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滨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5/24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非遗保护经历了移植借鉴、“申遗热”和规范化保护等阶段。经过二十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在非遗方面累积了很多中国经验。但基础理论的缺失,已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事业的瓶颈。二十年来,非遗的实践探索走在了观察与理论思考的前面,现在中国非遗由保护行动向学科学术转向的时机已经成熟。
          任何事业除了实践探索,还要有理论作支撑,若想行稳致远更离不开学术学科作保障。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一是学术体系建设。而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建设长期落后于保护实践,亟须从理论层面加以厘清与辨析。
          首先,观念需要进行再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成效集中体现于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实施。特别是后者,非遗的诞生让文化遗产体系有了更为宽博的框架,有关遗产的许多评价内容和信息诸如传统、信仰、历史事件等非物质性均难以从单纯的物质构造中解读出来。非物质同物质一样承载着人类记忆,而非遗的实践探索所面对的是生活的万花筒,所获取的观念难免碎片化,需要依托知识分类体系进行具象化处理。
          其次,概念需要进行再解读。2011年颁布实施的非遗法让中国非遗走上了依法保护的道路,令缔约国刮目相看。而从理论审视,中国的非遗保护以履约实践为主基调,应该在移植、借鉴的基础上谋求进一步的超越。
          一是主体性原则需要充分彰显。具体表现为一些学术研究中见物不见人,以及遗产主位观的缺失。遗产价值既应关注历史、科学等客位价值,亦不可忽略诸如价值观、信仰和情感等主位价值。
          二是分类体系需要完善。无论知识的构造体系还是分类谱系,还需有更严格的梳理、认识和甄别,并兼及那些与艺术无关的非遗项目与门类。
          三是真实性意涵有待进一步明晰。遗产的真实性并非局限于设计、工艺、材料和寿命等物理因素,同样存在于传统、精神和感觉等非物质因素。
          其三,学科体系构建需再阐释。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分支体系,难以脱离文化遗产本体而存在,自身建构也必涉及本体、价值、形态、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以及保护与管理、传承与利用等一系列实践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依托学科建设,获得系统的理论指导。
          中国非遗从素朴的实践感知向理论自觉跃进绝非一蹴而就。非遗能否独立成科须首先回答其是否为独立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式,与物遗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准确定义并恰当阐释非遗以及展开合理保护是构建文化遗产体系的基础性工作。
          非遗与文化遗产的关联性源自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式,前者以情趣、思想、理想,意志和观念等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更深刻地受民族的历来文化影响;而后者作为历史文化母体蕴含民族和时代的元文化状态,包括原始的记忆、神话、传说、图腾等原始胚胎。二者存在脐带关联,结构上同源,并与主体的文化同脉,非遗与物遗共同构成文化遗产本体。唯有文化遗产的框架体系完善了,研究基础夯实了,才能逐步向非遗学和文化遗产学过渡。
          非遗说到底是文化问题,既有自信与自觉,又反映民族的文化观。有了好的基础理论建构与学科体系,非遗保护可持续性会加强,也能使文化遗产更好地活起来,并在国际上树立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
          文化遗产学作为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其建构受着诸多相关学科理念和方法的限制,需要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学科体系加大文化遗产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
           (摘编自王福州《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体系》)      材料二:
          中国的非遗保护是实践工作走在前面,并在实践当中逐渐摸索推进的。先有实践探索,再根据工作需要制定政策法规,而学术研究则紧随其后。非遗保护是一门实践的学问,用实践去推进各项工作,边实践边研究,不可能停下来先研究如何去建立学科和理论体系,再来指导和开展工作。
          非遗保护也是一个横向领域。《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提到,我们不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一个离散的文化活动或生产领域,但它的确存在于《文化统计框架》的所有文化领域之中,因此它被作为一个横向领域来表述。如果严格按照现有的学科分类,目前非遗还不是一个学科,因为我们无法确定它的边界,但非遗保护的学术理念把相关学科联系在一起,已经大致形成了一个没有分际的、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
          因此可以说,在研究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建设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实践走在前面;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横向领域。
           (摘编自王晨阳《以实践探索非遗教育与学科建设之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践探索方面累积了很多中国经验,为非遗由保护行动向学科学术转向提供了条件。
