白色的巨蟒,把我军东线阵地的前沿和后方,从东到西截然割开。
          ③1953年初春,河面刚开始解冻,激流举起巨大的冰排,凶猛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发出吓人的巨响,加上敌炮轰击的气浪,震得这两山对峙的峡谷像马上要倾倒进河里似的。河中不时升起爆炸的水柱,冰块和弹片在岸边尖声呼啸。
    “你们工兵连要在这儿架起一座桥,明晚便要通车!”参谋长说到这里,停顿了片刻,问我们,“有什么困难吗?”
    “没有!”
          参谋长冲我们笑了笑:“困难不是没有,而是很多。这是一场复杂的战斗,不仅要和严寒、激流斗争,还要和敌人的飞机大炮搏斗;不仅要有压倒一切敌人的勇敢和毅力,而且要有战胜敌人阴谋诡计的智谋……”
          当天下午,架桥。
          河水冰冷刺骨,水深没过腰际,寒气逼得人透不过气来;身上由红变紫,由紫变青,很快就麻木得失去知觉。
          为了保持体力,一半人在岸上休息取暖;一半人在河里操作,每小时轮换一次。起初还不错,后来河里的同志总拖延着不肯上岸,岸上的人等不得换班也跳下水,火堆边的人越来越少,弄得干部们不得不一个个往岸上推,甚至下命令。可是你把这个推上岸,那个又溜下河去……
          一天一夜,一座低水位桥在晚霞闪烁的金刚川上站了起来。
          谁知就在这时,4架“油挑子”(敌人轰炸机)从西南方向窜来,接着便是震耳的爆炸声。桥被炸断了。
    “是不是请示师里推迟出车时间?”副连长的话刚说完,就听到后边公路上响起马达声,汽车一辆接一辆直向桥头驶来。从汽车上跳下个干部,张嘴就嚷:“咋搞的!看今晚炮弹怎么送上去。”
    “说得倒轻巧,大桥又不是玩具,可以揣在口袋里,谁敢保准不炸坏?”我没好气地顶了他一句。他好像没听见,转身指挥着汽车隐蔽在山沟里。
          我们也开始了紧张的修复工作。
          在忙碌的人群中,我忽然发现有几个不认识的战士也在扛木料。便问道:“你们是哪个单位的?”
    “汽车司机。”
    “啊,不成,这里有我们,你们出了事谁去送弹药?”
    “不行!修桥也叫你们包了,可支援前线是大家的责任。”听到声音我扭头看,正是方才那位干部,想起刚才对他的态度倒有些不好意思了。
          桥修复已经是后半夜。望着满载弹药的车辆源源不断地从桥上开过,心里感到无比的轻松。
          前线战斗激烈地进行着,敌人为了破坏我们的运输线,每隔十几分钟就向大桥猛轰一次。尽管战士们奋不顾身地抢修,但运输还是时常中断。副连长整天蹲在桥头望着河水出神,连饭都不顾得吃。
          这天,我吃过晚饭,路过三班,便走了进去。
    “指导员,你说能不能在渡口上多架几座桥,敌人炸毁这个,还有那个。”周光田扬着头问我。
    “好是好,那得费多大工夫,我想了很久,若是能修一座叫敌人看不见的桥,那该多好。”李朝元慢吞吞地说。
    “看不见?桥哪有看不见的,除非不修。”周光田摇着头说。“你真是,光长个子不长心眼,桥修在水底下,不就看不见了吗?”“这办法不错,倒可以试试看。”“水里修桥,没听说过?”……
          我回到连部,已是深夜。推门的声音惊动了伏在桌边睡觉的副连长,“什么?桥又炸断了?”
          我笑了笑说:“你真是做梦也想着桥。”接着便把三班的争论告诉了他。他凝神地听完,如获至宝地把脑袋一拍。
    “对!修一座叫敌人看不见的桥呗!”说着他在纸上嚓嚓地画起草图来。河边又沸腾起来。
          通讯员小倪那清脆的嗓音,高声领唱四川号子:
          志愿军哪!嗨哟!智谋高哪!嗨哟!水下架桥!呀歪子哟!气死美国佬!呀哟!……“小倪,有你封家信!”连长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卷报纸和不少信件。小倪正专心看家信,我和连长走过去。
    “小倪,又是你妈催着要立功喜报了吧?”
    “嗯!指导员,我妈见到了黄妈妈。”他兴奋地把信交给我。原来他妈参加了四川省中江县的军属代表大会,会上见到了黄继光的母亲。信末嘱咐小倪热爱朝鲜人民,努力工作,向黄继光学习。我向战士们宣读了这封信。大个子周光田拍着小倪的肩膀说:“啃!我看咱小倪也快当英雄了。”说得小倪满脸绯红,夺过信钻出人群,又去扛木料了。
    “敌人打炮了,赶快卧倒!”“通讯员负伤了!”
          小倪全身紧紧地俯卧在桥桁上,头部鲜血直流,卫生员忙着给他包扎。“伤势怎么样?”我问着,吩咐卫生员把他抬到后面去。
    “指导员!桥没修好,我死也不离开,人家黄继光能舍身堵枪眼,咱这点伤难道就要退下战斗吗?”
    “只准在岸上干轻活,不准下水作业。”
          天还没黑,水下桥架设成功了。桥面离水面约30公分,我们的汽车、大炮就像长上了翅膀,乘风破浪在水面上飞来飞去。“油挑子”急得在天上瞎哼哼,可就是发现不了目标。战士们看着自己的创造,你一言,我一语,马上编成个快板:
          咱们工兵双手巧,天大困难吓不倒,英雄修起水下桥,气死美国“油挑子”;桥上水,水下桥,上下都是水,车在水上跑。
    (作者当时任一八〇师工兵连指导员)(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按时间顺序展开,从接到修桥任务,到修成桥又被炸断,直到最后修成一座水下桥,叙述脉络清晰,杂而不乱。
    B.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点面结合等手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志愿军战士群体形象。
