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一中老校区高三(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9/11 15: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
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下,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无论富有抑或贫穷,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张耒《田家》其二)都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又如,陈藻的《田家妇》:“莳秧郎婿晚归来,白面匀妆是乃妻。笑说富唐风俗恶,一田夫妻两身泥。”诗中洋溢的情感使整个劳动过程充满谐趣美。再如,陈造的《田家谣》:“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半月天晴一日雨,前日麦地皆青秧。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倏凉昼暖茧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中妇缀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饭熟何时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展现了一家人和睦共处的生活场景,其中不乏轻松愉快的氛围,生活气息浓厚。
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他们不仅共同创造幸福、共享天伦之乐,并且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许多农事诗将笔触伸向现实压迫下农民苦难生活原状,不假雕饰地刻画了农民的悲苦心酸,让人不忍卒读。然而,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如梅尧臣的《汝坟贫女》:“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体现了农人相依为命,强烈的家庭意识。这首诗也记载妇女的哀怨,进一层说私家也‘毁’了,连父亲都折磨死了,自己没依没靠的了。再如,王安石《河北民》:“河北民,生近二边常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表现边疆战乱之时,农民一家辛苦耕作、“老小相依”举家迁徙的艰难生活历程。而吕南公的《老樵》:“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低眉索价退听言,移客才蒙酬与半。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以立于门口等他的“街东少年”和老樵家里的“病妇”形成明显的对照,刻画老樵夫艰苦的生存境况。“病妇”的存在非但是其艰苦命运的累赘,而是其情感的寄托,是其坚强生活的勇气。这些诗作纷纷以朴素感情作结,将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予以升华,使其深层文化意蕴更加耐人寻味。
(摘编自韩梅孙旭《宋代农事诗的文化阐释》)(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思想,形成了定居农耕文化,进而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B.农耕社会中,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的产生,受劳动者个体意识和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共同影响。
C.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当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D.宋代农事诗既关注农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关注他们在现实中悲苦心酸的遭遇,其深层文化意蕴触动人心、耐人寻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人艳羡不已”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
B.“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在文中指的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耕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朴素而又丰富。
C.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除了标示引用的内容和特定称谓外,还有对特定内容的强调等。
D.《芣苢》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从采获到收盛再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就情感而言,与本文第二段的表达相近。
(3)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耕社会中的农民安土重迁,一年四季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这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B.高于文本之上的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也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C.农事诗中描写的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的劳动画面,体现了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特点。
D.人类行为往往具有一定动机,农民为了丰收而努力辛勤劳作,其实也是满足自己主观生存的欲望。
(4)中国农民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
(5)《插秧歌》描摹劳动的场景,表现出劳动之美,请根据上文作具体分析。
插秧歌
宋代•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组卷:64引用:1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民进城
阿成 古时候称岳父为“老泰山”。这里的老泰山是我的岳父,也是志强的舅舅。志强是老泰山带到城市的农村亲戚当中成就最大的一位,现在他已经是B市的一家民营医药公司的董事长。
志强是老泰山同父异母的姐姐的孩子。对老泰山来说,姐姐的孩子无疑是最亲的了。志强的父亲在乡供销社上班,每个月有固定的工资,一家人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志强又是家里的老小,东北农村称“老疙瘩”。父母和两个哥哥大事小事都让着他。志强在家里就相当于现在的“富二代”。
自从父亲去世以后,志强似乎一夜之间就长大了。他本质上是一个自信的人,认为自己是这个家中唯一的一个能有点儿出息的男子汉,应当出去闯一闯,干一番事业。
志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当然,无论你多么年轻,有什么样的美丽梦想和追求,没有时代强力配合,一切都是零。时代的了不起就在于它不仅出英雄,也出机会。
志强是最后一批蹽到大庆应聘的青年农民。他身份也由农民变成了工人,从而完成了他人生征途上的第一次飞跃。在大庆油田,志强的工作是看守“磕头机”(泵站)。这个工作总的来说挺轻松的,但夏天蚊子咬,冬天滴水成冰,西北风像飞过来的一把又一把锋利的刀子,把脸割得生疼……
当浩荡的东风把无边的沼泽地吹干的时候,他决定去省城找大舅(我的老泰山),“探讨”一下关于人生之路的多种可能。
到了省城,志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老泰山喝酒。志强选了一家专营当地土菜的小饭馆,小饭馆里菜品不多,但全是纯粹的农村菜。志强点了四个菜和廉价的“散搂子”(土烧酒)。此时的老泰山已经从省里的杏林医药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的位置退了下来。老泰山很欣赏志强请吃的这家小饭馆,感觉亲切,让他回忆起当年他刚进城时的情景,况且“散搂子”又是他当年的最爱,包括这四个菜:渍菜粉儿、尖椒干豆腐、鲶鱼炖茄子和酸菜白肉血肠。哎呀,真的是久违啦。
爷儿俩喝得挺开心。志强一边喝一边夸夸其谈,把舅舅当成听众了,畅谈自己的梦想、自己的追求。那一刻他完全进入角色了,他都被自己的演讲感动了。整个气氛显得有些夸张(像舞台剧似的)。老板娘像猫似的伏在柜台上饶有兴趣地听着。
志强说(眼睛里还含着泪花花),大舅,您外甥,就是您姐姐的小儿子,我,在大荒原上的小泵房里的孤灯之下就已经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在城里干一番事业。我妈,你姐姐说,老疙瘩,难得你有这份志气,我看你呀就去城里找你大舅吧,让他帮忙给你指指道儿,干成功了,也给咱们老贾家增光添彩。
老泰山叭地一撂筷子,说,臭小子,口才不错,行,是个干事的料。我支持你。然后,老泰山抿了一口酒,问,老疙瘩,知道我为啥要支持你吗?
