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北省石家庄二十三中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2 1:30:2
一、选择题(10分)
-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7引用:1难度:0.5 -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5引用:1难度:0.5 -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组卷:13引用:2难度:0.8 -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339引用:2难度:0.7
七、现代文阅读(19分)
-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斫琴心语
田金发 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跨过一条淡淡的小溪,那一排岩石后面,就是父亲种的两棵梧桐。父亲说一棵是师傅的,一棵是我的。
父亲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家里穷,十几岁不得不出门学艺。从没听说过古琴,到对古琴如数家珍。从第一次选料做琴,到成为小有名气的斫琴师,父亲整整用了二十年。
我十五岁那年暑假,父亲让我学习斫琴。
一开始,父亲不让我动手,也不教也不讲,只是不住地使唤我搬木坯,打扫刨花和锯末,简直把我这个刚考上高中的学生当成了长工,气得我一直嘟囔:不干了!
一周后,父亲带我回老家。我第一次见到这两棵梧桐树。
父亲取出古琴,对着大树弹起来。曲罢,父亲问我听出了什么?我摇摇头,父亲点点头。
“学贵乎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父亲对我说:“那年我刚学艺,师傅外出。
附近邻居过来借刨花引火,我随手拿了块旧木头塞给他。没想到竟然犯了大错。”
“为啥?”我问。
“斫琴用的木头并不是越名贵越好。”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讲起了斫琴。“比如红木就不宜制琴,因为密度高,共鸣少,音色容易发死。最好是老杉木或是梧桐木,年轮通顺,密度均匀。这样做出来的琴,声音松透,音色也好。”
父亲闭着眼睛,满脸泪水。停了好久,才继续说道:“那块木料,师傅保存了很多年,每天看一眼,琢磨如何下手,做一张最好的古琴。没想到我却有眼不识金镶玉,把它当柴火烧了。我师傅气得整整病了一个月。我生怕师傅把我赶走。谁知他再也没提此事。直到好多年后我准备出师才对我说,丢了木头事儿小,丢了心人就毁了。记住:万物不可轻侮。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
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话也就随风而逝。
我此后没有继续学斫琴。但不料,单位解散,我只好又找到父亲开始学斫琴,不为别的,仅是为了养家糊口。
父亲对我更严格了。
“有的材料要先在水里泡半年,定型需要一到两年。”
“灰胎要刮五六层,每一层胎刮完以后都要等干透之后才能打磨找平上漆。”
“斫琴要刀到手到,心到眼到。”
……
父亲一遍遍地说,我一遍遍地改。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对古琴有了更深的理解,听着父亲的话也感觉格外有道理。父亲见我听话,反而唠叨少了。
有次我见完客户回来,根据客户需求规划出图纸拿给父亲过目。当时他正在吃饭,见我拿来图纸立刻停下给我指点。这个怎么铲,那个怎么刨,连比划带说,唯恐不详细。
有一年,我独自回了趟老家。
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顶天立地,笑看云淡风轻。
我伐下了其中一棵,带回作坊。板材晾了一年后,我开始斫琴。此后又两年,我独自待在一个山脚下的作坊里,用这棵梧桐剖成的十张板子做面板做了十种琴。两年时间,除了春天的风、冬天的雪,除了夏天的泉流和秋天的大雁,没人知道我在这里,没人跟我说话,但我能真切地听到万物说话的声音,每一声都真实而纯正。
父亲五十六岁生日那天,我把他带到琴房。十张琴一字排列,整整齐齐。父亲看了看琴,又看了看我,随手拿起一张弹起来。
琴声淡淡,朴实清新。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9月3日24 版,有删改)
(1)文章围绕“斫琴”,记叙了哪几件事?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3)结合文章内容,赏析下面的句子。
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顶天立地,笑看云淡风轻。
(4)文章以“斫琴心语”为题,说说它的作用。组卷:15引用:4难度:0.7
八、作文(40分)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元旦后,新冠病毒肺炎来势汹汹,肆虐燕赵大地。“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在党中央领导下,在兄弟省市的帮助下,燕赵儿女开始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抗击疫情中,令我们铭记的人和事太多太多,有勇敢逆行的白衣天使,有日夜坚守的人民警察,有积极担当的志愿者……
经历这次疫情,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请以“疫情中,我学会了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组卷:1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