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中国主流电视媒体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窗口,必然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坚守文化自信,争取国际话语权,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范式,传播中国传统东方美学理念。
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传播的全球化仍然要面对诸多文化审美困境。首先,文化传播的全球化意味着强势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可以超越时空,被其他群体认知甚至认同,极端者甚至会导致文化霸权;弱势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可能主动或被动地向强势文化迁移,成为强势文化的追随者,由此也会催生文化焦虑。其次,经济的全球化也可能引发人类社会审美情感的普遍钝化。在消费社会,人的官能被持续刺激,感情被交换,情感生态出现失衡。在信息社会,人们的时间越发碎片化,心态浮躁不安,灵魂无处安放,急需审美救赎。
从审美经验来看,文化艺术只有表达本土审美观念,才能激发群体成员的共情共鸣,唤起民族文化记忆,强化群体文化认同。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国故事。基于此,广播电视机构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进行创新,抒写国人情感,构建集体认同。
在此,《中国诗词大会》用绚丽的视听手段、精彩的环节设计让观众回味唐诗宋词的豪放与婉约,感受东方诗意人生,重塑中华审美情趣;《经典咏流传》用现代音乐形式对古典诗词进行重新演绎,捕捉细腻的人情人性,使观众在曼妙的国风旋律中找到情感皈依;《朗读者》用温暖的声音传递文学与情感之美,浸润观众的心灵,唤起全民朗读的热情;《国家宝藏》以“馆藏国宝文物”为立足点,利用情景再现方式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赋予文物鲜活的生命力;《衣尚中国》则聚焦中华传统服饰艺术,探寻服饰背后的美学精神,通过“历史空间”“匠心空间”“创演空间”多重演绎,唤醒观者的文化记忆、激活受众的情感认同,让美融入生活。
这些电视文化类节目借助民族文化符号,综合运用舞台艺术的多重手段,调动了戏剧、绘画、舞蹈、书法、武术等艺术元素,塑造了符合当代中国人欣赏习惯的审美意象。在这些具有“中国意象”的符号背后是鲜活生动的历史人物、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和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节目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意象的整体观照,既凝聚了观众的民族集体认同,同时也展现了主流媒体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中国电视文化节目应该担负起文化自觉的责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重塑中国本土美学的审美自信,加快实现文化审美自主转型能力,为构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特色语言体系起到重要作用,使中国传统东方美学走向世界,进而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摘编自《电视文化类节目传播中国传统东方美学理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主流电视媒体要坚守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传统东方美学理念。
B.经济全球化引发了人类社会审美情感的普遍钝化,这给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带来困难。
C.文化艺术表达了本土审美观念,就能激发群体成员的共情共鸣,强化群体文化认同。
D.一些节目凝聚了观众的民族集体认同,因而能整体观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意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例证法,列举《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例子来充分论证观点。
B.文章在全球化浪潮冲击和文化传播面对诸多文化审美困境的背景下展开论证。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述,然后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并提出希望。
D.文章最后引用费孝通先生的话点明论点,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又增添了文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播的全球化无论对强势国家或民族还是弱势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有一定影响。
B.当下社会,人们情感生态出现失衡,急需审美救赎,这影响了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
