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重庆市四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14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反物质”这个词听起来和反重力很像,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概念。但反物质真实存在,是现代物理学中的成熟概念。反物质的确有一些会让人惊叹不已的性质,仅仅1克反物质和物质接触就会产生像原子弹一样的剧烈爆炸。因为反物质可以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所以未来可能被用来推动宇宙飞船。尽管如此,反物质本质上却没有什么奇异之处——按照我们现在对亚原子粒子的认识,反物质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
          原子核包含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它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在原子核外,还有质量更小的电子。电子对我们很重要,因为它们是电子科技的主角。每个电子都带一个负电荷,刚好可以被质子的正电荷中和。自然界中还存在其他几种粒子,但我们只有在高能物理实验中才能观测到它们。构成普通物质的所有粒子都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重子,比如质子和中子;另一类是轻子,比如电子。
          这看起来有点复杂,但是假如没有守恒定律的话,还会更加复杂。守恒定律为本来一团乱麻的粒子物理带来了秩序。当粒子相互作用的时候——比如在欧洲核子中心的高能加速器里面,有一些量总是不变的。能量和电荷就是这样的量。同时,重子数和轻子数也是守恒的。
          质子的重子数是+1,电荷是+1。理论预言它的“反粒子”会有一样的能量,但是重子数和电荷数都是-1。这种粒子叫做反质子。同样,电子也有反粒子,叫做正电子,电荷数是+1,轻子数是-1。
          那么,当质子和反质子相遇时,会发生什么呢?你可能已经知道答案了,这是反物质最著名的性质。正负重子数、正负电荷以及其他守恒量会彼此相消,只有能量会留下来。能量也是守恒的,但是两种粒子的能量是相同的,而不是相反的。所以正负质子会消失,而它们的能量会以伽马射线的形式释放出来。咖马射线和光一样,也是一种电磁波,但是能量更高、波长极短。这一过程叫做“湮灭”,是我们所知唯一一种能将质量完全转变为能量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可逆的,只要有足够高的能量,正反物质对就可以凭空产生。对于质量较大的质子和反质子,这种粒子对产生过程只会出现在高能加速器或者特殊的天体物理学过程中。但正负电子对的产生更加常见,地球上的某种天然放射性衰变中就会出现这种现象。用“常见”描述这一过程很合适,我们稍后就会看到,即使是平淡无奇的香蕉也可以产生正电子。但是,这种过程产生的反物质只能存在一瞬间,几乎在诞生的那一刻,它就会遇到正常物质,然后消失于一道伽马射线闪光中。
          物质原子有时也会产生反物质粒子。这些反物质主要的来源是放射性同位素,这类原子内的中子要么太多,要么太少,不能保持稳定。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就包含有少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它们会衰变成更稳定的元素,同时发射出高能粒子。通常这些粒子是物质,比如贝塔衰变发出的电子,但是有的同位素会发生“贝塔+”衰变,产生正电子。这些正电子会瞬间与电子相撞,湮灭并放出伽马射线。但这一过程并没有听起来那么剧烈。因为以日常生活的标准来看,一个粒子的能量微不足道,否则你身体里释放正电子的同位素就会对你不利了。这类同位素中最常见的是钾-40,自然界每一万个钾原子里就会有一个钾-40。它通常会发生正常的贝塔衰变,但是有0.001%的概率会产生正电子。
          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和类似的实验室中,“正反粒子对很容易在加速器中产生。加速器中粒子极高的速度意味着极高的碰撞能量,足以产生粒子对。但这样得到的反物质粒子寿命很短,很快就会和周围的物质湮灭。CEN有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反物质工厂”,任务就是产生寿命足够长、可用来研究的反物质。
          要达到这一目的,有两点至关重要。第一,要让反物质粒子减速。这一过程需要的是减速器而不是加速器。第二,要把反物质粒子储存起来以供研究。这并不简单,因为反物质和物质相遇就会湮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用强磁场束缚反物质粒子,在磁场中,科学家甚至可以把一个正电子和一个反质子组合到一起,制成一个反氢原子。
          CERN有世界上唯一一家反物质工厂,但制造反物质粒子还有很多其他的途径。有些轰击地球的高速粒子是星际空间的粒子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反质子。这些粒子进入大气层之后会与大气中的原子发生更多的碰撞,产生更多的反物质粒子。香蕉中富含钾元素,其中有0.01%是可以释放正电子的钾-40。每根香蕉平均一天会释放20个正电子。2011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发现地球上的暴风雨中产生了反物质粒子。这是因为闪电可以产生高能伽马射线,进而产生反物质。核爆炸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这对人类来说是件幸事。但在20世纪50年代氢弹刚发明时,核爆炸试验产生的伽马射线生成了很多正负电子对。把放射性同位素注射到人体中,它们产生的正电子会遇到电子而湮灭,并放出伽马射线。用仪器探测这些伽马射线,就可以扫描人体内部情况。
          反物质还有很多的谜题亟待解开。如尽管物质和反物质在性质上完美对称,但是宇宙中的物质比反物质多得多。这就是个科学家一直在努力钻研的宇宙谜题。正反物质湮灭是已知唯一能将质量以100%的效率转变为能量的过程。而即便是最高效的核爆炸,效率都很难超过10%。
    (选自《正反物质大对决》,安德鲁•梅文\刘博尧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反物质虽然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概念,但按照我们对亚原子粒子的认识,它是真实存在的。
    B.构成普通物质的所有粒子都可以分为重子和轻子,质子和中子是重子,轻子就是电子。
    C.粒子物理的秩序就是守恒定律,粒子相互作用,能量和电荷的量不变,重子数和轻子数也守恒。
    D.只要在高能加速器或者特殊的天体物理学过程中,就一定会出现质量较大的质子和反质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成的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包含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相对于质量更小的电子,它们被称为重子。
    B.根据守恒定律推断,质子的重子数是+1,电荷是+1,那么它的“反粒子”的重子数和电荷数都是1。
    C.伽马射线是“湮灭”的能量释放形式,它和光一样都是电磁波,但是能量更高,波长更短。
