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广东省汕尾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山水诗作为一种诗歌类型,它的概念至今仍是模糊的,论家众说纷纭。它的概念到底应怎样界定?
          究其实,山水诗主要揭示的应是它所描写的对象和包蕴的内涵,所以应从其所表现的对象或选取的题材上予以界定。因此,我们给山水诗下定义,先要弄清“山水”的特定含义和适应范围,进而把握山水诗的本质特征。
          山水诗作为一种诗歌形态,它是以自然山水为观照和审美对象的。在歌颂自然山水的同时,传达出诗人对山水的主观感受和美学趣味,使物我同一,从而构成一种自然山水无法达到的美的境界。这种美的境界的构成是通过特定山水中纷繁复杂的形象按照不同的时空顺序,经由作者一定的主观构想连缀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幅完整而有层次、色彩鲜明、形态逼真的画面。这里需要细加分辨的是,山水诗表现情绪、构成意境虽也通过“景”的描述,但并非所有描绘自然景色的诗都是山水诗。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诗人仅仅写景物的纷繁复杂,不特指某一具体的山和水以及相关的景色,因而这样的写景诗与山水诗的写景是截然有别的。由此而言,山水诗的写景与别的写景诗的不同之处乃在于景观是与特定的“山水”血肉相连,其一切景色全都是具体的山与水的体现。
          中国诗歌的分类向来是纷杂的,这当然也表明了诗歌领域的丰富性,在诗的园地上茁长着色彩纷呈的奇花异草;另一方面又说明了在不同品类的诗歌界限的分辨上存在着模糊性。如表现自然景物的诗,除了山水田园并举,咏物独成一类之外,似乎就再无别的分类和称谓了。而“写景”往往又只是当成一种表现手法,并不视为一种诗歌类别的标记。因此,对于某些写景诗的归类就出现了似是而非、无所适从的现象,从这种混淆现象中不能不让人发生疑问,是不是所有有景色或山水描写的诗都算山水诗呢?
          我以为尽管有些诗中有山水与自然景色的描写成分,但如果不是把山水景物当成完整的形象,把独立的客体作为审美观照,以使山水景象在诗中呈现主体性、独立性和完整性,而只是把山水成分或自然景观当作表现其他主题的组成或陪衬,只是以客观外物来兴起或负载另外一种情思意绪,即山水景物在诗中失去了它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完整性,就不是山水诗了。
          山水诗之所以称为山水诗,是因为它的客观表现对象是自然界的真实山水,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景观。它把自然界里真实而具体的山水作为唯一的审美客体。
          山水诗当然不仅仅是对自然山水真实客观的描摹,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蕴含着一定的主观情愫,是审美主体内心世界的反馈与外射。当人们在登临山水,纵目自然景象时,会为金波荡漾、涟漪轻泛的湖光水色所陶醉,也会为蜿蜒奔涌、险峻奇伟的山岳峰峦所激动。于是情从中来,发而为诗为歌。而其他类诗歌中的所谓因景生情,只不过是把景当作内在感情外流的一个出口和形象寄托。
          概而言之,山水诗无须包罗万象,囊括一切,否则只能使“山水诗”的类型含混不清,造成概念上的混乱。为避免这种混淆,使诗歌分类更科学和准确,我们不妨借鉴中西诗学和绘画上的某些概念与提法,将以自然物为审视对象的诗歌分别称为写景(或风景)诗、山水诗、田园诗、咏物诗等。
    (摘编自时志明《山水诗,一个不应模糊的概念》)材料二:
          说到山水诗的创作,谢灵运的功绩自然不容抹煞。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山水文学从附庸蔚为大国,并在题材上成为一种稳定的、影响深远的趋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谢灵运之前绝无山水诗可言,更不能说谢灵运的山水诗已与玄言彻底决裂了。事实上,东晋时期已经出现不少山水诗。其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记游性的山水诗,一种是杂糅玄理玄趣的山水诗。
          东晋的山水诗,更多的还是那种山水与玄言相杂的作品,尤其是其中的五言诗,大多是熔山水、玄言于一炉的作品。这些诗的特点,一方面是“微言剖纤毫”,诗人力求揭示宇宙中那些难以言传的奥秘;另一方面,在“微言剖纤毫”的时候,一些诗人并没有忘记“携笔落云藻”,在诗中摄取大自然的色彩之美,在自然物中注入了人的情味,自有一种生意盎然的大自然情趣,说明“玄言诗人”的作品也不尽是“淡乎寡味”的。其实,山水与玄言杂糅,乃是东晋时期山水诗的主要形态,这种情形与魏晋以来玄风大畅直接相关。更明确地说,我国山水诗在晋宋时期勃兴,终至从附庸蔚为大国,实为魏晋玄风从积极方面影响文学创作的结果。由于玄风弥漫朝野,崇尚自然隐逸的思潮召引人们从市朝走向山林湖海,人们在与大自然的频繁接触中,发现游赏山水是体玄适性的理想方式。既然体玄适性都离不开大自然的山水,那么,人们在用诗表现这种领悟的时候,自然要借助山水的形象了。
    (摘编自李文初《论东晋的山水诗》)
    材料三:
          盛唐的山水诗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东晋的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他们的山水诗,胸襟、气象、境界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到了盛唐,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为诗人提供了写作山水诗的最好条件。许多诗人在其创作的准备期或旺盛期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被祖国多姿多彩的山水所培育起来的这一代诗人,他们写起山水诗来,论胸襟,论气象,论境界,就远非东晋人所能相比的了。另外,从艺术上看,东晋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韵。盛唐山水诗所追求的乃是神似,他们刻画山水,并不滞于山容水态,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的个性。自然山水成了诗人的朋友,或诗人自身的外化。诗人以物观物,打破了物我界限,达到了物我浑然为一的境界。中国的山水诗到了盛唐,才臻于完美纯熟。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给山水诗界定概念,首先要弄清山水诗的特定含义和适应范围,在此基础上把握山水诗的本质特征。
    B.自然山水表现出来的美的境界难以企及山水诗中传达出的人对自然山水物我同一的主观感受和美学趣味。
    C.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是不是山水诗,不是看它繁杂与否,而是看它是否描绘某一具体的山与水及其相关的景色。
    D.相较于盛唐山水诗,东晋山水诗还不完美纯熟,这是因为这些作品山水玄言相杂,诗人力求“微言剖纤毫”。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描绘自然景物的诗歌,具体分类和称谓都不多,这也体现了诗歌在界限的分辨上存在着模糊性。
    B.山水与玄言相杂的东晋山水诗是这一时期山水诗的重要形态,这与魏晋以来玄风弥漫直接相关。
    C.不仅游赏山水能够帮助人们体玄适性,而且山水形象又能帮助人们用诗的方式来表现这种领悟。
    D.只有把“写景”作为一种诗歌类别的标记,才能让一些写景诗歌归类明确,从而避免混淆不清。
    (3)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不是东晋山水诗的特点的一项是
     

    A.记游性
    B.玄理性
    C.稳定性
    D.娱情性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给山水诗下一个标准的定义。
    (5)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浪子归来
    [美国]彼得•哈米尔
           他们一行共六人:三个小伙子、三个姑娘,正动身去佛罗里达州的海滨小城福特•拉达尔度假,他们的纸袋里装着夹心面包和酒,在34街搭上了长途汽车。当纽约城那灰暗阴冷的春天在他们身后悄然隐去的时候,他们渴望着金色的沙滩和滚滚的海潮。
          温葛一开始就坐在公共汽车上。
          车过新泽西时,他们发现车上的温葛像被“定身法”定住似的一动不动。他坐在这帮年轻人面前,风尘仆仆的脸色像张面罩,叫人猜不透他的真实年龄。他穿一套不合身的朴素的棕色衣服,手指被烟熏得黄黄的,嘴里老在嚼着什么,坐在那儿,一声不吭。
          深夜,汽车开到一家名叫霍华特•琼森的饭馆门口停下,除了温葛,大家都下了车。这些年轻人开始纳闷起来--他们很想知道他是什么人:也许是个船长?也许是抛弃了妻子溜出来的?当然也有可能是退伍回家的。
          等他们再回到车上时,有个女孩坐到他身边,跟他搭讪起来。
    “我们去佛罗里达州,”这位姑娘朗声地说,“您到那儿去吗?”
    “我不知道。”温葛说。
    “我从来没去过那地方。”她说,“据说那儿很漂亮?”
    “是的,很漂亮。”他悄声悄气地说,脸上的表情使人觉得:似乎有一件他一直想尽力忘怀的事袭上心头。
    “你在那儿住过?”
    “我曾在贾克逊威尔当过海军。”
    “想喝酒吗?”她问。他笑了笑,接过酒瓶猛喝了一口。
          谢过她,他又一声不吭了。过了一会儿,温葛晃着脑袋入睡了,于是她回到原来那几个年轻人那边去了。
          第二天清晨,当他们睡眼惺松地醒来时,发现汽车又停在另一家霍华特•琼森饭店前了。这次温葛下车进饭馆了。那姑娘一再请他跟他们一起用餐。年轻人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如何在海滩上露营,而他却显得缩手缩脚。他只点了一杯黑咖啡,神经质地抽着烟。回到车上,那姑娘又坐在温葛旁边。过了一会儿,他开始痛苦地、缓缓地对她说起了自己的身世。这四年他一直在纽约坐牢,而现在他正回家去。
    “你有妻子吗?”
    “不知道。”
    “怎么会不知道?”她吃了一惊。
    “唉,怎么给您说呢。我在牢里写信给妻子,对她说:玛莎,如果你不能等我,我是理解你的。我说我将离家很久。要是她无法忍受,要是孩子们经常问她为什么没有了爸爸--那会刺痛她的心的,那么,她可以把我忘却而另找一个丈夫。真的,她算得上是个好女人。我告诉她不用给我回信,什么都不用,而她后来也的确没有给我写过信。三年半了,一直音信全无。”
    “现在你在回家的路上--这也不知道么?”