    B.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非物质形式受民族的历史文化影响更深刻,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文化遗产的本体。
    C.只要有基础理论建构与学科体系,非遗保护可持续性就会加强,文化遗产就会活起来,我们在国际上就有话语体系。
    D.严格来说,目前非遗还不是一个学科,但非遗保护的学术理念把相关学科联系在一起,大致形成了一个学术共同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文化遗产学学科体系需从观念、概念、体系构建的角度加以理论厘清与辨析。
    B.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是否为独立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
    C.中国非遗保护从移植借鉴起步,要进一步发展,需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体系。
    D.人才培养是我国加快非遗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
    (3)下列选项中能体现非遗保护主体性原则的一项是
     

    A.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期间,专门召开了探讨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边会。
    B.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向体验者展示大运河文化遗产繁华岁月景象。
    C.“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在2021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
    D.“无界2021乡村振兴公益展”通过记忆、情感、材料等展现贵州村寨人文美学生活。
    (4)“文物保护要有效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充分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激发起磅礴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向心力。”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5)有人认为,在非遗保护工作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上,材料一、材料二观点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3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公塘[注](节选)
    郑振铎
          那一夜,天空黑得如墨,浓云重重叠叠地堆拥在天上。有三五点豆大的雨点,陆陆续续地落下。窗外芭蕉上渐有淅沥之声,风吹得檐铃间歇地在作响。
          窗内两支大画烛在放射不同圈影的红光。文天祥坐在书桌前,黯然无欢,紧蹙着双眉,在深思。
          唆都也坐在旁边,在翻阅他带来的几本诗集,有意无意地说道:
          “大元将兴学校,立科举。耶律大丞相是最爱重读书人的。丞相,您在大宋为状元宰相,将来必为大元宰相无疑!不像我们南征北讨的粗鲁人……”
          “住口!”天祥跳起来叫道,“你们要明白,我是大宋的使臣!国存与存,国亡与亡!我心如铁如石,再休说这般的话!”他的声音因愤激之极而有些哽咽。
          “这是男子心,我们拜服之至!只是天下一统,四海同家,做大元宰相,也不亏丞相您十年窗下的苦功。国亡与亡四个字且休道!我们大元朝有多少异族的公卿。”
          天祥坚定地站在烛影之下,侃侃地说道:“我和你们说过多少次了,我是大宋的使臣,我的任务是来讲和!生为大宋人,死为大宋鬼!再休提那混账的话。人生只有一个死,我随地随时都准备着死。迫紧了我,不过是一死。北廷岂负杀戮使臣之名!”
          忙右歹连忙解围道:“我们且不谈那些话。请问大宋度宗皇帝有几子?”
          天祥复坐了下来,答道:“有三子。今上皇帝是嫡子。一为吉王,一为信王。”
          “吉王,信王,今何在呢?”
          “不在这都城之内。”
          忙右歹愕然道:“到哪里去了呢?”
          “大臣们早已护送他们出这危城去了!”
          唆都连忙问道:“到底到了哪里?”
          “不是福建,便是广东。大宋国疆土万里,尽有世界在!”
          “如今天下一家,何必远去!”
          “什么话!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做降伏;即使攻破了临安,我们的世界还有在!今上皇帝如有什么不测,二王便都已准备好,将别立个朝廷。打到最后一人,我们还是不降伏的!还是讲和了好,免得两败俱伤。贵国孤军深入,安见不会遇到精兵勇将们呢?南人们是随地都有准备的。”
          唆都不好再说下去,只是微笑着。
          门外画角声呜呜地吹起,不时有得得的马蹄声经过。红烛的光焰在一抖一抖的,仿佛应和着这寒夜的角声的哀号
          接连的几天,北营里纷纷扰扰,仿佛有什么大事发生。杜浒和小番将们是很接近的,但也打听不出什么。
          天祥隐约地听到入城的话,但问起唆都们时,他们便都缄口不言。
          伯颜是更不容易见到了。连唆都、忙右歹也忙碌起来,有时半天不见面,好像到什么地方。归来总是一身汗,像骑马走了远路似的。
          天祥知道一定有什么变故。他心里很不安,夜间,眼光灼灼地睁着,有一点声响便侧耳细听。
          有一夜,他已经睡了,唆都、忙右歹方才走了进来,脱了靴。仿佛是忙右歹,低语道:“文丞相已经熟睡了罢?这事,大家瞒得他好,万不可让他知道。”
          “如今大事已定,还怕他知道做什么!”唆都粗声地说。
          天祥霍地坐起身来,心脏怦怦地像在打鼓,喉头里像有什么东西塞住,一股冷气透过全身,整个人像跌落在冰窖里。
          “什么!你们瞒的是什么事?”
          忙右歹连忙向唆都做眉眼,但唆都不顾地说道:
          “我告诉您丞相了罢,如今大事已定,天下一统了!我大元军已经进了贵国都城。贵皇上拜表献土,并诏书布告天下州郡,各使归附。我大皇帝和大元帅宽厚仁慈,百姓们丝毫不扰,社稷宗庙可以无虞。不过纳降大事,大元帅已请贵国吴相、贾相、谢枢密、家参政、刘同知五人,为祈请使奉表大都,恳请大皇帝恩恤保存!”
