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省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11/19 23: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与自然发生互动关系的一个主要方面。历史上曾经历多次重大能源变革,每一次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近代以来,能源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能源丰富及能源技术领先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往往更快。今天,能源更是关乎各国民生乃至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意义重大的能源进步,是对火的利用。大约五十万年前,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火使人类走出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增强了体质,提高了智力,人口数量随之增加,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通过用火来获取有机物中累积的太阳能,人类首次支配了自然力,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巨大进步。
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重大能源进步是距今万年前后农业的诞生。通过种植作物与驯养家畜,人类更有效地把太阳能转化为食物、热量和动力。农业文明时代的燃料是薪柴,动力有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距今约六千年前,乌克兰大草原上的人们将马驯化为驮兽。公元1000年左右在波斯出现了风车。水车源自中亚和东亚,从欧亚大陆到北非,在大河溪流之畔,经常能看到水车。
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影响深远的能源进步。迄今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化石能源有泥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荷兰是第一个采用泥炭为主要燃料和动力的国家,由此开启了人类利用化石能源的时代。英国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且有很长的煤炭利用史。在此基础上,18世纪的英国发生了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能源技术革命,即高效利用煤炭的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这一变革使英国突破了制约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实现了经济腾飞并确立了世界头号强国地位。石油是一种比煤炭能量更高且更容易储存和输送的化石燃料。整个20世纪,人类严重依赖石油,使石油成为决定国际事务、影响世界历史变迁的主要因素之一。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最初主要作为照明、取暖和炊煮的燃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输送管道网络建设的发展,天然气在居民生活和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如今,天然气在很多国家都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能源。
19世纪中叶,对更为便捷灵活的动力和更充足照明的需求促进了人类历史上新的一次重大能源进步的发生——电力的发明和应用。到19世纪末,西方社会迅速进入了电气化时代。电力被人类学家视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电力引起许多国家,包括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的高度重视。列宁曾说:“共产主义是苏维埃力量加上整个国家的电气化。
20世纪,人类在能源开发利用的道路上又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控制原子核的变化——核裂变和核聚变来获取巨大的能量。苏联、英国和美国先后建设了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其后,世界大部分工业化国家纷纷建造自己的核反应堆来发电。然而,频发的核事故消解了人们对核电的热情,发展核电也遭遇了越来越大的阻力。
目前,在能源问题上,人类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目前尚无其他足够丰富且廉价的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由此也导致化石能源短缺与巨大的能源需求的矛盾;其次,化石燃料是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主要来源,这将进一步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基于化石能源短缺及对环境的影响,推动能源转型显得十分紧迫。迄今,能源多样化已经成为一种现实选择,如太阳能、海浪和潮汐及地热等,都已成为人类利用的新能源。不过,这些能源在现有能源结构中仅占很小比重,而且还存在不少局限。
(摘编自滕海键《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进程与启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能源和人类社会关系密切,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B.火的利用具有重大意义:它使人类告别了野蛮时代,是人类对自然力的第一次支配。
C.因为受开发技术的制约,化石能源最初的使用范围较为狭窄,到后来才日趋广泛。
D.通过核裂变和核聚变来获取巨大能量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益处,反而造成了许多核事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阐述了能源的重要性,以此作为立论的前提,有吸引读者关注的作用。
B.文章在论述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时,先总写其种类,然后进行分说,思路清晰。
C.文章引用革命家列宁的话,充分论证了电力资源的发明和应用对人类的重要性。
D.文章梳理了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程,并按每种能源重要程度进行了详略处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进程来看,能源类型从单一变为丰富,这样能更好地为人类提供服务。
B.煤炭能源技术革命极大促进了英国经济发展,如果没有这次革命,英同可能成不了世界头号强国。
C.人类一直在探索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一个新能源时代的来临就意味着原有能源利用方式的消失。