    C.“我们的汽车、大炮就像长上了翅膀,乘风破浪在水面上飞来飞去”用了夸张、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轻松愉悦的心情。
    D.小说开头的诗歌、文中具有地域色彩的“四川号子”和结尾处的“快板书”,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严谨,艺术性更强。
    (2)小说第③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标题为“金刚川上英雄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英雄桥”的理解。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1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二)      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犬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之所求者,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策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于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望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者!
    (《庄子•让王篇》)(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B.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C.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D.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狄人臣奚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B.在《鸿门宴》中,项羽坐西朝东,最为尊贵;张良则是坐东朝西陪侍。
    C.“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D.《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②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者!
    ③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组卷:0引用:1难度:0.6

(二)

  • 8.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②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世界医药文明进步造成了积极影响。③然而,今天的中医药发展,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④如何把中医药发展好、继承好,成为不容回避的时代考题。⑤面向未来,中医药需要守正创新。⑥实际上,中医药就是一部创新史。⑦创新,始终是能否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⑧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才能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

    组卷:3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分班之后,告别原来的班级,来到新的班级,有人欢喜,有人担忧,有人困惑。这涉及一个舒适圈的话题。何为舒适圈?惯常的定义,指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有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惯性运作之下,过相对轻松的生活。不少人认为,年轻人长久呆在舒适的环境下,会因为生活安逸而不思进取;也有人认为,年轻人身处舒适圈,有安全感,能更好地发挥潜能,不断成长;还有人认为,每个人的舒适圈不一样,懒散者觉得发呆、无所事事很舒适,拼搏者觉得加班加点学习很过瘾;更有人觉得,对于舒适圈的判定,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表面现象与背后本质也许大相径庭……
          对于舒适圈,你有怎样的看法呢?如果你所在的班级组织以“如何看待舒适圈”为主题的班会讨论活动,请你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
          要求: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5引用:1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