          “这话真的么?”天祥有些晕乱,勉强地问道。
          “哪有假的!我们北人从来说一是一。”
          天祥像从云端跌到深渊之下,身体有些飘忽,心头是欲呕不呕,手足都战抖着,面色苍白得可怕。挣扎得很久,突伏在桌上大哭起来。
          血与泪的交流;希望与光明之途,一时都塞绝。他不知道怎么办好!此身如浮萍似地无依。只欠一死,别无他途。
          那哭声打动得唆都们都有些凄然。但谁都不敢劝。红烛光下,透吐出一声的哀号,在静夜,凄厉之至!
          门外守卫的甲士们,偶然转动着刀矛上的铁环,发出丁丁之声。
          唆都防卫得更严,寸步都不敢离开,怕天祥会有什么意外。
          杜浒凑一个空,来见天祥。天祥的双眼红肿着,清秀的脸上浮现着焦苦绝望的神色。
          “我们的子弟兵听说已经从富春退到婺、处二州去了,实力都还不曾损。”杜浒道。
          天祥只点点头,万事无所容心的。
          “吴坚、贾余庆辈为祈请使北上,不知还能为国家延一线之脉否?最可怜的是,那么颓老的家参政,也迫他同行。丞相明天也许可以见到他们。”
          天祥默然的,不知在打什么主意。他的心是空虚的。一个亡国的被羁的使臣,所求的是什么呢?
          “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消息:虽诏书布告天下州郡,各使归附北廷,但听说,肯奉诏的很少,忠于国的人很多。两淮、浙东、闽、广诸守将都有抗战到底的准备,国家还可为!”
          天祥像从死亡里逃出来一样,心里渐有了生机,眼光从死色而渐恢复了坚定的严肃。
           (有删改)[注]历史小说《桂公塘》,初载于1934年4月《文学》,写的是南宋末年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小说共16节,本文节选第5—7节。文中的伯颜、唆都、忙右歹都是元朝臣子。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描写景物时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饱蘸情感笔墨,整篇文章如一曲激昂的英雄之歌,动人心魄。
    B.元军攻陷了宋朝都城的消息,使文天祥陷入极度悲伤之中,文章用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出他内心的痛苦。
    C.文天祥的情绪随事态发展而变化,经历了黯然、愤激、不安、绝望之后,当他听闻宋朝仍有希望,重新坚定了抗元的信念。
    D.跟随文天祥赴元营讲和的杜浒,在文天祥因宋都沦陷而有了死志之后,仍然想办法为文天祥打探消息。
    (2)关于文中元人劝降文天祥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唆都用元军的惜才之意向文天祥示好,妄图用十年苦读的不易攻破他的心理防线。
    B.面对元的利诱,文天祥丝毫不为所动,用“我心如铁如石”的话语来打消对方的企图。
    C.忙右歹插话解围,意图缓和紧张气氛,反让文天祥抓住话题表明自己抗元的坚决态度。
    D.面对文天祥的坚决态度,唆都用“微笑”显示了他对文天祥的蔑视和劝降成功的自信。
    (3)文中两处画线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历史小说《桂公塘》得名于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从选文看,作者并没有被客观史实拘束,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样做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2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注]下,各就。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戏,同“麾”,大将的旌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B.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C.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D.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以表达敬意。旧时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B.足下,古代交际用语,是对对方的敬称,可翻译为“您”,用于上称下或同辈相称。
    C.都以霸的“霸”指称霸,与《谏逐客书》中“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的“霸”意义相同。
    D.国,指诸侯的封地。古代“国”也指国都,如《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之“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借故离开宴会并叫出樊哙,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从小路秘密回到军中。
    B.刘邦逃离鸿门的时候留下了张良,张良替刘邦向项羽表示谢意并献上礼物。
    C.刘邦做事果断,对叛徒毫不手软,一回到军中就处死了向项羽告密的曹无伤。
    D.得知刘邦回到军营后,范增十分愤怒,认为刘邦以后一定会夺取项羽的天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②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5)楚汉相争,项羽最终失败。项羽认为“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而司马迁认为项羽的说法“岂不谬哉”。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请结合上面文段简要说明。

    组卷:1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组卷:3引用:2难度:0.8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习近平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习近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代中国青年以“小我”的不懈奋斗,彰显“大我”的使命担当,践行“无我”的奉献精神。在新时代的赛道上,到处都是奋力奔跑的青春模样。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该如何认识“小我”“大我”和“无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