    D.钾-40是放射性同位素,它通常会发生“贝塔+”衰变产生正电子,成为反物质的主要来源。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用强磁场束缚反物质粒子,把一个正电子和一个反质子组合制成一个反氢原子,是解决反物质粒子的减速和储存问题的方法。
    B.同位素发生“贝塔+”衰变产生的正电子会瞬间与电子相撞,发生湮灭并释放出伽马射线,但这个过程并不剧烈。
    C.2011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发现,闪电产生高能伽马射线进而产生反物质,也许可以成为“湮灭”过程是可逆的证据。
    D.物质和反物质在性质上完美对称,但宇宙中的物质比反物质多得多,这也许是反物质几乎在诞生的同时,就会发生“湮灭”的原因之一。
    (4)请根据材料给“湮灭”下定义。
    (5)电视剧《星际迷航》让反物质发动机的构想变得家喻户晓。请根据材料总结反物质发动机的构想理论上可行的依据。

    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谈(节选)
    茅盾
          ①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叮当,叮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②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的“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③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拆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统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人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晖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浅的河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④试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有时还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静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公园里看见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同罢?那样一个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安上这么两个人,是一个“奇迹”,使大自然顿时生色!他们是否恋人,落在问题之外。你所见的,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在任何情形之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激,他们能够在任何情况之下,拿出他们那一套来,怡然自得。
          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⑥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衣出去,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⑦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枣子岚垭
          相关链接:
          1940年5月茅盾从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讲学。1940年5月26日到10月10日,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五个月,11月下旬到达重庆后不久,就写了这篇“见闻录”式的文章。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延安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他在《回忆录二十七》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戈壁荒漠是死寂苍凉的,但因为人率领驼队、排列方阵、举掌大旗这些活动,给沙漠带来了庄严妩媚的美。
    B.“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通过巧妙的错位描写,增强了画面感,展现出了一幅淳朴的月夜农归图。
    C.在延安,来自天南地北的青年知识分子们原有的身份、趣味在农业生产中被改变,生成了崭新的集体劳动者身份。
    D.作者笔下的自然风光是人类活动的背景,也烘托着伟大的革命精神。所以本文的“风景”特指对革命精神的赞美。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不断转换角度,给读者展现了沙漠驼阵、高原归耕等风景,画面独立,颠倒文序也不影响读者的阅读。
    B.作者擅长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描写,沙漠与驼阵、荒山石洞与促膝读书的青年男女、号兵与哨兵,都在动静之中展现出极强的艺术效果。
    C.“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等句用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土高原人们的生存环境。
    D.死寂的荒漠与“猩红大旗”,“调朱弄粉的手儿”与“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勾勒出一幅幅浓墨重彩的革命生活画卷。
    (3)为了能在国统区发表,作者对本文赞颂对象的身份写得十分含蓄,但字里行间又透露了相关信息。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暗示或揭示文中对象身份的。
    (4)作者是如何做到在自然风景的描述中寄寓深刻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7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她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节选自《红楼梦》第40回)(1)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这段曹雪芹写“笑”,却能用工巧的文字写尽“欢愉之辞”。请问本选段的工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请就本选段工巧之处的某一方面写一段100字内的文学短评。

    组卷:7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做事必须躬身入局、置身事内;也有人说,做事要身处事中、置身事外。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