    “是这么回事,”他难为情地说,“上星期,当我确知我将提前出狱时,我写信告诉她:如果她已改嫁,我能原谅她,不过要是她仍然独身一人,要是她还不厌弃我,那她应该让我知道。我们一直住在布朗斯威克镇,就在贾克逊村的前一站。一进镇,就可以看到一棵大橡树。我告诉她:如果她要我回家,就可以在树上挂一条黄手帕,我看到了就下车回家。假如她不要我去,那她完全可以忘记此事,见不到黄手帕,我将自奔前程--前面的路还长着呢。”
    “呀,原来是这么回事!”姑娘感到十分惊奇,于是把事情告诉了其他几个人。温葛拿出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照片给他们看。距布朗斯威克镇只有二十里了,年轻人赶忙坐到右边靠窗的位置上,等待那大橡树扑入眼帘。而温葛心怯地不敢再向窗外观望。他重新板起了一张木然的脸,似乎正努力使自己在又一次的失望中昂起头。只差十里了、五里了,车上一片静悄悄。
          突然间,晴天一声霹雳--青年们一下子都站起身,爆发出一阵欢呼!他们一个个欢喜若狂、手舞足蹈。
          只有温葛不知所措,呆若木鸡。那橡树上挂满了黄手帕,二十条、三十条,兴许有几百条吧--好像微风中飘扬着一面面欢迎他的旗帜。在年轻人的呼喊声中,老囚犯慢慢从座位上站起身,向车门走去,他迈出了回家的步子,腰杆挺得直直的……
    (唐若水译,选自《飞天》1982年第9期,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前部分叙写主人公曾是海军的身份和此次旅行的目的,后部分主要围绕他能不能回家来展开。
    B.温葛在坐牢时曾写信告诉妻子可以离开自己,忘却自己而另找一个丈夫,可见温葛是一个善良的人。
    C.温葛刚开始一直没有告诉大家自己的心事,大口大口地喝了酒之后才壮着胆子痛苦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D.看到橡树上挂满了黄手帕,同行的年轻人欢喜若狂、手舞足蹈,体现了他们的热情,也让读者振奋。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纸袋里装着酒为下文姑娘问温葛“想喝酒吗”作铺垫,使故事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B.“风尘仆仆的脸色像张面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温葛出场的奇特以及与众不同的面孔。
    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其间夹杂着温葛和姑娘的对话,既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善于运用对比表现人物形象,如用年轻人的热情活泼与温葛的沉默无言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温葛的忐忑不安。
    (3)请以温葛妻子的形象为例,试分析这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4)这篇小说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理,试分析小说中设置的三处悬念。
    组卷:6引用:1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关中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徙知徐州。河决,汇于城下。轼诣武卫营,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诗托讽,御史李定等遮其表语以为讪谤,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既至杭,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民得之,生祠以报。六年,改授翰林承旨。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出知颍州。绍圣初,御史论轼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苏轼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B.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C.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D.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长称字以表示礼貌和尊敬。
    B.礼部,尚书省所辖六部之一,掌管典章制度、祭礼、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等。
    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因其言简义深,有《春秋三传》为其注释。
    D.路,宋元行政区划名,文中“本路”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少从母学,因才受荐秘阁。他年少的时候,母亲教他读书,并把知道的古今成败得失以及其中的关键所在告诉苏轼;又因为才识被欧阳修举荐。
    B.苏轼除弊革新,为官一心为民。他任职关中时,针对民贫役重的现象,察访旧制弊端,为百姓修订新的规定,给予百姓服役的自主权,百姓从中获利。
    C.苏轼优待士子,防疫未雨绸缪。他主管礼部贡举时,放宽对士子的约束,让他们尽力发挥;任职杭州时,筹钱修建治病场所、慢慢积存钱粮来防备疫情。
    D.苏轼为民所爱,还能与民同乐。因为他平等待人,所以深受惠州当地人的喜爱,在儋耳竟有百姓帮他修建房屋;在儋耳时常和当地的老百姓一起游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轼庐于其上,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②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民得之,生祠以报。
    (5)从文中来看,苏轼请求外放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请简要说明。
    组卷:7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1941年9月22日凌晨,驻扎在汕尾田墘红楼的国共合作军被日军重重包围,经过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伤亡惨重。80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以“走过红楼”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以告慰80年前的“红楼英烈”。要求:①符合情境,感情真挚、充沛;②运用不少于两种修辞手法;③100字左右。
    组卷:4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是人命之本,也是立国之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珍惜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对节约粮食和珍惜粮食有错误的认识。有的说:“我就倒掉那一点点饭菜,没有什么关系呀!”有的说:“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产粮国,粮食生产又连年丰收,国家有的是粮食。”也有的说:“我们生活富足了,即使没有粮食,花钱到外国买就行了。”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善美中学”)同学写一篇发言稿,倡议大家“以节约粮食为荣,以浪费粮食为耻”,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4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6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