C.《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展现了主流媒体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D.历史人物、民族文化和审美情趣是某些具有“中国意象”符号的节目的重要创作源泉。组卷:18引用:2难度:0.8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能源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能源输送能力显著提高,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要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使中国能源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挑战、能源资源约束等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中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摘编自徐佩玉《中国能源发展进入新时代》)材料二: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我国2019年发电总装机容量为201066万千瓦,发电总量为71422.1亿千瓦时,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五种发电形式装机容量占比分别为59.3%、17.7%、2.4%、10.4%和10.2%,发电量占比分别为72%、16%、5%、5%和2%。
但从单位GDP能耗看,我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是世界平均值的1.5倍,进一步降低能耗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任务依然面临巨大压力。从煤炭消耗总量看,我国每年消耗40多亿吨标准煤,其中电煤消耗占比为57%,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也有较大的煤炭消耗量。
(摘编自胡明《推动能源耦合发展 突破行业用能壁垒》)材料三: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2012~2019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材料四:
目前,我国能源总体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但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已达70%和45%,油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近30%,存在进口来源地动荡、运输通道受阻等多方面风险隐患。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如果突出考虑能源安全问题,就应该立足国情,最大程度发挥国内煤炭和油气的基础保障作用。但是,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成本较高,在低碳转型中本应承担减量削峰任务;国内油气资源储量品位劣质化特征明显,陆上石油开发的平均完全成本已超过目前国际油价水平。此种情况必然会增加社会综合用能成本及碳减排压力,不利于实现能源公平和能源生态目标。
“十四五”期间,我国开始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提高能源的可及性、普惠性、可负担性等,将是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高碳能源利用广泛、价格低廉,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严重不足。特别是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刚刚消除“能源贫困”,电力能源供应还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突出考虑能源公平,就应该借国际油价低迷之机,大规模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减少国内低产低效高成本油气田生产;允许农村及边远地区燃烧具有经济性的柴薪和散煤等。但是,此举必然持续增加油气对外依存度及碳排放,相应削弱能源安全自主保障能力,并影响到能源生态环境改善。
如果突出考虑能源生态问题,就应该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低碳能源,提高终端用能的电气化水平,大幅削减碳峰值。但是,限于目前的技术水平,此类可再生能源因其间歇性、分散性特点以及能量密度弱势,短期内无法大规模替代煤炭和石油,难以实质性形成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也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用能便利性、经济性、稳定性的要求。
(摘编自吕建中《打破能源“三元悖论”要增强政策灵活性》)(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能源发展在新时代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脱贫胜利等做出了重大贡献。
B.新时代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由以前的高碳能源消费加快向清洁低碳转变,以后还将全面推进能源结构改革。
C.新时代中国大大提高了能源输送能力,能源开始高质量发展,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得以形成。
D.面对一天比一天严峻的气候变化、环境风险、能源资源约束等问题,中国承担着自己应有的责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总结了新时代中国能源发展的情况,也规刘了中国能源发展的未来。
B.从统计数据看,风电、太阳能发电形式装机容量占比已超过五分之一,发电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初见成效。
C.2012年至2019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总体来说,煤炭逐渐减少,非化石能源逐渐增多。
D.我国降低能耗水平的任务很重,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值的1.5倍,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3)新时代中国能源转型面临怎样的困境?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组卷:6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
