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金科大联考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面对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的蓬勃兴起,我们必须思考现实主义与网络文学创作之间的关联性。尽管现实题材小说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主义文学,但我们仍然相信现实主义对网络文学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现实主义为网络文学一是发出了行动召唤,二是提供了经验参照。
现实主义对网络文学的行动召唤,主要表现在将网络文学从幻想性写作中解放出来,开始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并通过现实题材的内容建设,推进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发展。主流化的核心内涵,是指网络文学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建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网络文学开始减弱穿越、异能等幻想模式,转向现实生活去汲取创作的源头活水,继而出现了一批时代气息浓郁,并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这些作品在描述当代社会生活图景、塑造新时代英才形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突出的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和思想倾向性。
作为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思想和行为的观念体系,意识形态是历史形成的,它就像空气一样,使人生存其中呼吸于此;同时它又现实地存在着,形塑人们特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网络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同样不可忽视,而且因互联网的强大传播效力,更应该突出“追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价值导向。作家创作的能动性体现在如何把握对生活的认识,将生活的真实上升到艺术的真实,让倾向性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以及如何形象地创造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成功与否,关键亦在于此。
既是一种行动,现实主义发展亦可以看作是现实主义文学经验发生和接受的过程。那么这个经验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文学应该深入地揭示和反映当代社会的矛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我们再来考虑如何接受现实主义经验。
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经验,有两点需要关注:一是历史性,二是典型化。何为历史性?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广阔地表现人所处的社会状态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历史性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写重大题材和历史题材,一地鸡毛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写作材料,只是要能够从中观照出生活的经络及走向。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对一般与个别、本质与现象所作的艺术化概括,为文学史创造了众多光彩熠熠的艺术形象,功不可没。与典型化直接关联的是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典型化还把客观性和倾向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今天看来,它仍然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法宝。至于网络文学是否能够运用典型化方法,创作出新时代的艺术形象?文学经验的意义正在于不断地实践和运用它。事实上,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虽然还处在发轫阶段,但已经出现了具有丰厚历史内涵的作品以及典型形象。这些作品以大众化的艺术实践,引发我们对现实主义的深深敬意。
从现实主义看网络文学创作,并不意味着现实主义是现实题材创作的唯一选项。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兼收并蓄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经验,并保有网络文学自身的特征和活力,创作出正能量的内容与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统一的作品,这是广大读者所期盼的。
(摘编自葛娟《行动和经验:从现实主义看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
材料二:
网络与文学联姻,产生了网络文学。网络原创文学最初是从幻想题材开始,玄幻、武侠,科幻,仙侠、游戏等题材铸就了早期网络文学的兴盛。在网络文学的大舞台上,幻想题材与现实主义题材,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演员”。
网络文学需要现实主义题材,一方面是由其受众决定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网络正在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网络文学这个舞台面对着越来越广泛的受众,受众的多样化决定了网络文学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这是由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决定的。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走入了瓶颈,情节套路化、人物脸谱化、结构模式化,无论是读者还是评论家都不满意。原因并不复杂,一是网络文学不接地气,远离现实生活,让读者沉浸在虚幻之中;二是没有从现实中吸收营养、寻找素材,段子用完,思路枯竭。网络文学要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走出狭隘的幻想,面向生活的海洋汲取营养。只有植根于生活、植根于读者,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它需要现实主义题材。报多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网络文学作品,如《复兴之路》等,不仅在网上被热捧,还出版成纸质书,还有一些以影视形式与大众见面。
事实上,幻想题材与现实题材并非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中孰轻孰重的关系而已。幻想题材并非空中楼阁,它总会受到现实的影响。从《西游记》里,人们能够读到明朝的市井生活;玄幻作品所反映出的人性、价值观和人情世故,也难以脱离现实的生活。现实主义作品也同样需要想象力,没有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想象力,文学就只会成为生活的流水账。
真正伟大的作品,永远反映时代又高于时代,能够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能够与多数人的生活和情感产生共振共鸣。
(摘编自关育兵《网络文学也需要现实主义题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作者相信,现实主义对网络文学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为网络文学发出了行动召唤,二是为网络文学提供了经验参照。
B.网络文学的核心内涵指网络文学以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建构,通过和现实主义文学的互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文学创作中,幻想题材会受到现实的影响,现实主义作品也需要想象力,幻想题材与现实题材两者之间并非水火不容。
D.现实主义文学伟大之处在于其广阔地表现人所处的社会状态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真正伟大的作品能与多数人的生活和情感产生共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影响决定了网络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应同样重视意识形态,但网络文学对其表现可另辟蹊径。
B.现实主义文学经验昭示,当下的文学应当深入揭示和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代的矛盾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玄幻、武侠等题材铸就了早期网络文学的兴盛,但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出现了情节套路化、人物脸谱化、结构模式化等现象。
D.当下很多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网络文学作品深受大众欢迎,它们中有的被制作成影视作品,有的被出版成纸质书。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批评《巴黎的秘密》把幻想当作现实时指出,文学必须“真正地评述人类的关系”,追求“艺术的真实”。
B.詹姆逊认为,把现实主义看作一种行动,意味着可能把它看作某种叙述形式,而且可能把它看作一种发挥某种特殊作用的叙述形式。
C.曹雪芹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此众多的典型,原因就在于他在人物形象创造上,发展了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表现了新的艺术特色。
D.网络文学作品《网络英雄传》描述当代社会生活图景、塑造新时代英才形象,传播时代精神,具有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和思想倾向性。
(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现实主义文学经验关注的“历史性”与“典型化”及其对网络文学可能存在的影响。
(5)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你的思考,简要说明网络文学进一步发展的路径。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怀石投江①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蒙蒙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深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他陨落了!