D.要解决人类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和能源短缺的矛盾,丰富能源类型和能源技术的创新都是有效途径。组卷:6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应用深度加速提升,应用广度进一步拓展,走出了一条“机器人+”的创新发展路径。机器人创新发展虽然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但这不是为了替代人,而是更好地服务于人。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推进“机器人+”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稳居上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我国工业机器人已在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普遍应用,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教育、医疗、物流等领域大显身手,不断孕育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机器人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设备。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但从机器人本体、零部件,到集成应用,我国机器人产业链已经初步完成。同时,我国制造业规模大、门类齐全,我国正加快迈向制造强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市场前张。
(摘编自刘坤《机器人“出圈”,如何赋能千行百业》) 材料二: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断应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新人们的认知。在这种背景下,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5G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推动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建筑、商贸物流、医疗健康、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未来,机器人将出现在更多场景中。
其实,如采仔细复盘我们现在的生活,机器人的身形已不鲜见。现实生活中,我们和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机器人打过交道。餐厅里,为你端来菜品的是“呆萌”的送餐机器人,甚至负责烹调美食的“大厨”都可能是炒菜机器人;田野里,除草机器人像长了眼睛一般,不但能准确分辨出草和农作物,还能精准地除去杂草;车间里,一排排机械臂整齐划一地挥舞着,将一个个零部件组装成成品;医院里,医生熟练地运用手术机器人实现新密的手术操作……这些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正是“机器人+”要深化应用的场景所在,也因此,人们对将融入千行万业的机器人产业所能创造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诚然,技术创新会淘汰一些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与此同时,更先进的生产方式也将应运而生,进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比如,对需要高空作业的电力维修人员、建筑工人而言,机器人的出现不仅可以把他们从带有一定风险的劳动和相对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还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他们则可以转岗成为机器人的维护人员、操作人员。当然,为实现这种转化,有关部门和企业在推动机器人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会主动创造更多教育培训的机会,提供更多就业渠道,帮助工人适应新的岗位和环境。
未来,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机器人将带来哪些惊喜?答案可以用“一切皆有可能”来概括。人机协作的时代,我们拭目以待。
摘编自陈晨《让机器人更好地服务于人》 材料三:在面临良好机遇的同时,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也面对诸多挑战。在机器人核心技术层面,目前部分核心技术尚未有效突破,部分关键技术存在短板;在机器人的产品定位层面,部分产品的功能定位还不够清晰,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不足,同类产品扎堆,机器人功能单一;在机器人企业规模层面,当前龙头企业规模有限,与工业机器人相比,服务机器人龙头企业整体营收规模偏低。对此,须多角度施策。
首先,加强基础研究,形成机器人核心技术创新生态,促进技术与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其次,进一步发挥机器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速产品的应用推广。再次,加强机器人领域的人才培养,探索产教融合的机器人教育新模式,在高等学校机器人相关学院专业设置上予以创新探索。最后,要进一步加强机器人产业链与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
(摘编自陶永《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成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的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和工业机器人产量都居世界第一。
B.2017-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销售额)持续上升,而其年增长率却是有降有升。
C.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将持续发展,市场规模于2024年将达115亿美元,年增长率也将创近五年新高。
D.发展机器人产业需要技术创新,目前技术领先的是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机器人,如送餐机器人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机器人产业具有产业链已经初步完成,产业市场前景巨大等优势,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来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
B.机器人产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5G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大背景,我国的机器人产业也不例外。
C.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核心技术、产品定位、科研力量等方面依然存在众多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势必影响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D.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推动,也离不开企业本身的努力,还离不开高等学校的力量。只有多方合作,才能持续发展。
(3)对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有人忧心忡忡,认为机器人将取代一些岗位,提高社会失业率,使一部分人的生活变得艰难。你会如何反驳这种观点?请根据文章内容概述理由。组卷:2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林的微雨
巴金
绵绵的细雨成天落着。昨晚以为天就会放晴,今天在枕上又听见了叫人厌烦的一滴一滴的雨声。心里想:这样一滴一滴地滴着,要滴到什么时候为止呢?起来看天,天永远板着脸,在那上面看不见笑的痕迹。我不再存什么希望了。让它落罢,这样一想,心倒沉静下来,窗外有人讲话。我无意间听到一个本地口音说:
“这种天气谓之好天气。”接着是哈哈的笑声。低的气压似乎被这笑声冲破了。我觉得心境略为畅快。
我初来这里正遇着这样的“好天气”。我觉得烦躁我感到窒闷。那单调的滴不断似的雨声仿佛打在我的心上,我深夜梦回时不禁奇怪地想:难道我的心是坚厚冷硬的石板,为什么我的心上也响起同样的声音?