志强说,大舅,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乡里人”。何况我还是你的亲外甥呢,你不帮我谁帮我呀?是不是,大舅?
老泰山说,你只说对了三分之一。我要说一个啥意思呢?别看你爸在供销社工作,除了你偷吃供销社的小食品,对你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指导。你没做过买卖,不懂得生意经。懂吗?志强说,不是……太懂。
老泰山说,演员靠什么?靠嗓子,靠表演。工人靠什么?靠技术。吹糖人儿的靠什么?靠手艺。那么,生意人靠什么呢?除了靠头脑,重要的是靠口才。拙嘴笨腮的人干不了买卖,做不好生意。做了也得赔。别说你是我的外甥,你就是我的亲侄子、亲兄弟、平辈儿,不具备我说的这些本事和才能我也帮不了你。你可能要问,为啥呀?不为啥,因为那不是帮你,是坑你。懂吗?
志强腾地站起来说,大舅,我爹死得早,今后您就是我亲爹了。老泰山想了想问,那,你想干什么呢?志强说,我想开一家药店。
大舅说,傻小子,开药店可不像你上下嘴唇这么一碰那么简单。首先你得有资质,比如说你是药剂师,你是医生……这些你都不具备,怎么开药店?
志强说,我学。
老泰山说,有两条路,现在你就放弃一切,踏踏实实地开始学,准备考资质。三年五年的时间吧。不过,我猜想你也没有那么大的耐心。还有一条,就是由我来担任你这个药店的董事长。别紧张,是挂名儿的。
志强说,紧张啥呀紧张,大舅,那是求之不得呀。
老泰山说,当舅舅的,先替你担一些风险。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开药店的启动资金。
志强的脸唰一下子变了颜色,一半儿黄,一半儿紫,他快速地眨着眼睛说,可是我……老泰山说,是不是褂兜比你的脸还干净?行啦,一切我来张罗,到时候你就当你的经理就是了。有一条,我可不是白投入,一年以后,我所有的投入你要还我。三分利,可以吧?志强说,大舅,啥也不说了,全都是感谢。
老泰山说,还有,你不能给我丢脸,更不能给你妈丢脸。听见没?志强说,大舅,咱们老贾家世世代代啥时候出过孬种?老泰山问,你想在哪儿开药店?哈尔滨还是大庆?志强说,大舅,我觉得B市人民更需要我。我有一个目标……
老泰山心想,这是一句假话,什么B市人民更需要你,扯淡。估计这小子事先都考察好了。便问,啥目标?
志强说,我想做一个像您一样的成功人物。
谁都不知道一个人会被对方的哪句话击中。但志强的这句话把老泰山感动着了。尽管老泰山心里明白,这小兔崽子何止要像自己一样,就凭他眼睛里那股凶光,肯定还有更野的目标,保不齐还会变成“扔下棍子打花子”的主呢。但是,话都说到这儿了,一切随缘吧。这些年,老姐姐在农村也不容易。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解释了“老泰山”的含义,说明志强、“我”和老泰山之间的关系,意在突出老泰山将志强一手带出来是出于亲人情结。
B.志强虽然是家里的“老疙瘩”,但是他非常自信,是一个敢想、敢闯、口才扎实的人,这也是他日后能有一番成就的原因之一。
C.志强请老泰山喝酒,选择了一家专营当地土菜的小饭馆,说明志强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人,他在请客之前就做足了功课,摸透了老泰山的心理。
D.老泰山在从志强的成长环境、职业需要的能力、创业的条件等方面指导志强时,提出了一年后以三分利收回投入的要求,可见老泰山的狡猾。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了志强在父亲在世与去世后的心态变化,暗示了志强一家生活境况的改变,同时也展现了他精神层面的成长。
B.文章语言平易浅切,比喻亲切自然,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富有表现力和幽默感,又具有讽刺意味,颇具匠心。
C.老泰山愿意扶持外甥志强,说明血缘、亲缘关系是农民进城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符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特征。
D.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通过他们命运的变化,透视了中国的沧桑巨变,体现了城与乡、时代与人等几组辩证关系。
(3)农民进城的推动力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4)如果《文学评论》杂志社邀请你对《农民进城》进行点评,请从“老泰山”或者“志强”这两个人物中选择一个,围绕“情怀•智慧”这样的主题写下你的点评思路。组卷:8引用:6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觉新被忘却了的青春。他和他的两个兄弟一样贪婪地读着本地报纸上转载的北京消息。他在本城唯一出售新书报的“华洋书报流通处”里买了一本最近出版的《新青年》,又买了两三份《每周评论》。这些刊物里面一个一个的字像火星一样地点燃了他们弟兄的热情。那些新奇的议论和热烈的文句带着一种力量压倒了他们三个人,使他们并不经过长期的思索就信服了。①于是《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星期评论》《少年中国》等等都接连地到了他们的手里。
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地读这些书报,有时候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他们常常称他做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他自己也常说他喜欢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就是这样的“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②在旧社会里,在旧室庭里他是一个墓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新青年。
(1)文中加点的词“贪婪”和“压倒”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顿号或分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3)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线部分,都有“像……一样”,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这就像吝啬的守财奴一样,金钱没有变成价值,反而变成了负担。
②这些刊物里面一个一个的字像火星一样地点燃了他们弟兄的热情。组卷:7引用:5难度:0.7
四.作文
-
8.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散文《岭上多白云》的作者称汪曾祺是“一个苍茫远行者”。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远行者”,各自演绎着精彩的故事。
请以“远行者才有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组卷:15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