(有删改)【注】①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马一夜不饮不食、咴咴嘶鸣、两眼含泪的反常表现,既反映出它与屈原感情深厚,也暗示着悲剧即将发生。
B.屈原满脸泪痕地整理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表明他对楚国当权者的失望以及对以往生活的感伤。
C.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热泪滚落,编织自己去远方主祭的谎言,这些细节都生动地体现了屈原的不舍与不忍。
D.文中用“接”“抖”“戴”等一系列动词描绘了屈原的装扮过程,他有尊严地赴死,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
(2)关于文中屈原行至江边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问候,无不体现出屈原深受民众关心爱戴。
B.老渔父的话表明当时楚国面临的艰难困境,也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
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
D.屈原纵身一跃,山崩地裂,明星陨落,此举正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3)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举动,分别表现了屈原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最后一颗明星“流向西北”有何寓意?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在课文《史记•屈原列传》(节选)中,屈原“被发行吟泽畔”,与渔父展开了一段对话。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课文和此文哪一种处理效果更好?谈谈你的理解。组卷:10引用:6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ㅤㅤ近来,市场上销售的一些所谓牙膏产品,宣称具有“修补牙洞”甚至“让牙齿再生”等功效,不过,专家认为,牙膏不是药,① ,也不具有上述宣称的功效。
ㅤㅤ随着牙膏技术的创新,在普通牙膏中添加某些成分,可使牙膏具有相应的功效,如添加氟化物可以发挥一定的防龋功效等。但应注意的是,任何牙膏都无法治疗口腔疾病。
ㅤㅤ我们人类的一生② ——乳牙和恒牙。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恒牙脱落或损伤,都无法再生。没有科学证据表明,通过用牙膏刷牙,能对乳牙萌出产生影响,更不可能使恒牙脱落后再生。
ㅤㅤ对于常见的口腔疾病——龋病(即龋齿),很多人希望牙齿发生龋损(龋洞)后可以再生,事实上,在龋齿发生初期,牙釉质表面开始脱矿,龋齿的发展进程是不可逆的。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可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但不能③ 。而且,长期的牙龈疾病导致牙龈组织被破坏,进而引发牙齿松动,需要进行专业的口腔检查,诊断和治疗。龋齿等口腔疾病应以预防为主,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理性选择牙膏产品,不要相信牙膏能够治疗口腔疾病的虚假宣称。
(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我们的所有感觉器官中,眼睛从周围世界中获得的信息最多。
B.母亲自豪地告诉闺蜜:我们那口子终于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了。
C.这事的确不归我们管,你可以到镇政府咨询或去教育局办理。
D.我们先走一步,到时候和你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会合留影。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4引用:5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11月1日,结构生物学家颜宁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以“归去来兮”为题发表演讲,告诉大家,她即将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回国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据悉,颜宁2000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2004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学成归国,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年轻教授;2017年,离开清华,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在此次演讲中,颜宁在概括描述完自己从清华到普林斯顿再到深圳的人生经历之后,总结到:第一阶段是吸纳: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第二阶段是证明:努力工作获得认可;第三阶段是输出:把自己的所学所感传递给更多人、帮助更多人、扶持更多人。
这如同树的生长,枝叶无限伸展的高度,是来自于向下扎根的深度。果实或绿荫的存在证明了泥土下力量的巨大。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才使人与自然的生态呈现出活性,颜宁也说了,做出更多成果,培养下下代科学家,那种传承的成就感,甚至已经超越了她自己做出科研突破时的快乐。
以上材料中提到的“吸纳、证明、输出”,不只适用于做学问、搞科研,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或处事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