我走在街上,雨水把我的头发打湿。眼前似乎罩了一层雾。我的脚踩进泥水中了。我要去找那个书店,看那三张善良的面孔。
但是,啊,街道忽然缩短了,凭空添了一大片空地。我看不见那个走熟了的书店的影子。于是一道亮光在脑中掠过,另一个景象在眼前出现了。我觉得自己被包围在火焰中。一股一股的焦臭迎面而来,我的眼睛被烟熏得快要流出眼泪。人在跑,手里提着、捧着东西。大堆的书凌乱地堆在路中间。一个女人又焦急又气愤地对两个伸着手的难民说:“人家房子都快烧光了,你们还忙着要钱!”她红着脸把手伸进怀里去掏钱。我在这个女人的脸上见到熟人的面容了。我一定在什么地方见过她。不,我应该说是见过这张面孔,这样的表情我在我走过的每一个中国的地方都目击过。这里有悲愤,有痛苦,有焦虑,但是还有一种坚忍的力量。
我再往前走,所见到的都是火焰,窒息呼吸、蒙蔽视线的火焰。墙坍下来,门楼带着火摇摇欲坠。烧残的书页散落在地上。我要去的那个书店完全做了燃料,找不到一点痕迹了。
我忽然醒过来了,又从一个月以前回到今天。雨丝打湿了我的头发。眼镜片上聚者三五滴雨点。我一双鞋底穿了洞的皮鞋在泥泞的道路上擦来磨去。刚刚亮起来的街灯和快要灭尽的白日光线给我指路。我站在一堵烧焦了的墙壁下,我仰起头去望上面。长的、蛛丝一般的雨打湿了我的头发。墙壁冷酷地立在那里。雨丝洗不去火烧的痕迹。墙壁也许是一个哑子,它在受了那样的残害以后还不肯叫出“复仇”!
我又回到一个月以前的日子了。
红色的火光舐着天幕。火光升起来,落下去,又升起来。这时风势已经减弱了。但是凉风吹过,门楼、屋梁、墙头忽然发出巨响。火仍在燃烧。我们穿过一条尚在焚烧的巷子,发出热气的墙壁和还在燃烧的瓦砾使我的额上冒汗了。瓦砾堵塞了平时的道路,我们是踏着火焰走过去的。一个朋友要去探望他那个淹没在火海中的故居,可是那里连作为界限的墙壁也不存在了。他立在一片还在冒烟的瓦砾前搔着头在记忆中找寻帮助。他很快地认出了地点,俯下身子想在砖石堆中挖出一两件他所喜欢的东西。他找到了鸟笼的烧焦的碎片,他珍惜地用两根手指提起它,说:“你看,不是在这里吗?”我仿佛听见了那只可怜的鸟的最后哀鸣。
“你们找东西的明天来。现在火还没有熄,不好翻。”对面的房屋还是完好的。它能够巍然单独存在于废墟中间,大概因为它有高的风火墙罢。在门前坐着一个人。上面的话就是从他的口中发出来的。
“我们来找自己的东西。”朋友回答了一句。
“没有人敢来拿东西的,我们在这里给你们看守。有人挑水去了。你看这边那边都还有火。你们明天来罢!”那个守夜的人说。
这个响亮的声音打破了我的梦。我回顾四周,没有朋友,没有守夜的人。回忆把我不知不觉地引到这里来了。
雨较大了。冰凉的雨,点打在我的脸上。雨水已经浸入鞋底,把袜子打湿了。但是鞋底还常常被泥水粘住,好几次要把身体忽然失去平衡的我拖倒在地上。
我听见旁边一个年轻人说:“这样的天气真讨厌!”
