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0课 创造宣言》2019年同步练习卷(B卷)

发布:2024/4/20 14:35:0

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6分)

  • 1.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情感得以丰富,心灵得以慰藉,读完《城南旧事》和《小王子》,我们心中既弥漫着淡淡的哀伤,又漾起丝丝的温暖。从下面两项中任选一项,围绕“哀伤”和“温暖”写出相应的情节。
    ①英子和妞儿     ②小王子和玫瑰花

    组卷:4引用:1难度:0.8

二、现代文阅读(共4题,共16分)

  • 4.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善待挫折      ①漫漫岁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坎坷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转干不成,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借贷无门,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天灾人祸。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翩翩而来。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1)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所列举的事例,证明了
     

    (3)第③段的两个事例直接证明了什么观点?取消一个事例可以吗?为什么?
    (4)第④段中,科学家贝佛里奇的话直接证明了什么观点?
    (5)第⑤段中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说的“绊脚石”、“垫脚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组卷:51引用:5难度:0.5
  • 5.“提问”与“回答”
          ①有故事说,两个孩子给孔圣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问他为什么早晨的太阳大如磨盘,离得近,却不热;中午的太阳小如盘子,离得远,却那么热,这是为了什么?孔圣人瞠目结舌,无以答对。
          ②这样,就有了一个可爱的提问与尴尬的回答的场面,极其生动有趣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场面,连圣人都会遇到,就更不用说普通的凡夫俗子了。
          ③“提问”是求知的重要方式,孩子们总是以提问的方式获得知识,所以就有了一套名叫《十万个为什么》的丛书,成了青少年益智的读物。
          ④“回答”,却并不简单,即使饱学之士也不敢说能答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于是也就有伟人说:一个傻子提了问题,一百个聪明人都回答不了。
          ⑤但不管能不能回答得了,人群中总有爱提问的与爱回答的两种人存在。
          ⑥提问的前提是置自己于“无知”的位置上。孩子敢于提问,是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无知,甚至那乐趣正在无知之中。
          ⑦一当了“知识”分子,骂人最恶毒的话恐怕无过于“无知”二字;最怕被人骂的话,也无过于这二字。如有人被骂了“无知”,就会觉得是最大的侮辱,如同掘了祖坟,由此,也许会引起没完没了的官司,没准最后会断了交往。
          ⑧人是从孩子长大的,这就决定了人是从无知处起步的。人又非生而知之,后天所学,难免有学问不到的地方。
          ⑨孔子是圣人,种庄稼种菜,就不如老农,在这一方面自然是无知。
          ⑩鲁迅回想自己和不识字的农村孩子闰土在一起,听他讲了很多新鲜的故事和生活,显示了城镇孩子对农村生活的无知。
    ⑪许多大学问家,都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名世,恰恰是到了晚年,仍哀叹世界上还有许多东西自己不知道,表现出对知识追求的不倦精神。
    ⑫这其间,当然有他们的谦逊,表现出良好的学风与品德,但也确实是他们悟出了人生与世界的深刻关系。生有涯,学无涯;人如沧海之一粟,一粟何以能尽知沧海。这么说,“无知”是人生之必然,且永远在这方面或那方面处于“无知”状态。
    ⑬如此看来,人得保持一种“无知感”,这样才会去探索新的领域,掌握新的知识。这种“无知感”的宝贵,几乎像“饥饿感”对于厌食者。
    ⑭英国著名的散文家罗伯特•林德就写过一篇《无知的乐趣》的散文。为了弄清布谷鸟的生活习性,他像孩子一样观察布谷鸟,他从中体验到“博物学家的幸福在某种程度上也依靠他的无知,无知给他留下这类新天地任他去征服”。这位罗伯特•林德由此还引申出做学问的道理:“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他断然认为 那种把无知的巨大乐趣换成“回答问题的乐趣”,这种人“已经在开始僵化”。
    ⑮圣人,害怕好为人师,故不耻下问,且“每事问”。既非圣贤,只为了不“僵化”,我们也该有一种孩子的心态,常常保持自己的“无知感”,不要总想“回答”世界,当了蹩脚的“回答者”。
    (1)文章开头,记述两小儿向孔子提问之事,其目的是
     

    A.说明孔圣人无以答对,也是个无知的人。
    B.引出本文的论题──“提问”与“回答”。
    C.表明尴尬的回答场面,连圣人都会遇到。
    D.列举事实,证明了提问是孩子们求知的重要方式。
    (2)第⑨-⑩段列举孔子和鲁迅的例子,要证明的观点是:
     

    (3)第⑭段中英国的罗伯特•林德认为“那种把无知的巨大乐趣换成‘回答问题的乐趣’这种人已经开始僵化”,你是怎样理解这一看法的?
    (4)作者在分析“提问”与“回答”二者的关系时,他的观点是:
     

    组卷:26引用:1难度:0.8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