肖复兴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介绍二战期间一位美术老师和她学生的一桩往事。这位老师和她的学生都是犹太人,当时在布拉格,德军入侵后,将他们一起带到集中营关押,每人携带的行李有重量限制。可是,这位老师宁肯取出自己的一些衣物,也不忘把一个厚厚的床单塞进行李箱。而且,她把床单染成了浓浓的绿色。即使被关押进集中营,她还要坚持为孩子们上课;课余,她还要像以往一样教孩子们排戏演戏。这个染成绿色的床单,就是戏中的布景,是戏中的天空或草地,孩子们就在这绿色的床单前扮演各种可爱的角色。
这则真实的故事,让我难忘。想起我的儿时,孩子们天生都是爱演戏的吧,在我居住的大院里,我们一群孩子也曾经在放假的时候乐不可支地排戏演戏,我们也曾经拥有过戏中出现的床单。只不过,我们是把床单挂在两株高大的丁香树之间,当作演出舞台上的幕布。我,包括所有的孩子,即使那些比我年纪大的大哥哥大姐姐,没有一个人,将床单想象成戏中出现的天空和草地。床单,都是我们从家里偷偷拿出来的,各家的床单上的图案不尽相同,但没有一个床单上印有天空和草地,即使真的印上了天空和草地,以我们那时的认知水平,也不会想象得到,会是戏中的天空和草地,我们只是把床单当作虚拟舞台上的幕布。
现在看来,虚拟和想象,是有距离的。这距离,到底在哪里呢?读完那则真实的故事,我常会惭愧儿时的见识浅陋,当时只是觉得演戏好玩,不会往深里想。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其实,那只是指在岁月静好日子里长大的孩子而已。在战争期间,那些从布拉格被驱赶进集中营的孩子,绝对不是一样的心理和生存状态。同样演戏,我们是在和平的年代,四周没有刺刀和炮火;他们却时时刻刻都有被送进奥斯维辛的焚尸炉里的危险呀!(事实上,这其中很多孩子和他们的这位老师,是被送进了奥斯维辛死亡的)同样是演戏,我们是觉得好玩;而他们却是通过演戏,在生命危机时刻燃起最后一点希望。
这一点,正是这位可敬的女老师的心愿。在那些个日日煎熬时时有被送进奥斯维辛的危险之际,正是这位女老师这样单纯美好而坚定的心愿,才会每晚带着这些孩子爬到楼顶的阁楼上排戏演戏。她会和孩子们一起把那个染成绿色的床单挂起来,或铺在地上。床单就是天空和草地了,缀满星星,开满鲜花。黑暗中的绿色,燃烧起绿色的火苗,让孩子对这个残破的世界,对渺茫的未来,还抱有一线希望。这位女老师,还带着孩子们在那里画画,然后,趴在窗前,看窗外的夜空和远方--那可不是我们现在说得泛滥而时髦的“诗和远方”,是在战争的苦难中升腾起的对未来并未泯灭的最后一点希望。
每一次想到这里的时候,我都会为这位女老师和这些孩子们而感动。我也曾经是一个老师,我会想,如果我面临这位女老师的处境,在被关进集中营之前的匆忙之中,我会想起把家里的床单染成绿色,让床单成为天空和草地,塞进行李箱里吗?在凛凛的刺刀之下,在狰狞的炮火之中,在沉重的压力面前,在临行的慌乱之中。我还能有这样一份到那里之后要带孩子们排戏演戏的心思吗?真的,很惭愧,我恐怕做不到。
在读罗兰•巴特的《文之悦》一书时,读到其中“梦”的一节,看到他写道:“梦是一个未开化的轶事,由完全开化的感觉构织而成。”不知为什么,我再一次想到这位女老师和她的学生们。我忽然想到,那个被染绿色的床单,其实就是他们的梦啊,这位女老师在心中先有了这样一个“完全开化的感觉”,先织就了这个梦,然后再把这个梦传递给她的学生们,让这个梦在孩子们的心里一起升腾起来,让这样的梦不仅成为一则轶事,更成为感动我们的一个传奇。
包括她和孩子一起排戏演戏在内的一切艺术,其实,都是人类之梦。这个梦,即使再单薄,再弱小,再缥缈,却可以帮助我们抗争世界的战争等一切灾难,平衡生活的不公等一切痛苦,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对我们的生活,抱有可以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所以,他们可以将床单变成了天空和草地。
而我们童年的床单,只是演戏时的幕布。
在回忆中,我们的床单,还是床单;而他们的床单,已经成为一种梦境。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紧扣标题展开叙事,讲述了女教师和绿色床单的故事,其中“宁肯”和“也不忘”两词表现了女教师在艰难的环境中带绿色床单的坚决态度。
B.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绿色床单带来的美好--“缀满星星,开满鲜花”;同时又将床单比作绿色的火苗,形象地表现了床单给人带来希望。
C.文中第五段画线部分,运用了排比修辞,渲染了女教师在二战时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同时运用设问修辞,质疑自己,强调了“我”的惭愧与怯懦。
D.作者认为女教师领着孩子们所看到的“夜空和远方”同当今人们所说的“诗和远方”内涵有所不同,前者蕴含着苦难中对光明、和平的渴望。
(2)请简要分析文章为什么多次提及“我”儿时和小朋友们排戏演戏时用的床单。
(3)本文为什么以“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为标题?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组卷:13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如图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会徽,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组卷:12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学习生活即将结束,这是高中生活的终点,也是未来生活的新起点,或说是人生岔路口。眼前的路通往四面八方,你将去向何处?或许你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鉴往知来,才能更好前行。为了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提供关于高中生活的一点参考,光明中学学生组织开展一项征文活动,主题是“高中学习生活的经验与教训”。请你以一位高三毕业生的身份,写一篇文章,参与这项活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