“讨厌?这算是好天气呢!在这种天气是不会有警报的。”另一个人高声回答。
“好天气?哼。真正闷死人!我宁肯要晴天,即使飞机来炸,我们也不怕。凭它飞机怎么狠,它能够把我们四万万五千万人炸光吗?”
还是先前那个年轻人,怎么我跟了他们到这里来了?我想看他一眼,随手举起电筒,按着电钮。然而没有亮。我才记起我的电筒坏了。我无法看清楚那个人的脸。
电筒不亮,就打消了我再往前走的心思。其实这句话也不对。我有点害怕我会再落到一个月以前的日子里去,让那些永不能忘记的景象再度将我的心熬煎。
回到家里,我看见一个月以前自己写在一张破纸上的潦草的字迹;
什么时候才是我们复仇的日子呢?什么时候轮到我们升到天空去将那些刽子手全打下来呢?
血不能白流,痛苦应该有补偿,牺牲不会是徒然,那样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我相信自己的话。
一九二九年一月下旬在桂林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难道我的心是坚厚冷硬的石板,为什么我的心上也响起同样的声音”,写出“我”对自己冷漠性情的反省,体现了作者自我剖析的精神。
B.文章描写了一个女人“又焦急又气愤”地掏钱给难民,又通过“这样的表情我在我走过的每一个中国的地方都目击过”等议论,升华人物的典型意义。
C.桂林本来是山清水秀、美甲天下的,但文章却选取了单调的“桂林的微雨”作为背景来写,这其实是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和个人的心境的投射。
D.文章语言质朴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情感,如“我仿佛听见了那只可怜的鸟的最后哀鸣”“让那些永不能忘记的景象再度将我的心熬煎”等。
(2)文章画线句子写了人们关于天气的对话,蕴含了“一个年轻人”和“另一个人”的不同心境,请加以分析。
(3)文章以“现在”来观照“一个月前”桂林所遭受的大轰炸,把“现在”和“一个月前”交织起来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人们置身森林时会感到凉爽呢?①______。首先,森林是一把天然的“遮阳伞”。树叶和枝干通过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减少森林内的气温,森林内的气温明显低于森林外的气温。不同高度和密度的林冠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能力不同,导致林下的气温有所差异。其次,森林也是一台天然的“加湿器”。森林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高温促使森林根部加速吸收土壤水分,通过导管运输至叶片,水分从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蒸腾过程中,水分的散失会吸收部分能量,从而②______。
当前,气候变暖带来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日益凸显。约占全球1/3土地面积的森林,当之无愧成为“气候保卫战”的排头兵。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利器”是对大气中碳的强大捕获和存储能力。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光能,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合成有机物“锁”在体内,③______,起到缓解气候变暖的作用。同时,森林的枯枝落叶和根系凋落物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将碳转入土壤内存储,能有效减缓气候变暖进程。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请根据文章内容,以对联形式拟写一条关于保护森林的宣传语,上下联都不得少于5个字,平仄不作要求。组卷:8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报道,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近年来陷入了招人难的窘境;在2022年招聘考试中,该所一个考古事业编的岗位仅有五六人报名,而最后没有一人前来参加考试。
与此相反,2022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超过212万,位于大城市的最热门编制岗位的报录比甚至达到20813:1。
请结合以上材料,围绕“当代青年的择业观”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